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必修四5把握思维的奥妙
高中政治-把握思维的奥妙思维导图,包括意识和物质的关系、意识的能动作用、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等内容。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最先起于1949年9月21日,为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目的发扬社会主义民主。本图总结了相关知识。
这是一篇关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宗教工作基本方针的思维导图,介绍了它由来的原因、建立发展和完善过程、以及他的意义等内容。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老人与海》思维导图
《傅雷家书》思维导图
《阿房宫赋》思维导图
《西游记》思维导图
《水浒传》思维导图
《茶馆》思维导图
《朝花夕拾》篇目思维导图
英语词性
生物必修一
高中物理知识点思维导图
把握思维的奥妙
意识的本质
从意识的起源看: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意识不仅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而且是社会发展的产物。
从意识的生理基础看: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人脑是产生意识的生理基础。
从意识的内容看: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离开客观存在,意识就不能产生。 结论: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
总结论:意识的本质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
意识的根源:客观存在
意识的起源: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意识的来源:人类的社会实践
意识的决定性因素:劳动
对物质决定意识的理解
从时间上看:先有物质后有意识
从性质上看: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从地位上看: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
注意:意识依赖于物质,并不意味着意识是对物质的被动反映;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并不意味着有了人脑就有意识; 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并不意味着意识在任何情况下都能正确反映客观事物。
怎样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怎么做)
①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 经过调查研究,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
②要求我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 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
③要求我们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 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
④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 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含义:我们做事情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经过调查研究, 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以此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
注意: ①要做到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唯物), 而不是要做到客观与主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唯心); ②实际,不是凝固不变的,而是运动变化的; ③从实际出发≠从事实出发,因为实际往往是多个事实的有机统一。
“一切从实际出发”与 “实事求是”的关系
一切从实际出发
含义:想问题、办事情要把客观存在的实际作为根本出发点
解读:反对从主观出发。从主观出发有三种表现: 从理论出发(教条主义、本本主义)、从经验出发(经验主义)、从个人好恶出发
侧重:强调物质第一性,要求主观符合客观
实事求是
含义: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从中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做到按规律办事
解读:实事:客观事物。求:去研究。是:规律。 实事求是一方面强调从实际出发,尊重客观规律; 另一方面强调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
侧重:强调规律的客观性,要求在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同时必须按规律办事
联系
二者都属于辩证唯物论的范畴
二者都是科学的方法论,都要求从客观实际出发, 依据不同的时间、地点、条件去认识事物的不同性质, 达到主观和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注意:从实际出发≠从事实出发,因为实际往往是多个事实的有机统一。 从实际出发中的实际,不是凝固不变的,而是要在动态中把握。 不能认为物质和意识不可分,物质可以脱离意识存在,意识不可以脱离物质而存在。
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
原理: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正确的意识对事物发展起促进作用,错误的意识对事物发展起阻碍作用
方法论:一方面要求我们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另一方面又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意识的能动作用
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
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 意识活动的主动创造性是人能够认识世界的重要条件。 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而没有不可以认识之物。
意识的目的性、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
目的性侧重于行动目标、方式和步骤的确定 (区别动物无目的的本能活动)
自觉选择性强调认识对象的选择
主动创造性则突出反映的程度(现象与本质) 和时间跨度(过去、当前和未来)
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
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 正确的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反作用)
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奋进; 萎靡的精神,则会使人悲观、消沉,丧失斗志。
意识的反作用、能动作用及主观能动性
意识的反作用
内涵:在实践活动中,意识总是指挥人们使用一种物质的东西 作用于另一种物质的东西,引起物质具体形态的变化
表现:正确的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客观事的发展
内涵:人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过程中,具有的主动自觉的反映
表现:能动的反映和能动的反作用
主观能动性
内涵:又叫自觉能动性,是人类特有的能力和活动
表现:想”“做”“精神状态
范围:意识的反作用<意识的能动作用<主观能动性
联系: 意识的反作用包含于意识的能动作用,是意识的能动作用的第二方面。 意识的能动作用、意识的反作用包含于主观能动性,是主观能动性的表现。
原理: 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意识具有目的性、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 意识不仅能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正确的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方法论:要求我们一定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注意:①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类特有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 意识的能动作用再大,也要受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的制约。 ②我们在表述意识的能动作用时要注意:只有正确的意识才能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而不可以笼统地表述成“意识促进事物的发展”。 ③意识反作用于物质,是指意识能够指导人们通过一种物质的东西作用于另一种物质的东西,从而引起物质具体形态的变化,创造出新的物质具体形态。 不能把意识对客观世界的指导作用理解为它能直接作用于客观事物,它必须经过“实践”这一必不可少的中间环节,实践是意识反作用于客观事物(物质)的必经途径。
物质决定意识
原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
方法论:要求我们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含义 我们做事情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经过调查研究,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以此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