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第九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南宋虽然外患深重,统治者偏安一隅,但其经济上外贸高度发达 ,重心完成了历史性南移; 思想学术和文化艺术高度发展,理学成型确立正统地位,并向海外传播,形成了东亚“儒学文化圈”。 南宋开启了中国社会的平民化进程,并出现了欧洲近代前的一些特征:市民阶层形成、雇佣关系、城市化,还推动了中华民族的大交融。 在中华文明发展中具有文艺复兴和经济革命的意义
人教版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0课辽夏金元的统治基础知识梳理,帮你理解辽夏金元知识点,打好历史知识的基础!
源远流长的中国古代文化,到了隋唐五代时期,发展到了一个全面繁荣的新阶段。从公元581年隋朝建立,到907年唐朝灭亡,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隋唐盛世,公元907年, 朱温灭唐自立,历史进入了五代十国时期。直到公元960年,北宋王朝建立,国家由分裂重新走向统一。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老人与海》思维导图
《傅雷家书》思维导图
《阿房宫赋》思维导图
《西游记》思维导图
《水浒传》思维导图
《茶馆》思维导图
《朝花夕拾》篇目思维导图
英语词性
生物必修一
高中物理知识点思维导图
第九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宋朝中央集权的加强
总述
弊端
方镇太重
君弱臣强
武人专权
措施
削弱地方
分散相权,加强皇权
崇文抑武
目的
防止唐末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
影响
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崇武抑文的风气,一定程度上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的情况的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定和社会稳定
背景
北宋建立后,结束了五代十国分裂割据的局面
统治者鉴于唐后期以来军阀割据、政局动荡的历史教训
地方(削弱地方)
行政
中央派文管出任地方地方各州的长官知州,节度使逐渐变为虚衔
州一级增设通判,与知州共同签署文书,彼此牵制
财政
设诸路转运司统管地方财政,保证各州赋税绝大部分上缴朝廷
军事
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拱卫京师,镇守地方,定期更换驻地
中央(分散相权,加强皇权)
枢密院专军政,三司专掌财政,于宰相分权,并增参知政事为副相
三衙统兵,枢密院领兵
崇文抑武——武人专权
罢免宿将兵权,用文官担任枢密院长官
大力提倡文治,扩大科举规模,提高文官和士人的地位
积极
强化了中央集权
巩固了国家统一与安定
消极
制度过于僵化,权力分割过细,影响了行政效率,助长了因循守旧的风气
重文轻武,守内虚外,造成了北宋长期的积弱的局面
机构膨胀,军队扩充,冗官,冗员,冗费,积贫
边防压力与财政危机
边防压力(积弱)
表现
北宋统一后,两次发起夺回燕云十六州的北伐,均以失败告终
与辽签订协议,维持已有边界,辽宋皇帝以兄弟相称,北宋每年给辽一笔“岁币”(澶渊之盟)
通过此项协议,北宋获得边防的基本稳定
北宋与西夏
西夏向北宋称臣,实际保持帝号,北宋每年送给西夏钱物,称“岁赐”
财政危机(积贫)
军队扩充,军费开支巨大
官僚队伍扩大
王安石变法
三冗二积
北宋政治风气因循守旧,效率低下
庆历新政的启发
内容
时间
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主持变法
富国强兵
富国
提供农业贷款(青苗法)
拨巨资从事商业经营
强兵
对农民进行军事训练,企图恢复征兵制,代替募兵制
达到富国的目的增加大笔收入
消积
强兵的效果不明显
一些措施在执行过程中增加了人民负担
引起激烈争议,统治集团内部分裂严重,北宋日益衰落
失败的原因
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遭其阻碍
用人不当,危害百姓
操之过急,涉及面广
南宋的偏安
过程
1127年,北宋被金朝(女真)所灭,宋徽宗,宋钦宗被俘,史称“靖康之变”
北宋康王赵构在应天府称帝,后定都临安,南宋,赵构为宋高宗
1141年,南宋与金订立绍兴和议,南宋称臣,每年缴纳财务,称“岁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