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第二章中世纪的音乐
第二章中世纪音乐 近千年被称为“黑暗时 代”。中世纪 宗教 支配者社会意识,宗教音乐占有统治 地位,但是世俗音乐仍然不断的渗透到宗教音乐 之中( 黑暗时代 的原因)。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论语孔子简单思维导图
《傅雷家书》思维导图
《童年》读书笔记
《茶馆》思维导图
《朝花夕拾》篇目思维导图
《昆虫记》思维导图
《安徒生童话》思维导图
《鲁滨逊漂流记》读书笔记
《这样读书就够了》读书笔记
妈妈必读:一张0-1岁孩子认知发展的精确时间表
中世纪音乐 近千年被称为“黑暗时代”
音乐生活
宗教
中世纪宗教支配者社会意识,宗教音乐占有统治地位,但是世俗音乐仍然不断的渗透到宗教音乐之中(黑暗时代的原因)
格里高利圣咏
定义:是宗教音乐在中世纪由教皇格里高利一世命名的
形成前的状态:大致分为5个派别,1.拜占听圣咏2.安布罗斯圣咏3.法国圣咏4.摩沙拉比圣咏5.格里高利圣咏,有他颁订圣咏,被称为格里高利圣咏(亦译素歌或平歌)
功能:是服从宗教礼拜活动,音乐素谬、节制
特点
是无伴奏的纯男生歌唱的单身部音乐形式
以拉丁文为歌词
无明显街拍
旋律音调平缓,以级进和三度进行为主,偶尔有四五度跳进
歌唱方式4种
独唱
齐唱
交替歌唱
应答歌唱
使用场合/功能
日课
内容:祈祷诵经唱赞美诗
弥撒
分常规弥撒和专用弥撒
常会弥撒包括,慈悲经,荣耀经,信经,圣哉经,羊羔经
横向扩展
附加段:是中世纪在原有格里高利圣咏的基础上进行附加或插入的新材料
继叙咏:在弥撒中的“哈利路亚”后附加歌词
纵向扩展
复调音乐(奥尔加农,狄斯康特,克劳苏拉,经文歌等)
意义:格里高利圣咏是西方专用音乐源头,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中世纪的音乐都是在格里高利圣咏的基础上扩展修饰而展开的
子主题 1
世俗
游吟诗人
是中世纪法国到处吟游奏乐的贵族骑士
这种风气首先产生在普罗旺斯
内容 (采用通谱歌的形式)
爱情
以爱情题材为主,“宫廷之恋”指的是骑士一族对已婚贵妇的爱慕。
时事
田园
讽刺
代表人物
法国北部:特罗威尔
法国南部:特罗巴多
恋歌诗人
译为恋歌歌手,中世纪产生于德国受法国游吟诗人影响,而四处游吟奏乐的贵族骑士大多演唱爱情歌曲,采用爱奥尼亚调式
名歌手
中世纪出现在德国的音乐行会
瓦格纳(浪漫)《纽约堡的名歌手》讲述了这段历史
属于中产阶级或操各种手艺的诗人,不是到处游荡,而是通过各种歌唱比赛来评定,从最低到最高分别有学徒,学友,歌手,诗人,师傅等称号
音乐创作有严谨的规范
流浪艺人
是浪迹四方的音乐和杂技表演者
地位低下,无定居,无法律约束,走遍欧洲
音乐性质
即兴
德国 高克勒
法国 戎格勒
英国 吉格勒和格里曼
音乐理论
记谱法
伪音
是在早期音乐的特特做法,既不能移调,也不能转调,感到别扭,如:f—b是增四度,有时把b 唱成降b,或把f唱成升f,并不在谱面上显示出来,这种运用实际上为转调创造了条件。
纽姆谱
是中世纪的一种记谱法。9世纪普遍使用,用点,斜线,曲线,标记在歌词上方,让歌唱着回忆大体旋律音高位置,是西方最早的记谱法无法进入具体音高位置。
点,表示较低的音,斜线,表示较高的音,曲线,表示先低后高
规多•达莱佐 (武音22年名解)
是中世纪法国的僧侣,作曲家
贡献
四线谱
创始六声音阶
唱名:ut re mi fa sol la
“规多手”用一个手掌手指关节代表20个音帮助僧侣记忆音阶唱名
代表作《辩及微茫》
有量记谱法
意味着时值开始出现
在13世纪后,德国音乐理论家弗兰克著有《有量歌曲艺术》提出用不同的音符表明长短不同的音的设想
15世纪出现了五线谱
复音音乐 武音21年简答
奥尔加农
是中世纪的复调音乐形式,是最早的复调音乐,由格利高里圣咏纵向扩展发展而来。
可分为3种类型
平行奥尔加农:是在格里高利圣咏的上方和下方附加一个平行声部构成四度,五度,八度音程的平行进行。
稍加变化的平行奥尔加农,两个声部从同度开始,其中一个升不上行进行到两声部结构成四度时,再平行进行。
华丽的奥尔加农上声部越来越表现出流动性和装饰性,活跃华丽的上声部与下方缓慢、静止的圣咏声部形成鲜明对比。
(巴黎)圣母院乐派
中世纪复调音乐最有活动力的中心
莱奥兰:擅长写作,华丽奥尔加农,代表作《奥尔加农大全》
佩罗坦:擅长写作,狄斯康特
狄斯康特
中世纪复调音乐
含义
指多声部作品及所谓奥尔加农
多声部音乐创作中运用音对音的织体形态,运用节奏模式,整体上显示出分句的结构特征
孔杜克图斯
或译为康都克特是中世纪音乐形式
既可以是单声部也可以是复调
单声部:不受格里高利圣咏的支配旋律自创
复调:二至四个声部常见为三声部,歌词采用拉丁语
克劳苏拉
又叫替换克劳苏拉是中世纪的复调音乐。
无完整歌词是经文歌的前身。
原意是“句子”,“段落”及礼拜音乐中的一个片断用来替换同样圣咏的单声片断
经文歌 武音19年名解
中世纪的一种无伴奏合唱的复音音乐形式
是在二声部克劳苏拉基础上发展而来,原本二声部克劳苏拉无歌词,加上歌词形成经文歌
通常为三个声部
最低声部是经文歌的基础,称为定旋律声部,一般采用格里高利圣咏
另外两个声部配以,宗教性或世俗性的不同歌词,定旋律歌词用拉丁语,上方两个声部用方言歌词
教会调式
16世纪,由瑞士音乐理论家格拉瑞安加上了以c为结音的伊奥利亚和下伊奥利亚调式(大调)以及以a音为结音的爱奥尼亚和下爱奥尼亚调式(小调)成为第九至第十二调式。
新艺术 武音19年简答
背景
英国的百年战争
欧洲“黑死病”导致社会状况不稳定
定义
14世纪欧洲新的音乐风格的总称
有14世纪法国籍天主教主教维特里写的一本音乐理论著作《新艺术》,不同于往“古艺术”的音乐风格的出现。
特征
调式 通过导音的引进,逐步融入成现在的大小调
对位 日臻完善禁止平行五度和平行八度的连续使用
和声 开始形成逐渐摆脱了对位风格(三,六度作为协和音程)
时值 规律化(二拍子取代三拍子)
法国 玛肖
是西方音乐史上第一位作品保存作为完整的音乐家
创作大量的
经文歌
23首
弥撒曲
唯一一部《圣母弥撒》
叙事曲
意大利 兰第尼
所使用终止式被称为兰第尼终止
意义
是连接中世纪和文艺复兴的桥梁,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