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红星照耀中国》
《红星照耀中国》思维导图。 作者真1936年6月~10月在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向全世界真实报道了中国工农红军以及许多红军领袖、红军将领的情况。毛泽东和周恩来是斯诺笔下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形象。
编辑于2022-08-08 17:53:47 江苏省《红星照耀中国》
作者简介
埃德加•斯诺,1905年出生在美国,世界著名的记者。1928年斯诺来华,曾任欧美几家报社驻华记者、通讯员。1933年4月到1935年6月,斯诺同时兼任北平燕京大学新闻系讲师。1936年6月斯诺访问陕甘宁边区,写了大量通讯报道,成为第一个采访红区的西方记者。
内容简介
《红星照耀中国》又称《西行漫记》是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的一部文笔优美、纪实性很强的报道性作品。作者真实记录了自1936年6月至10月在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向全世界真实报道了中国和中国工农红军以及许多红军领袖、红军将领的情况。毛泽东和周恩来是斯诺笔下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形象。
基础信息
作者
埃德加·斯诺
美国先进作家、记者
别名
西行漫记
英文名
RED STAR OVER CHINA
文笔优美强纪实性报道性作品
内容
自1936年6月至10月作者在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的所见所闻
目录
探寻红色中国
作者对红色中国的好奇
在苏区的冒险经历
张学良、杨虎威与共产党统一战线的原因
去红都的道路
作者在去红区路上被白匪追逐的经历
国民党政策
周恩来、贺龙的魅力
年轻红军士兵的悲惨经历
热爱共产党的原因
在保安
对共产党领导人毛泽东同志的初步印象
健康
质朴纯真
幽默
精明能干
精力过人
共产党的基本方针
反对帝国主义
反对封建主义
一个共产党员的由来
毛泽东同志的人生经历、思想改变与成长为领导人的过程
同红军在一起
真正红军内部
红军年轻、精神饱满、训练严格、纪律严明、装备出色、政治觉悟高的特点
彭德怀同志走上革命道路的原因、童年经历
彭德怀同志的个人魅力
红军采取游击战术的原因及对策
同红军在一起(续)
共军事领导人徐海东人生历程
中国阶级战争带给老百姓的杀戮与苦难
战争与和平
红色中国少年们耐心、勤劳、聪明、刻苦学习的品质
中国的希望
回到保安
在敌人封锁下的保安
红军丰富多彩的生活
俄国对中国的影响
德国指挥作战时的失误及其原因
又是白色世界
西安事变的经过与结果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积极影响
中国社会革命运动的复杂社会背景、面临的挑战以及终将取得胜利的原因
长征
红军长征的艰难过程
着重记述艰难而英勇的事迹
红星在西北
刘志丹开创西北苏区的过程
苏维埃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货币各方政策
去前线的路上
普通农民对红军的拥护
苏区工业繁荣
苏区工人的社会主义工业精神
概括
第一篇:探寻红色中国 斯诺在中国的七年间, 关于与中国红军、 苏维埃和共产主义运动有关的问题,一直得不到令人满意的答案。所以当1936年6月斯诺得到一个能够亲身进入红区、 打破持续 9年的新闻封锁的机会时,他义无反顾地决定这次冒险。 一天午夜, 斯诺登上了去西安的火车。 当时西北天花、 霍乱、伤寒、 斑疹和鼠疫流行, 因此斯诺在出发前在臀部和腿部注射了这些传染病的疫苗。 他的第一个目的地是西安府, 并在那拜访了杨虎城将军和省主席邵力子。 在北京一个红军指挥员用隐色墨水为斯诺写了一封介绍信给毛泽东, 但是除了这封介绍信以外,斯诺在西北要取得联系,就要到西安府某家旅馆去,等一个自称姓王的先生来访, 这位王先生(真名董健吾)会设法给斯诺安排坐张学良的私人飞机去红区。因为情况有变, 最后斯诺只能乘坐东北军到前线的卡车前往。在汉朝古城遗址等车时, 斯诺见到了敌军悬赏五万元首级的共产党人邓发。 斯诺岔入一条据说是商贩偷运货物出入苏区的山道进入了无人地带, 最后顺利到达延安附近的一个村落,正式进入了红色大门。在那里,斯诺见到了该地的贫民会主席刘龙火,刘龙火热情款待了他, 给他找了一位年轻的向导和一个骡夫前往安塞, 并给了他苏区的纸币以便使用。
第二篇:去红都的道路 为了躲避白匪, 斯诺在破晓时出发, 路上遇见了第一个红军战士——一位在政治 保卫局工作的姓姚的青年。 姚带着他到了安塞。在见到安塞赤卫队队长后, 斯诺才知道原来 一群白匪跟随着斯诺过来,但被赤卫队的人包围攻击,并被俘获了几个人。 而这时,一位清瘦的青年军官用英语向斯诺打招呼,他就是红军指挥员——周恩来。 周恩来欢迎斯诺的到来,给予了斯诺自由活动的诚意,并且亲自替他起草了一个旅程, 其中开列着为时共需九十二天的旅程中的各个项目。 斯诺还回顾了周恩来走上革命的历程:早年求学经历、参加学生运动、出国留学、 发动国民革命、 组织工人罢工、组织广州公社、转入地下活动,九死一生到达陕北的红色新根据地。在与周恩来的接触中,斯诺渐渐发觉,这位参加并组织过多起革命起义的人是一位头脑冷静、善于分析推理、讲究实际经验、态度温和的人。 在前往保安的路上,斯诺听一个红军指挥员李长林介绍了贺龙的革命经历。贺龙在当时是一个土匪头子,在哥老会中的名声遍及全国。贺龙在 1927年南昌八一起义后才参加共产党,在这以前不久,他还效忠于汪精卫的武汉政府。但是唐生智等镇压打倒地主的运动, 开始著名的“农民大屠杀”后, 激起了他的愤怒, 贺龙用一把菜刀在湖南建立了苏区。 贺龙还带领红军长征过雪山,与朱德会师。 在路上,斯诺了解到与他同行的一批年轻红军投身革命的经历和缘由,对他们团结友爱、严守纪律、乐观积极的精神风貌很钦佩。
第三篇:在保安 斯诺终于见到了毛泽东, 书中介绍了很多他了解到的毛泽东的事迹, 包括他的传奇、 他的妻子、他的影响力、平时的生活包括日常的伙食等等,特别说明了他的性格:复杂、有趣、天生精明、 精力过人、自尊心极强。 接着介绍毛泽东对一些国际人物的看法,包括麦克唐纳、 罗斯福,还有他的学习,关于印度、哲学、宗教观等等。 接下来介绍了共产党的基本论点“对外不实行反帝政策,对内不实行土地革命,中国的民族独立和民主政治是无法实现的”,然后介绍了共产党当时的基本政策“抵抗日本帝国主义”,并与毛泽东就这个问题进行了大量的探讨。 最后他记述了林彪的一些生平、他在红军大学回答问题的情况、以及一些他观看红军剧社表演和采访红军剧社社长危拱之的一些情况。
第四篇 :一个共产党员的由来 斯诺主要记述了他采访毛泽东的情况。 通过与毛泽东的几个晚上的谈话,他了解到了毛泽东的一些情况。 1.讲述毛泽东早年的经历,包括如何出生、童年时的生活、他父母亲对他的教育、他如何反抗他的父亲、他如何读“禁书”、如何干活等等,。 2.讲述一件影响他一生的事情,就是长沙人民因为饥荒起来反抗和被镇压的故事。 3.介绍了毛泽东早期的思想来源、如何从军、如何进入湖南师范学校、北平工作。 4.介绍他投身政治的政治活动,包括主笔 《湘江评论》、创办文化书社、反对军阀、组织工人等等,尤其他如何建立了马克思主义的信仰。 5.随后是作为共产党员的毛泽东的辉煌事迹,参加一大、广州国共合作、组织起义、参与建立苏维埃政府,。 6.最后简要记述了红军的发展壮大、几次反围剿胜利和失败以及最后通过长征到达甘、陕的历程。
第五篇:长征第五次围剿 本篇记述的是长征的情况。 1.交代了长征起因,包括蒋介石如何组织第五次围剿、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如何失败、红军如何为了保存有生力量而撤出江西根据地等等。 2.然后介绍了长征的艰苦卓绝:如何突破敌人四道防线、如何遭受严重损失、如何改变战术轻装上阵,重点描绘了红军是如何在大渡河克服重重困难而突破险阻、创造奇迹的。 3.接下来介绍了红军在过草地、经过少数民族聚居区时所遇到的困难。 4.最后,斯诺通过一组统计数字(18条山脉、24条河流、12个省份、62座城市、10个地方军阀包围)证明了长征的伟大以及长征所取得的成绩。
第六篇:红星在西北 1.本篇记述刘志丹的早期经历、如何建立了陕北红军以及如何被冤枉的,从中可以看出刘志丹嫉恶如仇的性格和较为激进的革命路线。 2.接下来斯诺记述了中国西北老百姓的苦难,包括缺乏饥荒的有效赈济手段导致人民大量饿死以及人民的历代反抗经历,解释了西北苏维埃运动兴起的原因。 3.接下来,记述了西北苏维埃运动的若干举措,包括取消租税、没收地主土地分配给穷人、给穷人提供贷款、合作化运动、妇女婚姻自主权、普及教育、货币改革等等。 4.最后,文章记述了徐特立以很大年纪参加革命工作、如何致力于党的教育事业(包括军事教育、社会教育站、推广拉丁化拼音等)。
第七篇:去前线的路上 记述了斯诺去甘肃边境和前线时的所见所闻。 1.先记述了他陪年轻的共产党员胡金魁与农民谈话的经历:一开始大家对红军有些抱怨,比如粮食征收太多等,但一旦跟白军相比,农民们又纷纷记起了红军的好来,包括红军是免税的,买东西也给钱,这些都是白军做不到的。 2.接下来,记述了很多关于苏区工业的内容,包括苏区在非常困难的情况下如何发展工业,包括手工业、油井等等。3.最后,描写了普通工人丰富多彩的生活,包括篮球赛、免费医疗、社会保险、读书写字、唱歌等等,并将其与中国其他地方的工人生活做了对比。最后总结为一句话:他们即使缺乏社会主义工业的物,却有社会主义工业的精神!
第八篇:同红军在一起 斯诺到达红军一方面军总部后了解到的红军的各种情况,直接引用了战士们的回答,更显示出了其报道的真实性。 1.一开始,他叙述了红军的基本状况:百分之六十到七十的士兵是有文化的, 约有三分之一以前是国民党军人,有许多是各种军官学校毕业的, 包括黄埔军校; 红军对妇女持尊重态度、 群众对红军的道德有很好的评价, 军官伤亡率很高, 他们都跟士兵并肩作战, 军官与士兵吃穿基本一致等等。 2.接下来,斯诺记述了他对彭德怀将军的印象,包括他的生平,他直截了当的作风, 还有他迟睡早起、喜欢孩子、关心同志、如何阅读共产主义的读物、如何参加党的工作、对游击战如何高度重视等。 3. 最后讲了他对红军生活的了解:他们坚忍卓绝、 饮食简单、 按时作息、列宁室的作用、如何上政治课等等。
第十篇:战争与和平 斯诺讲述“红小鬼”向季邦的故事。幽默风趣,体现了其真实而生动的叙述特点。 1.记述了有关红军骑兵的一些事情, 接下来是一些与红军小战士有关的事迹, 包括一位红军小战士如何参加红军、红军如何帮助他们家人,少先队员的英勇事迹, 他们的精 神状态等。 2.接下来记述了他了解到的红军如何实践统一战线的情况。 3.最后,文章重点叙述了朱德同志的事迹, 包括他对红军的杰出领导、他夫人的情况、他对部下的爱护、 天性极端温和又十分负责任、喜欢读书, 然后是朱德的一些早年经历以及如何参加革命工作, 以及他与毛泽东的合作:朱、毛的联合不是相互竞争的,而是相辅相成的。
第十一篇:回到保安 1.一个养马老人,他年纪很大了但还坚决要求参加红军,认为为红军做事值得干。 2.斯诺写了他回到保安的一些生活趣事,包括打牌、饮食等等。然后,斯诺开始记述俄罗斯(苏联)对红军的影响,共产国际对红军的影响,基本点是共产国际的领导是中共获得了很大好处,但遇到的一些严重挫折也与共产国际有关,包括1927年的挫折、对拥护革命的19路军的处置,第五次反围剿的战术防御计划等等。 3.最后,斯诺记述了他最后一次访问毛泽东的情况(关于联合抗日、关于建立民主政府等等),以及他是如何依依不舍地告别了红色中国的。
第十二篇:又是白色世界(西安事变1936年12月12日) 张学良带领的东北军与杨虎城带领的西北军不愿与红军开战,私底下和红军达成休战协议。蒋介石不顾国内联合抗日的强烈呼声,无视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进犯的现实,坚持要对西北红军进行第六次围剿计划。张学良决定发动兵变,逮捕蒋介石和他的僚属。 蒋介石在临潼被捕,成了张学良和杨虎城的阶下囚。东北军和西北军的“救国要求”及与红军联合抗日宣传遭到了国民党的新闻封锁。与此同时,由国民党制造的不实谣言却在国内外疯传。但很快,谣言不攻自破,公众逐渐了解到真实情况。 在蒋介石被俘的消息传来后,南京就开始了争夺政权的阴谋活动。同时,总司令在被俘以后不久就开始认识到,他的最大“叛徒”也许不在西安,而是在南京。 苏维埃政府和共产党在听到事变的消息后立即召开了联席会议,支持张学良的八点纲领和参加联合抗日军事委员会。在十二月十七日到二十五日之间,蒋介石、张学良、杨虎城、共产党举行了频繁的会谈。共产党力主和平解决释放蒋介石,甚至还主张让他回到南京去担任领导,这样实现抗日民族阵线才有希望。在会谈后,蒋介石亲自保证不再打内战,并达成协议,联合抗日。 蒋介石从西安返回南京后,运用了一系列复杂的手腕实行了与共产党的和解措施,包括撤销剿匪总部、取消新的围剿计划等各种命令和决议。斯诺认为蒋介石这样做,既不降低他本人或南京的威望,而又能够同反对派和解。最重要的是,这也是他从西安事变中对自己权力结构中的深刻裂痕的一种消除。 国共两党合作后,国民党对日态度趋于强硬,而苏区也脱离了长期孤立状态,双方小小恢复了交通联系,大批年轻人前往苏区学习工作。国民党也放松了对共产党的监视。共产党为了建立统一民族战线,在形式和名称上作了一些让步,但始终没放弃马克思主义和社会革命的基本原则。两党关系趋向缓和。 最后,斯诺认为尽管中国社会革命运动可能会遭受挫折,但是它最终会获得胜利,原因在于产生于中国社会革命运动的基本条件本身包含着这个运动必胜的有利因素。
艺术特色
高度纪实性,深刻洞察力
人物个性鲜明,真实可感
善设悬念,擅长场景刻画
语言朴素生动,风趣幽默
人物生动,形象,富有吸引力,栩栩如生,非常有趣
表达了红色中国的热情,魅力,气质,青春,活力
语言诙谐幽默,读来生气盎然
阅读启示
斯诺对新闻采取公证认真的态度,值得每个人学习
斯诺精神的核心就是用事实说话
学习共产党人刻苦奋斗,坚韧不拔,吃苦耐劳,英勇爱国的精神
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意识和政治觉悟,发扬革命传统精神
为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贡献力量
主题
通过一个外国人的所见所闻,客观地报道共产党和红军的真实情况
使西方人第一次了解到中国共产党人的真实生活
描绘了中国共产党人和红军战士的伟大斗争, 以及中共领袖人物的精神风貌
记录了考察的第一手资料, 深入分析和探究了红色中国的产生和发展的原因
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做了客观的评价
主人公3
人物
毛泽东
介绍
泽东(1893年12月26日-1976年9月9日),字润之(原作咏芝,后改润芝),笔名子任。湖南湘潭人。中国人民的领袖,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 [23] 、战略家、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开拓者,近代以来中国伟大的爱国者和民族英雄,中国共产党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领导中国人民彻底改变自己命运和国家面貌的一代伟人
外貌
面容瘦削,看上去很像林肯的人物,个了高出一般的中国人,背有些驼,一头浓密的黑发留得很长,双眼炯炯有神,鼻梁很高,颜骨凸出。是一个非常精明的知识分子的面孔。
性格
生活简朴:身为最高领导人,主要奢侈品是一顶蚊帐。除此之外,毛泽东的生活和红军一般战士没有什么两样。
刻苦努力,精明博学:①在校常年成绩第一;②离开学校时,非常指长自修;③精通中国旧学的有成就的学者,博览群书,对哲学和历史有深入的研究,有演讲和写作的才能,记忆力异乎常人,专心致志的能力不同寻常。
勇于反抗.勇敢无畏:①公开反抗父亲,保卫自己的权利:②组织并创办的新民学会专门反抗湖南督军张敬尧;③组织秋收起义。④组织秋收起义期间被捕,险些被枪决,最后死里逃生,继续工作。
质朴纯真,真诚老实,平易近人:颇有幽默感,喜欢憨笑,说话真诚老实,斯诺有机会核对他的许多话,结果往往发现这些话是对的。经常毫不惹眼地坐在群众大会和红色剧院的观众中间,玩得很高兴。在剧社看戏休息的时候,群众一致要求毛泽东和林彪来一次合唱。
精力过人,身强体健:每天工作十三四个小时,常常二三点钟才休息。强健的身体来自于读书期间的艰苦锻炼一一长途徒步跋涉,在严寒的日子去游泳,在雨雪中光着脊梁。有一次,他花了整整一个夏天走遍他的家乡湖南全省。他靠挨家挨户替农家做工换饭吃,有时候甚至靠行乞。
立场坚定,十分理性:喜欢憨笑,但是这种孩子气的笑,丝毫也不会动摇他内心对日标的信念。一直忠于民族主义,决不为了升官发财而叛变投向国民党。阶级仇恨对他来说大概基本上是一种理性的产物,而不是本能的冲动。
周恩来
介绍
周恩来(1898年3月5日-1976年1月8日) ,字翔宇,曾用名飞飞、伍豪、少山、冠生等 [1] [6] ,原籍浙江绍兴, [9] 1898年3月5日生于江苏淮安。192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之一,中国人民解放军主要创建人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元勋,是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
外貌
个子清瘦,中等身材,骨骼小而结实,尽管胡了又长又黑,外表上仍不脱孩子气,又大又深的眼睛富于热情。面目英俊,身材苗条,像个姑娘。
性格
温和文雅:初遇斯诺时热情友好地用英语接待他。
忠心耿耿:①对民族解放事业志不渝,鞠躬尽座:②北伐时,周思来奉命去上海准备起 义,他到上海时毫无起义经验,唯一的武器是他的革命决心和坚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 3、吃苦耐劳:为了保住小小的苏维埃,周恩来在南方进行了多年的艰苦斗争,甚至没有盐吃, 不得不用人的铁的意志来代替。
不屈不挠:广州公社失败后,周恩来转入地下活动一一一直到1931年,他终于“闯破封锁”,到达江西和福建的苏区。
有卓越的组织和领导才能:①在巴黎帮助组织中国共产党,成了同时在中国成立的这个组织的创建人:②26岁就成了广州政治生活中的一个领袖人物,被任命为著名的黄埔军校秘书,后来因他在激进的学员中间影响很大,蒋介石不得不任命他为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③成功组织了上海工人总罢工:④组织了著名的广州公社:到苏区后先后担任政委、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
贺龙
介绍
贺龙(1896年3月22日-1969年6月9日),原名贺文常, 字云卿。 湖南桑植人。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始人和主要领导者之一。 他在半个多世纪的革命斗争生涯中,为中国的旧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建立了不朽功勋。
外貌
他是个大个子,像只老虎一样强壮有力。他己年过半百,但仍很健康。
性格
勇敢无畏:在一次酒宴上,有个客人想试一下贺龙是否真如他的父亲所说的那么勇敢,就在桌子底下开了一枪,贺龙面不改色,连眼睛都没有眨一下,
有勇有谋:用一把菜刀在潮南建立了一个苏区--1928年,贺龙察在一个村予里,同哥老会的兄弟们策划起义,这时有儿个国民党收税的来了,他就率领村里的儿个人袭击收税的,用一把菜刀杀了他们,解除了他们的卫队的武装,缴获了是够的武器来武装他的第一支农民军。
有感召力和影响力:④他的父亲是哥老会的一个领袖,父亲的名望传给了贺龙,因此贺龙在年轻时就闻名湖南全省:②可以手无寸铁到全国任何哪个村子里去,向哥老会说出自己的身份后,组织起一支部队来,曾经不止一次把一个地方的哥老会全部兄弟收编迸红军:③从湖南苏区撤出后,尽管在长征路上死伤惨重,但是由于贺龙的个人感召力和他在中国农村的影响,他的许多部下宁可与他一起在路上死去,也不愿意离去,在长征路上又有成千上方的穷人参加红军,最后他率众约二万人(大多赤着脚,处于半饥饿和筋疲力尽的状态)到达西藏,与朱德会师。④瑞士传教士波斯哈德在刑满释放后,并没有对外讲贺龙什么坏话,反倒说”如果农民都知道共产党是在怎样的,没有人会逃走”。
彭德怀
介绍
彭德怀(1898年10月24日-1974年11月29日),男,原名得华,号石穿,出生于湖南省湘潭县彭家围子。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元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政治家,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建人和领导人之一
外貌
性格
生活简朴:彭德怀同部下一样,只有两套制服:他吃得很少很简单,伙食问部下一样。
爱护部下、平易近人:①六干英里的长征,大部分他是步行过来的,常常把他的马让给走累了的或受了伤的同志骑j②在看演出中途,他把棉衣披在身旁的一个小号手身上;③尽管被高额奖金悬赏缉拿,他在街上走时也不带警卫,且身后常常有一群孩子跟着。
才能出众:彭德怀是行伍出身,不校毕业后,他因才能出众,迅获提升,年方28岁就己任旅长,在何键发动湖南”农民大居杀”时,因为彭德怀极孚众望,他也不敢贸然下手。
有卓越的指挥才能:彭德怀在介绍中国采用游击战争的主要原因和游击战术的主要原则时,头头是道,均是经验之谈。
徐海东
介绍
徐海东(1900年6月17日-1970年3月25日),原名元清,湖北省大悟县新城镇(原黄陂县滠源乡会夏店里滚石岭会)人。是中国工农红军及中国人民解放军主要领导人之一,著名军事家,中国人民解放军大将。
外貌
徐海东脸涨得通红,嘴里露出掉了两个门牙的大庭,使他有了一种顽皮的孩子相。他长着一对宽阔的孩子气的肩膀,身材修长,四肢灵活。
性格
热情真诚:①热情地邀请斯诺去采访他的部队:②因真诚而受部下拥戴。
大胆无畏:1.他在共产党被迫转入地下工作时,却觉得采取独立行动的时机已经成熟,于是组织起湖北省的第一支”工农军队”2.他打仗十年,负伤八次,全身多处都受过伤,有一颗子弹从他眼下穿过他的脑袋又从耳后穿出。
朱德
介绍
朱德(1886年12月1日-1976年7月6日),字玉阶,原名朱代珍,曾用名朱建德,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主要缔造者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元勋,是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
外貌
貌不惊人一一个沉默谦虚、说话轻声、有点沧桑的人,眼睛很大,眼光非常和蔼,身材不高,但很结实,胳膊和双腿都像铁打的一样。
性格
温和,爱护部下,平易近人:①担任全军统帅后,他的生活和穿着都跟普通士兵一样,同甘共苦,早期常常赤脚走路,整整一个冬天以南瓜充饥,另外一冬天则以转牛肉当饭:②他喜欢在营地里转,同弟兄们坐在一起讲故事打球:军队里任何一个战士都可以直接向总司令告状:④朱德向弟兄们讲话时往往脱下他的相子;⑤在长征途中,他把马让给走累了的同志骑,自己却大部分步行,似乎不知疲倦;⑥有时要是不十分忙,他就帮助农民们种庄稼。⑦他常常从山下挑粮食到山上。
身先士卒,有卓越的指挥才能:打仗时总在前线指挥:他以无数次战役再三证明他胜过派来打他的任何一个将领。
忠诚谦虚,服从指挥:共产党所以能够对红军保持严密的控制,朱德对”文职”领导的忠诚和服从,是原因之一。朱、毛的联合不是互相竞争的,而是相辅相成的。朱德没有任何政治野心,他能接受命令,因此也能发布命令一一这是革命军队的领导的一个很自价值的因素。
有伟大的人格魅力和罕见的人品:在长征期间,他的部下在经受了重重围困和各种艰难,仍能保持方众一心,这必须因于纯属领导人物的个人魅力,还有那鼓舞部下具有为一个事业英勇牺牲的忠贞不式精神的罕见人品。
子主题
书中不仅记录了考察所得的第一手资料,而且深入分析和探究了“红色中国”产生、发展的原因,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做了客观的评价。作者从多个方面展示中国共产党为民族解放而艰苦奋斗和牺牲奉献的精神,瓦解了种种歪曲、丑化共产党的谣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