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非暴力沟通》
沟通的目的是发现自己的需求和别人的需求,从而与人建立良性连结,充盈生命。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看看哦~
编辑于2022-08-09 09:23:46 广东《非暴力沟通》
第一章 由衷的给予
面对苦难为什么会有慈悲之心?
因为我们是人类,所以尽可能的去理解
为什么我们要与他人保持善意?
表达与聆听,能让我们由衷地给予
与他人建立连结,充分展现天性中的善意
转变注意力的焦点
沟通≠习惯,自动化反应
非暴力沟通:察觉感受和需要 有意识的回应
让我们更好的专注于自己的生命意义和方向
非暴力沟通过程
1.观察:不夹杂任何评判
2.表达感受
3.有这些感受的原因,客观陈述
4.一个具体的请求
第二章 疏离生命的语言
道德评判
我们一心都在分析和追究自己和他人的问题,缺忽视了未满足的需求
受到批判屈服的一方一定会怀恨在心,由此失去尊严,必将不会善意回应
清楚的表达自己的需求和价值观,而不是指责评判他人
作比较
推卸责任
外部因素“不得不”
以“要求”的方式来表达诉求
第三章 不带评论的观察
第一要素:不带评论的观察
是人类智力的最高形式
推断他人的想法和对他人行为的观察是两码事
区分观察与评论:不在观察中夹杂自己的评论
第四章 体会与表达感受
第二要素:如何表达内心的感受
压抑感受的代价
流露感情与职业形象相冲突
与亲人之间从未建立情感连结
承认自己的感受≠示弱
区分感受和想法
想法:“觉得”“感到”“感觉”
表达感受,与他人建立连结
袒露脆弱,化解冲突
第五章 为自己的感受负责
听到不中听的话有四种选择
感受源自我们如何看待他人的言行以及我们当时的需要和期待
第一种:指责自己
第二种:指责对方
第三种:关注我们自己的感受和需要
第四种:关注对方想要表达的感受和需要
通过关注我们的需要、愿望、期待、价值观或想法,我们不再指责他人,而是为自身的感受负责
需要:感受的根源
我们习惯于用疏离生命的语言(评断,判断,想象)来表达需求,得到的回应基本都是对抗
我们越能直接的说出感受以及相关联的需求,他人越能做出善意的回应
因为人们习惯于分析和指责他人,而非清晰的表达自己的需求
说出需求
不要因为社会角色,职业等因而 压抑需求相连
从情绪的奴隶到主人的自由之路
第一阶段:“情绪的奴隶”为他人的感受负责,如亲密关系
第二阶段:“面目可憎”为他人牺牲成全对方,付出很大的代价,压抑自己从而愤怒等情绪
第三阶段:“情绪的主人”我们不再处于恐惧,羞愧或者内疚来回应他人的需要,而是因为发自内心的慈悲与爱而相互给予
第六章 提出请求,丰盈生命
使用正向、具体的语言
清楚地告诉对方,我们请求他们去做什么,而非不要做什么
有意识地提出请求
我们期待对方的理解
我们也可以请求对方给予一些坦诚的回应
我们还有可以请求他人采取某种行为来满足需求
我们越是清楚自己想要什么,就越是能够实现愿望
请求对方重述你的话
是核实我们是否已经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意思
请求诚实表达
对方的感受和感受的原因
对方的想法
对方是否有意愿采取特定行动
在团体中提出请求
说明我们希望得到什么样的回应,否则对话不着边际,徒劳无功,也无法满足任何人的需求
区分请求和要求
要求:屈服或者反抗,强迫的感觉,很难有善意的回应
请求:我们首先同理他人为什么没有说“是”而不是要说服他们必须答应我们
阐明提出请求的目的
希望他人的改变和回应是处于自愿和善意
建立一种基于坦诚与同理心的关系
第七章 以同理心倾听
不去做什么,只是在那里
以尊重的态度来了解他人的体验
倾听他人的感受和需要
复述
通过复述,将我们的理解反馈给对方
用提问的方式来复述
复述时要特别注意语气,听者非常敏感
持续同理他人
让他人有机会充分表达自己
当我们痛苦地无法同理
关注和聆听自己的内心世界
第八章 同理心的力量
同理心的疗愈作用
有人真的听到了你的心声,不对你评头论足,不试图为你负责,也不想改变你,多么美好,当人们得到倾听和理解,很多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同理心化解危险
在紧张的情态下,如果能够同理他人,或许可以避免潜在的暴力
让乏味的对话变得有趣
帮助他人说出自己的需求和感受,从而建立连结
了解“不”和沉默所传达的感受和理解
帮助人们疗愈心灵的伤痛
第九章 爱自己
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
做出有助于生命成长的自我评价,做出符合生命需要的选择
面对自己的不完美
失误能让我们看见局限,引导成长
不要让羞愧,内疚成为内心的破坏性的内驱力
“应该”激发我们的羞愧感和罪恶感,心生抵抗
转化自我评判和自我要求
是否对自己怀有尊重与慈悲,而不是心怀怨恨或愧疚
自我宽恕
以同理心倾听自己,去听到自己的内心的需求
培养觉察力,理解行为背后的动机
第十章 充分表达愤怒
区分刺激与原因
我们的文化常以内疚感作为控制人的手段
每当我们生气将错误归咎于他人,就选择了扮演上帝的角色,去评断,指责,甚至惩罚
感受的原因来自于自身的需求,而非他人的言行
愤怒的核心:服务生命
所有愤怒的背后,都有一个未被满足的需求
表达愤怒的四个步骤
1.停下来,深呼吸
2.看看我们有哪些评断性的想法
3.与我们的需求连结
4.表达我们的感受和未被满足的需要
先同理他人
给自己时间,慢下来
第十一章 化解冲突 调和纷争
人与人的连结
人与人建立了连结,才会发自内心地想要了解彼此的感受和需要
不要去要求别人按照我们的意愿行事,也是要学习有意识的克制自己,努力创造人与人之间的关爱与尊重
化解冲突的步骤
1.表达自己的需求
2.设法找出他人的真正需求
3.确认我们都准确理解了彼此的需要
4.同理对方
5.正向行动和语言提出化解冲突的策略
需要、策略以及分析
理解与表达需要是非暴力沟通冲突解决的核心
“需要”并不涉及某个人所采取的特定行动
“策略”它的形式可以是请求,诉求,愿望以及“解决方案”等
超越语言,感知需求
无论他人用什么方式来表达,都听见那背后的需求
痛苦阻碍聆听,同理舒解痛苦
提出可行的步骤来满足需求
第十二章 为了保护使用强制力
在采取“保护性强制力”时,我们关注的是对生命或者权益的保护,而不论断他人及其行为
第十三章 解放自我,协助他人
摆脱文化制约等,通过区分观察与评判,认识感受背后的想法或需要,并以清晰的行动语言提出请求
将内心的负面信息转化成感受和需要,从而改善和自己的沟通
第十四章 用非暴力沟通表达感激与赞赏
感恩之心是真正的灵性炼金术,让我们成为宽厚仁慈的灵魂
感激背后的意图
赞赏背后的意图是为了索取回报,那就看不到赞赏的美好所在
表达感激的三个要素
他人做了什么增进了我们的福祉
我们有哪些需要因此得到了满足
因为这些需要得到了满足,引起了我们什么样的愉悦感受
接受来自他人的感激
我们会担心自己是否值得他人的感激,也会担心感激背后的期待
我们已经习惯了基于买卖、有偿或者估值来运作的关系,以至于对于纯粹的施与受,我们多半会感到不适
丰盈自己和他人的生命,我们就能充满喜悦地接收感激,不会自负也不会故作谦虚
对赞赏和感激的渴望
大多数人依然渴望得到真诚的肯定与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