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东周(春秋战国)文化与建筑(一)
这是一篇关于东周(春秋战国)文化与建筑(一)的思维导图,包括“春秋时代”——春秋五霸“和战国时代”——战国七雄两部分。
编辑于2022-04-05 17:19:01东周(春秋战国)文化与建筑(一)
“春秋时代”——春秋五霸
东周前半期——公元前770年——前476年。
概述:据史书记载,春秋242年间,有43名君主被臣下或敌国杀,52个诸侯国被灭,有大小战事480多起。
平王东迁,周平王(宜臼)公元前770年,在郑,秦,晋等诸侯卫护下,迁都洛邑。
齐桓公称霸
前685年,齐国齐桓公继位,以管仲为相,实施变法
废除井田制度,按土地的肥瘠,确定赋税,
设盐、铁官和铸钱,增加财政收入
寓兵于农,将基层行政组织和军事组织合为一体,增加了兵源和作战能力,迅速成为华夏各国中最富强的国家。
周惠王二十一年(前656年),齐桓公带领八个诸侯国的联军,陈兵“蛮夷”楚国边境,质询楚国为何不向周王室朝贡,迫使楚国签订召陵之盟,成为春秋五霸之首
宋楚之争
齐桓公死后,五公子夺位,齐国内乱不止。 南方的楚国兴起,自称为王,消灭了其北方的几个小国之后将矛头指向中原。
宋襄公试图效法齐桓公,以抵抗楚国进攻为名,再次大会诸侯以成为霸主,但宋国实力与威望都不足。
宋襄公十五年(前638年),宋楚两军交战于泓水(今中国中部河南 柘[zhè]城北) 。
楚国称雄一时,楚成王成为春秋事实上的第二位霸主。
晋文公践土之盟
前636年,晋献公之子重耳在秦穆公派出的军队护送下继承晋国君位,是为晋文公。
他改革政治,发展经济,整军经武,取信于民,安定王室,友好秦国(秦晋之好),在诸侯中威信很高。
周襄王二十年(前633年),楚军包围宋国都城商丘。
次年初(前632年),晋文公率兵救宋,在城濮之战(今山东鄄[juàn]城西南)大败楚军,然后会盟于践土,成为中原霸主
秦穆公霸西戎
晋文公死后,秦晋联盟被瓦解,秦穆公谋求向东方发展,被晋所阻。
秦晋崤[xiáo]之战(前627年),秦全军覆没,大将孟明视被俘虏。
隔年在彭衙之战再败,虽然以后也有胜利,但终没法挑战晋在中原的地位,惟有转而向西发展,吞并了一些戎狄部族,称霸西戎。
楚王问鼎
楚国在城濮战后,向东发展,灭了许多小国,势力南到今云南,北达黄河。
楚庄王改革内政,平息暴乱,启用贤臣孙叔敖兴修水利,改革军制,国力更为强大
在攻克陆浑戎(戎族国,今陕西洛南东)后,竟陈兵周郊,向周定王的使者询问象征国家政权的传国宝器 ‐ 九鼎的大小轻重,意在灭周自立,此即“问鼎”一词的来源。
周定王十年(前597年),楚与晋会战于邲[bì],大胜晋国。
邲之战,又称"两棠之役",是春秋中期的一次著名会战,是当时两个最强大的诸侯国‐‐晋、楚争霸中原的第二次重大较量。
前594年,楚围宋,宋告急于晋,晋不能救,宋遂与楚言和。
这时中原各国除晋、齐、鲁之外,尽尊楚庄王为霸主
晋楚争霸,弭兵会盟
由宋国发起,于周简王七年(前579年)举行第一次“弭兵”会盟,是为华元弭兵 。
弭兵:指平息战争,平息战
华元弭兵:鲁成公十二年 ( 公元前579年 ) ,在宋国大夫华元的安排下,晋国的卿士燮[xiè]与楚国公子罢、许偃在宋国的西门外会盟。
签订的合约是:“凡晋、楚无相加戎,好恶同之,同恤灾危,备救凶患。
若有害楚,则晋伐之;在晋,楚亦如之。
交贽[zhì]往来,道路无壅;谋其不协,而讨不庭。有渝此盟,明神殛[jí]之,俾[bǐ]坠其师,无克胙[zuò]国。
晋楚两国再度爆发两次大规模战役(前576年的鄢[yān]陵之战、前557年的 湛阪之战)
鄢陵之战:是公元前575年(周简王十一年)晋国和楚国为争夺中原霸权,在鄢陵(今河南省鄢陵县)发生的战争。
湛阪之战:春秋时期晋楚争霸最后一战。湛阪(今河南平顶山市北)。
周灵王二十六年(前546年),“向戌[xū]弭兵”
向戌弭兵:与晋赵武和楚令尹屈建相友善的宋左师向戌又奔走于晋﹑楚之间,再次请求弭兵。诸侯皆表示赞同,同年七月,于宋都蒙门外订立。
吴越争霸,越灭吴之战
当中原诸侯争霸接近尾声时,地处江浙的吴、越开始发展。
吴王阖闾[hé lǘ]重用孙武、伍子胥等人。
周敬王十四年(前506年),吴王以伍子胥为大将,统兵伐楚。
吴军攻进楚都郢【yǐng】(今湖北省荆州市荆州区江陵县附近)
周敬王二十四年(前496年)吴军挥师南进伐越。
越王勾践率兵迎战,越大夫灵姑浮一戈击中阖闾,阖闾因伤逝世。
灵姑浮:(约前530到前496)越国名将,官至大司马,勾践登基时,亲自掌管大将军印。
周敬王二十六年(前494年),吴王夫差为父报仇,兴兵败越。
勾践求和,贿赂吴臣伯嚭[pǐ]并送给吴王珍宝和美女西施,自己亲自为夫差牵马。
伯嚭(bó pǐ),春秋晚期人,原为晋国公族,姬姓。
伯嚭为人,好大喜功,贪财好色,为一己私利而不顾国家安危,内残忠臣,外通敌国,完全丧失了其祖辈的优良品质,使吴国在吴越争雄中拥有绝对优势的条件下,丧失有利时机
史载伯嚭的先祖公孙伯纠为晋国郤[xì]氏的旁支,后“三郤”权倾朝野。
公孙伯纠之子伯宗,不满本家势力太大,被三郤诬陷致死,伯宗之子伯州犁逃到楚国,任楚国大夫。
伯州犁生郤宛,又为楚国大夫,后郤宛被楚国令尹子常攻杀,伯嚭逃难仕于吴,得到吴王宠信,屡有升迁,直至宰辅。
吴王拒绝了伍子胥联齐灭越的建议,接受越国求和,转兵向北进击,大败齐 军,成为小霸。
勾践卧薪尝胆十年,周元王三年(前473年)灭吴,夫差羞愤自杀。
勾践北上与齐晋会盟于徐(今山东膝县),成为最后一个霸主。
三家分晋
在晋文公回晋即位的时候,有不少随从随他回国,结果这些人渐渐在晋国成 为世袭贵族,而晋国的国政亦落入这些贵族的手上。
前455年,晋国贵族只余下智、赵、韩、魏四家。
智氏出兵攻赵氏,并胁迫魏韩两氏出兵。
战事持续两年后,赵氏游说魏、韩两家倒戈,灭智氏,瓜分智地并把持晋国国政,史称“三家分晋”。
春秋时期的得名,是因孔子修订《春秋》而得名。
“战国时代”——战国七雄
背景:随着水利的兴修,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春秋中后期,各诸侯国的经济 得到发展,政治形势也产生了相应的变化。
开端:前403年周威烈王册立韩、赵、魏三家为侯国,即为资治通鉴中春秋和战国的分界点。
周威烈王(?‐前402年),姬姓,名午,周考王之子。在位24年(前425年‐‐前402年在位),病死。葬于今河南省洛阳市
《资治通鉴》:由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
共294卷,历时19年完成。主要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
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写起,到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征淮南停笔,涵盖16朝1362年的历史。
周安王十一年(前391年),田民废除了齐康公,自立为国君,也得到周王 的承认。(三晋和田氏的胜利,宣布了强者生存、弱者淘汰的残酷政治法则。)
七强并立形势的形成(三家分晋、田氏代齐)
齐国卿族田氏到陈完的第五世孙田恒,联合鲍氏,灭了当时专权的栾、高二 氏篡夺齐国政权(前386年“田氏代齐”)。
后来燕国崛起,秦国中兴,及其它一些小国陆续的被吞并或沦为附庸。到了战国中期,剩下来的七个主要大国秦、楚、韩、赵、魏、齐、燕被称为战国七雄
战国前期各国的变法改革
背景:
井田制取消,农业,手工业水平提高(铁农具泛用),商业发展,人口与资源矛盾加剧。
诸侯国兼并土地战,争夺生存空间,代替了春秋时期政治上的霸权争夺。社会结构发生了变化。世袭的等级制度被瓦解。官僚制度发生了变化。
吴起变法(楚):战国初年楚悼王当政时,公元前386年‐前381年,任命吴起(前 440年‐前381年)为令尹,对楚国政治、法律、军事等实行改革的变法运动。——大贵族反对,失败
商鞅变法(秦国)前356年和前350年,秦孝公任用商鞅,两次进行变法尝试用公正的法治,取代世袭的宗法制度,在思想制度层面注入重公德的价值观念,从而使得秦国得以在思想和制度层面领先于东方诸侯,使秦国后来成为最为强大的国。
赵武灵王胡服骑射(赵国) 赵武灵王推行胡服骑射,励行改革,改变了中国军队中宽袖的最初正规军装,以后逐渐演变改进为后来的盔甲装备。 减弱了华夏民族鄙视胡人的心理,增强了胡人对华夏民族的归依心理,进而 推进了民族融合。 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是我国古代军事史上的一次大变革,被历代史学家传 为佳话
秦国的统一
秦灭赵—长平之战—完璧归赵—负荆请罪:反间计,赵括替廉颇,白起坑杀四十万降卒
秦灭周—— 前256年周赧王病逝,秦国攻入雒[luò]邑(今洛阳王城公园附近),西周公投降,周朝灭亡——前249年,秦相邦吕不韦又带兵灭掉了位于巩邑(今河南巩县)的东周公。
秦灭韩——韩国地位重要。它扼制秦由函谷关东进之道路——多次打击,土地日渐缩小,韩愿臣服于秦。——秦始皇十七年,韩王安九年(公元前230年),秦为彻底灭韩,派内史腾率兵再度对韩进攻,韩无力抵抗,内史腾指挥秦军攻克韩都,俘虏韩王安,把所得韩地改建为颍[yǐng]川郡。这样,韩成为当时六国最先被灭亡之国。
秦灭赵—正面战争拿不下—孤立赵—反间,收买内奸郭开—赵王投降
秦灭燕—荆轲刺秦—燕王杀太子丹求和—灭楚、魏之后,秦王赵政派王贲[bēn] 率军进攻辽东,俘燕王喜,燕亡。
秦灭魏—先灭魏,再伐楚—引大沟之水冲灌大梁城—经3个月战争,城垣崩塌,魏王假出降
秦灭楚—是中国历史上疲敌制胜的典型战例。秦军改变了轻敌冒进的错误, 采取" 避其锐气,击其惰归"(《孙子兵法·军争》)的作战方针,是战争胜利的 主要原因。—二十三年(前224年),1年多战争
秦灭齐—秦国在远交近攻的方针下,采取一切非军事手段,争取齐国中立,以削弱六国抗秦的力量。—二十六年,北攻齐军,齐亡
西汉末年的刘向,将有关这段历史的各种资料编成一本书,取名《战国策》,从此,这一历史阶段称为“战国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