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清代工艺美术
清代工艺美术,详细的总结了陶瓷工艺,印刷工艺,漆器工艺。雕刻工艺,金属工艺,服饰工艺,织染刺绣工业。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编辑于2022-08-09 11:42:20 湖南清代工艺美术
陶瓷工艺
高超精湛的技艺成就了清代前期陶瓷的辉煌,而羁绊了此后陶瓷艺术的发展
瓷器工艺
景德镇窑
景德镇是清代陶瓷生产的中心,代表景德镇制瓷最高成就的仍然是官窑
清代官窑分为:御窑—专为皇帝生产,官窑—嫔妃以下所用,王公大臣之窑—专为王公大臣烧造瓷器
清代官窑生产由御器厂烧制
代表人物:乾隆时期唐英成就最突出
釉下彩
青花
康熙
青花胎质细腻,所用青料是提炼纯净的浙青料,青花呈翠毛蓝色,纯净清亮
画法:施用“分水”画法,使青花产生多种深浅不同的色阶变化,犹如中国画的“墨分五色”
特征:分染时留下的水路呈手指印状,叫指印纹
雍正
色泽多仿永乐宣德,其鲜艳有相似之处,而浓淡深浅变化不同
乾隆
延续雍正风格,青花呈色明快纯正,比较稳定,克服雍正青花晕散的问题
纹饰渐趋繁缛,造型新颖奇巧
釉里红和青花釉里红
雍正
雍正时期的釉里红和青花釉里红是雍正釉下彩中特别成功的品种,达到清代最高的水平
呈色红艳鲜亮,纯正明净,俗称“宝烧红”
代表作:釉里红海水龙纹瓶
康熙
特征:青花色泽浓艳,釉里红则较淡雅,红色中常见绿色苔点
釉里三彩
康熙朝创烧的一种釉下彩品种,除了青花和釉里红外,还增加了一种以铁为呈色剂的釉下豆青色
杂地釉下彩
指除白地外的其他色釉地的釉下彩绘瓷,有豆青低青花,豆青地釉里红等
清代中后期民窑尤为流行青釉地青花
斗彩
又称“逗彩”,意为釉上彩和釉下彩拼逗而成
康熙
康熙斗彩仍用明代技法,但较明代略显粗率
代表作:十二月花杯
雍正
雍正时期是清代斗彩发展的一个新阶段,所仿成斗彩器,形神毕肖,最为成功
疏朗清逸
乾隆
乾隆斗彩与雍正斗彩异趣,以华丽繁缛,绚烂缤纷为特点
画面工整而刻板,缺乏生动情趣
釉上彩绘瓷
五彩
色彩色深重鲜明透澈,具有晶体般的硬质感,不退色,不剥落
图案:单线平涂法,色彩浓艳
烧制温度800℃左右,比粉彩高,故又称“硬彩”
杰出代表为康熙朝制品:五彩蝴蝶纹瓶
素三彩
在明代中期素三彩成就的基础上发展而来,色彩上除多见黄绿紫外,更增加了釉上蓝色
工艺类型
一是在素胎上先刻画花纹,施白釉高温烧成,然后在白釉上施彩,再低温烧成
代表作:素三彩茄式彩
二是在素胎上先刻画纹饰后即高温烧成素瓷,然后施以各种彩釉
三是胎体不加刻画,通体施褐黄釉彩而成所谓“虎皮斑”
珐琅彩
康熙时期创烧的瓷器新品种,为宫廷御用器
以雍正乾隆制品最佳
珐琅彩与传统五彩瓷的工艺有两点不同
一是所采用彩料均为进口料
二是上彩方法,中国传统彩瓷施彩都是清水或者胶水,珐琅彩瓷器用油施彩,显然受到外来油画影响
早期仿铜胎画珐琅的装饰,故称“瓷胎画珐琅”,简称“珐琅彩”
代表作:黄地珐琅彩西洋人物纹绶带耳葫芦瓶
粉彩
粉彩是在康熙五彩的基础上,受珐琅彩直接影响而创新的品种,识见于康熙晚期,盛于雍正乾隆时期,此后历朝烧制不衰
粉彩纹样多用于含砷的玻璃白打底,与各种色彩融合后,产生粉化作用,使色彩呈现深浅浓淡变化
砷:含铅的玻璃质中加入砷
色调比五彩更加丰富,而烧制温度略低于五彩,约700℃左右,呈色淡雅柔丽,感觉上比五彩柔软,故又称“软彩”
代表作:粉彩蟠桃纹天球瓶
代表人物:“珠山八友” 王琦,汪野亭,刘雨岑等
浅绛彩
技法源于中国山水画
与传统粉彩对比,表现出三个差异
施彩方法不同
粉彩以玻璃白打底,色厚而浓艳
浅绛浅以直接渲染方式进行,色层薄而淡雅
绘画技法不同
传统粉彩大多采用双勾填色染色
浅绛彩施彩则完全来自中国山水画中的勾,点,染等绘画技巧
题材内容不同
传统粉彩纹饰以各式图案为主,纹饰代代因袭,陈旧俗套
浅绛彩题材多取法历代画稿
代表人物:咸丰时期程门程荣父子
颜色釉
红釉
类型
高温红釉
豇豆红
与郎窑红齐名,是仿明宣德的吹红
如煮熟的红豇豆皮,经数次吹釉烧制而成,吹釉层次不同,因此在釉中出现水渍般现象,更因釉中微量的铜份在烧成过程中氧化作用,而产生绿色斑点,犹如绿苔(俗称苔点)
代表作:豇豆红釉洗
郎窑红
由康熙年间郎廷极主持烧制生产
特点:仿烧明宣德的宝石红,烧制极为成功,色泽浓艳,如初凝的牛血一般腥红,又称牛血红
器物内外开片,釉片透亮,口沿处因红釉下淌,出现轮状白线,俗称“灯草边”
代表作:郎窑红釉观音尊
霁红
低温红釉
珊瑚红
即明代的矾红或抹红,是以铁为呈色剂的低温红釉
清代烧成温度比明代高,红中含黄如红珊瑚
胭脂红
以微量金为呈色剂的低温红釉,因其色红如玫瑰或蔷薇,故有“玫瑰红”,“蔷薇红”之称
是雍正时期红釉中的名贵品种
蓝釉
都是以钴为呈色剂的高温釉色
天蓝
康熙时创烧的新品种
釉色淡雅,如万里蓝天,澄澈明净
多为官窑小件器,可与豇豆红媲美
洒蓝
主要流行康熙,比明代制作更为精美,大量是民窑生产
釉层较薄,有玻璃光
霁蓝
釉面呈失透状,如橘皮,色泽匀润稳定
同霁红一样,主要用作祭祀器皿,又称祭蓝
青釉
豆青
釉色匀净且浓厚,色如豆青
东青
色泽较豆青浅淡,釉中含绿
粉青
色泽浅淡而呈粉质,釉厚而隐现出筋
绿釉
代表作:西湖水釉
是雍正时烧制的低温绿釉
德化窑
清代德化窑白瓷的生产在明代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
以生产日用器物为主,改变了明代以来供器和瓷塑仙佛为主的局面
清代是德化青花器生产的兴盛时期
青花料主要依赖江浙地区输入的青料再配合本省金门岛出产的钴料使用
醴陵瓷
继景德镇瓷都之后被誉为瓷城
产量大,但工艺落后,只用日用土瓷生产
瓷业学堂,瓷业公司的成立,标志醴陵瓷由土瓷向精瓷转变
洁白如玉的瓷质和柔和艳丽的彩绘
代表人物:熊希龄
代表作:醴陵窑釉下彩花鸟纹瓶
光彩器及其他地区产品
广彩
彩绘绚烂华丽,金碧辉煌,热烈清新,构图丰满,繁而不乱,犹如万缕金丝织白玉,故称“织金彩绘”
以大红大绿等对比强烈,鲜艳饱和的色调为主
陕西青花瓷
山东博山产黑釉,绿釉器
制陶工艺
宜兴陶瓷
紫砂
紫砂壶造型多样
几何型
俗称”光货“,以各种简洁的几何图形构成壶身,嘴,把,盖
代表作:四方壶,汉君壶,合盘壶
自然型
俗称”花货“,造型模拟自然界的竹木蔬菜或上古铜铁瓷瓦器
代表作:梅壶,竹壶,包袱壶,南瓜壶等
筋纹型
自然型和几何型的结合
清代前期紫砂陶艺最杰出的名家首推陈鸣远,继明代时大彬之后的又一紫砂大师
代表作:包袱壶/陈鸣远紫砂壶
宜钧
制品以火钵,花盆,花瓶,水盂为多
装饰手法与明代基本相同,主要是突出釉彩之美,也辅之刻花雕镂
石湾陶器
人物陶塑被称为“石湾公仔”
动物陶塑有常见的家畜家禽及各种瑞兽,造型古朴,色泽古雅,制作精良
石湾陶塑四大家
苏可松
擅长于器物制作
黄炳
擅长鸟兽人物,尤精于鸭,人称“黄炳鸭”
陈谓岩
擅仿名窑釉色,人物以精细圆润见长
潘玉书
擅于塑历史传说人物
琉璃和料器
清代琉璃建筑的典型代表是北京的紫禁城,即故宫
料器生产发展到清代,南方以广州为中心,北方以颜神镇(山东)为中心,而内廷玻璃厂融合南北玻璃技法与欧洲玻璃技法而自成的特色
广州生产的玻璃,当时俗称“光铸”或“土玻璃”,轻薄而脆
山东博山颜神镇是北方最大的玻璃基地
内廷玻璃厂为皇室生产各种玻璃器
套料是我国清代创造的一种新的玻璃制品工艺,即以一色玻璃为胎,再胎上粘贴各种彩色玻璃的图案坯料,然后在经辗琢而成
代表作:白套红玻璃云龙纹瓶
印刷工艺
刻书
官刻
分为中央与地方两级,中央归内务府掌管
私刻
四大特色
聘名家工楷书者手写雕版
仿宋元影刻之风盛行
丛书刊刻日趋兴盛
刊本后出益精
坊刻
北方刻书以北京为中心,南方刻书分布在南京,苏州,扬州,上海和广州一带
坊刻书主要对象:一般读书人和平民百姓
版画
代表:康熙时所刻《御制耕织图》 王概《芥子园画传》
年画
子主题
家具工艺
漆器工艺
北京雕漆
在北京,清代宫廷继明代果园厂,从事漆艺生产
清代雕漆,漆色较鲜红,刀棱清楚
代表作:乾隆”剔红戏婴图圆盒“
清代雕漆分剔红,剔黄,剔黑,剔犀,剔彩五种
扬州漆艺
扬州是著名的漆器生产地区,从明代周翥的百宝镶嵌自成一个派别
装饰类型
镶嵌
螺钿镶嵌
以硬螺钿片镶花平磨和挖嵌,画面黑白分明,朴素雅丽
百宝镶嵌
雕漆类
剔红
剔锦
与剔红相似,但作为玉石人物花鸟镶嵌的辅助底纹
雕刻类
深刻
潜刻
勾金(戗金)
福州脱胎
造型雅致,质地轻巧,光泽照人,做工精细著名,时人称”沈漆“
清代沈邵安继承古代夹纻漆的优良传统创造发展而来
贵州皮胎
主要产地为大定
胎骨用牛马的生皮,张贴在器物模型上,经过各种加工,待其干硬后脱出成器形,然后髹漆进行装饰
雕刻工艺
玉雕
三个制作中心
苏州
南方琢玉中心,玉作以精巧见长
苏州玉作集中在专诸巷,专诸巷玉器抛光精细,玉质晶莹润泽,造型新颖别致,纹饰精美,制作技术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
扬州
苏州玉雕以小巧玲珑见长,扬州玉雕则以大取胜
“大禹治水图玉山”是我国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玉雕珍品
宫廷玉作
清代玉器表现内容形式
一是流行仿古玉器类型
二是取材自然景物或生活意趣,富有浓厚的传统绘画特色的仿生写意类型
三是受外来文化影响而兴起的仿痕都斯坦玉器类型
石雕
著名石雕有砚雕,青田石雕,寿山石雕,菊花石雕等
砧雕
端砚
产于广东端州
始制于唐朝,历朝均作为贡砧,赐砧,四大名砚之首
石质细润
歙砚
产于歙州婺源县的龙尾山
石色青莹,石理缜密,坚润如玉,发墨如油,久不退锋
福建寿山石雕
产地福州北郊寿山乡
石质坚而不硬,色泽结晶如玉
青田石雕
浙江青田县
石质光滑细腻,纹彩丰富
以山水花鸟见长
菊花石雕
湖南浏阳永和镇浏阳河
天然长有洁白晶莹形如菊花的花纹
代表艺人:欧锡潘,程维达
(犀)牙雕
以北京,广东两处最为有名
现藏故宫博物院的《月漫清游》册页,是宫廷牙雕艺人精心合作的雕刻作品
是清代宫廷象牙制品中接触的代表
(犀)角雕
竹木雕
清代竹雕工艺以江浙两省较为兴盛
代表作:文竹夔纹海棠式两层套盒,黄杨木雕侍女
泥塑
清代泥塑以天津“泥人张”,惠山泥塑,苏州捏相最有名
制匏
葫芦器又名匏器,使我国特有的一种传统民间工艺,是天然于人工相结合的一种巧妙制作方法
代表作:清宫廷太监梁九公的蝈蝈葫芦
他的作品形式多样,上面山水,花鸟纹饰,细如毫发
鼻烟壶
内画鼻烟壶
在玻璃制或水晶制的鼻烟壶里面,画出各种精细,有彩色的山水,人物,花鸟
套料鼻烟壶
套料是我国清代创造的一种新的玻璃制品工艺
套料:以一色玻璃为胎,在胎上粘贴各种彩色玻璃的图案坯料,然后再经碾琢而成
金属工艺
制铜工艺
铜制品应用广泛,各地铜制品加工业也十分兴盛,以北京,广州,苏州,云南最著名
民间铜制器皿装饰以錾花为主,雕镂镶嵌较少
宫廷铜制品多做庭园点缀和室内陈设
代表作:刻铜墨盒
发明人:陈麟炳
金银工艺
出现了在金银器上点烧透明珐琅或以金掐丝填烧珐琅的新工艺
金银与珐琅结合的复合工艺,在清廷造办处和广州地区特别盛行
代表作:金编种
西藏布达拉宫的历代达赖喇嘛塔代表了藏族金银工艺的最高水平,它们是藏族金银器工匠的智慧结晶
珐琅工艺
画珐琅,即铜胎画珐琅
产地
内廷
内廷制品图案严谨工整,画工精益求精,格调高雅,且多用明黄为地,皇家气息浓厚
广州
广州画珐琅线条奔放,构图严密,多采用欧式的大卷叶装饰,釉色鲜艳,光泽明快,使用西方输入的珐琅釉料,此时期图案上还出现了欧洲妇婴与西式楼阁的风景画面,这是前朝所没有的
代表作:画珐琅开光提梁壶
掐丝珐琅
特点:釉料制作精细,烧成后光滑无砂眼气泡,还新增了粉化,翠玉绿等新釉色,铜胎厚重,铜质精纯,掐丝匀称,打磨光洁,镀金较厚
做法:以铜作胎,掐铜丝勾画轮廓,然后填点各色珐琅彩釉烧成,简称“珐琅”
錾胎珐琅
多制于北京扬州广州等地,以广州最盛行,与欧洲画珐琅及錾金工艺品的涌入有密切关系
锤胎珐琅
在金,铜等金属胎上锤出凹凸不平的图案后,再在花纹内点蓝,烘烧,镀金而成
锻铁工艺
铁画又称铁花
制作方法:铁画吸收了我国传统国画的构图法以及金银首饰,剪纸,雕塑等工艺技法,以熟铁为原料,艺人们以锤为笔,以炉为砧,以铁为墨,以钴为案,锻铁为画,根据画稿取料入炉,经冶炼后,在经过锻打,焊接,钴锉,整形,防锈烘漆,然后衬以白底,装框成画
创始人:汤鹏
梁应达与汤鹏齐名
画面苍劲有力,古朴大方,衬托在墙上,黑白分明,虚实相生,是安徽著名的工艺美术品种
制锡工艺
锡材料低廉,硬度及熔点低,便于加工制作,且色泽美观,有银制品的光泽
清代制锡技艺高超,最著名的是朱坚,浙江山阴人
创制砂胎锡壶,著有《壶史》一册
服饰工艺
男子服饰
清代男子冠帽
礼帽
俗称“大帽子”
冬天所戴,名谓暖帽
多为圆形,周围有一道檐边
材料多用皮质
装有顶珠是区别官职的重要标志
夏天所戴,名谓凉帽
凉帽无檐,形如圆锥,俗谓喇叭式
材料用藤,竹,篾席或麦秸
便帽
俗称“小帽子”即“六合帽”,俗称“瓜皮帽”
其质料,夏秋用纱,春冬用缎,颜色多用黑,夹里用红
帽式有平顶,尖顶,硬胎,软胎之别
清代男子服装
袍
袍褂是最主要的礼服
清代长袍多开衩,开衩之袍,也叫“箭衣”
褂
褂子多穿在外,又称外褂
袄
衫
裤
清代男子鞋履
便服以鞋为主,公服穿靴
靴子材料多用黑缎
清代披挂制度
清代男子的一根腰带,前后左右几乎挂满了各种饰件
有各类荷包及钱袋,扇套,香囊,小刀,眼镜盒等物,既有装饰意义,又有实用价值
女子服饰
清代妇女发饰
分为满汉二式
清代妇女服饰
代表作:银灰色方胜纹暗花缎袄
清代女子鞋履
缠足之风盛行,妇女多穿弓鞋
织染刺绣工艺
政府在江宁(南京),苏州,杭州设置织造衙门
丝织工艺
苏州织造
通常称为宋锦,主要生产宫廷服用赏赐的各种用品
品种类型
重锦
最为名贵,厚重精致,常加织金线,色彩丰富
细锦
丝线较细,织造略疏,厚薄适中,题材丰富,布局多样
匣锦
匣锦又称”小锦“,织造较粗,质地软薄
代表作:五彩织成极乐世界图轴
细锦和匣锦比重锦更多的保留了宋代特色
江宁织造
又称云锦,是南京官营织造生产的提花多彩丝织物,是明清最著名的丝织品
质地比较紧密,主要作宫廷贡品
品种类型
妆花
妆花是在汉代织锦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是云锦中最为华美的一种
用”过管法“织中配色
库缎
库锦
是中国古代织锦技术最高水平的代表
杭州织造
缂丝
杭州丝织品上的纹饰多以寓意为主
一以纹样形象表示
二以名称谐音表达
三用附加文字说明,主题为吉祥如意
棉毛织品
艺人吸取丝织的装饰方法,制作出工整细腻,富丽堂皇,具有浓厚中国传统风格的精品,形成不同地域特色的品种
松江所织”紫花布“在英国风行一时
刺绣工艺
四大名绣
苏绣:绣工精细,针法活泼,擅长绣猫
清代苏州被誉为”绣市“
类别
实用性绣品
欣赏性绣品
特征:针法丰富,以套针为主,绣线套接不露针迹,纹样富装饰味,构图紧密,多采用”留水路“的分面推晕表现方法
特点
平
绣面平服
齐
轮廓齐整
细
针线纤细
密
针迹紧密
匀
疏密一致
顺
丝理圆顺
和
色调调和
光
色泽明亮
粤绣:构图丰满,形象逼真,以绣龙,风著称
花纹繁茂,色彩浓艳,对比强烈,具有明快的艺术效果,,富有浓厚的广东地方特色
观广州东部潮州的刺绣,别称潮绣,喜用金线,金碧辉煌
最主要的针法为擞和针,套针和施毛针
粤绣运用“水路”的独特技法,使绣出的图案层次分明,和谐统一
蜀绣:针法严谨,平齐,具有古朴之风,擅长绣鱼
以成都为中心,花纹集中,底部空白较多,故花清地白,具有古朴之风
特点:用针工整,平齐光亮,思路清楚,不加代笔,花纹边缘针脚如同刀切一般整齐
湘绣:施色鲜明,针法多变,擅长绣狮,虎
以长沙为中心
第一位开创湘绣坊的是胡莲仙
特点:掰丝很细,掰后用皂荚仁溶液蒸煮,再裹起来揩拭,以防绒丝起毛,其光细胜于发丝
针法吸取苏绣的套针加以发展,用丝理点染阴阳浓淡,景色如画
湘绣配色特点:以深浅灰及黑白为主,素雅如水墨画
京绣:受宫廷绣作的影响较深,但其基础属于北绣系统地民间绣
特点:花纹写实,配色鲜艳,多以工笔绘画为u稿本,京绣以材质华贵而著称
清道光年间,丁佩总结刺绣经验,著成中国刺绣史上第一本学术专著名《绣谱》
美学原则:能,巧,妙,神
刺绣特点:齐,光,直,匀,薄,顺,密
清末民初刺绣名家苏州人沈寿口述,张骞笔记整理的《雪宦绣谱》
总结了历代的苏绣艺术经验和个人体会,为后世所取法
印染工艺
清代染色及印花工艺,由于社会上需求量大,已有明确的行业划分
清代丝绸印花较少,棉织品印花生产较多
艺术表现手法上
工整细致多属于江浙一带出品
粗犷简练则为华北一带所制
组织方面
江浙方面偏重绘画布局,江苏偏重带状,网状等图案程式
取材方面
花草鸟兽,人物,山水并联系着象形和谐音字句构成吉祥寓意图案,如“喜鹊闹梅”
画珐琅与铜胎掐丝珐琅的区别
铜胎掐丝珐琅,是线掐丝显现出花纹,然后填以珐琅料
画珐琅,是先涂以珐琅,再在上面绘制花纹。
粉彩与五彩的区别
1、粉彩要用玻璃白打底以增加色彩的明暗对比,而 五彩不用
2、粉彩采用渲染法,注重表现题材的阴阳向背,而 五彩则单线平涂,层次感较差;
3、粉彩的颜料采用西洋配方,而五彩采用传统中国 彩料;
4、粉彩以油调色,而五彩用清水或胶水;
5、粉彩烘烤温度约为700度,五彩800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