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二十四史
二十四史是中国古代各朝撰写的二十四部正史的总称,均以纪传体编撰。它上起传说中的黄帝时期(约公元前2550年),下至明朝崇祯十七年(1644年)。涵盖中国古代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天文、地理等各方面的内容。共计3213卷,约4000万字
编辑于2022-07-08 10:10:45二十四史
《史记》
本纪(纪、帝纪):开国之君和历代帝王的传记,以皇帝为中心,按照年月将政治,经济,文化等事件记录于帝王之下,也可以称之为帝王的“编年史”
世家:记录收到帝王封王封侯,而且他们的爵位子孙可以世袭的一类人的事迹
列传:主要记载人物的活动,基本上包含除了帝王以外的所有可以立传的人,例如他们的衣食住行、成长经历,功绩著述等。
散传:主要是把一个人,两个人,或者多个有关的人物放在一起叙述,例如:《史记》中的《孟尝君列传》
类传:把人物和事迹相近的列在一起叙述,例如:《游侠列传》、《儒林列传》
一个民族或者地区为单位立的传:例如:《匈奴列传》、《西南列传》
志:是记录一朝的典章制度的,但凡挣值,经济,军事,礼乐,官制乃至自然现场,农桑耕种。每一志,都可以看成一部专门史,串联起来就能看出这一类事物的历史演变过程。例如:《食货志》记载生产情况和经济制度、《地理志》记载当时各州郡发展历史以及当地的奇山异水、《艺文志》记录古今编著的书目
表:表格历朝历代的诸侯将相人物事迹,按照年代的顺序用表格的形式表现出来
自序:指修史人利用写史的机会而作《自序》,唐代时修史的权利转入官府、宋朝之后,不在采用自序。可以看出古代编修史书由私修转向官修的过程。
史评:对历史事件或人物的评论,一般出现在篇尾,是中国史家的优良传统
西汉司马迁(约前145年或前135年-?),字子长,纪传体,主要包括:本纪、列传、志(”书“或”考“),表、自序和史评六个部分
始于传说时代的黄帝,终于汉武帝太初年间,记载约2600+年的史事,分为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共计一百三十篇。
解读《史记》有著名的“三家注”,南朝刘宋裴骃的《史记集解》、唐司马贞的《史记索隐》、唐张守节《史记正义》
《汉书》
东汉班固(32-92),字孟坚,(班彪,班固,班昭,马续),十二纪,八表,十志,七十传,共一百卷,81万字。记载汉高祖元年(前206年)到王莽地皇四年(23年)共229年的历史,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十二纪:汉高祖到汉平帝的政绩;八表:班昭所作,全书的脉络和补充;十志:礼乐,律例,天文,郊祀,沟洫,食货,刑法,五行,地理,艺文诸篇;七十传:项羽和汉末的王莽归入传,说明班固不承认其地位;注本:颜师古《汉书注》、清朝学者王先谦《汉书补注》、近代杨树达《汉书窥管》
《后汉书》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南朝范晔所撰,本身没有志,北宋之后,将范晔的《后汉书》和南朝梁朝的司马彪的《续汉书》中的志重新校勘合成 纪十卷,列传八十卷,志三十卷,共计一百二十卷,记载始于新莽政权灭亡(23年),终于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汉献帝让位于曹丕,共计190+年的历史。
范晔(398-445),字蔚宗,死于政治斗争中,以谋反罪被杀,年仅48岁,只完成了纪和列传。在写《后汉书》时,距东汉亡国已经200多年,主要依靠前人记载的史料,,广泛收集后编撰成书。
司马彪,西晋人,字绍统,做《续后汉书》,分别是《律例》、《礼仪》、《祭祀》、《天文》、《五行》、《郡国》、《百官》、《舆服》
《三国志》
北宋之前各自成卷,北宋之后,把三志合并为一部书
西晋陈寿(233-297)撰,字承祚,记载始于汉献帝初平元年(190年)讨伐董卓,终于西晋太康元年(280年)吴国灭亡,首创“曲笔”和“回护”手法,为后世史家经常使用,对当权者不好的方面加以隐藏,并且把不好的说成好的,失去了历史真实性,记叙太简略。时隔不到一百年,南朝裴松之的《三国志注》弥补了《三国志》的缺失,引用了书籍多达一百四十多种,作了很多补缺和订正的工作
《魏志》:三十卷;《蜀志》:十五卷;《吴志》:二十卷
《晋书》
唐初房玄龄等受唐太宗指示编修的史书,即一部官修史书,《晋书》的完成成为中国史学史上的转折点,从私修转为官修,虽然晋朝排在在南北朝之前,但是成书时间却比《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晚,编修于贞观十八年(644年),署名为房玄龄,杜如晦,但不是真正作者,只是作为修史班子的总监,并没有参加修史的工作,参与者大约有二十多人。
纪十卷,列传七十,志二十,载记三十卷,共计一百三十卷。始于晋武帝泰始元年(265年),终于晋恭帝元熙二年(420年),记载150+年的史事
a:本纪十卷记载晋朝18位皇帝,包含了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三位被后代追封的皇帝 b:《三国志》中没有志,故志二十卷,从汉末续写,填补了三国时期的典章制度天文历法的空白 c:载记,记述了西晋灭亡后与东晋同时存在的北方政权——十六国(北方混战时期),与南方的东晋政权并立的。按照国别分别记述,是以个人传记为主,保留了许多北方少数民族的史料。 d:清人吴士鉴《晋书斠(jiao)注》对《晋书》改编和校正的比较出名,可以同时相互参考
《宋书》
南朝梁人沈约著,属于私人修史。沈约(441-513),字休文,在宋齐梁为官,前半生在刘宋度过的,记述史事很有优势,在南朝齐代奉命编修《宋书》,一年时间完成,前人何承天、山谦之、苏宝生和徐爰几人断断续续完成《宋书》的撰写,沈约以这部《宋书》为底本,略加删改而成
本纪十卷,志三十卷,列传六十卷,没有表,共一百卷。始于宋武帝刘裕永初元年(420年),终于宋顺帝昇明三年(479年),共记载了宋代六十年的史事
a:本纪十卷中记录刘宋八位皇帝的史事。 b:志三十卷中记述了刘宋以及三国两晋以来的典章制度,保存了许多前朝史料。 c:本纪十卷中记录刘宋八位皇帝的史事。志三十卷中记述了刘宋以及三国两晋以来的典章制度,保存了许多前朝史料。
《南齐书》
南朝梁人萧子显著,原六十卷,散失序录一卷,流传五十九卷。《南齐书》本名《齐书》,到了宋代为了区别于李百药的《北齐书》而改为《南齐书》
萧子显(489—537),字景阳,南齐开国皇帝萧道成的孙子。齐朝灭亡时才14岁,在梁朝主动申请写《齐书》,官至吏部尚书,梁武帝萧衍很欣赏他的才华。
本纪八卷,志十一卷,列传四十卷,共五十九卷,一共记载了南齐七位皇帝24年(479—502)的史事。
《梁书》
五十六卷,记载了梁朝四位皇帝共56年的历史,记事始于梁武帝天监元年(502年),终于梁敬帝太平二年(557年)
《陈书》
三十六卷,记载了陈朝五位皇帝共33年的历史,记事始于陈武帝永定元年(557年),终于陈后主祯明三年(589年)
概要
两部书署名的作者都是姚思廉,当然这两部书的真正作者是姚察、姚思廉父子,有少部分论是魏徵写的
姚察(533—606),字伯审,生于梁末,后在陈朝做官,开始编修《梁书》,陈朝灭亡时又由陈入隋,隋文帝很赏识姚察,在开皇九年(589年),隋文帝任命姚察编梁、陈二史,在606年,姚察没能完成二史的编纂就去世了,临终前将这未竟之事业交给儿子姚思廉,子承父志。 姚思廉(557—637),字简之,他也是在陈朝做官,然后由陈入隋,最后由隋入唐,629年,奉唐太宗旨意与魏徵一起编修梁陈二史,636年正月,《梁书》《陈书》与同时编修的《北周书》《北齐书》《隋书》一起完成。
《魏书》
北齐魏收撰,记事始于北魏道武帝拓跋珪(386年),终于东魏孝静帝(550年),它主要记述了北魏148年、东魏16年,一共164年的历史。 北魏534年灭亡,分为东魏和西魏,西魏历经三位皇帝为宇文觉所灭,建立北周,东魏只经历了孝静帝就为高洋所灭,建立北齐。 因为魏收是北齐人,所以他不承认西魏的政权,在《魏书》中没有记录西魏三位皇帝的传记。 魏是鲜卑族建立的政权,历史上著名的孝文帝改革就发生在北魏,促进了民族融合和鲜卑族的汉化。虽然后来北魏分裂成东、西魏,但仍然是鲜卑族的后代,魏是北方政权,属于北朝,在历史上的存在时间很长,与魏同时存在的南方政权大约经历了东晋、刘宋、南齐、梁四朝。
魏收(506—572),字伯起,北齐天宝二年(551年),魏收奉皇帝命开始编修《魏书》,在554年就完成了。由于魏收在北齐撰史,距离魏朝不远,有好多记载涉及当代,别人编史都对当代人物和事情有所隐讳,而魏收恃才傲物,直接书写,对别人太多贬低,中间难免掺杂个人恩怨,所以《魏书》在当时并没有流传出去,在560年左右和566年两次修改后,背后有北齐皇室的支持得以流传,然而北齐亡国后,有人挖开北齐的坟墓,抛尸于荒野
本纪十二卷,传九十二卷,志十卷,共一百一十四卷。 本纪的第一篇是《序纪》,这是属于魏收的首创,主要叙述了鲜卑族拓跋氏的由来以及北魏统治者祖先的历史,记述魏晋时期拓跋氏与中原地区的联系,它大致说明了北魏皇室的历史渊源。这里面记载了北魏以前的28位皇帝,当然历史上他们并没有帝位,只是后人的追封而已。 《魏书》首创《官氏志》,记录北魏官制和鲜卑各个分支姓氏的由来以及所改的汉姓是什么,反映鲜卑这个少数民族政权的汉化和封建化。
《北齐书》
始于北魏分裂为东魏、西魏(534年),终于北齐灭亡(577年),一共四十多年的历史。 由于高欢控制了东魏天下,所以叙述从高欢的事迹开始,在550年时高欢之子高洋建立北齐,北齐的统治范围大约在今天河北地区,所处时代与南朝的陈(557—589)大致相当,后来为继承西魏的北周所灭。
唐朝人李百药编撰,李百药(565—648),字重规
有帝纪八卷,列传四十二卷,没有志和表,一共五十卷。 《北齐书》编成后在流传过程中散失得很严重,到了北宋时期已经残缺不全了,后来八卷帝纪只剩下了一卷,列传只剩下了十七卷,我们现在所见的本子是后人根据《北史》补齐的,并不是最初李百药所编的原本 李百药也不轻视手工业制造和科技发明,他在《北齐书》中有方伎方面专门的记载,保留了当时好多科技人物的事迹,医学、算数、冶炼等方面都有涉猎。他还记载了北齐文学的发展状况,对人物的记载也是真实生动
《周书》
a:唐人令狐德棻编撰,令狐德棻(583—666),出生于北周的名门望族,经历了隋朝代周,隋末的大动乱,参加反隋战争,最后支持李渊,在唐朝成就自己的政治人生,他的官运是平步青云,节节高升,历侍唐代三朝,深得皇帝的喜爱、信任和尊敬。 b:唐朝策划了几次大的修史,但是前几次因为用人不当都无疾而终,后来令狐德棻做总指导,能够知人善任,提携后进,根据家学传统安排修史人员,例如姚思廉修《梁书》《陈书》,李百药修《北齐书》,李延寿修《南史》《北史》,都受到令狐德棻的指导和帮助。 c:唐代所修的《晋书》《梁书》《陈书》《北齐书》《周书》《隋书》《南史》《北史》一共八部正史,这其中有的是令狐德棻亲自所写,有的是得到他的具体指导,一个人的名字能与二十四史中的八史产生联系,这真是史学史上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奇迹。
记载始于宇文泰拥立西魏文帝(535年),在557年宇文觉取代西魏建立北周,终于公元581年外戚杨坚灭北周建立隋朝。北魏分裂后,西魏的政权基本在宇文家族的操纵下,所以《周书》的记载增加了西魏的历史。
本纪八卷,列传四十二卷,没有志和表,一共五十卷。令狐德棻编修《周书》的助手是岑文本,崔仁师等。《周书》列传当中记载了近三百多人,隋唐两朝继承北周而来,与北周有密切的关系,所以考察隋唐两代的人物源流关系是要参考《周书》的。
三国两晋南北朝 (建安元年-随灭陈朝,即196年-589年)
三国
魏:曹丕称帝(220年)
蜀:(-263)灭于魏国
吴:(-280)灭于西晋
两晋
西晋(265年-316年),灭魏,建都洛阳,灭吴
东晋(316年-420年),建都建康(今南京),420年,被刘裕所灭
五胡
匈奴
鲜卑
氐
羌
羯
与东晋并存,长江为界
十六国
成汉
前赵
后赵
前燕
前秦
前凉
后燕
南燕
北燕
后秦
西秦
夏
后凉
北朝
北魏:439年统一北方,534年分为东魏和西魏
东魏
北齐
西魏
北周
南朝
宋
齐
梁
陈
隋灭陈后,全国统一于隋
《南史》
《北史》
《隋书》
唐人魏徵等人编撰,魏徵在《隋书》成书前就去世了,所以这部书不是他一个人编写的,颜师古、孔颖达等人都参与了编写。 《隋书》中还包含《五代史志》(简称隋志)三十卷,记录梁、陈、周、齐、隋五代的典章制度,因为梁、陈、北周、北齐四朝的史书都没有志,为了史书记录全面,长孙无忌和于志宁、李淳风、韦安仁、李延寿、令狐德棻等人共同撰写了《五代史志》,由于隋朝是唐朝之前的最后一朝,所以把《五代史志》附在《隋书》后面,后人想查阅梁陈周齐各朝的典章制度,可以从隋志中寻找。
记载了从隋文帝(581年)到隋恭帝(618年)一共三个皇帝38年的历史。 有本纪五卷,列传五十卷,志三十卷,一共八十五卷。 按先后记载有礼仪、音乐、律例、天文、五行、食货、刑法、百官、地理、经籍十个方面。概括了梁陈齐周隋五朝的典籍制度。 例如:《经籍志》,记录了从汉到隋六百多年的图书发展状况,首创史书的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法,一直被后世沿用。
《旧唐书》
署名是五代时期后晋的刘昫,为官修史书,由于后晋继承了唐代以宰相监修史书的制度,刘昫是后晋的宰相,署名是他,而《旧唐书》的真正编者是张昭远、贾纬、赵熙、郑受益、李为先等人,可以说《旧唐书》是成于众人之手,而且官修史书基本上都是这种情况,皇帝派人监修史书,然后集合一大批人一起完成,最后署名是监修者。
本纪二十卷,列传一百五十卷,志三十卷,没有表,共二百卷。 记载始于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年),终于唐哀帝天祐四年(907年),共21位皇帝二百九十多年的历史。 有志十一类,分别为礼仪、音乐、历、天文、五行、地理、职官、舆服、经籍、食货、刑法。
《新唐书》
本纪十卷,列传一百五十卷,志五十卷,表十五卷,共二百二十五卷。 宋祁用了十几年的时间完成列传一百五十卷,后来欧阳修负责写本纪、志和表的部分,并且校订了宋祁所写的列传,同时参加编写的还有梅圣俞、范镇、王畴、宋敏求、吕夏卿、刘羲叟等人。在北宋嘉祐五年(1060年)完成
在志中新增了:选举志,主要记录唐代的科举制度;兵志,记载了军事方面的一些制度;仪卫志,主要记录皇帝官员出行或祭奠的随行人员的数量、阵列、服饰等方面的制度,这三志从此为后世写史所沿用。 在《新唐书》中值得注意的是有表一类,便于查阅,线索清晰。
《新唐书》记载矛盾、重复的地方比较多,一经出版,就有吴缜《新唐书纠谬》一书,列举《新唐书》失实、可疑、不当的地方有四百六十多条。在阅读时可做参考。 《新唐书》与《旧唐书》相比,条理清晰,体例完备,增加了一些人物传记和志的类别,文字简洁,记录简单,但是很多史实被忽略不记。旧史的记录较为翔实,但是前后水平不一。 总之,新旧二史各有优长,二史可以相互参照,互为补充。
《旧五代史》
原名《梁唐晋汉周书》,是记录梁、唐、晋、汉、周五代历史,刚开始时是单独成书,各自流行。北宋薛居正等人撰写,为了区别欧阳修的《五代史记》(现称《新五代史》),改名《旧五代史》
薛居正(912—981)字子平,在后晋、后汉、后周三朝做过官,后在北宋时期任宰相,所以薛居正只是《旧五代史》挂名的作者,真正的撰写人有卢多逊、刘兼、李九龄等人,编写《旧五代史》的时候资料丰富,参加编写的人员多为史官,所以编写效率高且质量不错,仅用了一年半就编成了。
《旧五代史》类似于《三国志》,由五部史书组成,每部单独成体例,有纪和传。 梁书二十四卷,唐书五十卷,晋书二十四卷,汉书十卷,周书二十二卷。 始于唐僖宗乾符二年(875年),终于宋太祖赵匡胤灭后周(960年),共八十多年的历史,实际记载的是五代十国时期的历史,因为以中原的政权为正宗,所以单列《世袭列传》三卷、《僭伪列传》三卷、《外国传》三卷,记述中原五代之外独立存在的政权。
《新五代史》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 《新五代史》原名《五代史记》,北宋欧阳修著。这是《二十四史》中唐朝以后唯一的一部私修史书。
《新五代史》是一部五代十国时期的通史,本纪十二卷,列传四十五卷,考(就是志)三卷,世家(主要记录十国的史事)十卷,世家年谱(即表)一卷,四夷(即少数民族)附录三卷。
五代十国 (后梁灭唐-建立宋朝的53年,即907年-960年)
五代
后梁
后唐
后晋
后汉
后周
十国
前蜀
后蜀
吴
南唐
吴越
闽
楚
南汉
南平
北汉
《宋史》
《宋史》本纪四十七卷,列传二百五十五卷,志一百六十二卷,表三十二卷,共四百九十六卷。记事始于宋太祖赵匡胤建隆元年(960年),终于南宋的末代皇帝赵昺祥兴二年(1279年),记载了北宋和南宋两朝三百一十多年的历史。
在列传中新增《道学传》一类,主要记录了周敦颐、程颢、程颐、朱熹等著名的宋代理学家,把这一类人从儒学传里单列出来,可见宋代理学的发达以及对元代影响的深远,理学是属于唯心主义哲学,流派多,纷争也很多,在今天已经成为一种专门的学问。
《宋史》的成书时间很紧,选录不当,有很多疏漏,后人有很多重修的宋代史,例如《宋史新编》《宋史记》《宋史稿》等等,都对《宋史》有所修正和补充
《辽史》
《辽史》本纪三十卷,列传四十五卷,志三十二卷,表八卷,共一百一十六卷。记事始于辽太祖耶律阿保机(907年),简述了辽代建国以前契丹族的历史,终于辽天祚皇帝(1125年),记录了辽代二百多年的历史。
清朝人厉鄂有《辽史拾遗》二十四卷,补了选举志和经籍志两种,还有18个人的传记,后来清人杨复吉又有《辽史拾遗补》五卷,这两部书都增补了《辽史》,丰富了《辽史》的内容,在阅读《辽史》时可以互相参照。
《金史》
《金史》本纪十九卷,列传七十三卷,志三十九卷,表四卷,共一百三十五卷。记事始于金太祖完颜阿骨打建国称帝(1115年),终于金哀宗天兴三年蒙古灭金(1234年),共120年的历史。
对于《金史》的校勘工作,清代的研究成果丰富,其中以施国祁《金史详校》为最好,阅读《金史》时可以互相参考。
辽,宋,金
《宋史》《辽史》《金史》三史同为元朝所修,元朝刚建立,就开始准备编修宋、辽、金三朝史,因为宋、辽、金三朝基本处于同一个时期,究竟以谁为正统,朝廷里各派意见不同,争执了很久,影响了编修进度。1343年元顺帝同意中书左丞相脱脱(清朝时称为托克托)的提议,把宋、辽、金三朝历史分别叙述,各自成书,并任命脱脱为总裁官,监修史书,最后三部书的署名都是脱脱,由于三史同时编修,所以实际参加编撰的人很多,其中出力最多的是欧阳玄,1345年三部史书修成,先后完成的顺序是《辽史》《金史》《宋史》。
脱脱(1314—1356),字大用,少年时代的他臂力过人,有大将风度,后来跟随汉人学习儒家文化,受儒家文化影响很深,并且按照儒家要求来做人,善绘画,聪明过人,他主张改革元朝制度,恢复科举制度,给汉人一定的地位,恢复祭孔和讲学,还要求整顿经济和治理黄河,主持修史工作,脱脱是元朝后期蒙古贵族集团中少有的有见识、有能力的宰相,然而一个人不能改变一个朝代的衰落,虽然他的很多政策都是可行的,只是生不逢时而已。
欧阳玄(?—1357)字原功,汉人,他修史时不与别人发生口舌之争,只是自己改正那些错误不实的地方,对修史工作认真负责,三史中的论赞表奏都是欧阳玄写的,很有才华。
《元史》
《元史》本纪四十七卷,列传九十七卷,志五十八卷,表八卷,共二百一十卷。记事始于元太祖成吉思汗建国(1206年)终于元顺帝被朱元璋赶下台带着蒙古族各部北上(1368年),共一百六十多年的历史。
后人由于对《元史》不满意,对其作了很多修补校正工作,,著名的有清李文田的《元秘史注》,洪钧的《元史译文证补》以及近代人柯绍忞的《新元史》,这些都可以作为阅读《元史》的参考资料。
《明史》
《明史》的署名是张廷玉等人,本纪二十四卷,传二百二十卷,志七十五卷,表十三卷,共三百三十二卷,再加上目录有四卷,一共三百三十六卷。记事始于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年),终于庄烈帝崇祯十七年(1644年),共二百七十多年的历史。
列传是全书的主干,占了全书的五分之三,其中独创的类传是《阉党传》《流贼传》和《土司传》。 《明史》的传不以家族为主要单位介绍,而是同类或相似的人放在一起记录。 志中的《历志》有附图,是以前史书中所没有的。 有《艺文志》,专门记录明代时期的书目。 《刑法志》中对于明朝的“厂卫”制度记录很详细,明朝发达的特务机构,特别是人们熟知的东厂、西厂,在《刑法志》中都有体现。 表中首创《七卿表》,是指六部尚书加上都察院都御使七卿,便于查阅。
《明史》中对于明朝的社会经济和生产制度方面的记载比较少,今人黄云眉先生的《明史考证》是阅读《明史》时很好的参考资料。
辽,宋,金、元、明、清 时间线
契丹-->辽(907年-1125年,916年,定国号为契丹,947年定国号为辽,1125年,宋金合灭辽)
宋
北宋(960年-1127年,1004年,宋辽签订“澶渊之盟”,宋金合灭辽后,金攻宋,1127年,徽、钦二宗被掳走,史称“靖康之耻”,北宋亡)
南宋(1127年-1279年,建都临安(今浙江杭州)为南宋,1279年被元灭)
金(1115年-1234年,女真族完颜阿骨打建国,1125年,和宋灭辽后,再次攻宋;1127年,北宋亡,自此与南宋刀兵相见,1234,被元(当时国号为蒙古)灭)
蒙古-->元(1206年-1368年,铁木真(成吉思汗)建立蒙古国,1234年蒙古灭金,1271年忽必烈定国号为元,1279年灭掉南宋)
明(1368年-1644年,1644年3月亡于顺)
清(1616年-1912年,1636年定国号为清,1644年5月灭顺)
体例
纪传体:以写人物活动为主,注重叙述个别人物的经历,然后把历史事件穿插在人物传记中,是记言和记事的结合,例如:《史记 · 孝武本纪》。缺点:历史事件由于分散在各个传记中因而容易重复
编年体:以时间为线索,将历史事件一条一条按照年月日的顺序先后排列,给人以明确的时间关键,例如: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是《春秋》,司马光所编的《资治通鉴》。缺点:不能全面集中反映整个事件的经过。
纪事本末体:是以各个历史事件为中心,每一件事专立一题,详细地记叙历史事件的发展过程,而且事件与事件之间是按照时代先后顺序排列,例如:南宋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缺点: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不是很紧密
三千二百多卷、四千万字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