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第七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总结,包括选官制度的发展、创新之处、选官、用官发展趋势,三省六部制的内容、影响、发展等等。
人教版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0课辽夏金元的统治基础知识梳理,帮你理解辽夏金元知识点,打好历史知识的基础!
南宋虽然外患深重,统治者偏安一隅,但其经济上外贸高度发达 ,重心完成了历史性南移; 思想学术和文化艺术高度发展,理学成型确立正统地位,并向海外传播,形成了东亚“儒学文化圈”。 南宋开启了中国社会的平民化进程,并出现了欧洲近代前的一些特征:市民阶层形成、雇佣关系、城市化,还推动了中华民族的大交融。 在中华文明发展中具有文艺复兴和经济革命的意义
源远流长的中国古代文化,到了隋唐五代时期,发展到了一个全面繁荣的新阶段。从公元581年隋朝建立,到907年唐朝灭亡,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隋唐盛世,公元907年, 朱温灭唐自立,历史进入了五代十国时期。直到公元960年,北宋王朝建立,国家由分裂重新走向统一。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老人与海》思维导图
《傅雷家书》思维导图
《阿房宫赋》思维导图
《西游记》思维导图
《水浒传》思维导图
《茶馆》思维导图
《朝花夕拾》篇目思维导图
英语词性
生物必修一
高中物理知识点思维导图
第七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选官制度
发展
曹魏
九品中正制
方式:中央委任中正官为各地人才评定等级,共分九等,朝廷依次授予相应的官职
标准
初期:重视家世,道德和才能
西晋:看中家世,逐渐成为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
背景
汉末社会动荡察举制下乡里清议失去社会基础
地方氏族操纵人才选拔
影响
积极
为曹魏政权选拔了大量人才
评议权收归中央,加强中央集权
消极
逐渐成为士族维护特权的工具
隋唐
科举制
隋朝建立,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
隋炀帝,始建进士科(科举制正式形成)
唐太宗增加考试科目,以进士和明经为主
“”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
武则天扩大科举举士的人数,首创武举和殿试
唐玄宗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了科举考试的地位
寒门庶族地主势力崛起,要求打破门阀政治
统治者要求巩固权力,加强中央集权
九品中正制本身的弊端
有利于打破士族垄断扩大政治基础,促进社会阶层流通
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相连,提高官员文化素养
促进文化教育,形成重学风气
加强中央集权
标准单一,压抑个性
忽视实用性,不利于科技发展
禁锢思想,不能与时俱进
创新之处
方式:由推荐品评演变为科举考试,择优录取
标准:由家世门第为学术和才能
原则:制度化,公正化
选官、用官发展趋势
标准:趋向公开,公正
方式:趋向严密,科学
权力:地方权力逐渐收归中央
基础:日益扩大,官员素质提高
三省六部制
相权三分,彼此牵制
职权分明,提高效率
协商政务,集思广益
节制君权,减少失误
内容
中书省
起草政令
门下省
审封政令
尚书省
执行政令
下设六部(吏 户 礼 兵 刑 工)
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分工明确,提高工作效率
是中国政治制度的重大变革,对此后历朝产生了深远影响,是中国政治体制成熟的标志
历代中枢机构演变趋势
相权不断削弱,皇权加强
魏晋南北朝,尚书台改称尚书省,中书省和门下省形成三省
隋文帝,中央正式确立了三省六部制
赋税制度
简介
税:货币,实物
人口税
田税
户税
役:无偿劳动
力役
杂役
军役
土地买卖和兼并之风盛行,政府直接支配的土地减少,均田制无法推行,租庸调制无法维持
政府财政收入锐减,解决财政困难,人口逃亡户籍减少
形成
北魏
租调制,按户征收粮和绢帛
孝文帝,成年男子负担一定的徭役
唐初
租庸调制
纳绢或布代役
作用
以庸代役,保证农民有较充足的生产时间
增加政府收入
唐中期
唐德宗施行两税法
每户按人丁和资产(主要标准)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不分主客农商)
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
简化税收名目
扩大税收对象
保证国家财政收入
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生控制
固定税收名目
提现社会公平,减轻人生控制
减轻人民负担
扩大征收对象,保证财政收入
以货币方式征税,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田亩资产长期不核查审定,征税不合理
以货币征税,商人随意指定物价
加征杂税,人民负担加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