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对外汉语教学引论—习得篇:第五章语言习得理论(重点)
这是一篇关于对外汉语教学引论—习得篇:第六章第二语言习得研究(重点)的思维导图,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这是一篇关于现代汉语—绪论1的思维导图。客家方言:广东、福建、台湾、江西、广西、湖南、四川等省,其中以广东东部和北部、福建西部、江西南部和广西东南部为主。
现代汉语:语法(六、七、八、九):七、单句的语病的检查和修改:常见的句法失误、检查语病的方法、修改语病的原则。
这是一篇关于现代汉语:语法(四、五)的思维导图,定语的构成材料和语义类型:限制性定语(哪一类/种,多少,何时何地)、描写性定语(什么样的)。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论语孔子简单思维导图
《傅雷家书》思维导图
《童年》读书笔记
《茶馆》思维导图
《朝花夕拾》篇目思维导图
《昆虫记》思维导图
《安徒生童话》思维导图
《鲁滨逊漂流记》读书笔记
《这样读书就够了》读书笔记
妈妈必读:一张0-1岁孩子认知发展的精确时间表
习得篇
语言学习与习得
学习和一般学习理论
什么是学习,本能学习和习得行为
学习理论的两大流派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受经验主义影响)
主张:行为改变被动受环境支配
建立基础:经典条件作用+操作性条件作用——“刺激—反应”学习理论
补充:桑代克的“尝试—错误学习”理论
19C首次用动物实验
补充:斯金纳的“操作学习理论”
30年代提出操作性/工具性条件作用理论
19C末20C初巴甫洛夫进行经典性条件作用实验(摇铃狗产生唾液)
“斯金纳箱”白鼠压杠杆
强化
正强化(得到奖赏)
负强化(逃避和回避不愉快情景出现)
认知学习理论(受理性主义影响
主张:受对环境的主动认识和行为主动改变
完形说(格式塔心理学)
柯勒(德)20C初对猩猩解决问题行为研究
顿悟
发现说(布鲁纳的认知)
强调学习的目的在于掌握知识,学习过程是探索知识结构
发现法强调学习过程不仅仅是结果,重视方法非知识本身,强调好奇心动机非家长影响和同学竞争
结论:
前者基础是”刺激—反应“理论
建立直接联结并由于强化结果形成习惯,习惯形成以后类似的刺激情景产生自动反应
后者认为学习是顿悟和理解的认知过程
学习者对客观事物在脑中进行完形构造形成认知结构的主动、积极过程
学习的分类、阶段和目标
加涅(美)提出的分类方法(影响较大)—填空题
行为主义
信息学习
刺激—反应学习
连锁学习
言语联想学习
多种辨别学习
认知主义
原理学习
解决问题的学习
概念学习
加涅认为学习行为分为8个阶段
动机、领会、获得、保持、回忆、概括、作业、反馈
加涅的五种学习结构(了解)
智能技能、认知策略、言语信息、动作技巧
语言学习与习得的区别
学习与习得的定义(名解题)
习得
自然语言环境中通过旨在沟通意义的语言交际活动,不知不觉(潜意识)地获得一种语言(典型:儿童习得第一语言)
学习
是指在课堂环境下有专门的教师指导,严格按教学大纲和课本通过讲解练习记忆等活动,有计划有系统有意识对语言规则的掌握(典型:成人在校学习第二语言)
习得与学习的不同(简答题)(详情P155)
目的和过程不同
环境不同
注意力不同
方法不同
时间不同
总结:习得是潜意识的自然获得;学习则是有意识的规则的掌握
直觉掌握(单纯模仿)和自觉掌握(理解基础上模仿)
苏俄学者认为学习第二语言最好的途径是从自觉到直觉
第一语言习得及主要理论假说
研究儿童心理发展
18C末蒂德曼(德)最早通过记录德方法对小儿子心理和语言进行观察研究
华生、斯金纳德行为主义心理学阶段
乔姆斯的先天论学派+皮亚杰的认知学派+韩礼德德语言功能学派
1980儿童语言发展德研究逐渐成为一门新的学科
儿童第一语言的习得过程
五个阶段
喃语阶段(半岁至一岁)
独词句阶段(一岁左右)——真正语言表达的开始
双词句阶段(一岁半以后)
电报句阶段(两岁至两岁半)
成人句阶段(两岁半到五岁)
儿童第一语言习得的主要理论
刺激—反应论(模仿)
是行为主义心理学理论
盛行于40年代和50年代
通过”刺激—反应—强化“模式养成习惯而学会
评价
儿童不可能通过模仿学会每一句话
刺激—反应论不能解释儿童言语行为中的创造性
成人不总是对儿童说出的每一句话语进行强化
单靠刺激—反应,即使学到一些语言的外部形式也培养不出语言交际能力
先天论(内在论)
代表人物:乔姆斯基
观点
特别是80年代提出的”普遍语法“理论基础上的儿童第一语言习得理论
人们习得语言......非模仿记忆.....是内化达到自动运用程度,理解和产生语言
语言习得的一个定义(考名词解释)
认为人类先天具有一种习得语言的特殊能力,表现为儿童头脑中的一种受遗传因素决定的"语言习得机制”,这一机制脱离人类的其他功能而独立存在,甚至跟智力没有直接关系,在12岁之前发挥作用
语言习得机制包括两部分
以特定参数形式出现又称“普遍语法”
评价语言信息的能力
评价:P162
争论:P163
认知论(中庸/和谐)
理论基础: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
观点:人与环境互相作用并向环境学习,其组成部分成为“图式”
认知发展受三个基本过程影响
同化
顺应
平衡
结论:儿童语言习得是建立在儿童认知能力发展基础上的,认知能力的发展决定语言的发展
评价:P165
不同于先天论之处
认知论的不足之处
语言功能论
代表认为:韩礼德(美)
以上三派都是从语言结构角度探讨第一语言德习得,而语言功能论则别开生面从语言交际功能角度研究儿童语言发展
观点:儿童习得母语的过程,应看做是逐步探索并掌握用语言来表示功能的各种方式的过程
评价:P166
全新角度+影响功能法教学流派形成+不足
总结:详情P167
刺激—反应论认为后天环境的外部因素决定一切
先天论认为先天的语言习得机制决定一切
认知论认为先天与后天因素相互作用
功能论把第一语言的习得过程看成是语义体系掌握的过程
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和假说
行为主义:对比分析假说(重点)
拉多(行为主义鼎盛时期)提出
观点:二语的获得是通过”刺激—反应—强化“形成习惯的结果
迁移
定义:P168
正迁移(影响起积极、促进作用)
负迁移(影响起阻碍作用)
这一假说认为习得二语的主要障碍来自一语的干扰
评价:详情P168
认知理论
中介语假说(重点)
塞林克1969提出中介语概念,1972在论文《中介语》中提出中介语假说
定义(名解题):P169
特点(重点:简答题)
(1)介于一语和目的语间的独特语言系统
(2)不断变化的动态语言系统
(3)产生原因归纳为语言迁移、目的语规则的过度概括、训练造成的迁移、学习者的学习策略和交际策略五方面(填空题常考)
(4)中介语的偏误有反复性
(5)中介语偏差有顽固性
语言的某一部分可能会停滞不前,产生”僵化“或”化石化“现象(填空题)
评价:详情P170
内在大纲和习得顺序假说
科德《学习者言语错误的重要意义》
输入假说
克拉申
1985《输入假说:理论与启示》归纳为习得与学习假说、自然顺序假说、监控假说、输入假说和情景过滤假说(二语研究中最全面、影响最大的理论)
习得与学习假说
(习得是首要的)
习得与学习假说是克申拉输入理论的基础
自然顺序假说
认为语言规则的顺序:有的先习得,有的后习得
监控假说
两个独立语言系统
潜意识系统
有意识的系统
输入假说(重点:简答题)
是二语研究中最有意义的假说
用于回答人们怎样习得语言这一问题
三层意思
(1)对信息的理解‘吸收可理解的输入习得语言知识
(2)输入语言信息不能过难也不能过易,i+1
(3)强调听力活动对语言习得最为重要
情感过滤假说(屏蔽效应假说)
二语学习:输入>吸收
对语言的堵塞现象,”情感过滤“
总结(五个假说):可理解的输入+低屏蔽效应+低焦虑环境—定能习得二语
普遍语法假说
了解即可
社会文化理论
文化适应假说(重点)
舒曼提出
观点:P177
社会距离
心理距离
洋泾浜化假说(考点)
P178
一语和二语习得的异同比较(重点:简答)
相同点
具备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
都为了培养语言交际能力
都必须掌握语音、词汇、语法等要素和受文化制约的语用规则,都必形成一定听说读写技能
都经过感知、理解、模仿、记忆、巩固和应用阶段
不同点
动力不同
环境和方式不同
过程不同
文化因素习得不同
生理、心理特点不同(这是最基本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