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中国古代史
教资科目一文化素养专题之中国古代史笔记,记录了从原始社会到宋元明清的重要成就和历史事件,内容比较详细,复习必备!
编辑于2022-08-10 10:26:57 江西中国古代史
夏,商,西周,春秋战国
经济
原始农业:刀耕火种
商周:青铜农具出现
春秋战国:铁犁牛耕的推广,垄作法
政治
夏:王位世袭取代王位禅让
标志:启得到王位传于后代
父子相传,兄终弟及
商:中央—相,卿士 地方—侯,伯
补充:内外服制
周:分封制
对象:以王族子弟为主体➕功臣和古代帝王后代
等级秩序: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目的:巩固周王朝统治
评价
积极性——加强地方统治;扩大疆域;众星捧月的政治格局;促进西周繁荣,
消极性——诸侯国独立性;西周晚期王室衰微分封制破坏
瓦解:经济生产力发展,王室衰微
宗法制
目的:为了加强统治秩序,解决贵族矛盾
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相互依存
特点
嫡长子继承制
大宗小宗
父系血缘为纽带
影响
当时:国与家结合,保障贵族享受世卿世禄特权
后世:调节人际关系,规范道德伦理,促使中国文化成为伦理文化;等级森严,家长制盛行……
现实:有利于提高中华民族凝聚力
礼乐制
目的:巩固地位;协调内部矛盾;维护统治秩序
实质:维护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工具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家国一体的政治结构,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王权与神权结合,带有浓厚的迷信色彩
血缘纽带与政治关系相结合,实行严格的等级制,带有浓厚的部落色彩
文化
春秋战国百家争鸣
儒墨道法
秦汉
经济
汉朝
西汉赵过推广耦犁,代田法
东汉时使用耦犁的牛耕方法已推广到珠江流域
水利工程:曹渠,白渠和龙首渠
西汉武帝时期,实行盐铁专卖制度
政治
秦朝
秦统一天下背景
政治上诸侯之间的兼并战争,实现了区域性统一
社会上人民渴望安定统一
经济上封建经济的发展各地联系加强
秦自身地理位置优越,秦王个人的雄才大略,商鞅变法,壮大了秦国实力
秦巩固统一的措施
统一文字
统一货币半两钱
统一度量衡
统一车轨
修长城筑灵渠
焚书坑儒
中央集权制度
原因
维护封建经济基础的需要
吸收分封制的教训,新兴地主阶级需建立中央集权制度巩固统
法家思想为理论依据商鞅变法的成功实践
大河文明以农业为主,广阔领土需统一管理
皇帝制度
特征: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
权力:独揽国家政治经济和军事大权等权利
中央官制
三公九卿制
郡县制
由皇帝直接任免
作用
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和管
巩固国家统一,促进社会经济与文化的话
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准
影响
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使秦国国力日益真
促进中国封建经济文化发展,对中国疆域的初步形成,国家政权的巩固以及华夏为主题的中华民族的形成,起到积极作用
彻底打破贵族分封制,奠定了中国2000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延用且不断得到加强和完善
汉朝
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
导致王国问题(汉景帝,七国之乱)
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颁布推恩令,解决王国问题
附益之法,防止诸侯实力扩张
设置刺史监察地方高官和诸侯
后改为州牧及行政军政财政于一身
汉武帝时期内外朝制度,以削弱相权
西汉察举制度是由下而上,推荐人才为官的制度
标志:举孝廉
为选士制度开先河
协调了统治阶级内部权力分配,奠定了以后平民参政的基础
选拔了干练官员,清明了吏治,有利于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后期弊端日益严重,东汉中后期地方选官权,被公卿大臣,名门望族把持,出现了官僚们发集团
文化
秦朝
秦始皇焚书坑儒
汉朝
汉初采取了与民休息的政策
目的:为了恢复生产和安定人心
影响
汉朝的经济实力逐渐恢复和增强,人民生活安定社会繁荣与国力日盛
社会也危机潜伏,诸侯国的势力日益膨胀,土地兼并剧烈,匈奴为患,豪强大贾都威胁着西汉稳定
汉武帝时期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定义:把诸子百家中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了新的儒学体系
董仲舒适应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内容
加强中央集权,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
加强中央集权,董仲舒宣扬君权神授,提出了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
提出了三纲五常,有利于巩固君权维护统治秩序
针对土地兼并,进一步发展儒学仁政思想,限田,薄敛,省役
影响
儒学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2000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有利于社会道德教育,与社会稳定
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文化专制禁锢人们的思想;宣传封建纲常伦理,带有明显的时代与阶级局限性;为儒学披上了神学的外衣,带有浓厚的迷信色彩;
魏晋南北朝,隋唐
经济
魏晋南北朝
北方旱地的耕耙耱技术形成
曹魏时期-翻车
灌钢法,白瓷
隋唐
江东地区出现曲辕犁
唐朝时期,创制了筒车
唐朝时,形成了南青北白两大制瓷系统
政治
魏晋南北朝时期
逐步形成了三省六部制
选官制度为九品中正制
标准,门第出身
成为了世家,大族操纵政治的工具,形成下品无高门上品无贱族的状况。随着世家大族的没落,九品中正制也无法延续。
隋唐时期
三省六部
中书省起草诏令
门下省审议政令
尚书省执行命令
作用
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将相权一分为三,彼此之间相互牵制,加强君权
三省之间分工明确,且相互协作,提高行政效率
有利于集思广益,保证决策科学性,标志着古代官制成熟
科举制度
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采取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
隋炀帝开始,创立进士科,科举制形成
唐太宗以明经科进士科为主
武则天增加科举取士人数,首创武举,殿试
唐玄宗任用高官主持考试
影响
是一种较为公正和先进的选官制度,是封建选官的一大进步
扩大了官吏来源,扩大了封建统治基础
提高了官员素质,又促进了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
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
这一制度发展到明清逐渐僵化极大的束缚了,知识分子的创造性,禁锢了人们的思想,压抑了科技的发展阻碍了社会的进步
唐中期设节度使
安史之乱后,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持续100多年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
文化
诗歌发展进入了黄金时期
初唐时期:王勃,陈子昂
盛唐时期:高适,岑参,孟浩然,王维,李杜
中唐时期:白居易
宋元
经济
宋朝出现利用水利的高转筒车
宋朝时,制瓷技术遍布,全国出现了五大名窑
元朝,黄道婆
两宋时期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元大都,成为国际性的商业大都会
政治
宋朝
二府三司制
中书门下是最高行政机关
枢密院是最高的军事机构
中央集权
由中央政府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有设通判监督
设置转运使转移,大部分地方财政归中央
杯酒释兵权将地方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央
兵将互易
抽调地方精兵强将,充实中央进军
特点
重文轻武,文人治国
分割权力,相互制约
强干弱枝,守内虚外
科举
考试分为乡试,省试,殿试
严格科举考试程序
录取名额,大大增加
以进士科为主,不考诗赋改考策论时务
元朝
行省制
特点:以北治南犬牙交错
内容
河北山西山东为中央直接管辖
边远少数民族地区设宣慰司
西藏地区由宣政院管理
宣政院管辖全国佛教事务与藏区军政,西藏正式成为我国中央政府直接管辖的一个地方行政区域
地方设行省,行省拥有政治经济大权,但行使权力时受到中央的节制
中央
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其长官行使宰相职权,上承天子,下总百官,后期宰相的权势越来越大
枢密院为最高军事机关
御史台为监察机构
宣政院掌管全国佛教事务和藏区地区军政
文化
理学
程颢,程颐
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源(理学的核心思想)
把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
提出了格物致知的认识论,把知识道德和天理联系起
朱熹
理之源在于天理,天理就是作为道德规范的三纲五常,是人性的最高境界——圣人
指出人性本来与天理一致,强调存天理灭人欲
明道德之善而非求科学之真
影响
适应了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
成为南宋以后,长期居于主导地位的官方哲学有力的保护了封建专制统治
朱熹编著的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后世科举考试依据的教科书
传奇日本乃至欧洲,在日本和朝鲜,甚至形成了朱子学学派
评价
积极
宋明理学把传统儒学从天人感应的神学倾向中解脱出来,使之哲理化思辨化,是对中国封建统治思想的理论总结,具有一定进步性
理学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讲究,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强调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有凸显人性的庄严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到积极做
理学具有极强的自主意识,形成理高于势道高于统的政治理念为抑制君权,让中国政治走向平民化和民间参政议政提供了理论基础
消极
用三纲五常压抑人性扼杀人的自然欲求;维护封建统治秩序;其宣扬的尊卑等级重男轻女众女轻发展观念,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心学
陆九渊
把心作为宇宙万物的本源
强调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
认为只反省内心就可以得到天理
明清
经济
青花瓷,彩瓷,珐琅彩
江西景德镇,是著名的瓷都
苏杭等地的织造局生产的丝织品超过前代
绸缎,成为清朝丝织品的代表
明中叶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是封建社会内部的新事物,进步趋势
未能动摇封建自然经济的根基,自然经济人占主导地位
出现商帮实力,最强的是徽商和晋商
四大名镇汉口佛山,景德朱仙
清朝时期,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只开放广州十三行对外贸易
政治
明朝
废行中书省,设三司
都指挥司分管地方军权
布政司分管地方行政
按察司分管地方监察
废丞相设内阁
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
设置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不参与决策
性质: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
清朝
清初议政王大臣会议,使皇权受到极大限制
康熙时期设南书房
中枢权利的机构,一分为三,三足鼎立相互制约,最后集权于皇帝
雍正时期,设军机处
跪受笔录,上传下达,军机大事都由皇帝一人裁决
特点:简速密
作用:提高了行政效率;君主专制走向顶峰的标志;皇权过于集中,容易导致专断官僚主义及政治腐败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特点
权力高度集中,以皇权至上为核心;人治大于法治
存在皇权与相权(明朝解决),中央与地方(宋基本解决)两队矛盾
政治制度与伦理道德相结合
评价
积极: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有利于民族间的融合;有利于大规模的经济建设与工程建设的开展
消极:过分中央集权,易导致地方虚弱,压抑地方的积极性;易形成暴政,腐败现象;官僚主义盛行;钳制思想,压抑创造力
文化
古代监察制度
秦
御使大夫,监察百官
汉
刺史,监督王侯,地方高官
北宋
通判,监察地方官
元
御史台,与中书省不相统
明
提刑按差使司,监察地方行政和司法 ;厂卫特务组织
评价:加强政府对官吏的监督,有利于整顿吏治;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为封建专制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