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八年级历史上册(一)思维导图
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一部分,第一课至第六课内容,根据课本而做。学生可以预习内容以及复习时所学习,完全根据部编版教材所做,与课本内容相同。重点内容全部都用红色标出,清晰明了。
编辑于2022-07-18 00:38:27这是一篇关于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有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第6课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这是高中历史必修一: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有第3课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第4课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这是高中历史第一单元前两课的内容,适合用于课前预习以及期末复习。是对课本内容的一个梳理总结。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这是一篇关于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有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第6课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这是高中历史必修一: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有第3课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第4课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这是高中历史第一单元前两课的内容,适合用于课前预习以及期末复习。是对课本内容的一个梳理总结。
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一单元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一课 鸦片战争
鸦片走私与林则徐禁烟
鸦片战争前夕国内外形势
英国
政治: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
经济:英国率先完成了工业革命,积极抢占海外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
军事:打败荷、法,成为霸主,船坚炮利,陆军装备先进,力量强大。
文化外交:民主自由深入人心,人们的思想更加解放
中国
政治:落后的封建主义落后
经济:小农经济,自给自足落后
军事:封建军队腐败
文化外交:闭关锁国
综合:先进的资本主义战胜落后的封建主义。
鸦片走私的直接目的:英国想扭转在华贸易
英国为了开辟海外市场,向中国运来呢绒、布匹,但遭到中国男耕女织式的自然经济的排斥,严重滞销。而中国向英国输出的茶叶、生丝等,销路旺盛在正当贸易中,中国处于明显的出超地位。为了改变这种不利局面,英国向中国大量走私鸦片。
出超:又称”贸易顺差“,指在一定时间内(一般为一年)一国的商品出口额高于进口额
入超:又称”贸易逆差”,进口额高于出口额
鸦片走私的危害:鸦片泛滥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深重灾难。白银大量外流直接威胁到清政府的财政;许多官员、士兵吸食鸦片,不但严重摧残了他们的体质,更导致政治腐败和军队战斗力削弱。
林则徐虎门销烟
1838年底,道光帝派力主禁烟的林则徐为钦差大臣,前往广东查禁鸦片
1839年6月3日至25日,收缴的鸦片在虎门海滩被当中销毁。
意义:虎门销烟是中国人民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
英国发动侵略战争
原因
根本原因:为了打开中国市场,掠夺原料,倾销原料。
直接原因:虎门销烟。
过程
1840年6月,鸦片战争爆发。英军封锁珠江口后,北上攻陷浙江定海,随后直趋天津,威胁清政府。
道光帝惊慌失措,以“办理不善”为名,将林则徐革职查办,改派琦善为钦差大臣,前往广东和英军谈判。
在双方谈判过程中,英军于1841年初强占香港岛。消息传到北京,道光帝下诏对英作战。英军进攻虎门炮台,广东水师提督关天培等战死。
英军又占领广州城北的四方炮台。
1841年秋,英军再次北上,先后攻占厦门、定海宁波。
1842年,英军进犯长江门户吴淞。年近七旬的老将江南提督陈化成率众抵抗,在身负重伤的情况下仍挥旗督战,力竭牺牲。英军溯江而上,攻占镇江。
8 月初,英军到达南京下关江面。清政府向侵略者屈服。
三元里抗英:1841年5月30日清晨,广州三元里及各数千乡民手持武器包围英军盘踞的四方炮台。
启示:落后就要挨打,坚持改革开放的强国之路,增强综合国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南京条约》的签订
1842年8月,清政府被迫与英国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
《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
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东南沿海放开损害贸易主权,便利了英国倾销商品)
割香港岛给英国(破坏了领土主权)
赔款2100万银元(加重了人民负担)
英商进出口货物应纳税款,必须经过双方协议。(关税主权开始丧失)
其他条约
1843年中英《虎门条约》
英国从中获得了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在通商口岸租地建房的权利
1844年,中美《望厦条约》、中法《黄埔条约》
影响:鸦片战争改变了中国历史发展的进利程。中国丧失了完整独立的主权,中国社会的自然经济遭到破坏,开始从封建上会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成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第二课 第二次鸦片战争
英法再次发动侵华战争
原因
根本原因:为了打开中国市场,变中国为英国等国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
直接原因:亚罗号事件和马神甫事件
过程
1856年10月,英军炮轰广州,挑起战争
1857年,英军和法国联合出兵,逼近天津
清政府被迫与俄、美、英、法四国分别签订了《天津条约》
外国公使进驻北京
增开汉口、南京等十初为通商口岸
外国商船和军舰可以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
随后,清政府在与英、法、美签订的《通商章程善后条约》中,又被迫承认了鸦片贸易的合法化。
火烧圆明园与《北京条约》的签订
火烧圆明园:《天津条约》并没有使侵略者满足。1860 年,英、法两国借口换约受阻,再次出兵占领天津,进逼北京。咸三帝让他的弟弟奕诉担任议和大臣,留守北京,自己逃往承德避暑山庄。10月,英法联军对北京西北郊著名的皇家园林——圆明园进行了大肆抢劫,之后又放火烧毁。
中英,中法《北京条约》
清政府承认《天津条约》有效
增开天津为商埠
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赔款额也大幅增加
总理衙门的设立: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为适应形势的变化,清政府于1861年设立了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简称“总理衙门”。它负责办理对外交涉以及通商、海关等事务,是清政府一个权利很大的中枢机构。
沙俄侵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沙俄强迫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共割占了中国东北和西北150多万平方千米领土。
危害: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丧失更多主权,英国、法国、美国等西方侵略势力由东南沿海一带深入到长江中下游地区,沙俄占领中国北方大片领土。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第三课 太平天国运动
洪秀全与金田起义
金田起义的原因
鸦片战争的失败,进一步加深了清政府的统治危机。
朝廷对农民的剥削家中,统治阶级与劳动群众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
农民的反抗斗争不断在各地发生,大风暴即将来临。
金田起义的过程
1843年,洪秀全创立“拜上帝会”
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在广西桂平县今天村发动武装起义,建号太平天国,起义军称“太平军”
洪秀全称“天王”;攻克永安后,洪秀全封杨秀清为东王,萧朝贵为西王,冯云山为南王,韦昌辉为北王,石达开为翼王,所封诸王均受东王节制。太平天国初步建立起政权组织。
定都天京
定都天京的过程
1852年春,太平军从永安突围北上,先后围困桂林、长沙,攻克武昌。
次年春,太平军放弃武昌,分水陆两路,沿长江东下。
1853年3月,攻占南京,将南京改名为天京,作为都城。
《天朝田亩制度》
规定
不分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
太平天国想通过这个方案,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
积极性:反映了千百年来农民要求得到土地的强烈愿望,对于发动和鼓舞广大农民起来参加反封建斗争起了积极的作用。
局限性:带有很大的空想色彩而在实践中难以施行
之后的征战
目的:1853年,为了推翻清朝统治和巩固政权,太平天国开始进行北伐和西征。
北伐和西征
北伐军曾逼近天津,最后全军覆没。
西征战场则取得重大胜利。经过3年多的征战,太平天国控制了从湖北武昌到江苏镇江的长江沿岸城镇,掌握了安徽、江西、湖北东部和江苏部分地区。
意义:太平天国在军事上进入了全盛时期(1853)。
天京陷落
1856年,太平天国由盛转衰。
标志:天京事变
天京事变的过程:定都天京后,太平天国在军事征战和制度建设上取得了重大成就,但领导人开始享乐腐化,争权夺利。1856年秋,杨秀清逼洪秀全封他为“万岁”,意图篡位。结果杨秀清被杀,韦昌辉被处死,石达开率部出走,太平军损失惨重,人心士气受到严重影响。天京事变使太平天国由盛转衰。
《资政新篇》
内容:提出向西方学习、改革内政等一些列政治、经济、文化、外交主张,得到洪秀全的赞赏。
进步性:中国近代第一部带有资本主义色彩的改革纲领。
局限性:受到当时历史条件的限制,不是农民革命实践的产物,《资政新篇》未能付诸实践。
天京陷落
过程
1860年,曾国藩的湘军包围安庆。陈玉成和李秀成率部救援失败,安庆陷落。后来,陈玉成被俘就义。
李秀成率太平军攻克杭州,进逼上海,遭到华尔率领的洋枪队和李鸿章率领的淮军的抵抗和反扑。
1862年,湘军围困天京。李秀成从浙江、上海回师救援。太平军与敌军激战40多天,最终未能解除湘军对天京的威胁。
1864年夏,洪秀全病逝。湘军轰塌城墙,冲入城内。守城将士与敌人展开巷战,大部分战死,其余突围。
天京的陷落,标志着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农民运动的失败
性质:是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革命战争
意义:太平天国起义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宏大的一次农民战争。但它坚持斗争14年,转战大半个中国,沉重地打击了清朝的统治和外国侵略势力,谱写了中国近代史上壮烈的一章。
局限性:由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太平天国无法提出切合实际的革命纲领,无法制止和克服领导集团的腐败,也无法长期保持领导集团的团结。
第二单元 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
第四课 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的兴起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朝统治集团内部一些比较开明的官员,主张利用西方先进技术,强兵富国,维护清王朝的统治。这些官员被称为“洋务派”。
洋务派在中央以恭亲王奕诉为代表,在地方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人为代表。从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中期,他们掀起了一场旨在“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
创办近代军事和民用企业
创办近代军事
从19世纪60年代起,洋务派以“自强”为口号,发展近代军事工业。
先后创办了安庆内军械所、江南机器制造总局(规模最大的军事企业)、福州船政局等一批近代军事工业。
为了洋务的需要,洋务派还兴办新式学校,培养翻译和军事人才;设立翻译馆,翻译外国科技书籍;派遣留学生出国深造等。
民用企业
从19世纪70年代起,洋务派在继续发展军事工业的同时,又提出“求富”的主张。
开办一些近代民用企业,以辅助军事工业。其中比较重要的有轮船招商局(是中国第一家近代轮船航运公司)、开平煤矿、汉阳铁厂(最早的工厂企业)、湖北织布局等。
建立新式海军
从19世纪60年代起,洋务派开始组建新式洋枪队,淘汰传统兵器,采用西式兵操练兵,使清朝军队的武器和战术逐渐发生变化。
19世纪80年代,中国的东南海疆受到列强的严重威胁。在直隶总督李鸿章的倡议下,清政府开始大规模进行近代海防建设,筹建新式海军。
到19世纪80年代,福建、广东、南洋和北洋等海军初步建成,其中以北洋舰队规模最大。
1885年,清政府成立海军衙门统一协调指挥,同年还在台湾建立行省。
左宗棠收复新疆
19世纪70年代,中国边疆形势严峻。西北的新疆大部分地区被中亚浩罕国将领阿古柏率军占据,俄国还出兵侵占了伊柬。
为了加强西北塞防,1875年,清政府任命力主收复新疆的左宗棠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
他采取“先北后南,缓进急战”的策略,率领装备了新式武器和进行了新式训练的清军,成功收复新疆。但俄国仍通过条约割占了部分领土。
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建立行省。
意义:洋务运动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近代化运动。经过30多年的建设,中国近代化的军事工业、民用工业、交通运输业等逐渐发展起来,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对外国资本的入侵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局限性:但由于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是维护和巩固清政府的统治,再加上其内部的腐败和外国势力的挤压,它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
失败的原因
第五课 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狂潮
甲午中日战争
目的:日本对朝鲜觊觎已久,征服朝鲜是日本企图侵略中国、称霸世界的重要步骤。
过程
1894年,朝鲜发生东学党起义。应朝鲜国王请求,清政府派兵帮助镇压。日本也乘机出兵朝鲜。东学党起义平息后,日本继续增兵朝鲜,蓄意挑起战争。
7月,日军进攻驻守朝鲜的中国军队,并在牙山口外丰岛海面袭击清军运兵船。清政府被迫对日宣战。1894年是农历甲午年,这场战争被称为“甲午中日战争”。
9月,日军分多路围攻平壤。中国守军奋起反击,清军将领左宝贵中炮牺牲。统帅叶志超弃城逃跑,平壤陷落。
黄海海战:北洋舰队与日本联合舰队在黄海海面也展开激战。北洋舰队将士在战斗中奋勇杀敌,重创日舰。致远舰管带邓世昌在舰身严重受损、弹药将尽之际,下令开足马力,冲向日舰“吉野号”,准备与敌人同归于尽,不幸被敌人炮弹击中,200余名将士壮烈殉国。此次海战,北洋舰队损失较大,但主力尚存。可惜战后李鸿章命令舰队躲进威海卫军港,不许出海迎敌,日军趁机夺取了制海权。
威海卫之战:1895年初,日本陆海军进攻山东威海卫,北洋舰队陷入绝境。日本联合舰队司令写信给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劝其率舰队投降,遭到严词拒绝。在援兵无望的情况下,丁汝昌自杀殉国。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旅顺大屠杀:日军占领旅顺之后,连续进行了四天大屠杀,杀害了两万多中国人,犯下令人发指的罪行。
《马关条约》的签订
1895年春,清政府派李鸿章为议和全权大臣,前往日本马关议和。
内容
清政府割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赔偿日本兵费白银2亿两;
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
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等。
影响:《马关条约》使外国侵略势力进一步深入中国腹地,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危害
1、使中国的领土和主权进一步遭受严重损失,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
2、巨额赔款大大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
3、有利于列强势力由沿海深入内地
4、列强的侵略方式由商品输出变为资本输出,阻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清政府是在丧失主权的情况下,被迫允许列强在中国投资办厂,便利了列强对中国进行经济侵略。
列强瓜分中国狂潮
概况:《马关条约》签订后,沙俄联合法国、德国迫使日本放弃辽东半岛,日本则向中国索取了3 000万两白银作为“赎辽费”。以此为契机,列强在中国掀起了抢夺利权、强租海港、划分“势力范围”的瓜分中国狂潮。
美国“门户开放”
起因:列强在中国掀起瓜分狂潮时,美国正忙于和西班牙争夺殖民地,无暇东顾。后来,他见各国“势力范围”划定,便于1899年向英、俄、德、日、意、法六国提出“门户开放”的照会。
内容:承认各国在中国的“势力范围”和既得特权,同时要求在各国租借地和“势力范围”内享有均等贸易机会。这个照会得到各国的同意。“门户开放”政策反映出美国与其他帝国主义国家在侵华政策上的矛盾。
第六课 戊戌变法
康有为与公车上书
起因:1895年春,《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后,群情激愤。正在京师参加会试的康有为、梁启超等,联合各省1300多名参加会试的举人,上书光绪帝,请求拒和、迁都、变法。这就是著名的“公车上书”。这次上书并没有上达光绪帝,却轰动京、沪,拉开了变法维新运动的序幕。
公车上书失败后,维新人士在各地组织学会,创办报刊,宣传变法,推动了维新变法思想的广泛传播。
报刊
梁启超在上海创办《时务报》
严复在天津创办《国闻报》
百日维新
过程
1897年冬,德国强占胶州湾。消息传出后,康有为上书光绪帝,痛陈时局的危险和变法的紧迫性,呼吁变法救国。在康有为等维新派的推动下,光绪帝表示“不甘作亡国之君”,决心变法。
1898年6月11日,清政府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实行变法。
内容
裁撤冗官冗员,允许官民上书言事;
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发展农、工、商业;
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
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开办新式学堂;
裁减绿营,训练新式军队等。
结果:废除变法
意义
政治:打击了封建官僚制度;有利于资产阶级参与政权
经济: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军事:有利于军事发展
文化:有利于传播资产阶级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