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文物保护工程勘察思维导图
文物保护勘察会较一般岩土工程勘察更多的倚重地质学的知识,对大型岩土文物保护的 勘察,尤其要注重自然历史分析法,即地质学方法的应用,要做好基础地质工作。
编辑于2022-07-18 19:21:27文物保护工程勘察
文物保护工程勘察基础
勘察工作原则
控制干预
无损检测
控制采样点数量
避免在本体范围内布设
工程实践与科学研究相结合
宏观分析与科学研究相结合
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
勘察工作
工程测绘
地形测绘
文物本体测绘
工程勘察
岩土工程勘察
文物病害勘察
勘察技术
测量技术
原则:一个立足,两个面向
立足文物保存现状的全信息记录
前端面向考古调查与发掘,规划编制,保护工程设计与施工
后端面向保护措施和合理性和有效性评估,遗产监测,数字化展示利用,出版发行,虚拟修复
具体工作内容
资料收集利用
控制测量
地形测绘
文物本体测绘
文物基本属性调查
基础信息数据库建设
工程测绘成果体系
航空摄影测量成果
卫星影像图,原始航片,正射影像图,数字高程模型,数字沙盘,全景鸟瞰图
文物专题图
应在地形测绘成果基础上完成,根据实际情况比例尺可选取1:500、1:1000、1:2000等。
文物本体测绘成果
包括平面图、立面图、剖面(剖视)图、大样图、等值线图、立面影像图、点云模型及三维彩色模型等。
属性调查成果
属性调查报告和现状照片集
信息管理系统
信息管理平台和数据库文件
测量技术
传统手工测量技术
水准仪、经纬仪以及全站仪测量技术
水准仪是进行文物高程测量的一种仪器,水准仪高程测量速度慢、效率低
经纬仪是一种测量角度的仪器
全站型电子测距仪,是一种集光、机、电为一体的高技术测量仪器,具有水平角、垂直角、距离(斜距、平距)、高差测量等功能的测绘仪器系统。和经纬仪相比,在测角功能的基础上增加了测距和计算的功能,可以说是综合了水准仪和经纬仪的特点,功能更为全面
无人机航测技术
无人机航测技术作为对传统航空摄影测量的重要补充,具有机动灵活、高效快速、精细准确、作业成本低、适用范围广、生产周期短等特点
三维激光扫描技术
优点:速度快、非接触、获取量大、全自动化以及实施性强
缺点:三维激光扫描技术仍掌握于少数发达国家,所以设备价格较为昂贵,导致其普及性较差;扫描速度和扫描质量两者不可兼得,往往扫描速度快的其质量较差,而在质量保证的情况下,又需耗费大量的时间;不同类型的扫描仪有着不同的数据处理和运算方式,因此,在进行数据共享和传达时,其兼容性问题仍值得关注。
近景摄影测量技术
近景摄影测量技术能够在不接触目标的情况下,迅速地对目标点进行大规模的测量,在一瞬间获取物体的大小、形状、状态以及变形等特征,具有非接触、速度快、在线和实时数据处理、高度自动化等特点
文物保护工程测量现场工作基本要求及有关规范
地形测量
控制测量
坐标高程系的采用
1980年西安坐标系和1985年国家高程基准
在偏远等不具备联测条件的地区,应首选长时段基线的GPS连续观测及其与国家连续运行基准站的并网解算进行基准测量,以获得与国家相近的坐标高程系统。
小测区可采用独立坐标高程系统,但应采用有效措施(测定磁北方位、以重要建筑室内地坪为高程起算点等)进行“限定性独立坐标高程系统”建立,对测绘数据进行适当约束。
控制网布设
(1)点位远离文物本体30m以上,杜绝在文物本体上埋设测量标石、书写点号和栓桩距离。
(2)点位上便于GPS接收机安置和操作。
(3)点位远离卫星信号干扰源(高压线塔、发射塔等),确保GPS接收机可正常工作。
(4)选点后应及时绘制“控制点点之记”。
控制测量与平差计算
成果编制
精度满足规范要求后,编制《控制测量成果表》和“控制点点之记”。
首级控制网建立后,根据测绘工作需要进行控制点加密。
地形测绘时,还应进行图根控制测量。
测绘范围
一般以正式公布的文物保护范围为准(必要时以建设控制地带为准)
(1)小区域四周外扩30—50米。
(2)一般区域四周外扩50—100米。
(3)大区域四周外扩100—300米。
测图比例尺
1、文物本体
对于文物本体,宜采用与其形态细节相适宜的测图比例尺,进行1:100、1:200甚至1:50比例尺平面图测绘(含高程信息,实际上是特大比例尺地形图,它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平面图)。
2、周边环境
(1)文物密度较大的非建成区、建成区或范围较小的非建成区可选择1:500。
(2)范围较大、文物密度较小的建成区可选择 1:1000。
(3)范围特大、文物密度较小的非建成区可选择 1:2000。
文物要素
遗存和遗迹现象
保护工程设施
不良地质现象
其他文物要素
保护范围和建控地带、古树名木等
技术要求
总体要求
按照有关技术标准的要求,应采用适当的技术方法对测区(不含文物本体及其他需要反映细节的文物要素)进行全要素数字地形测绘。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对文物目标(含文物本体、散落遗迹和遗存可能分布范围)位置、范围、内容等空间分布信息的重点测绘和突出表现,主要病害现象与文物保护工程设施的合理采集与表达,以及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等其他文物要素的如实描述,形成面向文物保护工程的专题地形图数据,以文物专题图的形式实现对区内文物要素空间分布、具体内容、地形地貌及其周边环境的总体描述。
具体要求
(1)文物的长、宽,在图上大于0.5毫米的应按实际尺寸绘制,小于0.5毫米的可用特定符号在其中心位置标注,并应在图中适当位置画出该标注图例和说明。
(2)应对地下构筑物的地下结构进行测绘,并用虚线表示其平面形态。
(3)应对胸径大于50厘米的树木和古树名木进行测绘,并标注其胸径、编号(如有)和树种。
(4)与排水防渗工程设计有关的地形测绘,应标明已建地面及地下排水沟及附属物,尽量标明冲沟、明显裂隙等主要病害现象,并对排水防渗工程设计区域的微地貌进行详细测绘。
(5)与结构加固工程设计有关的地形测绘,应标明陡坎、斜坡及已建人工砌筑物,并标明滑坡、崩塌等主要不良地质现象。
地形图的测绘方法
1、全野外数字地形测绘
2、航测数字化成图
(1)航测的高程精度不能满足1:500的成图要求,尚需采用全野外方式进行全面的高程补测,所以一般不采用。
(2)鉴于航测成图“通过影像进行目标判读”的特殊性,存在地物漏判误判的可能性。因此,应在外业调绘的基础上,采用全野外方式对文物本体及其周围一定范围进行必要的数据完善,以确保文物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3、基于三维激光扫描的地形图测绘
该技术未来将成为文物保护工程地形测绘的主要技术手段之一
(1)基于模型数据,通过模型安置(将模型纳入到统一坐标高程系统中),经过特征点线的跟踪测绘、等高线的自动生成和必要的编辑处理后完成地形图绘制,可有效提高工作效率。
(2)该方法或独立成图,或与其他方法结合,可显著提高复杂形态对象(如洞窟、造像、崖壁、乱石、冲沟等)的制图表现能力,可有效提高文物现状记录的水平。
文物本体测绘
古建筑及建筑类保护工程
比例尺选择
建筑总平面图
1:200、1:250、1:300、1:500、1:1000
单体建筑平面图、立面图、剖面图
1:20、1:25、1:30、1:40、1:50(1:60、1:80、1:100)
构造详图
1:1、1:2、1:5、1:10、1:15、1:20
一般建筑图中门窗是用图例表示的,而在古建筑测绘中,因比例尺较大,一般要求门窗按实际投影绘制。
在古建筑测绘中,为减小误差,考虑到操作上的简便和可行性,要求测距读数时统一精确到1毫米。即使所用尺具刻度最小不到1毫米也应估读到1毫米。
古建筑测绘的分级
测绘等级
全面测绘
从工作深度和范围而言,这是最高级别的测绘。要求对古建筑进行整体控制测量,并测量所有不同类别构件及其空间位置关系,尤其是对结构性的大木构件如柱、梁、檩、枋等,要进行全面而详细的勘察测量。除暂时无法探测的部位和构件外,测量范围应尽量全面覆盖,不可遗漏。实施重要古建筑的修缮、迁建工程时,都必须进行全面测绘。当经济技术条件允许时,基于记录建档和科学研究目的,凡重要古建筑也都应尽量进行全面测绘。
典型测绘
这一级测量在对古建筑进行控制测量上与全面测绘要求基本相同,但测量范围并不覆盖到所有构件或部位。重复的构件或部位,可不必逐个测量,而只选测其中一个或几个“典型构件(部位)”。不过测量范围要覆盖所有类别的构件或部位,不能有类别上的遗漏。这里的类别是按构件的样式和设计尺寸来划分的。只有样式和原始设计尺寸均相同者方可归为同类构件,若仅样式相同而原始设计尺寸不同,仍不属同一类构件。一般情况下,建立文物保护单位记录档案、实施简单的文物修缮工程或出于研究目的进行测绘,都至少应达到这一级测绘的要求。
简略测绘
测量工作深度如未能达到典型测绘的标准,都应属于简略测绘。
根据测绘目的确定测绘级别
在建筑遗产保护实践中,需要展开建筑构造做法或设计原理等方面的研究,这时就更关注建筑的初始状态,因而多数情况下可采用典型测绘。如果研究的目标暂时不涉及精确的细部尺寸,也可实施简略测绘。又如,建筑的修缮工程更关注建筑的变形信息,因而需要进行全面测绘。但是,如果建筑变形相对微弱、修缮工程并不涉及变形纠正,则采用典型测绘也是可以接受的。
建筑测绘的体系化、完整性和动态性
(1)常态下用于记录建档的研究性测绘;(长期)
初始状态信息
(2)保护工程实施前的变形测量;(短期)
变形信息
(3)保护工程施工期间对隐蔽部分的跟踪测绘。(长期)
隐蔽部分的初始状态和变形信息
以上三种测绘至少应达到典型测绘,必要时应达到全面测绘级别。
对未核定为文物保护单位,但又有较高价值的古建筑,如因各种原因将要拆除时,只能进行一次“遗像式”测绘,测绘要求可比照研究性测绘。
除上述动态体系中本身要求不断补充或重复测绘外,在以下特定条件下也需要重新测绘
(1)有测绘成果质量不高,无法满足实际需要时;
(2)新测绘手段可获得质量更高的测绘成果时;
(3)建筑变形持续发展时等。
常态下的研究性测绘
(1)必须进行整体的控制测量。
(2)按不同类别构件(部位)样样倶到的原则确定测量范围,对重复部分只选择典型构件测量。典型测绘尽量排除建筑变形的干扰,侧重于从外业开始就还原建筑的初始状态。
(3)选择的典型构件必须在成果图上标明测量位置。由于选择的构件或部位不同,取得的数据会有差异。而典型构件的尺寸又是被推广到其他同类构件上的重要尺寸,因此必须标明测量位置,为将来的使用者利用、复核数据提供方便。 特别是梁架、翼角、斗拱等重要部位的测量位置必须标明。
(4)制图时按初始理想状态绘图。古建筑因各种原因,有时会改变原有用途,如原来的戏台改作教室,连带产生了一些不合理变动。这些改动部分应尽量通过现状分析,查阅档案,访问知情者恢复原貌,在依据充分的情况下,按理想的复原状态绘制出来。但应注意的是,凡图纸与现状不符者,必须在图上明确注明缘由;必要时在计算机制图时进行“分层”处理,将复原状态和现状部分放在不同图层上,以供比较参考。
(5)未探明部分在测绘成果中作“留白”处理,而不能推测杜撰。首先,测绘成果必须真实传递建筑的信息,杜撰推测有违真实性,不可取。其次,研究性测绘只是完整测绘体系上的一个环节,留白是为了等待有条件测量时加以补充修正。再次,不作留白,而倾向于把图画全,是受到一般建筑设计图的影响。但测绘图不能完全等同于设计图,对主要针对设计图的现行制图标准不能生搬硬套。总之,测绘者只能提供探测到的信息和数据,只对已探测部分负责。
(1)对飞椽后尾、望板厚度、角梁上部等隐蔽部分。
(2)除非确切探明了其具体材料,在平面图、剖面图中,对剖断部分可不画材料图例。需要说明的是,这里“未探明部分”是指那些将来能够探明而当前无法探明的部分。如建筑进行挑顶维修、更换椽子时,飞椽后尾就很容易通过跟踪测绘测得。
测绘成果
(1)测绘图(线划图)
(2)照片
(3)数据图表
(4)文字报告:对测量对象的历史沿革、现状情况、规划布局、法式特征、形式语汇、尺度比例、历史文脉、装饰装修等相关方面进行调查和研究的报告。另应包括测绘的实施方案和技术指标方面的报告。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应逐步形成以下成果:
(1)录像
(2)表现图
(3)实物模型
(4)点云数据
(5)计算机模型
(6)数据库、地理信息系统
文物保护工程测量制图的基本要求及有关规范
图幅
图线
线宽总体可分为粗、中粗、细、极细四类线宽。其中粗线主要用于剖切线,中粗线用于轮廓线,细线用于基本线,极细线用于填充部分。 b 0.7b 0.5b 0.25b
比例
比例有数字和线段两种表达方式,一般工程用图均采用数字比例,如图纸要缩放,建议采用线段比例。
检测分析技术
文物保护工程检测分析工作的目的、任务和主要内容
工作目的和任务
①探明文物结构构造及工艺做法
②查明文物损伤和劣化情况及其原因
③获取文物材料特性及有关参数
主要工作内容
(一)文物结构构造的探测
文物作为既有的物质结构,又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所以我们面对的勘察对象,可能是带有各个时期特征的复合性、复杂性的结构体,其中有许多早期结构构造会被后期的维修或改造结构覆盖而不可见,但是,这些结构构造不仅关系到我们对文物价值的认知,更关系到保护工程原则和总体技术路线的确定。因此,文物隐蔽结构构造的探测是检测分析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
(二)文物制造工艺的分析
文物的制造工艺是文物保护工程设计的重要依据。而制造工艺的研究除了调查外,对制造材料的检测分析是一项必不可少的技术手段,如石刻造像的彩绘、金箔,古建筑的彩画,壁画、彩塑等。
(三)文物结构损伤的探测与分析
文物的结构损伤有些是肉眼可见的,有些是肉眼不可见的,如石刻表层、壁画地仗的空鼓区域以及城墙内部的结构缺陷等,这时我们就需要选择合适的技术进行探测;另一方面,对于承重结构构件除了损伤探测外,更重要的是损伤机理分析及安全性分析。
(四)文物材料的性能测试与分析
查明文物材料性能直接关系到文物的安全性和稳定性,所以文物材料的性能测试与分析也是工程勘察测试分析中的重要内容,它包括材料物化性质、力学性能等。这些定量的测试分析数据,既是文物病害机理分析的直接依据,更是文物保护工程设计的重要技术依据。
(五)赋存环境测试
是对影响文物保存环境因素的测试,主要包括文物所在区域的风向与风速、温度与湿度、日照强度、大气降水等气象环境指标,二氧化硫、二氧化碳、氮氧化物、总悬浮颗粒物(TSP)和大气降水的pH酸碱度等大气环境指标,周边环境中土壤含水率、土壤pH酸碱度,土壤电导率,地下水pH酸碱度、矿化度,文物风化产物中易溶盐含量等地质环境指标,文物所在区域的微生物、低等植物、高等植物的种属等生物环境指标,以确定导致文物病害主要的环境要素,为文物病害治理提供设计依据。
文物保护工程测试分析技术分类与特点
现场检测
由于文物的特殊性,在文物本体及保护范围内取样受到严格控制,而且某些隐蔽结构及内部损伤在勘察阶段由于不能影响文物主体及结构安全,只能依靠无损和微损检测技术
室内测试分析
(1)文物材料的鉴定。如岩石的岩矿鉴定、木材的树种鉴定、土的颗粒分析与定名等。
(2)文物材料的性能测试。如岩石物理力学性能测试(颗粒密度和块体密度、抗压强度、抗拉强度、抗剪强度等)、木材物理力学性能测试、砖物理力学性能测试、砂浆物理力学性能测试、土的物理力学性能测试等。
(3)文物材料的成分分析。如岩石化学成分分析(XRF)、X射线粉晶衍射分析(XRD)、差热分析(DTA)等。
(4)微观结构的分析。如薄片偏光显微岩相鉴定、扫描电镜分析(SEM)等。
由于室内测试分析工作都是在取样条件下完成的,所以测试数据的可靠性和精度必然受现场取样和样品运输等条件的控制。
岩土工程勘察技术
文物保护工程岩土工程勘察工作的目的、任务和主要内容
目的和任务
(1)阐述保护工程范围内的工程地质条件,指出区内不良地质现象的发育情况及其对文物本体、环境和保护工程的影响,对区内场地稳定性做出评价。
(2)查明保护工程范围内岩土体的空间分布、性状和地下水活动条件,提供设计、施工和整治所需的地质资料和岩土技术参数。
(3)研究有关的岩土工程问题,并做出评价结论。
(4)对保护工程涉及的岩土工程设计、岩土体加固处理、不良地质现象治理等具体方案做出论证和建议。
(5)计算建筑物及构筑物地基和基础的承载力,对其变形和稳定性做出评价。
主要内容
工程地质测绘与调查
勘探与取样
原位测试,室内测试
监测
文物保护工程中的岩土工程勘察技术分类与特点
文物保护工程中的岩土工程勘察工作特点
1、文物保护工程尺度决定了勘察工作的精度,需远高于普通岩土工程勘察工作。
2、文物的特性决定了岩土工程勘察技术要求不能完全套用现有的技术标准。
3、文物保护工程的目的决定了岩土工程勘察工作成果必须具备一定的研究深度。
文物保护工程中的岩土工程勘察总体技术要求及工作原则
1、应提高岩土工程勘察工作的精细化程度。
2、应严格控制岩土工程勘察工作中的勘探及取样工作量,勘探手段尽量采取无损技术。
3、岩土工程勘察应与环境工程地质问题勘察、文物病害勘察等工作有机结合,针对专项问题必须开展专项研究,并纳入岩土勘察工作成果中。
文物保护工程中的岩土工程勘察工作范围
文物保护工程中的岩土工程勘察工作范围
文物本体及相关环境应该是勘察工作的重点区域,即文物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但是许多文物,与地质体相连,或与岩土环境紧密相关,而岩土环境的形成是一个区域问题,要搞清楚保护范围内的问题,必然要涉及周边区域,如石窟寺渗漏问题,及一些环境工程地质问题。
文物保护工程中的岩土工程勘察工作技术方法的选择
工程地质测绘与调查
勘探与取样
原位测试,室内测试
监测
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测绘与调查
工程地质测绘是岩土工程勘察的基础工作,在诸项勘察技术方法中最先被实施。
工程地质测绘范围应以对文物本体及其环境产生影响的地质结构条件边界为依据确定,必要时可扩大至邻近区域。比例尺宜采用1:500、1:1000、1:2000、1:5000或1:10000,具体比例尺的选择取决于勘察阶段、勘察深度和设计需求。
勘探技术
勘探工作的任务
(1)详细研究文物所在区域的岩土体和地质构造。
(2)研究文物所在区域的水文地质条件。
(3)研究地貌和不良地质现象。
(4)取样及提供野外试验条件。
(5)提供检验与监测的条件。
岩土工程勘探工作的特点
(1)勘探范围决定于文物形制、场地评价、文物现存病害类型、成因和保护治理工程涉及的区域和空间。
(2)绝大多数文物都坐落于第四纪土层或基岩风化壳上,为确保保护工程的有效性和可靠性。
(3)为了准确查明岩土的物理力学性质,在勘探中必须注意保持岩土的天然结构和含水量,尽量减少人为的扰动破坏。为此需要采用一些特殊的勘探手段。
(4)为了实现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岩土工程性质的综合研究,以及与环境工程地质勘查、文物病害勘察等工作的紧密结合,使勘探工作对文物本体及环境的不良影响降至最低程度,要求岩土工程勘探应发挥综合效益,对勘探工作的结构、布置和施工顺序也应有特殊的要求。
(5)钻探和坑探工程是直接勘探手段,能较可靠地了解地下地质情况。
文物保护工程勘探方法的选择
(1)文物保护工程的勘探方法,应根据文物类型、病害类型、勘察目的及岩土特性,结合设计需求确定;
(2)勘探方法应以物探结合槽探为主;
(3)必要时在合理和关键位置可布置少量钻探,但不得使用可能对文物本体造成损害的钻探方法;
(4)勘探点应根据保护工程设计需求和勘察目的布置;
(5)在满足设计要求前提下,应严格控制勘探工作量;
(6)勘探布线、布点不得对文物本体及相关环境造成不良影响,并应避开文物本体;
(7)勘探线布设不宜少于2条;
(8)勘探结束后,应对钻孔、探槽等妥善回填,回填材料应选用原材料,不得使用对文物本体及环境有不良影响的材料,并尽可能恢复到原状。
测试技术
岩土工程勘察中的测试技术包括现场原位测试和室内试验两部分。前者是在现场不改变岩土原有环境和结构条件下完成的测试工作,后者是取样后在室内条件下完成的测试工作。前者由于测试过程无须取样,所以对文物本体及环境影响较小。
(一)原位测试技术
(二)室内试验
物理性质试验
力学性质试验
水质分析试验
监测
监测是构成岩土工程系统的一个重要环节,大量的工作在施工期间和施工完成后开展。但是鉴于文物保护工作的长期性特点,该项工作一般需在专项勘察(环境工程问题勘察、文物病害勘察)阶段就开始实施,所以可被列为一种勘察方法。它的主要目的在于保证施工质量和安全,提高工程效益。施工过程监测包含施工作用和各类荷载对岩土环境影响的监测及对文物本体结构影响的监测,并以此为依据及时修正设计,使之在技术和经济方面更优化;施工后监测包含对施工质量和工程效果的跟踪监测,目的是验证保护工程是否达到设计要求和目的,如工程效果达到设计目标应及时进行总结经验,如工程效果未达到设计目标,也应及时分析失败原因,建立保护工程档案,为长期、可持续性保护和研究工作提供依据。同时为验证保护工程的长期有效性,文物本体及相关岩土和地质环境的长期监测也是施工后监测的重要内容。
文物病害勘察技术
文物病害概念界定与分类
一、文物病害概念的提出和界定
1986~1987年,在河南洛阳龙门石窟保护工程前期勘察工作过程中,针对龙门石窟存在的问题,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水文地质及工程地质系潘别桐教授领导的科研团队首次进行了专项研究
二、文物病害的分类
(1)结构失稳 (structure failure) 是指文物本体结构或其所依存的岩土环境所产生的局部或整体不稳定现象。
(2)渗漏(leakage) 是指大气降水、地表水或地下水在文物本体表面或内部渗出或渗入的现象。
(3)材料劣化 (material deterioration)是指文物材料所产生的破坏文物构件完整性、表面结构完整性和影响文物价值体现的异常或破坏现象。
文物保护工程中的文物病害勘察工作的目的、任务和主要内容
文物病害勘察工作的目的,是探查与评估文物保存状态、破坏因素、破坏程度以及产生原因,为文物保护工程设计提供基础资料、依据和必要的技术参数。
文物病害勘察工作的任务,是按照文物类型和保护需求对应的文物病害勘察要求,遵循各种文物类型特点、文物病害种类以及相关工作约定等条件,开展文物病害勘察并形成专项报告,以满足文物保护工程设计的需求。
文物病害勘察工作的主要内容
(1)记录:记录内容包括文物现存状态、结构、病害等。
(2)探查:应查明文物损伤及病害的类型、程度及原因。
(3)检测:应对病害成因和文物的安全性进行测试检查,包括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勘测、建筑材料分析试验、环境检测等,该部分工作应与岩土工程勘察、检测分析工作有机结合,检测工作应符合相关专业的现行国家和行业标准。
(4)调研:是收集文物历史资料、考古资料和历次维修资料,了解文物的原材料、原形制、原工艺、原做法,判别文物年代等的调查研究。
(5)总结:在上述工作的基础上,对文物形制、年代、价值、环境和病害原因进行分析评估,提出文物保存现状结论性意见和保护建议。
文物病害勘察工作基本要求
建筑类保护工程病害勘察要求
(一)结构失稳病害勘察
1、通过搜集资料,并结合形制测绘和勘探方法,应查明建筑物及构筑物的结构特征及构造做法,尤其是对地下、内部隐蔽结构和加强结构做法的调查。
2、在不影响文物结构稳定的前提下,应布设适量探槽,以查明建筑物及构筑物基础类型、埋深及保存情况。
3、应查明建筑物及构筑物所在位置的下部地层分布、性质、地基承载力,地下水埋深及对地基土的影响,该部分工作应与岩土工程勘探工作相结合,在不影响文物结构稳定的前提下,勘探点宜以建筑物及构筑物所在位置为重点布设区域。
4、应查明建筑物及构筑物结构变形及破坏的位置、区域(包括整体变形破坏和构件局部变形破坏),地基发生不均匀沉降时应在平面图上反映其范围、程度和裂缝走向,沉降量的测量要求应按照《建筑变形测量规程》的相关规定执行,上部结构发生变形、破坏时,所有断裂、裂缝、鼓闪、倾斜、错位、塌落、压裂、脱隼等与结构失稳和安全有关的迹象,其部位、规模、形态均应反映在实测图上,倾斜、鼓闪和错位变形量的具体测量方法可参照《建筑变形测量规程》;应查明建造材料保存情况(糟朽、虫蛀、劈裂、风化)及与结构失稳变形的关系。
5、应查明建筑物及构筑物建造材料类型、性质,可利用更换或塌落下来的构件取样进行鉴定和测试。如无更换或塌落的构件,可采用现场原位测试方法获得,为设计提供依据,同时应进行建造材料的原产地(如采石场)的调查和采样以获取指标,为设计提供依据。
6、分析与评价
(1)分析评价地基沉降与地下水、地层岩性间的关系。
(2)整体稳定性分析与评价。在查明结构和构造做法,获得建造材料物理、力学指标的前提下,应对建筑物及构筑物整体稳定性进行分析与评价,评价过程根据环境条件、场地条件和结构特点,在设定评价工况条件时,应充分考虑风、雪及人类生产、生活活动所产生的附加荷载和暴雨、地震、洪水、潮汐等不利因素的影响。
(3)构件安全性分析与评价,在结构保存现状调查的基础上,应根据构件受力状态和材料的力学性质,计算和评价构件的安全性。
(二)渗漏病害勘察
1、在搜集历史资料的基础上,应全面查明所有渗漏区域的位置、特性,并应在相应实测图上标注。
2、应结合文物本体测绘和结构保存现状调查,查明渗漏与建筑构造、工艺做法及结构变形间的关系。
3、查明建筑及构筑物地下结构与地下水位间的关系,并反映在实测图上。
4、查明建筑材料的保存现状及相关性能,分析渗漏与材料劣化间的关系。
(三)材料劣化病害勘察
1、查明所有建造材料的类型、保存现状,必要时应进行取样分析测试或现场原位测试,测试结果应体现在实测图上。
2、应全面查明文物所处的环境条件,研究材料劣化机理及与环境因素的关系。
古遗址...
文物病害勘察的文物病害图件编绘基本要求
文物病害图件是对文物病害勘察成果的图式表达和说明,通常被称为病害图或现状图。
一般规定
1、应真实、准确、完整地记录病害类型、分布情况和严重程度。
2、图纸中病害名词和图例应采用现行的国家和行业标准。当选用标准中未包括的病害名词时,可自编图例。但不得与标准所列图例重复。绘制时,应在图中适当位置画出该病害图例和说明,并对该名词加以详细说明。
编绘要求
1、病害图应以工程测绘形成的各类文物的平面、立面、剖面(剖视)图为基础图件。具体要求见5.3节。
2、病害可采取文字标注和图例两种形式表达。
(1)文字标注
在病害分布处除用图形表达外还可以用文字引注形式标注病害的位置、类型和严重程度,特殊的病害表达图形应增设图例,并在图中附加图例说明。
(2)图例标注
面状分布的病害可用图例填充的形式在立面或剖视投影面上表示分布区域,并在图中附加图例说明。
随着测绘技术的发展,病害图也可以用实测正摄影像的形式表达。
文物病害机理分析的基本要求(研究性工作)
一、病害调查
病害调查是现场调查工作的重要内容,该项工作首先应建立在病害的科学分类、描述基础上。由于文物保存环境的差异性,每一处文物所面临的问题和表现出的破坏现象也必然存在一定的差异性,所以目前病害分类标准只能作为参考,不能完全套用。调查工作开展前,应对拟保护对象的病害类型进行全面甄别,对各类病害类型进行细描述,并由现场调查技术人员共同编制病害类型说明表,才能更有针对性地开展。综上所述,病害的科学分类和描述是文物病害勘察最基础的一项研究工作。
二、保存环境调查
岩土工程勘察主要解决地质环境的调查和分析。但是,对于病害机理分析,文物所在环境状况调查内容还应包括气候、大气、水文等。
三、病害分布、规律分析
(一)结构失稳病害
应查明不稳定区域的规模、分布及特征或基础及主体结构保存现状、各类病害的特征和分布规律等。
(二)渗漏病害
应查明渗漏点的分布区域、渗漏特点、规律及与地下水位变化和地表水体分布的关系,并查明与渗漏有关的原构造做法。
(三)材料劣化病害
应查明的主要劣化形态的特征、分布及与结构的关系
四、病害形成原因及影响因素分析
(一)结构失稳病害
应对不稳定结构进行稳定性评价和影响因素分析,并对受损构件安全性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评价。
(二)渗漏病害
应进行地下水、地表水及大气降水补给条件、径流途经及影响因素分析。
(三)材料劣化病害
应对材料物理力学性质的进行系统检测,并进行病害成因分析和劣化原因研究。同时,结合岩土工程勘察,对文物所处的地质环境、水文环境、气候环境、大气环境及生物环境进行系统的研究,为病害成因及影响因素分析提供科学依据,切忌照抄参考文献和主观臆断。
工程勘察大纲编制要求
编制依据
文物保存现状及主要病害
拟解决的工程问题及工程设计需求
文物类型特点
文物所处环境条件
包含内容
地理位置,文物类型,保护级别,工程规模,文物构成,历史沿革。
执行和调整
大纲在执行过程中如需做并要调整,调整内容应征得业主单位同意,相关会议纪要和往来文件应纳入勘察报告,并在业主处备案。
现状评估
文物保护工程勘察报告的基本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