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毛概时间线
毛概时间线(完整版)搜索 毛泽东思想时间线 1921. 07 中共一大 中共一大:通过了 《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纲领》和《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决议》 《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决议》,
编辑于2022-08-19 15:27:49 广东毛概时间线
1919年五四运动(新民开端)
标志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
1921.07中共一大(全国代表大会)
通过《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 和《中国共产党的第一决议》, 中国共产党成立
1922.07中二大
制定了党在民主革命阶段 反帝反封建纲领
1923.06中共三大
确定国共合作 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1925.01中共四大
提出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 领导权和工农联盟的重要思想
1925.12《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
最早提出提出新民民主革命理论的文章
1927.04中共五大
在大革命的紧要关头召开,纠正陈独秀 对待农民的错误,并决定党的重要方针政策
1927.08八大会议
提出”枪杆子出政权“重要论断
1927.09三湾改编
确立的党对军队绝对的领导原则
1928.06中共六大
明确规定没收一切土地, 确定了依靠贫雇农,联合 中农阶级的路线
1928.10《中国红色政权为什么存在》
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1929 古田会议
用无产阶级思想进行军队和党的建设
1930 《星火》
探索武装斗争的新道路
1930.05 《反本本主义》
第一次提出“思想路线”
1935.01 遵义会议
确立了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央的正确领导
1935 瓦窑堡会议
对民族资产阶级采取宽容态度
1937 毛泽东写《矛盾论》、《实践论》
揭露教条主义者从认识论和方法论上割裂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 的统一,坠入主观主义的思想根源,为中国革命提供了实事求是的 哲学思想
1938 六届六中全会
毛泽东借用我国传统文化的“实事求是” 来提倡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 科学态度。《论新阶段》-正式提出了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
1939毛泽东《(共产党)发刊词》
把中国革命的斗争经验总结为“三大法宝”, 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 《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第一次提出“新民 主主义”的科学概念
1940 《新民主主义理论》
··新民主主义理论的完整形式,阐述了新民主主义 的政治、经济和文化 ··标志着毛泽东思想成熟
1941.5《改造我们的学习》
精辟论证实事求是的思想内涵
1945 《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七大
将毛泽东思想写入党章
指出在全党确立毛泽东领导地位和重大意义 经过延安整风和党的七大,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在全党得到了确立
中共七大:将毛泽东思想写入党章,政治报告 《论联合政府》中,进一步把新民主主义的政治 ,经济和文化与党的基本纲领联系起来,进行了 具体阐释
1947 毛泽东在《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
明确提出了新民主主义的三大经济纲领
1948.4《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中完整地表述了总路线的内容
“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国主义、反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 义革命。这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革命,这就是中国共产党在当前历史 阶段的总路线和总政策”
1948.9 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
在消灭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之后,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
1949.3 七届二中全会
最早提出过渡思想
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中,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础经验作了集中概括
1951 “三反”
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
1952 “五反”
反对行贿、反对偷税漏税、反对偷工减料、反对盗骗国家财产、反对盗窃国家经济情报
1953.6.12 过渡时期总路线
社会主义改革全面推开
《为动员一切力量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斗争 --关于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学习和宣传提纲》毛泽东提出过渡时 期总路线
1953-1956(1956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一五计划,1953年开始有“两会”)
对农业《关于农业生产互助合作的决议》(1953.2)
第一阶段 互助组
第二阶段 建立初级农业合作社
第三阶段 发展高级社
手工业
第一步 办手工业供销小组(萌芽)
第二步 办手工业供销合作社(半社)
第三步 建立手工业生产合作社(基本完成)
资本主义工商业
第一 用和平赎买的方法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
第二 采取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的过渡形势
第一步 初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 国家所得税、企业公积金、 工人福利、资本红利 “四马分肥”
第二步 个别企业公私合营
第三步 全行业公私合营 标志着资改社基本完成
第三 把资本主义工商业者改造成自食其力的社会主义劳动者
社会主义改造,到1956年底中国确立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基本完成了 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中国 第二次历史性巨变
1956.4 《论十大关系》
主要矛盾:先进工业国与落后农业国之间的矛盾
1956.9.15 中共八大
陈云提出“三个主体,三个补充”
陈云在改革开放时期提出建立“适合我国情况和人民需要的社会主义市场”
国家与集体经营、计划生产和国家市场为主体
国家领导的个体经营,自由生产与自由市场为补充
已经完成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社会主义已经建立,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基本 解决,我国现阶段主要矛盾是人民对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与落实的农业国的实际 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与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之间 的矛盾
敌我矛盾与人民(是非)内部矛盾
人民内部矛盾的方针与原则
团结——批评——团结,说服教育、讨论的方法
兼顾国家、集团和个人三方面利益
群众与机关的矛盾,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克服官僚主义,加强群众思想教育
双百方针,通过自由讨论、科学与艺术实践解决
敌我
采取专政
周恩来提出“既反对保守又反对冒进”的方针
标志着党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良好开端
《论十大关系》
重轻农业的关系
沿海与内地工业关系
经济与国防建设关系
如何开辟一条与苏联不同的工业化道路,工业为主导,农业为基础
国家、单位、个人生产关系
中央与地方关系
经济体制改革
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
党和非党的关系
革命与反革命关系
是非关系
中外关系
政治、文化生活,调动一切积极因素
1957.10 八届三中全会
毛泽东指出“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的矛盾是当前社会的主要矛盾”
1958.5 八大二次会议
毛泽东提出我国社会主义还存在着两个剥削阶级的矛盾,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的矛盾是当前社会的主要矛盾
毛泽东提出我国社会还存在着两个剥削阶级
反对社会主义的资产阶级右派,被打倒的地主 买办阶级和其他反动派
正在逐步接受社会主义改造的民族资本主义和它的知识分子
“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制定“鼓足勇气、力争上游、多快好省的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发动"大跃进"运动
二十世纪中后期
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
1964.12.21-1965.1.4 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
周提出“在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即:四个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
处在大跃进时期,有左倾错误
两步走
第一步 步建成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
第二步 实现工农、国防科技现代化、走在世界前列
1969 中共九大
阶级斗争总路线
1976.10 两个凡是
粉碎四人帮
邓小平冲破“两个凡是”,领导和推动了关于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大讨论
1978.12 十一届三中全会
抛弃”以阶级斗争为纲“
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建设上来
提出四项基本原则
实行改革开放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思想开始形成,是党的基本路线的核心内容
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企业路线、组织路线
1979.3 基本四项原则
邓小平提出四项基本原则
坚持社会主义道路
坚持无产阶级专政
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
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1979.7 经济特区
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试办经济特区
1980 对外开放
邓小平正式使用了”对外开放“的表述
1981十一届六中全会
主要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与落后生产力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内涵 作出了进一步的更完整和准确概括
把毛泽东思想归结为6个方面
提出”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方针
明确提出: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和自立更生 是贯穿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
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我国的主要矛盾是人民 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确实了以现代化经济建设、民主政治建设、 精神文明建设为标志的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总任务
1982 中共十二大
第一次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命题及其特征
在党章中明确规定”党的思想路线一切从实践出发(实事求是路线的前提和基础),理论联系实际(根本途径和方法),实事求是(党的思想路线的实质与核心),在 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验证条件和目的)“
正式提出”分两步走“
1982 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
主要是为了解决台湾问题
1984.10 十二届三中全会
《中共中央关于体制改革的决定》社会主义经济 是”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为全面进行经济改革提供理论指导
把实行对外开放定位基本国策
1985 十二届六中全会
和平问题是东西问题,发展是南北问题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定不移地进行政治经济体制改革和精神文明建设
1987 十二届七中全会
《政治体制改革总体设想》确立政治体制改革的方向任务和原则
邓小平第一次明确提出”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战略
1987.10 中共十三大
社初阶段奋斗目标的根本立足点是:自力更生、艰苦创业
阐述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明确概括党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标志着社会主义理论和路线的形成
基本路线
经济为中心
基本点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社会主义道路
人民民主专政
中党的领导
马列主义
坚持改革开放
奋斗目标
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十七大)(美丽、强国十九大)现代化国家
提出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尤其要在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前提下发展多种所有经济成分"肯定私营经济,中外合作经济、合作经营企业、外商独资企业是公有制经济必要的补充
邓小平初步提出分”三步走“(四月)
第一步 从1981年到1990年 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温饱问题
第二步 从1991到20世纪末 使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达到小康水平
第三步 到21世纪中叶, 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实现基本现代化
1992
南方谈话:计划和市场都是手段,为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奠定了基础
邓小平提出”发展才是硬道理“
1992.10中共四大
明确提出中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公有制为主体
正式提出市场经济概念
1993.11 十四届三中全会
《关于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 勾画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和改革目标
1997.9 中共十五大
提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是推进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行动指南
第一次明确提出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以公有制为主题,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分配制度
精辟回答“什么是社会初级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以及 怎样建设这样的经济政治文化
根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要求,制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正式提出了“邓小平理论”这一科学概念,邓小平理论写入党章
明确依法治国是治国的基本方针
1999.03 九届全国人大第二次会议
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将依法治国写入宪法
2000.2
江泽民在广东考察时首次提出“三个代表”
2001.7.1 三个代表
系统阐述“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内涵标志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
2002.11 中共十六大
确立了”三个代表“的指导地位写入党章
指出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不全面、发展很不平衡的
江泽民提出:坚持党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党坚持先进性和增强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
提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
正式宣布人民生活总体水平达到小康
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的奋斗目标
2003.2
《关于深化行政体制和机构改革的意见》
2003.8-9.1 科学发展观
胡锦涛第一次明确提出”科学发展观“概念
2003.10 十六届三中全会
《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
正式提出科学发展观
自此,我国改革进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阶段
2004.9 十六届四中全会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
2005.10 十六届五中全会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家经济和社会主义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2006.10 十六届六中全会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到2020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主要任务:(对应和谐社会六大特征)
2006 胡锦涛:和谐社会六大特征
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善、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2007.10 中共十七大
胡锦涛指出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
将科学发展观写入党章
提出依法建筑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强调要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 加快建设社会主义依法治国
第一次提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概念
2008年台湾国民党执政
2012.11 中共十八大
明确了科学发展观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
制定了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和推动了政治体制改革前进方向
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
回答了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政策立场
十八大以来,提出总体国家安全观
第一次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五位一体”
经济建设
政治建设
文化建设
社会建设
生态文明建设
2013.11 十八届三中全会
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制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2014 十八届四中全会
通过了《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依法治中国
强调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法治最根本的保障是党的领导
强调依法执政的前提是坚持依宪执政
2015 十八届五中全会
赋予”小康“更高的标准、更丰富的内涵,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行了总体部署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
2017.10 中共十九大
主要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发展
确立***新时代为指导思想
明确提出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
进一步明确了决胜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安排
首次把党的政治建设纳入党的建设总体布局
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写入党章
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现代化强国
2018.03 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
将***思想写入宪法
闭幕上***强调:"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全体中华儿女共同愿望,是中华民族根本利益所在”
将***新时代思想载入宪法
基本矛盾(非对抗性):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 主要矛盾:1956年先进工业国与落后农业国 1981年物质文化与落后生产力 2017年美好生活与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