导图社区 城市规划原理
城市规划原理思维导图: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由农用地转为非农用地;由较分散密度低的居住形式变为较集中密度高的居住形式;由与自然环境接近的空间转变为以人工环境为主的空间形态。
编辑于2022-07-04 21:37:32城市规划原理
第一篇 城市与城市规划
一 城市与城镇化
n 城市:有商品交换职能的居民点 城镇:以从事非农业活动人口为主体的居民点
城市的职能
居住 活动(街道)交易 交流(庙会)防御(城墙)
城市的发展
古代: 防御➡️社会阶级分化 等级制大一统or城邦值 郡县制 近代: 工业革命(第二次产业革命)➡️人口聚集应运产生新类型商业以及工业建筑,城市布局变化➡️大城市发展成为工业,商业,贸易等综合功能经济中心
城镇化
城镇化(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城市化):随着工业及第三产业发展,出现农村居民向城镇聚集并改变其原有生产生活方式的过程
现象和过程
人口职业转变,农转非人口增加
产业结构转变,第一产业比重⬇️非农业的第二第三产业比重⬆️
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由农用地转为非农用地;由较分散密度低的居住形式变为较集中密度高的居住形式;由与自然环境接近的空间转变为以人工环境为主的空间形态
二 城市规划思想发展
古代的城市规划思想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
萌芽:周王朝 成书于春秋战国《周礼•考工记》: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纬,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 第一部工科巨作
核心思想:儒家思想
空间特征:方正封闭;中轴对称;宫城居中
发展期:魏晋南北朝
曹魏邺城/东晋南朝建康城
首次将中轴对称运用到城市规划
纵轴线突出皇权至上原则
成熟期:隋唐宋时期
唐长安城(西安)
居民区设里访制
宋开封城
开放的街巷制:道路丁字井字相交
繁盛期:元明清时期
周礼考工记思想集大成者-元 大都
中轴对城 天人合一 充分考虑地质地理地貌的特点
现代城市规划思想的产生与发展 (以西方为主 中国近代在挨打 新中国成立后开始学习西方城规思想)
1516欧文空想社会主义城市:提出将城市建设与社会改造相结合
1822 带形城市:提出沿高速轴线无限延伸的城市形态
1898 霍华德田园城市:提出城乡结合模式
1922 恩维卫星城市:提出大城市疏散人口问题
成都市八个卫星城
1925 新建筑运动 柯布西埃:城市集中主义 提高建筑高度,增加人口密度;以建筑美学的角度 (高层林立➕绿化空地➕居民)掀起了城市美化运动
1933雅典宪章:主张功能分散
1970 ,马丘比丘宪章:主张在雅典宪章基础上主张功能集聚
城市规划的社会批判学
1961简雅各布斯 《美国城市的生与死》:强烈批判霍华德田园城市理论,提出增加城市人口多样性,将城市变密,形成其乐融融的混乱;提出“街道眼”概念反对寂寥的城市花园中,而主张保持小尺度的街区,保留各种小店铺 增加人们见面的机会;提出城市关键词-多样性,混合,高密度
从环境保护到永续发展的规划思想-规划价值观的确立
城市规划面临的城市发展趋势
城市全球化
区域一体化
信息网络化
全球城镇化
当代城市规划思想方法的变革
单向封闭-复合开放
最终理想状态的静态思想-过程导控的动态思想方法
刚性思想-弹性思维
指令性-引导性
三 城乡规划体制
我国现行城乡规划法规系统
主干法
是城乡规划法规体系的核心,由立法机构制定eg:《中华人民城乡规划法》-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成都市城乡规划条例》-成都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制定
从属法
政府规划主管部门制,报国家立法机构备案 eg:《城市规划编制方法》-建设部制定,《成都市详细规划编制暂行办法》-成都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制定
专项法
针对规划中某些特定议题的立法
相关法
不针对城市规划但对城市规划有重要影响作用的立法
我国现行城乡规划行政系统-分级管理
各级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设置
国家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资源部
省,自治区-省,自治区自然资源厅
市,县-市,县规划与自然资源局 eg甘孜藏族自治州自然资源规划局,都江堰规划与自然资源局
城乡规划主管部门的职权
各级城规行政部门对同级政府负责
上级城规行政部门对下级部门进行业务指导和监督
行政决策权;行政决定权;行政执行权
技术系统
法定规划体系
城镇体系规划
城市规划
镇规划
总体规划 详细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
乡规划
村庄规划
运作体制
开发控制制度-一书两证制度
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
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申请阶段
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
四 城市规划的价值观
永续发展作为城市规划的基本价值观
第二篇 城市规划的影响要素及其分析方法
五 生态与环境
六经济与产业
经济
城市的经济特征
城市是人口和经济活动的高度密集区
城市以农业剩余为存在前提,以第二 三产业为发展基础
城市是专业化分工网络的市场交易中心:
城市的维系和生长
集聚经济-城市形成,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动力和基础
产业
产业分类
统计上的分类
第一产业:🈯️以利用自然力为主,生产不必经过深度加工就可消费的产业或工业原料的部门,农林牧渔业
第二产业:🈯️对第一产业和本产业提供的产品(原料)进行加工的部门,包括工业(采矿业,制造业,电气水生产供应业),建筑业
第三产业:🈯️不生产物质产品的行业,即服务业
从要素角度分类
根据劳动,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在不同产业部门中密集的程度和不同比例,可将产业分为
劳动密集型产业
资金密集型产业
技术密集型产业
城市产业功能分类
主导产业:是决定城市在区域分工格局中的地位与作用的产业,对城市整体发展具有决定意义 eg信息服务 金融保险等生产性服务业
辅助产业:围绕主导产业发展起来的产业 eg提供基础设施 通讯 交通 房地产
服务产业:为保证主导产业,辅助产业发展以及满足城市生活需要而形成的产业 eg旅游 医疗 教育 保险
基础产业与非基础产业
基础产业:以区外市场为中心进行生产活动的输出产业
非基础产业:以区内市场为中心进行生产的地方性产业
区位商分析-判断为基础产业or非基础产业 区位商:城市或区域中任一行业就业份额相对于该产业在国家就业份额的比例
最小需求法
产业结构
产业结构演变规律理论
配第一克拉克定律 第一产业就业比重下架,第二三产业就上升,劳动力从生产率低的部门向生产率高的部门转移
罗斯托主导产业扩散效应和经济成长阶段论
经济增长能保持归功于为数不多的主导产业迅速扩大,这种扩大对其他部门有重要作用,有回顾/旁侧/前向效应
现阶段我国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为机械电子,石油化工,汽车制造和建筑业
经济成长阶段
传统社会阶段
起飞创造前提的阶段
起飞阶段 最重要
向成熟推进阶段
高额群众消费阶段
追求生活质量阶段
产业结构演进的一一般趋势
产业结构位序:一二三➡️二三一➡️三二一
工业内部结构:轻工业➡️重工业
主导产业转换:原材料➡️初级产品➡️加工组装➡️高精尖
输出产业转换:低附加值➡️高附加值
要素密集程度:劳动密集型➡️资金密集型➡️技术密集型
主导产业的选择
产业周期与发展波动
早期创新阶段:科研与工程技术是关键投入,生产者依赖于外部经济与分包合同
增长阶段:企业内/外部调整以适应大规模标准化生产需要,竞争导致加工产业重组,先是主要企业获得垄断地位,随后竞争企业大量增加
成熟阶段及以后:大规模生产技术使生产过程标准化,可由低技能劳动力完成(非洲),最终企业可能由海外向母国出口产品
七 人口与社会
n城市人口:🈯️城区(镇区)的常住人口(非户籍人口),即停留在该城市(镇)半年以上,使用城市设施的实际居住人口
城市人口统计
静态统计
户籍人口:🈯️在当地公安派出所登记户口的人口
流动人口:🈯️离开户籍所在地到其他地方居住一定期限的人口
暂住人口:🈯️离开户籍所在地,在该地区暂时居住一定期限的人口
常住人口:🈯️实际居住在某地半年以上的人口
动态统计
自然增长:🈯️人口再生产的变量 自然增长率=(本年出生人口数-本年死亡人口数)/总人口数✖️10
机械增长:🈯️由于人口迁移所形成的变量 机械增长率:(本年迁入人口-本年迁出人口)/总人口数✖️10
城市人口结构
年龄结构:🈯️城市人口各年龄组的人数占总人数的比例
职业结构:🈯️城市人口中的社会劳动者按其从事的劳动行业性质划分,各占总就业人口的比例
文化结构:随着知识经济兴起,现代科学技术的普及,城市人口的文化素质,劳动力的质量直接影响城市社会经济发展。大学学历人口比重已成为衡量人口素质的重要指标
城市人口预测
综合增长率法
规划总人口数=现状人口数✖️(1➕自然增长率➕机械增长率)
第三篇 城乡空间规划
十 城市规划的类型及编制内容p174-176
总体规划
控制性详细规划
修建性详细规划
十一 城市用地分类及其适用性评价
城市用地
n:城市规划区范围内赋以一定用途的土地总称,是用于城市建设和满足城市机能运转所需的土地
城市用地分类
建设部 1990 《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建标字第322号)》 十大类
适用性评价
n:对土地的自然环境,按照生态系统需求,城市规划与建设需要,进行土地使用功能和工程的适宜程度,以及城市建设的经济性与可行性的评估
用地评定分类
一类用地:🈯️用地的工程地质等自然环境条件比较优越,能适应各项城市设施的建设需要,一般不需加工或稍加加工就可用于建设的用地
二类用地:需采取一定工程措施,改善条件后才能修建的用地
三类用地:不适宜修建的用地
十三 总体规划(战略性规划)
城市职能:🈯️城市在一定地域内的经济,社会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和承担的分工
城市性质:🈯️城市在一定地区,国家以至更大范围内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所处的地位和所担负的主要职能 城市性质代表了城市的个性,特点和发展方向。城市性质是由城市形成和发展的主导基础因素决定的,是由该因素组成的基本部门的主要职能所体现的
确定依据
城市宏观综合影响范围和地位
城市的主导产业结构
城市其他主要职能的特点
城市规模:🈯️以城市人口总量和城市用地总量所表示的城市的大小,包括人口规模和用地规模两方面 决定城市用地和布局形态
子主题
城市总体布局
n:在城市性质和规模大体确认的情况下,在城市用地适宜性评定的基础上,结合城市自身特点,对城市各组成用地进行统一安排,合理布局,为今后发展留有余地
城市问题
城市功能庞杂
用地布局紊乱
人口超高密度集聚
住房和基础措施严重不足
交通拥堵
城市环境质量恶化等
布局形态不同类型
集中式
网格状
环形放射状
分散式
组团状 重庆
星🌟状(类似放射状 但更连续) 哥本哈根
卫星状 成都 上海 伦敦
城市总体布局内容
城市发展方向的确定
选择有利的自然条件
尽量少占耕地农田
保护自然和历史资源
满足重大建设项目的要求
为h城市合理布局和长远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总体规划的编制
内容要求:总体规划包括城市总体规划和镇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包括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和中心城区规划。每个城市应在总体规划基础上单独编制近期建设规划
编制的依据
遵循党和国家政策要求,遵循城乡规划法,土地管理法,环境保护法等相关法规
充分考虑上位规划要求,特别是全国/省域城镇体系规划要求
与省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境保护规划等其他规划相协调
规划范围
市域:是城市行政区划范围,包括市区和外围市(县)城市行政管辖的全部地域🆚市区则是城市政府直接管辖的范围,不包括外围市县
规划区:🈯️城市 镇 村庄的建成区及因城乡建设和发展需要,必须实行规划控制的区域 具体范围由城市人民政府在编制的城市总体规划中划定
中心城区:城市发展的核心地区,包括规划城市建设用地和近邻地区,是城市总体规划的重要范围
城市建成区:是城市行政区内实际已开发建设,市政公用设施和公共设施基本具备的地区
城市建成区➡️规划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