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画面造型语言——第一章
这是一篇关于画面造型语言——第一章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有景别、景深与焦距、光线、角度、构图、色彩色调。
编辑于2022-07-31 11:16:49画面造型语言
景别
概念
画面在二维平面上识别人物位置和空间关系
功能
交代特征:远景系列交代主题与环境的关系、环境的特征
强调细节:近景系列交代被摄人物的具体特征
划分
标准
被摄主体在画面中所占的面积大小
成年人在画面中所占位置大小
全景系列
远景
以空间景物为拍摄对象,表达其范围与广度交代空间,展示时间的规模和气氛,表现多层次景物。
不以清晰呈现人物为构图人物,一般用于影片开头和结尾,也可表现动作的结束、事故的原理。其即是视觉上的远离,也是一种情绪上的超脱。
全景
被摄主体人物的形态比远景更鲜明地呈现,但空间以后统治画面,交代功能很强
大全景:人物占比小,环境背景为主体
小全景:人物的垂直高度和画框的高度接近一致
都是交代镜头,可确立场景轴线,而轴线决定剪辑中其他镜头的方位
近景系列
中景
人物取到膝盖以上,既交代环境,也表现人物主题的形体、表情和人物间的交流关系
比较中性、平稳、客观,缺少情感上的感染力和画面造型的冲击力
近景
近景:人物取景在胸部以上,占幅一半以上
中近景:介于中景和近景之间,一般人物取景到腰
突出人物主体,制造人物间的交流感,也容易与观众形成交流感(常用:双人过肩镜头,强调或暗示人物间的关系)
特写
特写:人物面部占整个画面面积
大特写:人物和物体的局部占有整个画面面积
表现神态变化、特征,强调细节,视觉具有强制性
近景和特写构图分为中心构图和远离中心构图
使用
暗示、描绘电影空间
远景系列描绘更广阔空间、方位感更明确,揭示环境,描绘场景气氛
近景系列以人物为主要表达对象,空间感更局促
表现人物之间的情感距离
远景系列表现距离感
近景系列有逼近感、亲切感
构建整体视觉风格和导演风格
两极镜头
运用远景和特写、大特写镜头产生视觉跳跃感
吸引观众注意力
电视综艺节目由过去偏爱全景、中景变成两极镜头
剪辑
匹配的景别关系
镜头组成:不同景别的组合
不同景别的镜头时间长度不同
(一般越趋于远景时间越长,反之亦然)
景深与焦距
概念
焦距可以改变景物中的主体成像清晰度,从而控制视觉中心改变景物和主体的关系,塑造某种空间深度
焦距长-视角范围小-画面清晰范围小-背景虚化;焦距短-视角范围大-背景实
划分
短焦镜头
35mm规格电影中35mm是短焦镜头,又称广角镜头
空间范围大、突出近大远小、夸大前景后景之间的距离感、人物样貌易变形
中焦镜头
35mm-50mm,又称标准镜头
还原人对空间的视觉透视感受,空间深度既不延伸,也不压缩
长焦镜头
50mm-250mm
压缩空间纵深感,填平前景后景的距离,背景虚化
使用
用短焦镜头拍摄大景深画面
大景深:画面富有空间层次感,能在视觉上营造空间韵律感和丰富性
用变焦镜头制造前后景的虚实
利用光影和镜子反射塑造深度空间
“景深关系”意识是表象,对戏剧的把握能力才是核心;景深镜头的意义在于同一时空中呈现人与人、人与景物、人与细节的关系,既揭示画面内戏剧关系又迫使观众理解
光线
分类
按光效的反差性质
硬光:直射光,被摄体上产生明显投射光线,着光和背光区别明显
强调亮处和暗处的光比,加强画面内线条轮廓,物体显得线条分明、硬朗;硬光明暗之间缺少过度,能造成人视觉心理紧张,适合表现恐怖、残酷场面
软光:散射光,被摄体上投射光线不明显,没有明显着光背光区分
画面光比小空间比较平,物体亮度均匀人物轮廓比较柔和,物体显得柔软、轻盈、细腻;软光为主的情绪调子相对中性、平和
按光源的位置
水平方向光位
正面光
“顺光”,是呈现物体样貌、提供基本照度的光,灯光高度与摄影机处于同一水平面,投射方向一致
正面光为主光源成像清晰,但立体感较差,人物会被冲淡皱折,空间纵深感减弱
侧光
物体有很强明暗反差,缺乏过度、细腻的影调层次
常用来制造某种特殊光效
逆光
光线与摄影机相对,受光面在背部,可作为物体轮廓光,提取线条
作为主光人物面部、物体难以清晰呈现,会造成视觉心理上的恐慌和神秘感
侧逆光
用于勾勒轮廓、刻画人物基本面貌
光源位置较低、性质柔和时使人物呈现诗意质感
侧顺光
有由明到暗过渡的影调层次、物体表面凹凸层次
表现物体的质感、色彩,人物的毛发、皮肤
垂直方位光位
顶光
凸亮凹暗夸装到极致,物体着光背光反差大
造型效果比较反常,常用来塑造恐怖、凶恶形象
脚光
光线来自下方,异常感强烈
常用来表现特定光效制造恐怖气氛,人物狰狞可怕
按光源性质
自然光源
主要来自太阳、天光,强度强,范围广而均匀
色温比较一致,随时间、天气变化
人工光源
选用灯种类不同,色温不同
创作自由度大,对人物形象、场景气氛处理而达到所需戏剧效果
光源设定与故事发生情境、空间有直接关系,更与影片追求的画面情绪效果、美学风格有关系
按光源的造型功能
主光光源
确立被摄主体的造型效果和拍摄现场的光线格局
是画面中可见到光源的硬光,具有明确光线方向
辅助光光源
补充主光起到平衡光比作用,常对阴影部分照明
压低反差,提高阴影部分造型效果,多为散射光
环境光
为场景环境提供主要照度,常用人工光源
轮廓光
安排在被摄主体后方,用光线勾勒轮廓
修饰光
修饰被摄主体的细节或局部的特殊光线
影调
黑白:黑、白、灰组成层次
高调
以灰色至百色以及亮度偏高的色彩为主,受光面积源大于阴影面积
营造出明亮、安全、欢乐明朗、梦幻的氛围,常用于喜剧片、青春片
低调
以浅灰色至黑色以及亮度偏低的色彩为主,阴影面积大于受光面积
提升悬念感、表达忧郁情绪、表现压抑苦闷、恐怖等,常用于悬念片、恐怖片
硬调
有区别明显的着光和背光区域,强调反差感
视觉冲击强烈,包含极亮和极暗的 物体
软调
没有明显的亮与暗的对比,布光均匀柔和
以散射光为主光源,不会有强烈的视觉刺激感
彩色:除明暗关系外涉及彩色
色彩基调分:冷调、暖调
色相分:蓝调、绿调、红调
色彩明度和光线明暗:高调、低调、中间调
表现力
制造画面景深
平光和散射光会降低景深
光线明暗对比也可加群景深
描写人物心理
例如用不稳定光源塑造人物内心波动、漂泊感
提升画面悬念感
利用投射的影子可塑造画外空间,暗示画外的人物
角度
功能
角度是一种重要的画面造型手段
角度呈现人物位置关系和叙事信息
角度是一种塑造人物形象、表达对人物和场景情感态度的导演手段
划分
平拍
处于被摄物水平位置,符合人正常观察世界的角度,画面有平衡感,是常用的拍摄角度
不会夸张物体的垂直线条,拍摄的人物比较客观
俯拍
镜头视轴偏水平线下方,被摄物竖向线条被压缩,景物垂直方向的特点被忽略,越趋向俯瞰角度越成为点的状貌,人物显得渺小,被环境包围
俯角宏观表述环境的宽广和规模,强调环境、空间和人物在其中的位置;拍摄人物时营造困窘、绝望、孤立无援等气氛,角度越大威压感、被控制的态势越浓
俯拍的极端称为”俯瞰“,又叫”大俯角“,摄像机垂直于被摄体
仰拍
镜头视轴偏水平线上方,低于被摄主体视平线,让主体高度感和成像面积被夸大,后景或陪体被简化
仰角拍摄人物运动则画面动感强烈,动作幅度更明显,衬托人物的运动速度;拍摄多人场面,仰角拍摄能制造出混乱、令人应接不暇的视觉效果
仰拍使被摄人物显得高大而变形,对观众形成心理压力;或塑造具有力量感、雄伟感的高大、强壮形象;常配合光线使用
表达
导演常利用仰角俯角来表达个人对场景的评价,暗示特定时刻想传达给观众的信息
被称为”情感角度“,电视中惯用其给观众更丰富刺激的视角和视觉优越感受
平角度为主的画面不追求角度的奇异性,影像风格平实
追求角度的极端和纯粹性,画面可采用一种特别的风格
但影片风格应该和主题表现、对人物处境的描述有必然联系
构图
画格
标准银幕比例1.33:1(4:3);电影银幕(标准美国宽银幕)1.85:1;欧洲电影银幕1.66:1;高清电视1.76:1(16:9);潘纳维申宽银幕2.2:1;西格玛斯科普宽银幕2.55:1
宽幅画面:视角开阔,对人、景、物的记录范围更广;竖幅画面:更适合表现拍摄主题的竖向线条,表现建筑物的高大、庄严以及人物形象的权威感
意义
影视构图是指一定画幅格式内,为表现某一特定内容和视觉美感效果,将镜头前表现的对象以及各种造型元素(线条、光线、影调、色调)有机地组织、分布在画面中
视觉引导——突出主体形象
在画面中放置主体位置
固定构图画面内,被摄主体位于画面的几何中心或由情节所引导的画面兴趣中心,通过场面调度和前后镜头调度加以突出
与陪体的对比关系
在环境中凸显主体,包括画幅面积对比、布光影调对比、人物动静对比等
镜头运动中保持主体地位
主体人物运动或镜头运动中,使人物保持在画面中的主体位置上
画面审美和形式感
画面构图中由主体位置、视觉重量、构图形式而产生象征意味
基础知识
几何中心
画面产生对称、均衡、庄重感和形式感,视觉上更突出、更集中, 容易显呆板
视觉中心
又称“趣味中心”,是一幅画面的视觉重点,是最能吸引观众注意力的画面区域
黄金分割点
黄金分割
把一段直线分成大小两段,小段与大段的比例等同于大段与全部长度的比例,这个比值是固定的1:1.618
黄金螺旋线
将黄金矩形依照黄金比例的长宽向外扩张,再将正方形顶点依序连接的螺旋线,最小螺旋线的区域常被用来放置视觉中心内容
是最符合人的视觉审美要求、产生和谐构图的视觉比例
构图方法
对称
画面结构中上下、左右视觉元素形成相对称的形式,给人稳定、安定、庄严和谐的感受
但也会形成压抑、缺乏生趣的气氛
均衡
以画面中心为支点,左右、上下所呈现的视觉元素再视觉重量上势均力敌,产生变化中的稳定感,但又不像对称那般呆板无趣
视觉重量
视觉内容的吸引力程度,难以完全量化,在内容的相互比较中产生
视觉均衡
上下、左右视觉重量均等、平衡的状态
集中
利用人物的运动、视觉方向、光线的明暗分布、色彩的搭配与呼应,把观众注意力集中到主要对象上,使人物从众多画面内容中凸显出来并引导观众的心理
对比
光影对比
明暗对比中,明亮画面面积更吸引观众,可将重要视觉内容放到亮区
运动方向对比
主体和周围的人群向相反方向运动,凸显主体
这种可将人物当时的孤独和绝望表现的非常感人
色彩对比
以冷色调为主调画面中的暖色和以暖色调为主调画面中的冷色为画面中的突出视觉内容
动静对比
运动的主体能从周围静止的人群中突出出来;静止的主体亦能在运动的环境中凸显出来
线条对比
以曲线为主的画面中,直线条成为突出内容;反之也会形成优势引导
框中框的优势引导
构图框中再结构出一个几何区域,框中框内的画面内容容易成为视觉中心
暗示主次和事件发展方向
隐喻
中央
通常留给最重要的视觉形象,具有稳定感,表示严肃、庄严、支配、权威的气氛
顶部
可表现权利、威望、控制和雄心壮志,塑造英雄人物形象时,显示神圣气氛
边缘
远离银幕中央,显得不重要,常表现收到挤压、排斥,渺小而无力量的人物
下方
具有从属、脆弱和无力的特性
人物视线关注的内容重量较重;面积大的部分视觉重量重于面积小的部分;面积大意味着被关注内容的重要性和权威感;而面积小意味着渺小和被忽视的地位
几何线形和图形
利用拍摄场景中的几何图形去结构画面,容易得到有形式感的画面
纵深
画面的深度空间里布局视觉内容,使画面产生由远及近的深度层次
主体与陪体
针对画面内的视觉内容主次,所有的优势对比手段都可以用来构建视觉内容的主次
以优势引导的视觉内容作为主体,其他元素作为陪体
色彩色调
物理属性
色彩三属性
色相
色光中波长决定的不同种类的色彩叫“色相”;由肉眼区别颜色差别的任何一小段波长范围内的颜色都叫”光谱色“
三原色、互补色彩比例均衡混合->白光
色值
色彩的亮度叫“色值”
色值是物理上光线的强度的表现,还与照明强度成正比
色彩纯度
即通常所说的饱和度,根据色相中掺杂其他色彩的数量划分
色彩中一旦掺入补色,纯度就会降低
色温
是测量光源色彩值的指标:以蓝色波长为主色温高、以红色和黄色为主色温低
日光型的彩色片平衡色温为5400K,灯光型彩色片为3200K;当照明光源色温高于彩色片时色调偏蓝、低于则偏红
色彩环境
色彩总是呈现在一定的光照条件和与其他色彩相相比较的环境中
相邻色彩会互相增强或抵消效果,有色灯光会吸收彼此之间的反射;不仅有色物体间相互影响,即使空气中的尘埃也会给物体增加色彩
色彩间相互作用
多种色彩间会相互影响色相、亮度、饱和度看上去会发生变化;发生变化的色彩叫“敏感色”、使色彩发生变化的环境色叫“相邻色”
黑、白对色相作用
黑白灰为消色:白色为相邻色,色彩会暗、黑色为相邻色,色彩会亮;前提是相邻色面积远大于敏感色,否则会产生相反效果,即敏感色向相邻色亮度的反方向变化
互补色的相互作用
面积接近则各自的饱和度都显高;面积发生变化,则面积大的色彩越不敏感,面积小的色彩越敏感
色环相近色互相作用
相邻俩色彩在一个画面内,面积小的敏感色表现出更远离相邻色的趋势
情绪属性
暖色代表不安、暴力、温暖、活力、突出、前进;冷色代表安静、孤独、隐蔽、后退
红色
最醒目、很强的视觉穿透力,代表血、火,具有兴奋、好战、温暖、热情、旺盛、昂扬、生命、暴力、性等意义
黄色
最辉煌、最明亮的色彩,代表鲜明、发射光亮的物质,具有鼓舞、热情、诱惑、希望、明快、轻松、幸福、平安的意义
蓝色
使人视网膜收缩,神经局部抑制、忧郁
绿色
中波光色,对视网膜刺激适中,色彩自然、生机勃勃、舒适、温柔、赏心悦目、静怡
白色
表示纯洁、神圣、和平、镇定、浪漫梦幻
黑色
画面中的背光面、阴影部分,低调、神秘、阴郁、恐怖
色彩关系
色别反差与相似
“色反差”指俩色彩在色环上距离越远反差越大,互补色反差最大;色差大->视觉上给人以明快、强烈之感;色差小->给人近似相同、柔和的视觉效果
色值对比与相似
色值在画面色彩亮度比较与相似
色彩纯度对比与相似
色彩饱和度的对比与相似
色彩/色调手段
色调
总的色彩组织或配置,即以某颜色为主使画面呈一定色彩倾向
画面中的视觉材料包括:场景空间整体、环境、天气、光源,人物服装、化装、道具
色彩
呈现空间和描述事物、装饰画面,和其他造型元素一起形成特定视觉风格;每一种色彩只要出现在画面中,它就在说话,有色彩线索建立影片戏剧逻辑
影片应该有相对统一的色彩基调、色彩趋势,且和叙事、主题相结合
色彩的和谐与对比关系
和谐:建立整体色彩趋势从而影响观众情绪
单色和谐关系
统一色相中不同明度和饱和度的变化组合
相似和谐关系
色环上相邻色相的组合
补色和谐关系
色环上位置相对的俩色相即互补色的组合
三色和谐关系
色环上位置等距的三种色彩组合
对比:突出重点色强化和构建影片色彩主题
色彩的同时对比
人眼在同一时空内接受两种以上色彩时产生的视觉比较关系,即产生色彩间相互作用
色彩的相继对比
人眼在连续的时空内接受两种以上色彩产生的视觉比较关系,直接引起愤怒激动或戏剧性能量,在主色调的对比中呈现重点色
主题色的呈现
频率和面积
色彩同时对比与相继对比
视觉元素的色彩控制
色彩节奏
连续看近似的画面观众会进入平台期,忽然的变化会带来节奏的跳跃感,即色彩和调子的反差与相似关系可以建立起节奏感
色彩和谐、相似->节奏平缓;反之->节奏快;节奏变化应该有呼吸感,要给观众放松舒缓的时间,节制、简约和变化;用力过猛会失去美感,太过刺激令人厌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