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必修四11寻觅社会的真谛
必修四《哲学与文化》第一单元第五课寻觅社会的真谛,本图知识梳理清楚,非常实用,适用于考前复习,也可以综合其他资料使用。
编辑于2022-07-06 17:03:18寻觅社会的真谛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劳动是社会历史的起点
①劳动创造了人,劳动推动了人类社会的产生和发展。 ②劳动发展史是理解所有社会历史奥秘的“钥匙”。 人类历史是由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构成的历史,研究人类历史的规律, 也就是研究人的社会实践活动的运动规律
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实践的基本形式
物质生产实践(经济领域)
调整、改革社会关系的实践(政治领域)
创造科学文化的实践(精神文化领域)
人类 社会 生活 的 领域
实践的作用:实践生成了社会生活的全部领域,形成了全部社会关系,推动着人类社会的发展
社会历史的主体:人民群众
人民群众的地位: 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社会历史是由人的实践活动构成的,每个人都是历史活动的参与者,但人们在历史发展中所起作用的性质和大小是不同的。 唯物史观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发展的基本观点出发,强调社会历史首先是物质资料生产的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历史
人民群众的含义
指一切对社会历史起推动(质的规定性)作用的人们(量的规定性;群体概念),既包括普通个人,也包括杰出人物。 在不同的国家和不同的历史时期,人民群众具有不同的内涵(历史范畴); 但无论怎样变化,劳动群众都是人民群众的主体部分。
我国现阶段人民群众的范围
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和致力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爱国者。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或社会历史的主体)
原理: 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方法论:要求我们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走与群众实践相结合的道路。 反对英雄史观,反对脱离群众的言行。
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社会历史首先是物质生产发展的历史 ①人民群众作为物质生产的承担者和社会生产力的体现者, 创造了人们吃、穿、住、用、行等必需的生活资料。 ②人民群众的生产活动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③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①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实践是一切精神财富形成和发展的源泉。 ②人民群众的实践为精神财富的创造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 ③人民群众还直接创造了丰硕的社会精神财富。
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①地位:人民群众在任何时期都是社会变革的主力军 ②表现:在阶级社会,生产关系的变革社会制度的更迭,都是通过人民群众的革命实现的 在社会主义社会,是通过人民群众推动改革实现社会变革的。 ③实现方式:人民群众通过推动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创造和改变社会关系, 从而不断推动社会历史的进步和发展。
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党的群众观点
内容: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 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
地位:群众观点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立场和根本观点,是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根本出发点
党的群众路线
内容: 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地位: 群众路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
意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夺取民主革命胜利的重要保证; 是取得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并成功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证。 也是推动改革开放不断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证。
基本要求:①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主体地位。 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亿万人民自己的事业,必须发挥人民的主人翁精神, 更好地保障人民权益,更好地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
原理: ①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统一。 ②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生产力是是社会生产方式中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 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发展变化迟早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 ③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 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时,它对生产力发展起阻碍作用。
方法论: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
原理: ①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②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它就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 当上层建筑不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它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 当上层建筑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就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当它为落后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区别)
方法论: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方法论意义
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调整生产关系使之适合生产力状况 调整上层建筑使之适合经济基础状况并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 从而促进生产力发展推动社会进步。 要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前进。
上层建筑:包括社会意识形态;制度、组织和设施
经济基础:指生产关系的总和
社会意识形态: 政治法律思想、道德、宗教、哲学、艺术等
组织设施:军队、警察、监狱、法庭、政府部门、党派等国家机关和政治组织等
注意: 两对基本矛盾的地位与作用不是并列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更根本,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是在前者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 社会基本矛盾与社会发展基本规律在本质内容上是一致的,注意语言表述的不同。 社会基本矛盾≠社会主要矛盾.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全部社会生活领域构成
社会存在
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它的最主要、最根本的内容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如地理环境、人口因素等)
社会意识
社会意识是指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科学、艺术、宗教、哲学等各种不同的社会意识形式
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两种基本历史观:历史唯物主义与历史唯心主义 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何者为第一性的不同回答,形成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两种基本的历史观。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①性质上: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 (“性质”决定“性质”) ②过程上: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 (“变化”决定“变化”)
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①时间上:社会意识有时落后于社会存在,有时又会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不完全同步) ②性质上: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正确地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最突出表现) 其他: ③社会意识具有历史继承性。 每一历史时期的社会意识都同它以前的成果有着继承的关系。 ④各种形式的社会意识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原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方法论:我们既要尊重社会发展规律、辩证利用社会客观条件; 又要形成科学的社会意识,重视正确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和物质与意识的关系
社会存在于社会意识
研究对象:人类社会
地位:历史唯物主义与历史唯心主义的基本问题
作用:对二者关系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依据
物质与意识
研究对象:整个世界
地位:哲学的基本问题
作用:对二者关系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依据
联系: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物质与意识关系问题在社会历史领域的体现
注意:不同性质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作用是不同的, 并且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作用只有通过人的实践才能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