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当代宗教信仰问题的思考
佛教是与基督教、伊斯兰教并称的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公元前6世纪至前5世纪,释迦牟尼创建于古印度。以后广泛传播于亚洲及世界各地,对许多国家的社会政治和文化生活产生过重大影响。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论语孔子简单思维导图
《傅雷家书》思维导图
《童年》读书笔记
《茶馆》思维导图
《朝花夕拾》篇目思维导图
《昆虫记》思维导图
《安徒生童话》思维导图
《鲁滨逊漂流记》读书笔记
《这样读书就够了》读书笔记
妈妈必读:一张0-1岁孩子认知发展的精确时间表
当代宗教信仰问题的思考
一、信仰与人生
信仰关注的是人生大事,包括生从何来、死往何去、包括对自我和人生价值的认识,也包括心灵关怀和烦恼的解脱。
信仰能帮助我们找到人生的究竟归宿、净化心灵,建立道德规范,引领我们踏上古圣贤的求真探索之路。
好人与信仰
做个好人就可以了,不需要信仰,而所谓的好人,也有不同程度的区别。我们一般人认为的好人,就是善良而富有爱心的人。宗教信仰为我们界定了是非善恶的标准,为我们指明了完善道德的途径,帮助我们成为具有深度和纯度的好人。学佛必须福慧双修,悲智双运,二者缺一不可。所以信仰能帮助我们成为一个有智慧的好人,才能根本上摆脱世俗的烦扰。
消极与信仰
很多人认为,信仰只是为了寻找死后的归宿。若年轻时就信仰佛教。难免与生活和事业发生抵触,不妨等老了再考虑。其实佛教既有出世的层面,也有入世的层面,绝非消极避世。它所关注的不仅是生死大事,也包括对现实人生的改善。比如如何处理家庭关系、看待财富等。如果年轻时就依教奉行,会少走很多弯路。反之,如果一生为欲望奔忙操劳,且不论结果如何,难免沾染许多不良习气,老来想要改变时往往力不从心。同时,对信仰的实践也需要在年富力强时进行。
二、正信、迷信与邪信
什么是正信呢?
正信就是能够让人远离烦恼,是智慧的成就,所以佛法特别强调智慧的作用,要通过闻思经教树立正见,走向解脱。佛法说的解脱包括心解脱和慧解脱,一方面使内心从烦恼中解脱出来,一方面人迷惑中解脱出来。
什么是迷信呢?
迷信就是盲目的相信和崇拜。广义上说,凡不能把人导向觉悟、智慧和真理的信,皆可称为迷信。将宗教等同于迷信的观点,反应了人们对宗教的无知。
什么是邪教呢?
通常,其教主多因极度狂妄而自视为救世主,也有出于个人私欲的创教。在手段上,他们或是以似是而非的观点欺骗大众;或是以特异功能招来信徒;乃至以危言扰乱视听,如宣扬世界末日即将到来等,使人们因恐惧依附其门下。总之,他们的所作所为绝不是慈悲济世。
邪教与宗教关系
邪教与宗教的确有着某种联系,因为邪教往往依附于某种传统宗教。比如法伦功盗用佛教名相,西方许多邪教依附于基督教、天主教等。邪教宣扬的内容往往来自传统宗教,以增加其邪说的可信度。然后,将剽窃的内容根据自身需要再加工,变了味,只是蛊惑人心的伎俩。所以说,邪教是在宗教身上的一颗毒瘤。
我们如何避免邪教
1.不盲从,要认真观察和思考;教主是否大慈大悲,高尚道德;教义是否符合真理,是否能使我们提升人格并最终走向解脱;
2. 不急功近利,因为邪教往往是利用人性的弱点来吸引信徒并对其进行精神控制。所以,当我们准备确定一种信仰时,要看它是否经过了时间考验,避免误入歧途。
三、信仰与理信、科学
信仰与理性
关于信仰和理性的关系,概括为:“佛法依正见而建立正信。”如果没有正见的基础,信仰很可能落入迷信乃至邪信中。佛教还有一句话是“有信无智长愚痴,有智无信增我慢,"指出了信仰与理性的关系。佛法重视理性,即正确的认识和思考
宗教与科学
宗教和科学是两个不同的领域,解决人生存在的不同问题。科学是帮助我们认识物质世界,改善生存环境;而宗教则是建立社会道德,解决生死归宿,两者无法相互取代。古往今来的大科学家,比如牛顿、爱因斯坦等都有宗教信仰。
四、宗教与社会进步
1.佛教对社会的影响不可能是全部的,所以将国家兴衰单归因于佛教是片面的。一个健康的社会,应该是经济和文化平衡发展的,是具有良好道德风尚的。
2.佛法所说的"不、空、无“,并非我们理解的一无所有。说空是要否定错误的认识和执著,这正是烦恼之源。倘能认识到一切存在都是缘起的假相,本质上是无自性空的,我们就不会被任何变化所伤害,才能更从容地面对人生。
3.法律和良好社会制度就能取代宗教?经过几百年的努力,社会制度日趋完善,但问题还是层出不穷。因为健全的法律只能制裁犯罪,却不能消除犯罪;良好的制度只能减少导致犯罪的因素,却不能消除实施犯罪的动机。所以,社会问题归根到底还是人的问题,心的问题。如果我们内心无法安宁,如果我们的行为失去道德,社会又怎能出现安定的局面?
五、信仰现象的分析
如何导向真正的宗教信仰?
1.信仰是寻找终生的依赖,这种依赖将贯穿整个人生。当我们确定信仰时,需要举行某种仪式,比如佛教的皈依。凡是没有经历这一过程的,不能算作真正的佛教徒。
2.佛教皈依的关键在于宣称三皈,即“尽形寿皈依佛,尽形寿皈依法,尽形寿皈依僧。”这是选择佛教信仰后的宣誓,直接关系到我们能否获得佛教徒的资格,想要成为合格的佛弟子,还须遵行相应的戒律,如佛教的五戒等。
如何看待信仰动机?
1.每个人都有自已寻找信仰的契机,但这只是出发点,关键是在此基础上引发正确的信仰。
2.信仰并非逃避现实的手段,而是改善人生、探索真理的动力。
可否有多种宗教信仰?
佛教比较包容,但也要求专一。如果不安住,是无法深入学修,从中受益的。信仰是为了寻找归宿,而真正的归宿应该是唯一的。
如何坚定自已的信仰?
1. 发心不正、动机不纯是重要因素。 佛教最终是要解决苦的问题,但是我们对苦的认识往往很肤浅。仅仅通过书本认识苦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切身感受自己和他人的痛苦。苦难能激发信仰,增长道心。
2. 学佛应该以出离心、菩提心为基础,这是坚守信仰的保障 。很多人信佛,但从未生起出离心和菩提心,或是在初发心之后逐渐忘失了。社会诱惑太大,如果平时总是在世俗生活的轨道中,久而久之,就会被各种欲望和需求所主宰。同样,菩提心也要通过不断的观修和实践来深化。
3. 信仰还要建立在对佛法正见的认识上 。很多人之所以会信仰淡化,是因为本身就信得比较盲目,对佛法没有深入认识。信仰并未在内心扎下根来,没有成为自身的观念。信仰的巩固,或者理性认识,或是通过实践证悟,或是通过感应道交。如果既没有胜解,也没有实证,又没有感应,信仰自然会逐渐空洞,最后淡化或退失。所以要依正见建立正信,同时,对信仰的实践,不能仅仅停留在认识上,还需要身体力行。如果有正见指引,再辅以出离心和菩提心,信仰就能不断得到巩固、深化和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