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普通心理学
普通心理学内容大纲,包括心理学概述、心理的神经心理机制、感觉、知觉、注意和意识、记忆、思维等等。
编辑于2022-07-20 18:58:07普通心理学
第一章 心理学概述
研究对象
心理学的含义:心理学是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性质)兼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性质,是一门中间学科或边缘学科。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个体心理(思路一)
认知:指人获得知识或应用知识的过程,或信息加工的过程。是人最基本的心理过程。它包含:
感觉:对事物个别属性和特性的认识。如感觉到颜色、明暗、声调、香臭、粗细、软硬等
知觉:对事物的整体及其之间的联系与关系的认识。
记忆: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
思维:能运用人脑中已有知识和经验去间接地、概括的认识事物,揭露事物的本质及其内在的联系和规律,形成对事物的概念,进行推理和判断解决面临的问题
语言:“是人类所有发明中最伟大的发明"(伽利略)
动机和情绪
动机:推动人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部动力。动机的基础是人类的各种需要
情绪:人在加工外界输入的信息时,不仅能认识事物的属性、特性及其关系,还会形成对事物的态度,产生满意、不满意、喜爱、厌恶、憎恨等主观体验。(情绪是短暂的、易变的;情感是稳定的、持久的)
意志: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未实现目的而自觉支配和调节行为的心理过程
能力和人格:稳固而经常出现的心理特性,叫个性心理特性或个性
能力:是一种心理特征,是顺利实现某种活动的心理条件
人格:是构成一个人思想、情感及行动的特有综合模式,包括气质、性格、认知风格、自我调控等
个体心理(思路二)
心理过程(共性)
认知过程(同上):是人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地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内在联系的心理活动。
情绪情感过程:人脑对客观事物能否满足自身物质和精神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他是人对客观事物要求的反应,包括喜怒哀乐爱憎惧等
意志过程(同上):是人的意识能动性的集中体现,也是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
个性心理(个性差异)
个性心理倾向: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以及对活动对象的选择与趋向,是人从事活动的基本动力(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三观)
个性心理特征:是个体区别于他人、在不同环境中表现出来的一贯、稳定的行为模式(能力、气质、性格)
个体心理现象和行为
行为是指有机体的反应系统,它是由一系列反应动作和活动构成
行为总是在一定的刺激情景下产生。引起行为的内外因素叫做刺激。在人类行为中,语言刺激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语言发布命令,可以支配别人的行为,也可以自我调节,是行为服从预定的目的。同一刺激可能引起不同的反应,不同的刺激也可能引起相同的反应
心理支配行为,又通过行为表现出来。我们可以通过观察和分析行为来客观地研究人的心理活动。从外部推测内部的心理过程,是心理学研究的一条基本法则。在这个意义上,心理学也常常被叫做”研究行为和心理过程的科学”
个体意识和无意识
意识的特点
1.由人的认知、情绪、情感、欲望等构成,是人们能动的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内部资源
2.能够预先计划达到目的的方法和手段
与意识有密切关系的心理现象是注意
无意识是人们在正常情况下觉察不到,也不能自觉调节和控制的心理现象
个体心理和社会心理
由于社会关系的客观存在,便产生了社会心理和行为
社会心理和个体心理是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心理学的分支
普通心理学:处于基础学科的地位
生理心理学和心理生理学:研究心理现象的生理机制
生理心理学:以脑的形态和功能参数为自变量,观察不同生理状态下,行为或心理活动的变化。
心理生理学:心理活动引起的生理功能的变化
发展心理学
比较心理学:研究心理种系发展
毕生发展心理学:研究人类个体心理发展
教育心理学:研究教育过程中所包含的各种心理现象,揭示教育同心理发展的相互关系
医学心理学:研究心理因素在疾病的发生、诊断、治疗及预防中的作用
工业心理学:工业过程中
管理心理学:研究各种管理中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心理现象及规律
工程心理学:以人--机--环境系统为对象进行研究
消费心理学:研究消费者在消费活动中的心理现象和行为规律
人事心理学:运用心理学的原理和方法,处理人事管理问题
劳动心理学:激发劳动者的积极性等问题
军事心理学
社会心理学:研究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的科学
人格心理学:研究和解释个体思想、情感、意向和行为的具有整体性的独特模式的心理分支
法律心理学:研究立法、守法、执法、违法过程中人的心理活动及其规律
临床心理学:运用心理学原理诊断和治疗心理异常的心理分支学科
研究方法
观察法
含义:在自然条件下,对表现心理现象的外部活动进行有系统、有计划的观察,从中发现心理现象产生、发展的规律性。也叫做自然观察法。适用条件:
1.对所研究的对象无法控制
2.在控制条件下,可能影响某种行为的出现
3.由于社会道德的要求,不能对某种现象进行控制
优点:1.使用范围较大 2.简便易行 3.所的材料比较真实 4.能收集到第一手资料
缺点:1.难重复,难精确分析 2.难以控制目标现象的出现 3.易出现观察者效应和观察者偏差
实验法(自变量、因变量)
含义:在控制条件下对某种心理现象进行研究的方法,分为:
实验室实验:借助了专门的实验设备
自然实验,也叫现场实验
优点:
1.有助于揭示因果关系
2.实验结果可重复、可检验
3.实验结果数量化制表明确
缺点:
1.实验室实验的人为性可能干扰结果
2.自然实验控制不够严格,难以得到精密结果
测验法
含义:用预先经过标准化的问题(量表)来测量某种心理品质。两个基本要求:信度和效度
优点:
1.简便省力、易于实行
2.种类多,可适应不同研究目的的需要
3.标准化测量严谨可靠
4.结果量化程度高
5.有常模比较,便于对照
缺点:
1.易受经验文化影响
2.间接测量,难以得到准确结果
3.对施测者要求较高
4.成绩不反映过程
5.难以进行定性分析
6.难以揭示变量间的因果关系
调查法
含义:就某一问题,让受调查者自由表达其态度或意见。有两种方式:
问卷法:采用事先拟定的问题,通过被调查者对问题的回答来搜集同类问题的资料,以此来分析和推测群体心理特点及有关心理状态的研究方法
晤谈法:又叫访谈法。通过面谈的方式搜集资料来分析和推测群体心理特点和心理状态的研究方法
优点:
1.不受时间、空间条件的限制,运用比较容易
2.涉及范围广,手集收据较快
缺点:
1.不够严谨
2.不能揭示因果关系
3.受研究者主观影响较大
4.结果可靠性依赖于被调查者的合作
个案法
含义:对一个被试各方面进行深入详尽地了解,收集过去和现在的资料,经分析推知其行为的原因
优点:能解释个体某些心理和行为产生、发展、变化的原因,有助于获得某种假设
缺点:研究结果可能仅适合于个别情况
相关法
含义:一个探索两个或两个以上变量之间相互关系的性质与紧密程度的方法
优点:可以发现事件之间的相互关系,并能够进行预测
缺点:并不能说明事实与观察到的现象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
主要流派
构造主义
人物:冯特、铁钦纳
观点:心理学应研究直接经验,即意识,人的经验分为感觉、表象、情感三种元素。感觉是知觉的元素,表象是观念的元素,情感是情绪的元素
方法:内省法
评价:使心理学摆脱思辨,走上了实验研究的道路,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但严重脱离实际
机能主义
人物:詹姆斯、杜威、安吉尔等
观点:意识不是心理元素的集合,而是川流不息的过程。意识是个人的、永远变化的、连续的和有选择性的整体(意识流)。心理学要研究个体适应环境时的心理,即意识的作用与功能
方法:采用内省法,但更注重客观地观察和实验,认为一切有利于获得研究资料的方法都可以采用
评价:反对把心理学看作纯科学,重视实际应用,推动了美国心理学面向实际的发展
行为主义
人物:华生、斯金纳、班杜拉。1913年,华生发表了《在行为主义者看来的心理学》宣布行为主义心理学诞生
观点:1.心理学应研究行为,而非意识,其目的是寻找预测和控制行为的途径;2.反对使用内省,主张实验法;3.行为不是有遗传决定的,而是由环境决定的
方法:实验法、观察法、条件反射法、言语报告法和测验法
评价:主张极端,否认意识研究,限制了心理学健康发展,但强调研究的客观性有积极意义
格式塔学派
人物:韦特海默、苛勒、考夫卡
观点:主张心理的整体性,整体不能还原为各部分、各元素的总和;部分相加不等于整体;整体大于部分之和,整体先于部分而存在,并制约着部分的性质和意义
方法:主要采用实验法,除了实验法除外,还有整体观察法等
评价:理论基础是主观唯心论,基本观点正确;关于知觉、学习、思维的研究有着积极的意义
精神分析
人物:弗洛伊德、荣格、阿德勒
观点:人类的一切个体和社会行为都受到潜意识(无意识)的影响,都根源于心灵深处的某种欲望或动机,特别是性欲。欲望以潜意识方式支配人,表现在正常和异常行为中
方法:自由联想、释梦、心理分析
评价:重视研究动机和潜意识,但过分强调潜意识(无意识);早期有泛性欲主义的特点,新精神分析更强调社会因素
人本主义
人物:马斯洛、罗杰斯
观点:心理学应研究正常健康人。人的本质是好的、善良的,有自由意志,有自我实现的需要。只要有适当的环境,人就会力争达到某些积极的社会目标
方法:反对以方法为中心,凡是能解决问题的方法都可以使用,但强调现象学方法
评价:冲淡了心理学纯科学的色彩,被誉为“第三势力”,但理论体系不完备、名词缺乏明确定义、理论难以检验
认知心理学
人物:奈瑟尔、西蒙等。1976年,奈瑟尔出版了《认知心理学》,标志着现代认知心理学诞生。
观点:人是信息加工者,是具有丰富内在资源并能利用这些资源与环境发生相互作用的、积极的有机体。环境信息通过支配外界行为的认知过程加以编码、存储和操作,进而影响人类行为
方法:实验法、反应时记录法、口语报告法、计算机模拟等
评价:认知心理学与神经科学的结合促使了认知神经科学的诞生。认知神经科学采用脑成像技术(ERP/FMRI、PET、MEG)了解心理活动的脑机制,有望成为心理学发展的主流
新兴流派:积极心理学(研究幸福、乐观等);进化心理学(强调自然选择);超个人心理学(第四势力)
第二章 心理的神经生理机制
第一节 神经系统与脑的进化
一. 神经系统的起源:神经系统和脑的进化为心理现象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外浆与内浆的分化是动物神经元和神经系统产生的前奏
二. 神经系统的进化和脑的产生:腔肠动物中形成了网状神经系统;头部神经节的发达,在神经系统演化上称“发头现象”,这种现象的出现为脑的产生准备了条件。脊椎动物的神经系统是管状神经系统,在神经系统前端膨大部位首先形成脑泡。大脑皮层的出现是神经系统演化过程中的新阶段,它使脑真正成为有机体的一切活动的最高调节者和指挥者
三. 高脊椎动物(哺乳动物)的脑:大脑半球开始出现沟回,从而扩大了表层的表面积,这位大脑皮层负担更重要的调节和指挥机能奠定了物质基础。大脑皮层是神经系统的最高部分,是动物各种复杂行为的最高指挥中心。 脑的进化:
脑相对大小的变化
皮层相对容积和面积的变化
皮层内部结构的变化
四. 人类文化和脑进化关系:脑的进化为人类文化的产生奠定了物质基础;脑的进化与语言的出现有着密切的关系
第二节 神经元
一. 神经元和胶质细胞
神经元:即神经细胞,是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单位,它的基本作用是接受和传递信息;由胞体、轴突、树突三部分组成。胞体最外层是细胞膜,内含细胞核和细胞质
胶质细胞:胶质细胞的作用(对神经元的沟通有重要作用):1.为神经元的生长提供了线路;2.在神经元周围形成绝缘层,使神经冲动的以快速传递,这种绝缘层叫做髓鞘;3.给神经元输送营养,清除神经元间过多的神经递质。脑血管屏障就是由胶质细胞构成的
二. 神经冲动的传递(神经冲动是通过接收和传递神经冲动来进行交往的)
神经冲动:当任何一种刺激(机械的、热的、化学的或电的)作用于神经时,神经元就会从比较静息的状态转化为比较活跃的状态,这就是神经冲动。当神经元处于静息状态时测到的电位变化,叫静息电位;(膜外主要是带正电的钠离子和带负电的氯离子,而膜内主要是带正电的钾离子和带负电的大分子有机物;离子进出细胞通过离子通道)在静息状态下,细胞膜对钾离子有较大的通透性,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很差,其结果钾离子通过离子通道外流,而钠离子则被挡在膜外致使膜内外出现电位差,膜内比膜外略带负电
动作电位:当神经受到刺激时,细胞膜的通透性迅速发生改变,钠离子通道临时打开,带正电的钠离子被泵入细胞膜内部,是细胞膜内正电荷迅速上升,并高于膜外电位。
神经冲动的传递方式
电传导
化学传导
子主题
子主题
三. 神经回路
第三节 神经系统
一 外周神经系统
躯体神经系统
自主神经系统
二 中枢神经系统
脊髓
脑干
间脑
小脑
边缘系统
三 大脑的结构、分区及功能
大脑的结构
大脑皮层的分区及功能
初级感觉区
初级运动区
联合区
大脑两半球的一侧优势
四 神经系统的发育和脑的可塑性
第四节 脑功能学说
一 定位说
二 整体说
三 机能系统说
四 模块说
五 神经网络学说
第二章 感觉
第一节 感觉的一般概念
感觉的含义和作用:是人脑对事物的个别属性的认识;作用;1. 感觉提供了内、外环境的信息 2. 感觉保证了机体与环境的信息平衡 3. 感觉是一切较高级、较复杂的认识活动的基础,也是人的全部心理现象的基础
近刺激和远刺激:近刺激是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刺激,是感觉器官直接接受到的刺激,他每时每刻都在变化。如物体在视网膜上的投影;远刺激是指来自物体本身的刺激,如一定波长的光线,远刺激不会有很大的变化
感觉的编码:神经系统从外界获取的部分能量必须经过感官的换能作用,才能转化为神经系统能够接受的神经能或神经冲动,这个过程是感觉编码
刺激强度与感觉大小的关系——感受性和感觉阈限
绝对感受性与绝对感觉阈限:成反比
差别感受性与差别感觉阈限:韦伯定律(K=DI¸I)韦伯分数越小,感觉越灵敏;只适用于刺激的中等程度
刺激强度与感觉大小的关系:1.对数定律:费希纳 (P=KlgI) I指刺激量,P指感觉量K是一个常数。2. 幂定律:3. 信号检测论:击中、漏报、虚报、正确拒绝
第二节 视觉
视觉刺激;: 太阳光通过三棱镜的折射,可产生由红到紫的各种光谱,这种现象叫做色散。经过色散不能再分解的光叫做单色光
视觉的生理机制(折光机制、感受机制、传导机制和中枢机制)
眼球:由眼球壁(巩膜和角膜、虹膜睫状肌和脉络膜、视网膜和视神经内段)和眼球内容物(晶状体、房水和玻璃体)构成
视网膜的构造和换能作用:视杆细胞细长,呈棒状,是夜视细胞,主要感受物体的明或暗;视杆细胞的视觉色素(具有换能作用的物质)叫视紫红质;视锥细胞短粗,呈锥形;是昼视细胞,主要感受物体的细节和颜色,视觉色素叫做视紫蓝质;盲点
视觉的传导机制:侧抑制是指相邻的感受器之间能够相互抑制的现象
视觉的中枢机制:
视觉的基本现象:
明度
颜色
什么是颜色
色觉缺陷
色觉理论:三色说、对立过程理论(四色说)
视觉中的空间特性
视觉对比:明暗对比和颜色对比
边界突出与马赫带
视敏度
视觉中的时间特性
视觉适应:明适应和暗适应
后像
闪光融合
视觉掩蔽
第三节 听觉
听觉刺激:人耳能接受的振动频率为16——20000赫兹
听觉的生理机制
耳的构造和功能
听觉的传导机制和中枢机制
听觉的基本现象
音调
频率理论
共鸣理论
行波理论
神经齐射理论
音响;0---130分贝
声音的掩蔽
第四节 其他感觉
皮肤感觉
肤觉:作用;基本形态(触觉、冷觉、温觉和痛觉)
触压觉
温度觉
嗅觉和味觉
内部感觉
动觉
平衡觉
内脏感觉
第四章 知觉
第一节 知觉的一般概念
什么是知觉
知觉中的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的加工
知觉的种类
第二节 知觉的特性
知觉的对象与背景
知觉中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理解在知觉中的应用
知觉的恒常性
知觉恒常性的定义
知觉恒常性的种类
形状恒常性
大小恒常性
明度恒常性
颜色恒常性
影响知觉恒常性的因素
知觉学习
知觉适应
第三节 空间知觉
形状知觉
形状的特征分析
轮廓与图形
图形的组成:邻近性、相似性
形状识别
注意在形状识别中的作用
眼动与形状知觉
大小知觉
深度知觉与距离知觉
肌肉线索(生理线索)
单眼线索
双眼线索——双眼视差
方向定位
第四节 时间知觉和运动知觉
时间知觉
什么叫时间知觉
影响时间知觉的因素
时间知觉的脑机制
运动知觉
什么叫运动知觉
真正运动的知觉
似动
第五节 错觉
什么叫错觉
错觉的种类
大小错觉
形状和方向错觉
螺旋和运动错觉
明暗错觉
人为什么会有错觉
第五章 注意和意识
子主题
第六章 记忆
第一节 记忆的一般概念
什么是记忆:是人脑对外界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存储、提取的过程
记忆的作用:记忆作为一种基本的心理过程,是和其他心理活动密切相关的;记忆在个体的心理发展种种有重要的作用;记忆联结着人的心理活动的过去和现在,是人们学习、工作和生活的基本机能
记忆的分类
感觉记忆(0.2-4)、短时记忆(5秒-1分钟)和长时记忆(1分钟以上)
情景记忆(时空关系)和语义记忆(一般知识和规律)
外显记忆(有意识控制)和内隐记忆(无意识记忆)
陈述性记忆(语言传授,需要意识参与)和程序性记忆(不需要意识参与)
第二节 记忆的神经生理机制
与记忆相关的脑区
颞叶中部及其皮层下结构在记忆中的作用:潘菲尔德;顺行性遗忘
前额叶在记忆中的作用
记忆的脑细胞机制
反向回路:是短时记忆的生理基础
突触结构:神经元突触的持久性改变,这种变化往往是由特异的神经冲动导致的;神经元和突出结构的改变是短时记忆向长时记忆过度的生理机制
长时程增强机制:是指传递信息的神经元和接受信息的神经元之间突触连接强度的增加
记忆的生物化学机制
核糖核酸:海登认为RNA和DNA是记忆的化学分子载体
激素和记忆:麦克高夫发现,如果在动物学习时给予其中等程度的刺激,往往会引起动物体内皮质类固醇、后叶加压素和肾上腺素等激素的分泌,而这些激素对记忆的保持有明显的加强作用。
第三节 感觉记忆
感觉记忆的编码:斯伯林用局部报告法证明了感觉记忆的存在;视觉的感觉记忆叫图像记忆,听觉的叫声像记忆
感觉记忆的存储:声像记忆的容量比图像记忆小,保持时间长
感觉记忆相短时记忆转换:只有能够引起个体注意并被及时识别的信息才有机会进入短时记忆
第四节 短时记忆
短时记忆的编码方式及影响编码效果的因素
编码方式编码方式可以分为听觉编码和视觉编码;康拉德 听觉编码是短时记忆的一种主要编码方式;波斯纳 记忆最初阶段存在视觉形式的编码,之后逐渐向听觉形式过度
影响编码效果的因素:觉醒状态(大脑皮层的兴奋水平)、加工深度、组块
短时记忆的容量
米勒提出了短时记忆的容量为7+/-2个组块
短时记忆信息的存储与遗忘
复述:机械复述、保持性复述(精细复述)
短时记忆的遗忘进程
短时记忆的遗忘——干扰还是消退
短时记忆的信息提取
平行扫描:同时对短时记忆中保存的所有项目进行提取
自动停止系列扫描:对项目逐个进行提取,一旦找到目标项目就停止查找
完全系列扫描:对所有项目进行完全的检索,然后做出判断
工作记忆:在信息加工过程中,对信息进行暂时储存和加工的、容量有限的记忆系统。包括语音环路、视觉空间模板、情景缓冲器和中央执行系统
第五节 长时记忆
什么是长时记忆
长时记忆的编码
长时记忆的编码形式:主要采用语义编码的形式
影响长时记忆编码的主要因素:编码时的意识状态、加工深度
长时记忆的信息存储
信息存储的动态变化:量的方面和质的方面
信息存储的条件与方法:组织有效的复习、利用外部记忆手段、注意脑的健康和用脑卫生
长时记忆的信息提取
长时记忆的信息提取形式:再认和回忆
长时记忆信息提取的线索:情景和生理(心理)状态
长时记忆信息的遗忘
遗忘的一般概念
遗忘的进程: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影响遗忘的因素
遗忘的原因:衰退说、干扰说、压抑说、提取失败说
第六节 内隐记忆
内隐记忆的一般概念
内隐记忆与外显记忆的关系
加工深度对内隐记忆与外显记忆的影响不同
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保持时间不同
记忆负荷量对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的影响不同
呈现方式对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的影响不同
干扰因素对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的影响不同
第七章 思维
第一节 思维的一般概念
思维的概念及特征
概括性
间接性
对经验的改组
思维的种类
直观动作思维、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
经验思维和理论思维
直觉思维和分析思维
辐合思维和发散思维
常规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第二节 表象
什么是表象
表象的特征
直观性
概括性
可操作性
表象的脑机制
表象在思维中的作用
表象为概念形成提供了感性基础
表象促进问题的解决
第三节 概念
概念的含义和种类
含义
种类
合取概念、析取概念和关系概念
自然概念和人工概念
概念形成的实验研究
人工概念形成的实验研究
人工概念形成的途径
概念结构的理论
层次网络模型
激活扩散模型
第四节 推理
三段论推理
线性推理
条件推理
第五节 问题解决
问题解决的概念
什么是问题解决
问题的种类
问题解决的脑机制
问题解决的策略
算法策略
启发法
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知识经验在问题解决中的作用
无关信息的影响
问题的表征方式
思维定势
功能固着
动机与情绪
人际关系
创造性和想象
什么是创造性
创造性的心里成分
第六节 决策
什么是决策
决策的理性观
古典决策理论
行为决策理论
决策过程的研究
期望效用理论
前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