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艺术概论(上编)
《艺术学概论》是2006年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彭吉象。本书注重从美学和文化学的角度来研究艺术,力求探索和发掘艺术的人文精神;吸收了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在体系和内容上都有新的拓展;论述深入浅出、例证丰富,由感性认知到理性升华,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论语孔子简单思维导图
《傅雷家书》思维导图
《童年》读书笔记
《茶馆》思维导图
《朝花夕拾》篇目思维导图
《昆虫记》思维导图
《安徒生童话》思维导图
《鲁滨逊漂流记》读书笔记
《这样读书就够了》读书笔记
妈妈必读:一张0-1岁孩子认知发展的精确时间表
艺术概论(上编)
第一章:艺术的本质与特征
艺术的本质
关于艺术本质的几种代表性观点
客观精神说
柏拉图 古希腊哲学家
与现实越像越好
理念世界是第一性的,感性世界是第二性的,而艺术世界仅仅是第三性的。艺术是对现实的模仿,现实是对理念的模仿,艺术算作“摹本的摹本”,“影子的影子”
黑格尔 德国古典美学集大成者
美就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艺术的本质是理念或绝对精神
艺术高于生活
中国古代“文以载道说”
道
主观精神说
艺术是“自我意识的表现”,是“生命本体的冲动”
康德
无目的的,非功利的,天才创造物
尼采
《悲剧的诞生》,日神精神、酒神精神
妙悟说、性灵说
模仿说或再现说
亚里士多德
模仿说
不再是单纯的模仿,通过模仿揭示现实世界内在的本质和规律
第一个以独立体系来阐释美学概念
车尔尼雪夫斯基
再现生活
过分抬高生活美,贬低艺术美
其他观点
艺术本质问题的科学理论基础
艺术生产理论
从生产实践活动出发考察艺术问题
启示
揭示艺术的起源、性质和特点
阐明了两种生产的“不平衡关系”
揭示了艺术系统的奥秘
艺术的特征
形象性
艺术形象是客观与主观的统一
艺术形象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艺术形象是个性与共性的统一
主体性
艺术创作具有主体性的特点
艺术作品具有主体性的特点
艺术欣赏具有主体性的特点
审美性
艺术的审美性是人类审美意识的集中体现
艺术的审美性是真、善、美的结晶
艺术的审美性是内容美和形式美的统一
第二章:艺术的起源
艺术起源于“模仿”
德谟克利特:
艺术是对自然的“模仿”
亚里士多德:模仿是人的本能
艺术起源于“游戏”
席勒-斯宾塞理论
游戏不带功力目的,消耗过剩精力
谷鲁斯:并非毫无功利
艺术起源于“表现”
克罗齐-科林伍德
主观想象和情感的表现
艺术起源于“巫术”
爱德华泰勒:万物有灵
艺术起源于“劳动”
多元决定论
第三章:艺术的功能与艺术教育
艺术的社会功能
审美认知作用
含义
认识社会、历史、人生
认识自然现象
评价
认识自然难以 与自然科学相比;认识社会、历史方面,难以与完备详实的占有社会资料
审美教育作用
通过艺术欣赏,受到真、善、美的熏陶和感染,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历史观点
孔子:“礼乐相济”
柏拉图:美育与德育的结合,提倡“理智”的艺术,重视音乐的教育作用
亚里士多德:艺术应具有“教育”,“净化”,“快感”三大功能
特点
以情感人
潜移默化
寓教于乐
审美娱乐作用
观点
亚里士多德:使人得到快感
贺拉斯:“寓教于乐”
《乐记》:以道制欲
功能
精神享受,审美需要
获得积极的休息
艺术教育
美育与艺术教育
含义:美育即审美教育
发展:席乐的美育思想,王国维,蔡元培
关系:艺术教育是美育的核心,也是基本手段和
艺术教育在当代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意义
艺术教育的内涵
社会意义
艺术教育的任务和目标
普及艺术知识,提高艺术修养
健全审美心理结构,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
陶冶人的情操,培养完美的人格
第四章:文化系统中的艺术
作为文化现象的艺术
文化与艺术
艺术在人类文化中的地位
艺术与哲学
哲学与艺术的相互关系
西方现代哲学与西方现代主义艺术
艺术与宗教
艺术与宗教的相互关系
形形色色的宗教艺术
艺术与道德
道德与艺术的相互关系
艺术中的道德内容
艺术与科学
艺术与科学的区别和联系
现代科学技术对艺术的渗透和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