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第五章 意识和注意 第二节 几种不同的意识状态
关于第五章 意识和注意 第二节 几种不同的意识状态 的思维导图 导图从睡眠与梦、什么是睡眠、白日梦与幻想、精神活性药物引发的意识状态改变这四个方面展开了介绍。
编辑于2022-08-02 19:18:49 广东中心主题
一、睡眠与梦
(一)睡眠
睡眠是一种与觉醒对立的意识状态,也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熟悉的活动之一,人的一生中大约有1/3的时间是在睡眠中度过的
1. 睡眠及其阶段
通过精确测量并绘制成脑电图 electroencephalogram EEG 可更好地了解和揭示睡眠的本质
进行睡眠研究时,研究人员在志愿者头上放一些电极,同时记录身体各项功能指标的变化,如呼吸、肌肉强度、心率、血压等。这些是研究睡眠的主要信息源
大脑处于清醒和警觉的状态:β波
频率较高,波幅较小,每秒有14~30个周期
大脑处于清醒和休息的状态:α波
频率较低,波幅稍大,每秒8~13个周期
脑电主要是δ(德尔塔)波,δ波的频率更低,而波幅更大
睡眠的四个阶段
前四个阶段的睡眠要经过60~90分钟,之后睡眠由深入浅,再次进入第三阶段和第二阶段
这时睡眠者会有翻身的动作,容易被惊醒
10~15分钟后,睡眠会突然进入一个新的阶段,被称为快速眼动睡眠
快速眼动睡眠
rapid eye movement sleep,REM sleep 快速眼动睡眠阶段
这时候脑的生理电活动迅速改变,δ波消失,高频率、低波辐的脑电波出现,与个体在清醒状态下的脑电活动很相似
睡眠者的眼球开始快速做左右上下运动,而且通常伴随着栩栩如生的梦境
心律和血压变得不规则,呼吸变得急促,如同清醒状态或恐惧时的反应,而肌肉则依然松软
第一次快速眼动睡眠一般持续5~10分钟
再经过大约90分钟后,会有第二次快速眼动睡眠,持续时间长于第一次
在这种周期性的循环中,当黎明临近时,第三阶段与第四阶段的睡眠会逐渐消失
2007年,美国睡眠医学学会把三四阶段合称为一个阶段,即第三阶段或叫深度睡眠阶段。所以睡眠通常包括三或四个阶段,外加上REM
每个周期一般持续90分钟,每晚重复多次
深度睡眠的时间在前半夜远多于后半夜
大多数的REM发生于睡眠的后期,持续时间也越来越长
第一次REM大约持续10分钟,而最后一次则长达一个小时
2. 睡眠的功能
功能恢复理论
睡眠使工作了一天的大脑和身体得到休息、休整和恢复
但早期的研究并不支撑这一观点。雷切斯查芬曾对人和动物做过减少睡眠的研究:要求被试者逐渐减少睡眠,直到他们不愿减少为止
结果发现,大多数人可以将他们的睡眠减少到5小时,而且在测试中的表现并没有受到影响,其心情与健康状况都很良好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大脑会分泌腺苷 adenosine,高水平的腺苷浓度会引起困倦,而睡眠可以使大脑中的腺苷浓度降低
这为功能修复理论提供了依据
睡眠中的某个成分对个体的身心健康有影响
比如,REM对个体的身心健康很重要,深度睡眠阶段,垂体会分泌生长激素
生态学理论
睡眠是长期的生存斗争中形成的一种适应机制,它能够使个体减少能量消耗和避免受到伤害
3. 失眠 insomnia
失眠是入睡困难、睡眠不好的现象。会随着年龄的增长有增加的趋势,通常女性比男性更为常见
失眠症患者在睡眠时的脑电图记录更容易不正常:常出现α波。这种波通常是个体处于清醒并且是安静状态的时候会出现的,睡眠中一般不会有
失眠通常会伴随着其他问题,最常见的是精神失调,如焦虑、精神抑郁等
很难说清失眠是原因还是结果,还是两者相互影响
失眠在心理正常和反常时都会发生,压力是暂时性失眠的常见原因
(二)梦
1. 关于梦的解释
1.精神分析观点
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和荣格等人认为,梦是潜意识过程的显现,是通向潜意识的最可靠的途径
或者说,梦是被压抑的潜意识冲动或愿望以改头换面的形式出现在意识中,这些冲动和愿望主要是人的性本能和攻击本能的反映
在清醒状态下,由于这些冲动和愿望不被社会伦理道德接受,因而受到压抑和控制,无法出现在意识中。到了睡眠时,意识的警惕性有所放松,这些冲动和愿望就会在梦中以改头换面的形式表达出来
In Freud's opinion,分析精神病人的梦可以得到些重要的线索。这种想法很有意思但缺乏科学依据
2. 生理学观点
霍布森认为,梦的本质是我们对脑的随机神经活动的主观体验。
一定数量的刺激对维持脑与神经系统的正常功能是必要的。在睡眠时,由于刺激减少,神经系统会产生一些随机活动。梦则是我们的认知系统试图对这些随机活动进行解释并赋予一定的意义
梦的产生和个体以往的记忆和经历有关,可以从梦的内容中了解个人情绪、情感和关注的事件等信息
布劳恩等人利用PET技术,考察了个人在REM阶段的皮层激活状况:视觉皮层与边缘系统之间的通路被激活,而前额皮层没有
边缘系统与情绪、动机等认知功能有关,而前额皮层主要负责自我监控。
这能够解释梦的某些特征,如高度情感化,非逻辑性,荒诞性等
3. 认知观点
有人认为梦分摊着一定的认知功能。在睡眠中,认知系统依然对存储的知识进行检索、排序、整合、巩固等,这些活动的一部分会进入意识,成为梦境
福克斯认为,梦的功能是将个体的知觉和行为经验重新编码和整合,使之转化为符号化的、可意识到的知识。这种整合可以将新、旧记忆联系起来
这一观点为研究梦的功能提供了一个新的框架。相关研究表明,对REM的剥夺会导致对事件的记忆力下降,特别是那些带感情色彩的事件。而由于绝大多数梦都发生在REM阶段,因而这些发现某种程度上支持了梦具有认知功能的主张
2. 对梦的研究
夜晚帽 nightcap
一种帽形仪器,由一些传感换能器和一个微处理器构成,另外还包括一个安装在小盒子中的记忆器,能够记录个体在梦中的脑电变化及眼动情况
可在家庭情境的正常睡眠中灵活方便地收集数据,这些数据与主观报告结合起来,能大大加深人们对梦的理解
奇异梦境
霍布森等人描述了些奇异梦境的主要特征
不协调性
如人物、物体、行为和情景特征的错误搭配
不连续性 (主要特性)
如人物、物体、行为和情境特征突然发生了改变,没有一定的规律
表现为一种思想、行为、表象或意境,快速转移到与前者完全无关的状态中
认知的不确定性
如认知模糊等
为何奇异梦境会呈现出不连续性?
在REM睡眠中大脑被激活,使得与这种状态有关的神经元兴奋,从而产生了来自内部的混乱信号。
而较高级的皮层系统试图将这些信号整合到正在进行的梦境中,从而出现了奇异的不连续性
梦境转换现象
定义
梦中的情境或物体突然转变为另一种情境或物体
里滕豪斯 将转换内容分为:人物、生物、非生物三大类
发现在这些转换中,80%的转换是类别内的转换,即一种非生物转换成另一种非生物,或是一种生物转换成另一种生物
20%的转换是非生物转换成生物 (如一条绳子变成一条蛇),或人物转换成生物 (如一个人转换成一条鲨鱼)
没有发现生物转换为其他物体的情况
更重要的是,没有发生由非生物与人物互相转换的现象
这表明转换类型是由一定的转换规则决定的
这些规则反映了脑的高级皮层试图从神经元的混乱中建立起认知秩序
二、什么是睡眠
(一)催眠 hypnosis
定义
是另一种意识状态。在此状态下,人们会轻易地对暗示作出反应
18世纪 麦斯麦用动物磁 (animal magnetism) 来治疗癔症病人
动物磁是早期的催眠术,由于麦斯麦相信星相学,认为星球的引力与人类的健康有关,可以对人体内的液体或固体颗粒产生影响,他称这种影响为星相学
过程步骤
让被催眠的人处于安静舒适的状态,让外界的干扰减少到最小
催眠师要求被试将注意力集中在某些特定的事情上,如表的滴答声等
催眠师用平和的语言引导或暗示被试的感受和体验,如”放松“”你现在非常舒适“
这样被试就会慢慢进入完全放松的状态,顺从和接受催眠师的暗示去做动作或事情
还相信催眠师的描述是真实的
被试进入睡眠状态后好像是睡着了,其实没有
催眠时的脑电特征与个体在清醒状态时是相似的
在催眠状态下,个体的思维、言语和活动是在催眠师的指示或指引下进行的
人群中,有10~20%的人很容易被催眠,约10%的人不能
容易被催眠的人有以下特征:
1. 经常做情节生动的白日梦 2. 想象力丰富 3. 容易沉浸于眼前或想象中的场景 4. 依赖性强,经常寻求他人的指点 5. 对催眠的作用深信不疑
(二)对催眠的不同解释
社会认知或角色扮演观点
认为它的作用只是反映了催眠师和被催眠者之间的一种特殊关系
一般来说,被催眠的人事先已对催眠有特殊了解,意味着他将无条件接受催眠师的指挥,都是出于角色的要求
意识功能分离观点
认为人的意识有执行和监督两种功能
执行功能可以使我们控制和规范自己的行为
监督功能可以使我们观察自己的行为
正常情况下,意识的这两种功能是联系在一起的,但催眠可以使他们的联系断开
在催眠的条件下,个体进入一种特殊的意识状态,其执行功能正常,但监督功能不起作用
也有说法是,催眠不一定使功能分离,可能只是弱化了意识对行为的监控
(三)催眠的应用
心理治疗、医学、犯罪侦破、运动等方面
在心理治疗方面,用于治疗酗酒,梦游症,自杀倾向,过度饮食,吸烟等
但除非病人动机很强,催眠一般不会立即取得效果,要结合别的治疗手段
三、白日梦与幻想
定义:daydream 程度较严重时,叫幻想fantasy
白日梦是人在清醒时的一种意识状态。在做白日梦时,注意力很明显地从当前的事件转移到另一个虚构的世界中去
内容一般包括:成功或失败、攻击或敌意、性幻想或浪漫奇遇、内疚等等
很大程度上,白日梦是基于个体的记忆或想象的内容自发产生的
研究表明,电视对儿童的白日梦有影响,儿童看电视频率越高,越容易做白日梦!
四、精神活性药物引发的意识状态改变
psychoactive drug 定义
是指那些通过影响大脑而改变个体心境和意识状态的化学物质、它们通过影响神经递质来发挥作用。
通过影响神经递质发挥作用
抑制剂 depressant
能够使神经活动减弱,减缓人体的身体和心理活动
巴比妥类药物、苯二氮(dan)卓类安定药物(镇静作用,抗焦虑)、酒精等
兴奋剂 stimulant
能够加速中枢神经系统的活动,使身心活动水平提高
安非他命、冰毒、摇头丸、可卡因、尼古丁、咖啡因等
致幻剂 hallucinogen
能够改变物体对外部世界的感知,使思维和意识状态发生紊乱,产生幻觉
麦角酸二乙酰胺 (LSD)和大麻
为什么会产生依赖性?
长期服用会使药物引起的意识改变效果越来越差,神经系统适应了药物的破坏作用,服药者对精神活性药物产生了耐受性。
与耐受性相伴随的是对药物的依赖性
由于长期服用,神经递质受到药物的影响而发生改变,让服药者的身体变得需要这种药,如果戒断便会产生恶心等身体上的不适,这是生理依赖
长期服药还会导致个体对这些药物的强烈渴求,服药成了生活的一部分,这种叫心理依赖
精神活性药物一旦进入脑中,就会直接作用于神经细胞的突触,阻断或激发信息在脑中的传递,进而影响到个体的感知、记忆、情绪和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