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老舍
中国现代文学30年:老舍(1899-1966),原名舒庆春,字舍予,笔名老舍,满族人。语言大师,新中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作品大多取材于市民生活,并表现出鲜明的反帝爱国倾向。
文学理论: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艺术交往论):20世纪西方法兰克福学派的重要理论家哈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把文学艺术理解为一种交往对话,这里以作品为中心构成了作家与作家、作家与彼岸世界、作家与读者、作家与此岸世界的交往关系。这样,文学活动就是由世界、作家、作品、读者所构成的一个交往结构。
文学理论:美国当代文艺学家M.H.艾布拉姆在《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传统批评》一书中提出文学四要素的著名观点,即文学作为一种活动,总是由作品、作家、世界、读者四个要素组成的。这四个要素在文学活动中形成相互渗透、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的整体关系。其中世界指的是文学活动所反映的客观世界、主观世界;作者则是文学创造的主体;作品是沟通作者与读者的桥梁和中介;读者是文学接受的主体,与作者通过作品进行潜在的精神沟通。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论语孔子简单思维导图
《老人与海》思维导图
《傅雷家书》思维导图
《西游记》思维导图
《水浒传》思维导图
《童年》读书笔记
《这样读书就够了》读书笔记
英语词性
《把时间当做朋友》读书笔记
《拆掉思维里的墙》读书笔记
老舍
简介
老舍(1899-1966),原名舒庆春,字舍予,笔名老舍,满族人。 语言大师,新中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 作品大多取材于市民生活,并表现出鲜明的反帝爱国倾向。
小说创作
主要作品
《骆驼祥子》
老舍全部作品中的一座高峰,描绘了20世纪20年代军阀混战时期人力车夫的悲惨命运,主人公祥子是旧社会劳苦大众的代表人物。 小说围绕着祥子三起三落的人生经历,揭示出一大主题——对城市文明病与人性关系的思考,同时以祥子的心理暗示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劳苦大众悲惨命运的相似性 。
《离婚》
描写了北京旧政府机关里一群小职员们的悲欢离合的生活,是老舍最满意的作品。 小说通过“离婚”这件小事,展现出张大哥和老李所代表的两种人生观念的对抗——张大哥的庸俗人生哲学和老李的诗意。最终老李向张大哥妥协,从此真正陷入了世俗化的小人物生活之中。
《四世同堂》
包括《惶惑》《偷生》《饥荒》。内容梗概如下: 《惶惑》:抗战时期北平沦陷,北平小羊圈胡同里祁家、钱家、冠家的生活; 《偷生》:日军不断碾压下,北平生活愈发穷困; 《饥荒》:抗战胜利。 老舍是文化批判的高手,透过小人物看抗日战争,透过战争思考民族文化,从而对民族文化做出理性的批判和继承。着重描写小羊圈的浮沉,虚化了战争描写,成为唯一正面描写抗战时期普通民众生活的长篇抗战小说。
《猫城记》
游记式、科幻长篇小说
《月牙儿》
旧社会母女二人先后被迫堕落为娼的故事
《断魂枪》
武林高手沙子龙改变身份当客栈老板后的境遇
小说艺术特色
“京味”
取材的特色:作品场景建立在北京城的大小杂院、四合院与胡同中,于市民凡俗生活中展现出文化情趣
北京文化心理结构的展示:对北京特有的文化心理、习惯的描绘
复杂的个人情愫:主观情愫的投入,更给作品带来感人的力量
幽默
幽默的双重性: 1.过分迎合小市民趣味,表现出的“油滑”。 2.生活化、于日常生活中发掘戏剧趣味的幽默,为读者带来笑容背后的思索。
俗白雅致:语言通俗性与文学性的结合
老舍的市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