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必修三1文化与社会
必修三文化生活第一课文化与社会思维导图,主要包括体味生活、文化与经济和政治两部分内容,结合导图复习更有效率哦~
编辑于2022-07-06 16:57:31文化与社会
经济、政治决定文化
(1)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 ①经济基础和政治制度的性质决定文化的性质和发展方向——如我国只能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 ②经济生活和政治生活的内容决定文化的内容——如游牧经济衍生了草原文化,农业经济衍生了农耕文化。 ③经济和政治为文化的发展提供条件——如“好莱坞”大片就建立在雄厚的经济实力和先进的科技基础上。
(2)文化反作用于经济、政治。一定的文化反作用于一定的经济、政治,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 先进、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3)文化具有传承性、相对独立性 从总体上讲,经济是基础,经济的发展会决定或带动文化的发展。 但又不能认为文化与经济的发展是绝对同步的,二者的发展既有同步性的一面,也有不同步的情况。
文化与经济
①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②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对推动经济建设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③伴随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文化消费更加丰富,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
文化与政治
①国内角度:随着民主和法治建设的发展,人们为了参与政治生活,需要更高的文化素养 ②国际角度:世界范围内反对文化霸权主义的斗争,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
启示:我们在发展过程中要提高科学技术,培养高素质人才,大力发展文化产业
涉及“文化与经济的关系”分析问题的主观题
答题要素: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经济决定文化+文化反作用+文化的相对独立性)+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
(1)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 ①经济决定文化。经济是基础,文化是经济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所决定。 +结合材料中经济对文化影响的相关知识; ②文化反作用于经济。先进的文化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落后腐朽的文化阻碍经济社会的发展 +结合材料中经济对文化影响的相关知识; ③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结合材料中文化的超前或滞后于经济发展或自身具有的传承性等信息
(2)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 三个具体表现+结合材料中文化经济化或经济文化化的相关信息
运用“文化的社会作用”的分析类主观题
答题要素:文化的实质与力量+双重作用+文化与经济+文化与政治+文化与综合国力
具体要点:
(1)文化作为一种社会精神力量,能够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2)先进的、健康的文化能促进社会发展;落后腐朽的文化阻碍社会的发展。
(3)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 ①经济、政治决定文化: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 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 ②文化反作用于经济、政治:文化又反作用于一定的经济、政治, 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 优秀文化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
(4)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 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作用越来越重要, 文化产业、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格局中作用日益突出。 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民主法治的发展,人们为了参与政治生活,需要更高的文化素养; 世界范围内反对文化霸权主义的斗争,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
(5)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 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文化与经济政治的 相互影响和相互交融
相互 影响
主要是指经济、政治对文化具有决定作用,同时文化对经济、政治具有反作用
强调的是彼此制约、相互作用,
标志词:常用“决定”“反作用”“影响”等
相互 交融
是文化与经济、政治在当今时代的显著特点,主要是指文化与经济、政治“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强调的是彼此渗透、相互融合,
标志词:常用“文化产业”“文化生产力”“文化霸权”“文化渗透”等
我国应如何应对严峻的文化挑战
必须把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 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
综合国力
是指一个国家生存和发展的全部实力(物质力和精神力),即国际影响力的合力。 包括经济力、政治力、科技力、军事力、外交力、文教力、资源力七个方面。
注意: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但不是综合国力竞争的基础和决定性因素。 综合国力竞争的基础和决定性因素是经济和科技实力。
文化在当代国际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
①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 文化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②文化是综合国力竞争中维护国家利益和安全的重要精神武器。
文化生产力、文化软实力、 文化产业、文化事业、文化霸权主义
文化生产力:就是人们生产文化产品、提供文化服务的能力。广义的文化生产力包括一切精神产品的生产力
文化软实力:指一国的文化、价值观念、意识形态等文化因素对内的凝聚力、感召力、创造力 和对外的吸引力、亲和力、说服力
文化产业:是指从事文化产品生产和提供文化服务的经营性行业
文化事业:是中国特有术语,指我国政治经济体制当中存在的文化事业单位的集合名词。 文化事业的本质在于非营利性,与考虑营利性活动的文化产业相对应
文化霸权主义:指否认别国民族文化的优越性,认为本国的文化优越于其他文化, 妄图借助文化渗透的方式,推销自己的价值观念,削弱和取代别国的民族文化
新教材表述: 文化具有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功能
文化引导人们认识真善美,为人们提供精神指引,提升全民族的文明素养。 文化教化育人,帮助人们提高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文化服务社会,满足人们过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为人们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 文化推动发展,是国家繁荣振兴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对提高社会文明程度具有重要作用
文化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实质)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这咱影响不仅表现在个人成长历程中,而且表现在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中。
注意:文化的作用具有双重性 文化的转化性:可转化为物质力量(不可直接转化,必须通过社会实践) 实践是主客观的桥梁
文化载体
是指文化的记录、记载、标识、传承和表现的物化形式。文化载体是多种多样的,器物、行为、制度等是文化的载体
文化特点
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由人所创造、为人所特有。纯粹“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为文化。 有了人类社会才有文化,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 每个人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接受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 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也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和享用文化。 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也凝结在一定的物质载体之中。
意识形态与 非意识形态
意识形态:是与一定社会的经济和政治直接相联系的观念、观点、概念的总和, 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宗教、哲学、部分文学艺术等意识形式 反映一定社会经济形态、从而也反映一定阶级或社会集团的利益和要求的观念体系,在阶级社会中具有强烈的阶级性。 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
非意识形态:不反映一定社会集团的利益和要求的意识形式,不具有阶级性 如:自然科学、技术、语言和文字等。
文化内涵
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文化既包括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非意识形态的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