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知乎盐选】黄章晋·成为内容高手
教官教你成为内容高手,主要内容有:内容本质、内容的价值、内容高手的能力、高手其他方面、制作人。
编辑于2022-07-16 02:20:06【知乎盐选】黄章晋·成为内容高手
内容本质
有意识被生产出来,是希望人们愿意花费时间或金钱获取的信息。
容易关注的信息
对我很重要的
令人恐惧的
令人激动的
令人困惑的
令人新奇的
我们对这些信息的反应,基本上都是属于下意识,即你还没明白,大脑已经先做决定,这个信息很重要,我想要知道。我们大象公会在做选题和文章时,会参考这个原理,让人看到标题,大脑第一时间就做出反应。
对我很有用的
它是不会被大脑自动当成需要优先处理的信息,而是经过思考权衡后被认为重要的信息
理性的
生存相关的
特定群体
例如:年轻人
职场
婚恋
学习
让我很舒适愉悦的
迅速让人脑产生强烈的愉悦感的
人类复杂的行为,是靠一系列复杂的奖励和愉悦的链条来完成的。
大脑是个会耗费我们百分之二十以上能量的器官,天生就对信息刺激有巨大的渴求。
愉悦型内容
漂亮的风景画,看到漂亮的脸孔,听到美妙的音乐,读到很动人的诗,看到人跳舞,等等,这些都是会让我们的大脑产生愉悦奖励感的信息,我们对这类信息的沉迷,既不是因为它重要,也不是因为它有用,仅仅是因为它让我们愉悦。
为什么视频内容越来越多
其实也和大脑处理信息的关系有关。人的大脑天生就对视觉信息最敏感,文字类信息虽然是用视觉接收的,但我们处理文字信息时,会把它先自动处理成语音信息,这个复杂的链条,决定了我们最不愿意看到的就是文字信息,而越是抽象概念的文字信息,我们就越懒得接受,因为它实在是太费脑子了。
140字与15秒视频的角逐
媒介内容
传播和引发互动是基本属性
内容的价值
大脑本质不可或缺
只要你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大脑永远渴求更新鲜更刺激的信息
大脑的需求喜新厌旧
内容为什么值钱,因为人类对内容从来都是喜新厌旧的,只要有新的,大家就会去追,所以它是一门常做常新的生意。
情绪和技术的交叉无限需求
一旦在内容生产和传播上出现重大技术升级,会导致整个行业的大洗牌
新型的媒介形式和平台,拓展了人们的情感表达和交流,于是出现这样一个结果,我们的情感表达和交流,越来越带有内容的性质。
连接人与人的社会纽带
内容在今天越来越具有重组社会关系和信任的力量,这是它为什么值钱的第三个原因。
技术变革引发的不可替代
信息传递技术的进步,使得内容迅速变成一种最便宜的获得愉悦感的途径。而且,它对前面讲到的那几种可以无需努力而获得愉悦感的方式,具有很大程度上的替代性。
内容高手的能力
稳定生产高传播内容
下三滥抓眼球的东西不会有高传播
高手绝不是靠简单的「搏出位」这样的方式获得超高传播
内容高手,几乎都算得上是优秀的产品经理,因为他们做的内容,基本上都算得上全新的产品,从内容的定位、内容的形式、技术标准和规范,以及运营方式,都是全新设计出来的
能力
一个是传播的感知能力(传播手感)
传播的预判能力
一件事发生后,大家都会表态,但有的人总是能找最受欢迎的角度和观点,抓住大家的注意力。这其实是一种对市场或用户需求的判断力。你的受众在遇到某个问题时,他们会是什么态度,会是什么反应?我怎么做最符合他们的需求?我不同的表态,会收获怎样的反馈。
知道市场上需要什么
注重社会传播的反馈
内容生产者本身也是内容的一部分,所以要注重品牌
与粉丝的互动经验和意识很重要
传播感知力本质上是对人性的洞察力,有些人完全称得上是心灵捕手
传播手感训练
我要摸清楚这种传播心理。
找到正确的平台
提升传播感知能力唯一的捷径,首先就是找到一个单位时间内积累经验更多更丰富的机会,然后才是理论的沉淀和学习。
第一、高频的内容产出和更新;
电影和纪录片
一方面,这些东西火还是不火,影响的因素确实很多,但最关键的原因,是电影、纪录片是低频产品,内容生产者几乎无法积累足够多的经验,让他一听题材,就可以判断出它能不能火。
日更老手
你问他某个选题的传播效果,他可能说不上准确的原因,但他对传播效果如何敢下判断,而且通常不会相差太大。
因为高频更新内容,其实就意味着他时刻在跟踪用户的需求,时刻能获得反馈。
新手的障碍
高频生产更新,积累经验的过程就会格外漫长,而且准确性和敏锐度都会很成问题
第二、读者的数量不能太少
足够数量的读者,是建立准确反馈的基础,往往也会是你坚持做下去的动力来源。
如果一个平台的读者数量不够多,内容的好坏,就很难在阅读和转发传播的数字上被准确反应和体现出来,它毫无疑问会让你的传播变得更迟钝。
只有上了量级,平台的读者数足够多,偶然性的干扰因素就会被最大程度降低,
而且读者的样本和类型足够多,你也更容易积累起更多样的经验,这就好比你只有见过的人足够多,才对人的脾性有更丰富准确的了解一个道理。
第三、要有足够的读者互动机会
今天的内容生产,越来越实时化,
交互越来越便捷
交互本身也是内容的一部分。
子主题 4
经验和读书
我个人的经验是,对提升传播认知能力最基础的工具是心理学,
你积累了一定经验之后,看书提升对传播的认知水平,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个是内容的表达能力
高超的表达能力
我该怎样地把我想传递和提供的东西,能准确高效地传递出去的能力
你的内容表达能力,其实是一个调动和激发受众情绪和情感的能力
最后,用户对我的看法和态度,也是其中的一部分。
表达欲望是基础
表达的欲望,说明你在做内容时,付出同等的努力,获得成就和奖励的机会更大。
内容表达训练
上进心
从事内容生产,有所追求,你的职业状态和感觉,应该是随时被唤醒,随时被触发的,一个意思,怎么表达效果最好,有没有更好的表达方式。
怎么学
【看】的歧路
因为好的内容产品,会让我们不自觉地处于内容的消费者。
「看」是一个非常容易让人高估学习效能的方式
作为消费者和作为生产者,能注意看到的东西是非常不同的
事实上,你一不留神就进入了消费者状态,而不是一个学习和模仿者。
【做】
在我看来, 经过模仿阶段之后,才能形成自己的表达风格与习惯。
学习者和模仿者
刻意训练,微小改进
高强度地重复工作就是最好的训练
被动
被动式的训练最多只是通向熟练工之路。
主动
有强烈的目的性和针对性。
方法
第一步,先确定学习模仿对象,最好你和他有某种内在一致性,否则模仿起来太别扭。确定好对象后,大量收集他的文章,你先反复地看,学习他的表达习惯。
第二步,你选取几篇模仿学习的文章,把文章当中的重要信息全部标记出来——记住,这一步非常重要。传统媒体时代,我习惯了在文章里画线,然后摘录出来。
第三步很关键,你把你标注出来的重要信息作为素材,按照你记忆中模仿对象的风格和习惯,把那篇文章重新写出来。你山寨完了之后,再拿两篇文章仔细对比。表达能力强的高手,他强在什么地方,作为消费者,你是很难全部觉察到的,只有当你作为生产者,你才知道,你以为你熟悉的高手,原来会有那么多微妙的表达细节,是你从来就没有注意到的。
好的内容和好的表达
虽然内容的类型有别,但表达能力强弱存在特定的同行标准。仅就内容的信息传递这一部分而言,好的表达,首先是信息的传递,能做到准确、清晰、简洁的,就具有一种脱俗的高级感。做到真的很难。如果你的表达有很容易识别的节奏、韵律和美感,那就更是难。
我们的表达并不仅仅是信息扩散,还包括与用户的互动,简言之,好的表达,实际上对读者情绪是有调度和控制的。如果你不用拆解组装法,有时你甚至都意识不到还有这样一回事。
成为高手的练习
子主题 1
天赋
天赋最多只决定你是否能吃这碗饭,而你在这个行业里能够达到的高度,并不取决于你的天赋。
努力
训练充分、运气和机会足够好,并且热情精进的人。
高手其他方面
高辨识度的自我风格
要做的内容用什么样的风格,取决于你的内容的定位。
要建立正确的套路,不能靠无意识的自觉。
知音的例子
平台选择
平台在技术上的微妙变化,都会直接影响传播生态
粉丝和看热闹的
以而门户网站和杂志为例
如果说杂志是馅都藏在里面的包子的话,那门户网站就是所有料都摆在面上的披萨。
为什么杂志的文章放到门户网站,会变成长标题?
社交媒体出现后,独特的传播路径和氛围,居然奇迹般地改变了我们的阅读兴趣和偏好。
平台内容
社交媒体最受欢迎的是情感、娱乐和健康;
网站新闻最受欢迎的是社会新闻、娱乐时尚、军事时政;
今日头条上最受欢迎的,是娱乐时尚、时事社会和星座八卦。
微信内容
朋友圈基本上就是一个人社会关系资源的再现,当然,有些人会把自己的亲戚在朋友圈里屏蔽掉。我们对自己社会关系资源的态度,是不自觉的经营和维护,避免损失,
音频和视频内容
用户注意力研究
两种说法(认知错误)
一个说,今天是碎片化阅读时代,大家都没有耐心阅读有深度的长文章了;
还有一个是劣币驱逐良币,因为今天新媒体的竞争越演越烈,为讨好用户无所不用其极,最后是浅薄的、片面追求刺激的内容越来越多,而严肃有深度的内容越来越没有市场。
今天对新媒体的各种抱怨和指责,本质上是对新媒体竞争不适应的结果。
中国媒体的演进历程和特征
1、市场不断细分
2、从匮乏到剩余
3、从启蒙到服务
媒体去讨好读者迎合读者OR引领和教育读者
中国人习惯了媒体不是为大众提供内容服务,而是启蒙和教化大众的.
4、从单向到互动
内容进化的方向
1、越来越节省注意力消耗
2、读者的体验越来越友好
3、愉悦或共鸣越来越快捷
我们乐于接受信息因为信息会给我们大脑愉悦的刺激,也就是所谓的奖赏感。
我们自然就会对奖赏感的强度和间隔要求越来越高,兴奋的阈值在不断提升,接受同等的信息量,我们希望耗费的注意力越少越好。
我们也变得缺少耐心阅读
内容优化的方向
不断减少读者接受信息时消耗的注意力
不断让读者的阅读体验更友好,
让内容给读者的愉悦和共鸣反应越来越快。
对内容生产者来说,减少读者的注意力消耗,增强阅读体验,当然就意味着你要付出更多的劳动。
内容趋势
抽象的信息比具象的信息更耗费注意力,文字比画面、声音更耗费注意力,
而越是直观、形象的信息传递工具,耗费的注意力就越少,越是新颖的表达技术,越是容易让人产生愉悦感;
越是接近我们熟悉的场景和经验,就越是容易唤起我们的兴趣和热情,也越是容易理解。
你一旦见到 PPT,就不能忍受有人站在台上给你讲复杂内容,你必须全程高度紧张地做笔记;你一旦见到 3D 演示的动图,就不能再忍受平面示意图;你一旦见过十秒以内就能让你捧腹大笑的短视频,你就无法忍受五分钟才抖一个包袱笑料的视频。
140字微博与15秒短视频的竞逐
来内容生产中,视频所占的比例会越来越高,如果可能,比如说 VR、AR 出现,只要是能增强对我们熟悉的场景的模拟,那么它就一定会被用到内容生产上,因为它产生的阅读奖赏会更强,耗费的注意力会更少,而且,读者的阅读体验会更友好。
减少注意力耗费,改善阅读体验,激发愉悦或共鸣上,这是内容不断优化的方向。
传播规律
喜剧片,为什么只有喜剧片没有悲剧片?
悲剧会是更深刻而强烈的体验,就从激发生命的体验和思考来说,悲剧片毫无疑问是更深刻一些。
因为在看喜剧片的过程中,我们很容易会获得抚慰和鼓励,很容易对冲掉我们负面的情绪。
在我们的社交活动中,我们想得到肯定、想得到鼓励、想得到抚慰。这是人作为一种社会动物的本能。
传播思考
在传播一个抽象而复杂的信息时,却能让人们被爱情打动,或者说,被亲情和血脉之情打动,被生离死别打动,它其实就意味着在传播上,这个内容被加了上杠杆。
也就是说,你要把抽象的概念和信息,巧妙地翻译成最能触发人类情感共鸣的感性的东西。
传播道理最好的方式是讲故事,而讲什么样的故事,在于它能引发什么样的共情和共鸣。
越是不太容易激发大众传播的道理,你就越需要找到一个承载它的故事,而这个故事不是为了让它形象化,而是为了激发大众的共情或共鸣,这种情感主题,越是简单越好。
内容规律
今天内容生产个性化的特质越来越强烈,内容附带的情绪和情感因素会越来越多。
负面情绪,比如抱怨、仇恨、消极之类情绪一定会有很多人共鸣,甚至哪怕是反社会情绪其实也不愁找不到支持者,但是,我们仅仅从功利主义角度来说,不相干的人群,是不会在意另一个群体积极正面的情绪和情感的,但一个群体内的负面的情绪和情感,很容易引起其他群体强烈的不安和警觉
大众更多的时候是想得到肯定、想得到鼓励、想得到抚慰,这是人作为一种社会动物的本能,一个内容生产者,你的内容和你本人输出的情绪和情感,能满足这种需求,你会不自觉地更受欢迎。有时,我们可以更进一步地说,大众对内容和内容生产者,其实有一种更理想的自己的期待和投射的。
重点
第一、如果能激发人类普遍的共情和共鸣,会大大有利于传播;
第二、人们天性会追逐对自己的肯定、鼓励、抚慰,不自觉地躲避消极、负面的情绪黑洞;
第三、内容生产者要善加利用这种规律,让自己更受欢迎。
爆款逻辑
逻辑
1. 热点话题
2. 主流情绪
一个热点事件发生后,公众的情绪一般都可以描述为连续的光谱,但是,大多数人都情绪会高度聚焦在一些特定的点,
3. 大众共鸣
找到主流情绪之所在,把全部的努力和功夫,都用在如何聚焦,并且如何放大这种情绪上,让人产生强烈的共鸣。
1. 情感表达和宣泄,要诀是文字要痛快淋漓,旗帜鲜明,切忌拖泥带水长篇大论。
2.故事、情境永远比道理和逻辑更直接更有力。
人设是加分项。如果某个议程的主流情绪是由一个特别正确的人来表达,它就能最大程度地引发大众的共鸣。所以一个内容生产者如果有人设,而且恰好遇到一个合适的话题,他就有可能爆红。
爆款=议题+主流情绪+表达
原因
恐惧情绪
凡事让我们丧失安全感的事件,其实都是最容易引发共鸣的内容。没办法,负面新闻最容易传播,这是人性。
愤怒情绪
愤怒本质上是情绪唤起后,人在身体上做好战斗和攻击准备的状态。而且愤怒需要迅速识别敌我,需要周围的人站队,人们热爱传播愤怒情绪,潜意识里也是为了以此迅速重新识别自己是跟谁一边。
制作人
公众号:劈柴少年
制作不易,关注公众号领取更多资源
原课程请购买教官知乎盐选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