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1-4 教师与学生
关于1-4 教师与学生的思维导图。 思维导图介绍了教师及其职业发展、学生、师生关系这三个方面的内容。每一个部分都展开了非常详细的知识点归纳,供大家学习参考。
关于1-1 教育与教育学的思维导图。 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概念,属性和基本要素、教育功能分类、教育的起源与历史发展 教育学及其产生与发展:教育学的概念、教育学的发展概况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论语孔子简单思维导图
《傅雷家书》思维导图
《童年》读书笔记
《茶馆》思维导图
《朝花夕拾》篇目思维导图
《昆虫记》思维导图
《安徒生童话》思维导图
《鲁滨逊漂流记》读书笔记
《这样读书就够了》读书笔记
妈妈必读:一张0-1岁孩子认知发展的精确时间表
四、教师与学生
教师及其职业发展
1 教师的概念
2 教师职业概述
教师的角色
1.3 有相似内容
传统的教师角色(6)
1、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传道者)
传递道德传统、价值观念
2、人类文化的传递者(授业解惑者、知识传授者)
3、示范者(榜样)
4、教育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和管理者
5、家长代理人和朋友的角色
6、研究者和学习者角色
新课改下教师角色的转变(4)
1、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2、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3、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4、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是社区型的开放的教师
3 教师劳动的特点 (10)
复杂创造连广延,长期间接主体范,方式个体群体果
复杂性
创造性
体现
因材施教
教学方法的不断更新
教师需要教育机智
连续性
时间
广延性
空间
长期性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间接性
间接创造财富
主体性
教师自身可成为有影响力的榜样
示范性
教师必须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群体性
个体性
4 教师的的职业素养 (4)
职业道德素养 4
事业: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前提)
学生:热爱学生(核心)
集体:团结协作
自己:为人师表
知识素养 4+1
政治理论修养
精深的学科专业素养--本体性知识、核心
必备的教育理论知识--条件性知识
丰富的实践知识
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
能力素养 4
语言表达能力
准确、简练,具有科学性
清晰、流畅,具有逻辑性
生动、形象,具有启发性
口头语言和肢体语言相结合
组织管理能力
组织教育和教学的能力
自我调控和自我反思的能力
职业心理健康 4
高尚的师德
愉悦的情感
良好的人际关系
健康的人格
5 教师专业发展
六五三四
内容
专业理想的建立(前提)
专业自我的形成
专业知识的拓展与深化(知识)
本体性知识(学科专业素养)
条件性知识(教育理论知识)
实践性知识
一般文化知识
专业能力的提高(最突出的外在表现,评价教师专业性的核心因素)
教师的专业人格(心理)
专业态度和动机的完善(道德)
阶段
非关注阶段
虚拟关注阶段(职前接受教师教育阶段,包括实习期)
生存关注阶段(理论知识和具体教学实践的磨合期,新任教师)
任务关注阶段
自我更新关注阶段
取向
理智取向--通过正规培训,向专家学习
实践-反思取向--通过实践反思,发现教育教学意义--日志、传记、构想、文献分析、教育叙事、教师访谈、参与性观察等
文化生态取向--通过学习团队建设进行协同教学、合作教研
途径
师范教育(起始和奠基阶段)
入职培训
在职培训--业余自学短期为主
自我教育(最直接、最普遍的途径)
学生
1 学生的特点
学生是教育活动的对象--学生具有可塑性、依赖性和向师性
学生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学生具有主观能动性,表现在自觉性(主动性),独立性(自主性),以及创造性上
学生是处于不断发展中的人
2 现代学生观
学生是发展中的人
要用发展的观点认识学生
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
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
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
学生的发展是全面的发展
学生是独特的人
学生是完整的人
每个学生有其自身的独特性
学生与成人之间有巨大的差异性
学生是具有独立意识的人
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的头脑之外,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学生是责权主体
3 学生的社会地位
儿童权利公约--儿童利益最佳原则、尊重儿童尊严原则、尊重儿童观点与意见原则、无歧视原则(“吴尊最佳”)
我国法律规定--生存权、受教育权、受尊重权、安全权
师生关系
1 师生关系概述
2 师生关系的内容
教育内容的教学--师生在教育内容的教学上结成授受关系
人格--师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关系
社会道德--师生在社会道德上是相互促进的关系
3 师生关系的基本类型
专制型/强硬专断型
纪律严厉,时刻严加监视,很少给予表扬
放任型
民主型
仁慈专断型
表扬学生,关心学生;但以“我”为班级一切工作的标准
4 影响师生关系的基本因素
教师方面
教师对学生的态度
教师的领导方式
教师的智慧
教师的人格因素
学生方面
学生对教师的认识
环境方面
学校的人际关系环境
课堂的组织环境
5 良好师生关系建立的途径和办法
联系教师的心理素质一章
教师
对学生 (6)
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爱与尊重与公平(热爱、尊重学生,公平对待学生)
了解、研究学生
主动沟通,善于和学生交往
发扬教育民主
正确处理师生矛盾
对教师自己 (3)
提高自身素质
加强师德建设,纯化师生关系
提高法制意识,保护学生的合法权利
道德与法制
正确认识自己
正确认识教师
环境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确保校园文化的相对独立性、完整性和纯洁性
加强学风教育,形成良好学风
6 我国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
尊师爱生民平等,教学相长心相容
人际关系:尊师爱生
社会关系:民主平等
教育关系:教学相长
心理关系:心理相容
7 教师中心论和学生中心论
教师中心论--赫尔巴特,凯洛夫--强调教师的权威作用
学生中心论--卢梭、杜威--强调教育的目的在于促进儿童的成长
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组或改造
良好师生关系的形成
对比1-4 良好师生关系的形成
1、了解、研究学生
2、运用正确的教育方式(组织管理、开展班级工作的方式、领导方式)
3、有效处理师生冲突(善于驾驭自我情绪,冷静全面分析矛盾,妥善解决问题)
杜威: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从做中学
受教育权、身心健康权、人身自由权、人格尊严全、财产权
教师的权利:教育教学权、科学研究权、管理学生权(指导评价权)、薪资休假权、民主管理权、进修培训权
学生主体性的培养
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重视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重视培养学生主体参与课堂,让学生获得主体参与的体验
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