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中国古代文学史(1)
隋唐时期的名词解释及要点,包含前期以北朝入隋的三位诗人——卢思道、杨素、薛道衡为代表;后期以从南朝·梁陈入隋的虞世基、江总等以及隋炀帝杨广为代表。
编辑于2022-07-05 10:16:49中国古代文学史
隋唐
安史之乱”作为分界线,把唐代社会历史分为前后两大时期。
前期以北朝入隋的三位诗人——卢思道、杨素、薛道衡为代表;后期以从南朝·梁陈入隋的虞世基、江总等以及隋炀帝杨广为代表。
初唐文学
初唐四杰
初唐四杰是指的是中国唐代初年,文学家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的合称,简称为“王杨卢骆”。 他们的诗重视抒发一己之情怀,出现了一种壮大的气势,具有慷慨悲凉的感人力量。 他们还具有变革文风的自觉意识和非常明确的审美追求,反对纤巧绮靡的齐梁遗风,倡导富有“骨气”的刚健之诗。
对唐诗发展产生的影响
一、题材、内容的大。他们把描写场景和题材由宫廷转为走向市井,如卢照邻的《长安古意》;从台阁移到了江山和寒漠,如杨炯《从军行》。并且诗中出现了一种壮大的格调气势,一种慷慨悲凉的感人力量,特别是卢、骆的七言歌行,气势宏大,视野开阔,写得跌宕流畅,神采飞扬,较早地开启了新的诗风。有的诗篇有一种昂扬的抱负和气概,这主要反映在他们羁旅送别之作和边塞诗中,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二、对诗的格律形式作了有益探索。 首先,五言八句的律诗开始初步定型,尤其是王勃、杨炯的五律,追求对偶的整齐和声律的协调,感情相对稳定,具有一种自负的雄杰之气和慷慨情怀。杨炯的五言律已完全符合近体的粘式律,对五言律的定型起了重要作用。 其次,古体和歌行体特别是卢照邻和骆宾王的七言歌行已趋向完备化,气势宏大,视野开阔,有刚健之气。如卢照邻的《行路难》、骆宾王的《帝京篇》。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杨炯《从军行》
沈佺期,宋之问:五言律诗
陈子昂(初唐最杰出的诗人)
1.《感遇诗》【古体:不注重格律,平仄,字数,对偶】
2.诗歌革新主张:铿锵的节奏,深刻的内涵,壮大的风气,精美的语言 《修竹篇序》
张若虚
孤篇压全唐:《春江花月夜》
盛唐诗坛
盛唐诗歌:蓬勃向上、乐观自信、自由浪漫。 盛唐诗人:关心现实、追求理想、以天下为己任。 盛唐诗人:王维《竹里馆》、孟浩然《过故人庄》、高适、岑参、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王之涣《凉州词》、李白、杜甫。(等)
隐逸诗人群(山水田园诗):王维《竹里馆》、王湾、孟浩然、储光曦、祖咏、常建。
特点 一、因为交通的便利、园林建筑的增多,使得山水园林诗的数量更多; 二、诗的内容是自然天成、神韵悠长,是自然山水与诗人的情感的融合; 三、对山水的喜爱更多是一种热爱自然、享受自然的情怀,而不是逃避现实的手段; 四、更加注重诗歌意蕴的神似而不是形似。
清旷冲淡的孟浩然(朴素清淡的白描手法) 空灵隽永的王维(诗佛)
边塞诗人群:高适、岑参、王维《使至塞上》、王昌龄《出塞二首》、王之涣《凉州词》、王翰。
繁荣原因: 一、唐帝国强盛的国力为边塞诗的繁荣提供了物质基础(物质基础良好) 二、唐帝国是一个气度恢宏的大国,广开言路、思想活跃、政治气氛宽松。 (学术思想自由) 三、唐诗的整体繁荣和边塞诗的长期发展是盛唐边塞诗繁荣的内在逻辑起点(文化方面) 四、民族边患战争的长期存在也促进了盛唐边塞诗的发展与繁荣。(战争与融合)
高适(悲壮中带有冷静的分析) 岑参(雄奇瑰丽描绘西北边疆的奇异景色,气概豪迈)
京城诗人群:唐玄宗、储光曦、常建、张九龄,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盛唐气象
盛唐气象 1.盛唐气象指盛唐诗歌的风格特征。 2.社会历史背景:“盛唐气象”是盛唐特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盛唐时期宫廷诗人的创作风格发生了一些变化,充满了昂扬、明朗、乐观,语言较之往宫廷诗趋于质朴,显示了盛唐气象。 3.盛唐诗歌的风格特征:一是浑厚,二是雄壮。“浑厚”是盛唐气象的精神底蕴,“雄壮”是盛唐气象的表现形态。 4.代表诗人:李白,杜甫,王昌龄,王维
李白
李白的诗歌(道家影响最深)
主要内容
(1)强烈的积极向上的精神,歌唱理想,同时也反映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如《将进酒》、《行路难》。 (2)反权贵、反传统的傲岸精神。如《梦游天姥吟留别》、《蜀道难》。 (3)描写并赞美祖国山川,大略有两大类型:一类是在气势磅礴的高山大川的壮美意境中抒发豪情壮志,另一类则着意追求光明澄澈之美,在秀丽的意境中表现天真的情怀。
李白诗歌类型
古体诗的纵横开阖
古题乐府的创新与个性张扬
体现在
李白的乐府诗大量运用乐府古题,其创新意识主要表现: 1)借古题写时事,具有鲜明的时代精神,如《丁 都护歌》; 2)用古题写己怀,如《将进酒》《行路难》等; 3)在写法上以第一人称的抒怀和议论表达主观感受,完全打破了传统乐府用赋体叙事的写法,如《行路难》。
绝句的兴到神会
律诗的自然天成
李白诗歌的特征
独特的批判视角
“诗成笑傲凌沧洲”的气概
“飘然思不群”的诗歌魅力
李白对诗歌题材和体裁的贡献(艺术特色)
(一)自由奔放,不受诗歌格律形式的束缚。例如《将进酒》开头就是一个十字长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中间杂有三字句、五字句,运用自如。诗中以豪迈的语言,表达了诗人蔑视功名利禄,追求自由理想的豪情壮志,全诗气势磅礴,雄浑奔放,有如行云流水,倾泻而下。 (二)想象丰富,构思奇绝。善于运用比喻和夸张的手法创造新奇鲜明的艺术形象。在李白的笔下,人间的事物、天上的星辰、神话传说、历史珍闻、自然景观、梦中幻境,无不成为他驰骋想象的媒介。如《梦游天姥吟留别》。 (三)清新自然,明白晓畅。这是李白诗歌语言的艺术特色。这种特色的形成和李白在创作上的刻苦努力、善于学习是分不开的。
文学地位与影响
地位: 一、李白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位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伟大作家。他继承了《诗经》、《楚辞》以及乐府民歌的优良传统,提倡风雅、又汲取六朝作家的创作经验,从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二、文坛的许多作家对其评价颇高,贺知章“谪仙人”,杜甫“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苏轼首次将李白杜甫并举,推崇备至,元人对李白诗风极力推崇,明代诗坛主张诗必盛唐,对李白的文学地位也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影响:李白对后世的巨大影响, 1.他诗歌中所表现的人格力量和个性魅力影响后人。他那“天生我才必有用”的非凡自信,那“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独立人格,曾经吸引过无数士人。 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那种个体人格意识受到正统思想压抑的文化传统中,李白狂放不受约束的纯真的个性风采,无疑有着巨大的魅力。 2.他诗歌的豪放飘逸的风格、变化莫测的想象、清水芙蓉的美,对后来的诗人有很大的吸引力,苏轼、陆游等大家,都曾受到他的影响。由于他以才力写诗,凭气质写诗,他的诗风事实上是无法 学习的。在中国诗歌史上,李白有不可更替的不朽的地位。
杜甫
艺术成就
(1)叙事诗善于通过典型事件、人物,对现实生活作高度的艺术概括,大力写作新题乐府,成为中唐新乐府运动的先驱。 (2)抒情诗寄情于景,对自己丰富复杂、曲折矛盾的内心世界进行了深入的刻画和解剖。 (3)善于运用各种诗歌体式,并创造性地发挥了各种诗体的功能,为各种诗体树立了典范。尤其是律诗,极大地扩大了表现范围。其中最为成功的是七律,不但在声律上把七律推向成熟,而且充分发展了这一诗歌形式所蕴涵的表现力。 (4)十分重视锤炼诗歌语言,语言苍劲凝练,往往用最少的字句表现最丰富的内容。自称:“语不惊人死不休。”把中国古典诗歌语言 的表现力,提高到一个新的阶段。
诗史
“诗史指诗歌发展的历史,也指能反映某一时期重大社会事件的有历史意义的诗歌,同样指杜甫诗歌中的内容。 杜甫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瞄准现实,一方面表现自己流落江湖的事实,另一方面,更多地描了安史之乱中人民生灵涂炭流离失所的悲惨事实。杜甫是那个时代忠实的记录者杜甫以诗歌记录了他所生活的时代的历史,反映了广阔的社会生活,如同一部历史一样,尤其是安史之乱所带来的社会动荡,在他的诗中有非常 详细的记载。他的诗歌可以视历史,可以佐证历史,可以弥补历史,所以被称为“诗史”
沉郁顿挫
沉郁顿挫: 杜甫诗歌最具有特征性的艺术风格。 所谓“沉郁”,主要指思想感情的深沉苍凉、境界开阔壮大;所谓“顿挫”,主要指语言刚健、音调铿锵和章法多变。 沉郁顿挫主要概括了杜诗在思想内容方面忧愤深广、表达上波澜曲折的特点。
文学特点及影响
一、集大成的特点 首先,继承《诗经》、汉乐府以来诗歌的写实传统,为中国古代诗歌反映社会人生开辟了广阔道路。 其次,博采古今作家之长并形成自己独特的诗歌风格。 二、儒者的淑世情怀 “仁政”“民本” 忠君 三、影响 首先,继承唐前写实叙事的传统并加以创变,对后世产生极大影响。 其次,精湛的诗歌艺术泽被后世诸多诗人。 最后,忠君爱国、仁民爱物的思想对后世有巨大影响。
“三吏”指《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三别”指《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
中唐诗坛
大历诗风
大历诗风: 含义:唐代大历至贞元年间活跃于诗坛上的一批诗人的共同创作风貌。 特点: 大量的作品表现出一种孤独寂寞的冷落心理,追求清雅高逸的情调。 诗歌创作由雄浑的风骨气概转向淡远的情致,以表现宁静淡泊的生活情趣,虽有风味而气骨顿衰,遂露出中唐面目。 思想中多少都含有回避现实的倾向。 大都描写山水的恬静、幽远、清冷,表现内心的惆怅。 代表人物:李益,韦应物,刘长卿等
韩孟诗派
韩孟诗派: 是中唐时期出现的一个诗歌流派。 韩愈、孟郊等人发展了杜诗奇崛的一面,力求瑰奇怪谲,追求诗歌的雄奇怪异之美、大胆创新,以散文的章法结构,使用长短错落的散文句法。他们的诗对扭转大历以后平庸靡荡的诗风起了积极作用。
郊寒岛瘦
郊寒岛瘦: “郊”是指孟郊,“岛”是指贾岛,二人以苦吟著称,由孟郊、贾岛孤峭的诗风而来,后人用“寒”和“瘦”来形容两位诗人的诗风。 孟郊、贾岛的诗风清奇悲凄、幽峭枯寂,讲究苦吟推敲,锤炼字句,往往让人觉得寒瘦窘迫。苏轼在《祭柳子玉文》中提出”元轻白俗,郊寒岛瘦“。比如《游子吟》、《寻隐者不遇》、《题李凝幽居》等诗。
苦吟诗人
“苦吟诗人”中唐诗坛中以徘徊吟诵的心境和殚精竭虑的态度进行创作,对每个字词进行仔细推敲锤炼的诗人。 他们⼤多只注重抒发怀才不遇的幽怨,⽽很少去反映民⽣疾苦,导致诗歌的艺术价值受到了损失; 在技巧⽅⾯,他们也过度地追求苦吟,造成了诗歌过于晦涩。 苦吟诗人的代表人物有贾岛、姚合、孟郊、李贺等。
古文运动
唐宋古文运动是指唐代中期及宋朝时期以提倡古文、反对骈文为特点的文体改革运动。因涉及文学的思想内容,所以兼有思想运动和社会运动的性质。 “古文”这一概念由韩愈最先提出。韩愈提倡古文,目的在于恢复古代的儒学道统,将改革文风与复兴儒学变为相辅相成的运动。在提倡古文时,进一步强调要文以明道。除唐代的韩愈、 柳宗元外,宋代的欧阳修、王安石、曾巩、苏洵、苏轼、苏辙等人也是其中的代表。
韩愈诗文特点
1.总体上体现气势磅礴、自由奔放、感情充沛。 2.艺术手法主要表现在说理、叙事、言情上,其论说文观点鲜明,辞锋犀利,气势宏伟,说理透辟,逻辑性很强,感情强烈。其记叙文常常采用叙事为主,兼以议论和抒情的手法,既能够生动地刻画出人物形象,又能够体现出作者的思想和情感。其抒情文感情真挚,抒写委婉。 3.他的散文突出的艺术特色还表现在语言艺术上。他的散文语言精练生动,准确鲜明,流畅而多变,富于创造性和表现力。
柳宗元诗文特点
1.柳宗元散文风格从总体上说体现了雄深雅健,精警犀利,简古峭拔的特点。柳宗元的散文以其思想的深刻和感情的深沉,形成了其散文独有的艺术风格。 2.柳宗元的散文众体兼擅,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首先,柳宗元的散文立意深刻,构思新颖。其次,柳宗元的各体文章都有独到的艺术成就。其论说文思想深刻,论证充分,分析透辟,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其寓言大多构思精巧,语言简洁,形象完整,故事生动,笔锋犀利,寓意深长,耐人琢磨,具有深刻而精警的独特风格。他的寓言创作使先秦寓言从哲学的依附中分离出来,成为了独立的文体,为寓言文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其山水游记的艺术和审美成就最高。作品在美丽的自然景物描写中透入了作者的悲凉凄婉之情,体现了以景寓情,情景交融的特点。
元轻白俗
元白诗派是指韩孟诗派后中唐以元稹、白居易为代表的诗歌流派,他们重写实,尚通俗。他们发起新乐府运动,强调诗歌的惩恶扬善,补察时政的功能,语言方面则力求通俗易解。走了一条与韩孟诗派完全不同的创作道路。
新乐府运动
新乐府运动是一场诗歌革新运动,由唐代诗人白居易、元稹、张籍、李绅等所倡导,主张恢复古代的采诗制度,发扬《诗经》和汉魏乐府讽喻时事的传统,使诗歌起到“补察时政”,“泄导人情”的作用。强调以自创的新的乐府题目咏写时事, 故名新乐府。
特点
新乐府的特点有三: 一是用新题。建安以来的作家们歌写时事,多因袭古题,往往内容受限制,且文题不协。白居易以新题写时事,故又名“新题乐府”。 二是写时事。建安后作家有自创新题的,但多无关时事。既用新题,又写时事,始于杜甫。白居易继其传统,以新乐府专门美刺现实。 三是不以入乐与否为衡量标准。新乐府诗多未尝“播于乐章歌曲”。从音乐角度看是徒有乐府之名,而在内容上则是直接继承了汉乐府的现实主义精神,是真正的乐府。
新乐府诗创作的现实主义精神的具体体现
新乐府诗创作的现实主义精神的具体体现: 一、 以白居易的《新乐府》五十首为标志,诗坛掀起了新乐府诗的创作热潮。新乐府即成乐府诗创作的传统,以通俗平易的形式,传达人们对社会现实的深切关怀。 二、白居易明确在文中表示,“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不为文而作也。” 三、元稹的《元氏长庆集》主要以描写下层民众生活为主要内容,注重现实,如《织妇词》、《采珠行》。 四、二人都注重通俗、求平易、重写实,积极发挥诗歌关注现实,经世致用的功能。
元稹
白居易
诗歌合为事而作
异同
唐代古文运动是韩愈、柳宗元领导的一次散文革新运动。它针对南北朝 以来骈文创作的浮艳空洞的流弊,以恢复孔孟儒学为号召,以学习先秦 两汉散文为目标,在文体、文风和文学语言诸方面进行变革。“文以明 道”是古文运动的基本主张。提倡古朴的文风,反对奢靡的文风,强调 内容和形式的统一;师古的同时又强调创新,主张“师其意不师其辞” (韩愈《答刘正夫书》),强调作家的思想修养,主张文章要反映现实, 干预现实,“不平则鸣”。这是一次名为复古、实为革新的文学运动。新乐府运动,是由唐代诗人白居易、元稹等所倡导的一场诗歌革新运动。 “新乐府”一 名, 是白居易相对汉乐府而提出的, 其含义就是以自创的 新的乐府题目咏写时事, 故又名 “新乐府运动” 。这类诗的特点是:自 创新题,咏写时事,体现汉乐府的现实主义精神。除白居易而外,元稹、 李绅、张籍、王建也是这一运动中的重要作家。
晚唐诗人
杜牧诗歌特点
一、 作为出身世家又坏又雄心壮志的士大夫问人,关心政治、关注国计民生的淑世精神在他的诗歌里有着多方面的表现。 二、写景、咏物、纪行,是杜牧诗歌的又一表现内容。 三、杜牧成就最高的是它的咏史怀古诗。他用咏史怀古是阐发议论,表达自己对历史事件的反思和见解。
李商隐
温庭筠(花间词派)
李煜影响(贡献)
①扩大了词的表现领域。在李煜之前,词以艳情为主,即使寄寓抱负也大都用比兴手法,因而李煜词中多数作品则直抒胸臆,倾吐身世家国之感,情真语挚,使词摆脱了长期的花间词派风格,成为诗人们言怀述志的新诗体,艺术手法上对后来豪放派词有影响。 ②词境优美,感情纯真。南唐亡国后,李煜被俘入宋,“日夕以泪洗面”,李煜直悟人生苦难无常之悲哀,真正用血泪写出了亡国破家的凄凉和悔恨;并把自身所经历的惨痛遭遇泛化,获得一种广泛的形态与意义,通向对于宇宙人生悲剧性的体验与审视,所以其言情的深广超过其他南唐词人。 ③语言自然、精炼而又富有表现力。具有较高的概括性。李煜善于用白描的手法抒写他的生活感受,用贴切的比喻将抽象的感情形象化,往往通过具体可感的个性形象来反映现实生活中具有一般意义的某种境界,不镂金错彩,而文采动人;不隐约其词,却又情味隽永;形成既清新流丽又婉曲深致的艺术特色。
魏晋南北朝
建安风骨
汉末建安时期的诗歌创作中,大多以表现出明朗刚健、悲凉慷慨为主要的特色。 这个时期的作品真实地反映了现实的动乱和人民的苦难,抒发了诗人建功立业的理想和积极进取的精神。同时也流露出人生短暂、壮志难酬的悲凉幽怨,意境宏大,笔调朗畅,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个性特征,其雄健深沉、慷慨悲凉的艺术风格,文学史上称之为“建安风骨”或“魏晋风骨”。
“建安七子”包括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
竹林七贤: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
永明体:谢朓、沈约、王融。清新流畅,讲求声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