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制度化管理
企业管理学之制度化管理知识总结,包括制度化管理的实质、制度化管理的主要特征、制度化与人性等内容。
编辑于2022-07-20 11:57:34制度化管理
制度化与人性
1.制度化管理倾向于把管理过程和企业组织设计为一台精确、完美无缺的机器。它只讲规律、科学、理性,而不考虑人性。
2.企业组织是由人组成的集团,人不是机器,不可能像机器一样准确、稳定、节律有制,人有感情、有情绪、有追求、有本能。完美的制度化管理知识一种抽象。
3.企业组织也不能变成一台设计完美的机器,它是环境中生存和发展的生物有机体,随环境变化调节自身是基本生存方式之一。
4.这种调节的机制要求企业组织有生长发育的机制,要求企业组织有活力。
5.这种生长发育的机制和活力之所以能形成和发挥作用,根本基础在于构成企业这种基础的个人行为。
6.从企业这种生存发展的需要考虑,也不能变成机器。
7.极端的制度变化管理既不可能,也不理想。
8.制度化管理强调的,也不是极端的制度化,而是以制度化管理体系为基本,谋求制度化与人性、制度化与活力的平衡。
9.在推行制度化管理的同时,要处理好两组矛盾平衡关系:
“经”与“权”的关系:
“经”与“权”是中国的传统说法。
“经”制规范、原则、制度,
“权”指权宜、权变,即衡量是非轻重,因时、因地、因事制宜。
经与权,即所谓原则性与灵活性,坚持按制度办事与适当变通之意。
在管理中,经就是坚持管理的基本原则、基本制度,坚持原则性;权就是从实际出发,根据情况的变化采取适当措施,必要时才去变通方法。
经与权是一对矛盾。
制度化管理的基本要求:管理中需要按规章制度办事、坚持原则性。
如何处理经与权之间矛盾平衡,时摆在管理者面前的一个难题。在这方面,没有一般的成熟手段可供利用。
根据现实情况和经验反映出的问题,处理经与权的矛盾需要注意:
根据我国企业组织中的实际情况,应加强经的一面,推行制度化管理,即使牺牲部分灵活性也在所不惜。因为传统的和现实的种种原因,导致我国现实中原则性太少而灵活性太多。
在基本的方面,关系全局的方面应坚持原则不动摇;而在局部的、无关宏旨的方面可以适当放宽,多给灵活性。
他律与自律的关系:
他律与自律是指涉及个人行为的管理时,究竟应该更多地借助于教育、惩罚、强制、约束等外部规范方式,还是更多地依靠个人的觉悟、自觉性、自我约束来达到目的的问题。
他律:借助于约束、强制手段规范个体行为。
自律:依靠个人自我控制、自我管理来约束个体行为。
强调他律还是自律,从根本上来说,取决于管理者心目中关于人性的假设。
认为人性“恶”的,以他律为主;认为人性“善”的,多依靠自律。
制度所强调的,时他律的一面,但它不是以人性“恶”为基础,而是出于使个人单独的行为成为有目的的并且在时间、空间、程度等方面都整合了的集体行为的需要。
尽管处理他律与自律的矛盾有各种不同主张,但有两点时必须注意的:
个体自觉性、自我约束程序有限,许多组织活动仅依靠个体自觉性无法按部就班、协调一致地进行,所以,必须充分依靠他律从,发挥制度规范的作用。
在保证组织活动正常进行的范围内,应尽可能发挥自律的作用,缩小他律范围。过度的他律会导致信任感降低,助长破坏性,因此必须将他律控制在必要限度内。自律运用得当,可培养个体自觉性、责任感,更好地发挥个人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性。
制度化管理的优越性
1.与传统的以非正式授权为主进行的管理相比,制度化管理更具优越性:
个人与权力相分离:
在制度化管理中,职务是职业,不再是个人身份,所有管理行为都来自规章、制度的规定,管理权威集中于规章和制度,而不是控制在某些人手中。
在规章制度面前每个人都享有同等地位,从而排除了个人偏好或专断的影响,确保了个人与权力的分离。
制度化管理摆脱了传统管理的随即、易变、主观、偏见的影响,具有比传统管理优越得多的精确性、连续性、可靠性和稳定性。
体现了理性精神和合理化精神:
制度化管理的主要指导思想:理性精神和合理化精神。
制度化管理是以经理性分析研究制定的管理规章和制度为基础,是一种不徇人情的管理体系。
在典型的制度化管理中,存在着一套有连续性的规章制度网,涉及管理过程的许多主要方面,它规定了种种活动应怎样进行、特殊情况应怎样处理,并给每项工作确定了清楚的、全面的、明确的职权和责任,从而使组织运转和个人行为尽可能少地依赖个人。
适合现代大型企业组织的需要:
早期传统的管理由于过分依赖个人和裙带关系、人身依附关系,采用任意的、主观的、多变的管理方式,不适合现代大型企业组织管理的要求。
现代大型企业组织由于规模大、内部分工细、层次多,更需要高度的统一,需要有准确、连续、稳定的秩序来保证各机构之间的希特一致,从不同的侧面保证企业经营目的的实现。
2.制度化管理也并非十全十美,它缺乏人际温情。但它与传统管理方式相比要优越得多,先进得多。
3.理代企业组织的生命力,就是通过制度化管理维持的。
概念
1.制度化管理:以制度规范为基本手段协调企业组织集体协作行为的管理方法。
2.制度化管理通常被称作“官僚制”、“科层制”或“理性的行政组织”理论,是由德国著名思想家马克斯·韦伯提出并为现代大型组织所广泛采用的一种管理方式。
制度化管理的实质
1.制度化管理的实质在于以科学确定的制度规范为组织协作行为的基本约束机制,主要依靠外在于个人的、科学合理的理想权威实行管理。
2.市场经济发展早期,企业组织管理中多依靠个人的权威,以传统的权威和“神授”的权威为基本的控制手段。
3.伴随着工业文明和资本注意经济发展,企业组织、行政组织和各种大型组织逐渐把管理过程中以来的基本权威由个人转向理性的管理制度和规范。
4.制度化管理的实质:以理性的、正式规定的制度规范为基本权威实施管理。
5.这并不意味着不允许发挥个人权威的作用,只是说其基本制约作用的使制度权威而已。
6.制度权威也可叫正式权威:
① 正式权威来自于组织结构中对管理者地位和权力的正式规定。
② 管理者拥有组织授予的奖惩权,可以视为被管理者工作的不同情况,决定给予奖励或惩罚。
③ 制度权威建立在强制力的基础上,是法的权威,不是个人的权威。
7.个人权威则称非正式权威:
① 非正式权威来自于个人所具有的特殊品质,因为具有这种品质的某个人可以将众人吸引到自己身边,使之服从其管理和领导。
② 非正式权威是建立在对个人的忠诚关系上,是对个人负责。
8.制度化管理是依靠正式权威来进行管理的管理方式。
制度化管理的主要特征
1.从管理制度的内容和制度化管理的实质来看,制度化管理的主要特征有:
① 在劳动分工的基础上,明确规定每个岗位的权力和责任,并且把这些权力和责任作为明确规范而制度化。
② 按照各机构、各层次不职位权力的大小,确定其在企业中的地位,从而形成一个有序的指挥链或登记系统,并以制度形式巩固下来。
③ 以文字形式规定职位特性以及该职位对人应有的素质、能力等要求。根据通过正式考试或者训练和教育而获得的技术资格来挑选组织中的所有成员。
④ 在实行制度管理的企业中,所有权与管理权相分离。管理人员不是所管理企业的所有者。管理人员只是根据法律制度赋予的权力暂时处于拥有权力的地位,原则上企业中所有人都服从制度的制定,而不是有权的人。
⑤ 管理人员在实施管理时有三个特点:
根据因事设人的原则每个管理人员只负责特定的工作。
每个管理者均拥有执行自己职能所必要的权力。
管理人员所拥有的权力要收到严格的限制,要服从有关章程和制度的制定。
这些规定不受个人情感的影响,普遍适用于所有情况和所有人。
⑥ 管理者的职务时管理者的职业,他有固定的报酬,具有按资历、才干晋升的机会,应忠于职守而不是忠于某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