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乡土中国》脉络梳理
之前,费孝通这个名字在我心中是和“雅”字联系在一起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这一处理不同文化关系的16字箴言,既高雅又优雅。 翻开《乡土中国》,费老又仿佛成了“俗”的代名词:用最通俗的语言描绘中国基底世俗社会的模样。他对中国人有扎实的了解,有敏锐的观察,有抽丝剥茧的犀利分析,却没有那种置身事外的态度和高高在上的指手画脚。他感同身受,却又不感情泛滥,始终保持着一个学者的理性。 于我,则仿佛打开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门,对中国、对中国的国民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之前读鲁迅、读柏杨、甚至读龙应台,总带有那么一点激愤,总把中国社会中的很多现实问题归咎于所谓“劣根性”。但读完《乡土中国》,整个人突然多出一丝释然。这不是“劣根性”,这就是千百年来由“土”而根植并生长出来的文化基因。 阅读此书,笔下所传递的观世态度,比知识本身——更有价值。
编辑于2023-02-20 16:29:35 北京市在世界文明存在与变化的剧烈大潮中,中国如何自处?如何看待自身的历史与文化?中国从何处来,中国文化从何处来,又要到何处去?《万古江河》就是许倬云先生为今天中国人撰写的历史,为中国文化的成长发展作的一部传记。
在世界文明存在与变化的剧烈大潮中,中国如何自处?如何看待自身的历史与文化?中国从何处来,中国文化从何处来,又要到何处去?《万古江河》就是许倬云先生为今天中国人撰写的历史,为中国文化的成长发展作的一部传记。
中国古代绘画是中华传统文化之花,它们灿烂、优雅、精致、沉静,历经千年而花香依旧。读懂了中国画,就读懂了中国文化的博大与丰富。这本书以讲故事的方式,甄选19幅传世画作。同时,配上高清大图,90克超感纸呈现古画最佳观赏效果;锁线精装,180度平摊无障碍阅读;精美双封面,兼具古典美与现代感。深度解码画中的文史知识,让每个人都能读懂中国画!适合小朋友的中国画启蒙,也可以配合成年人的血脉觉醒一起服用!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在世界文明存在与变化的剧烈大潮中,中国如何自处?如何看待自身的历史与文化?中国从何处来,中国文化从何处来,又要到何处去?《万古江河》就是许倬云先生为今天中国人撰写的历史,为中国文化的成长发展作的一部传记。
在世界文明存在与变化的剧烈大潮中,中国如何自处?如何看待自身的历史与文化?中国从何处来,中国文化从何处来,又要到何处去?《万古江河》就是许倬云先生为今天中国人撰写的历史,为中国文化的成长发展作的一部传记。
中国古代绘画是中华传统文化之花,它们灿烂、优雅、精致、沉静,历经千年而花香依旧。读懂了中国画,就读懂了中国文化的博大与丰富。这本书以讲故事的方式,甄选19幅传世画作。同时,配上高清大图,90克超感纸呈现古画最佳观赏效果;锁线精装,180度平摊无障碍阅读;精美双封面,兼具古典美与现代感。深度解码画中的文史知识,让每个人都能读懂中国画!适合小朋友的中国画启蒙,也可以配合成年人的血脉觉醒一起服用!
序言
费孝通
中国最早的人类学和社会学学者之一
曾留学英国
就读于英国伦敦大学政治经济学院
师从著名社会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
获得博士学位
20世纪30年代中期-40年代末的学术研究分期
乡村实地考察阶段
1935年
《花篮瑶社会组织》
中国学者用实地考察的方式研究中国少数民族的最早著作之一
1936年
博士论文《中国农民的生活》,中译《江村经济》
描述中国农民消费、生产、分配、交易体系
留英回国抗战期间
随学校南迁云南
一面教书,以免在弄村进行实地调查
团结一批学者,组成学术组织——魁阁
完成《禄村农田》写作
学术成果
在此之前,还没有学者做过如此细致而系统的中国乡村调查
受到国际人类学界和社会学界重视
著作成为欧美国家人类学学生必读参考书
1981年获得英国皇家人类学会授予的人类学界最高奖项——赫胥黎奖
结合实地考察,对社会结构进行分析阶段
一方面进行理论总结
一方面进一步开展实地考察研究
专著
《生育制度》
《乡土中国》
写于1948-1949
在考察基础上,站在社会学、人类学角度对中国乡村社会结构进行深入分析
以“乡土”二字定义中国的社会特征
表达其对中国乡村社会研究的独到见解
第一次用“差序格局”这样的理论框架描述中国乡土社会的结构特征
与现代西洋“团体格局”形成鲜明对比
任何社会的发展都不是虚无的,而是有基础的
应该成为想学习和了解中国文化的人的必读书目
第一章 乡土本色
全书总论
从基层看,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
本章概要
描述了中国社会的基础,同时也是全书的基础
社会学中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
并无具体目的,只因为在一起生长而发生的社会
有机团结
礼俗社会
为了完成一件人物而结合的社会
机械团结
法理社会
乡土性
乡下人离不开泥土
以种地为生,最明白泥土的可贵
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
不流动性
从人和空间的关系上说
人口因土地而固定
安土重迁
各自保持孤立与隔膜
熟人社会
因此有了“从心所欲不逾矩”的自由
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是村落
每家耕地面积小,所谓小农经营
需要水利的地方,人与人有合作的需要
为了安全,人多容易保卫
土地平等继承原则下,人口一代一代积累
对待土地的不同方式决定最终的生活形态
游牧
逐水草而居,飘忽不定
农业
取资于土地,流动困难
世代定居是常态,迁移是变态
人和空间
不流动
中国农民聚村而居
生于斯长于斯,终老是乡
熟人社会
遵从规矩而非法律
寻找新土地
新家园
遵从老规矩
未得
被淘汰
人和人的空间排列
孤立和隔膜
美国农户
一家一户分散而局
个别负责独来独往
由早期殖民、人多地少而决定
工业
择地而居,迁移无碍
结论
乡村建立在泥土之上,因此泥土与乡村不可分割;土给了他们熟悉的地理和社会环境,也使人们受到土地束缚无法流动,固定下来
第二章 文字下乡
本章概要
乡土社会
不用文字不是“愚”的表现
不但文字是多余的,连说话都不是传情达意的唯一象征体系
本章主要论述传情达意的空间之隔
乡土社会
人在熟人中长大
生活上相互合作的人天天见面
面对面社群
文字
发生之初是人和人接触发生障碍不能当面讲话因而找东西替代
面对面社群
语言都是不得已而采取的工具
不是传情达意的唯一象征体系
文字是多余的
现代化工具
乡土社会中的文盲,是乡土社会的本质决定的
结论
人类的智力在根本上不是用来识字的,而是用来生活的
识字的多少,不能作为衡量一个人是否聪明的标准
我们以自己的生活背景来评判别人,有失偏颇
乡下人在乡下如鱼得水,城里人在城里如鸟桂林
人们在各自的环境中有所擅长,没有高低之分
第三章 再论文字下乡
本章概要
乡土社会
不用文字不是“愚”的表现
不但文字是多余的,连说话都不是传情达意的唯一象征体系
本章主要论述传情达意的空间之隔
文字在传情达意过程中的阻隔
空间阻隔
时间阻隔
个人的今昔之隔
社会的时代之隔
乡土社会和现代都市所需记忆和生活的范围、内容不同
乡土社会
生活很安定
经验无需不断积累,只需要保存
记忆是多余的
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
历史是多余的
新闻是稀奇古怪、荒诞不经的
没有名人,只有熟人
乡土社会人只需要循规蹈矩
语言已够传递时代经验
现代都市
环境不断变化导致记忆力不够
需要外在象征
随时都有新闻
名人辈出
从语言到文字
出于我们从生活定型到不定型的过程
中国社会的文字
不在基层发生
最早的文字就是庙堂性的
中国的文字另有其发展背景
结论
中国乡土社会中的人们不是不能识字,只是没有识字的需要
识字在日常生活中对大多数人没有太多作用
只有中国社会乡土性的基层发生变化之后,文字才能下乡
第四章 差序格局
本章概要
费孝通提出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社会学和人类学观点,就是由亲属关系和地缘关系决定的有差等的次序关系
中国人独特的“私”的个性,造就了中国独特的差序格局
何谓“私”
其实是群己、人我界限的划分问题
中国人最大的毛病是“私”
一说是“公家”的,差不多就是大家都可以占点便宜的意思
有权利而没有义务了
劣币驱逐良币
公德心在这里被自私心驱走
“私”的划分东西方不同
在西方
社会类似在田里捆柴
社会由若干人组成一个个团体
团体是有边界的
组别和等级也事先规定好了
团体格局
家庭是界限分明的团体
只包括丈夫、妻子和未成年的孩子
孩子成年要交父母伙食费
本质上是承认团体界限,尊重团体资格
这不是人情问题而是权利问题
西方社会
看重“权利”
遵从宪法
讲求“个人主义”
讲求平等
在中国乡土社会
社会类似一块石头丢入水中后产生的波纹
每个人是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
被圈子波纹推及的就会发生关系
每一个网络都有“己”作为中心
各个网络的中心都不同
无论亲缘还是地缘都遵循这种同心圆波及性质
亲缘
“家”,伸缩自如
“家里的”
自己的妻子一个人
“家门”
叔伯子侄的总称
“自家人”
任何亲熟的人、朋友的指代
“家国天下”
地缘
以自己为中心划圈,这是“街坊”
不是固定团体而是一个范围
圈子大小取决于“己”这个中心视力的薄厚
攀关系,讲交情
正是这种伸缩能力,中国人才特别对世态炎凉有感触
中国社会从中心向外围越推越远、越推越薄
任何一个网络都有“己”作为中心
中国社会讲求自我主义,一切价值以“己”作为中心
中西方社会结构差异
西方社会
耶稣
牺牲小我,成全天国
产生国家、社会、宪法、法律
中国的墨子,提出“兼爱”、“非攻”,很有西方社会的方式
乡土社会
孔子
推己及人、放之四海、己是中心
家天下
克己是社会最重要的德行
中国社会的基本结构特征
人伦
差序格局
从自己推出去的和自己发生社会关系的那一群人里所发生的一轮轮波纹的差序
公和私是相对的
于公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于私
为己牺牲家,为家牺牲党,为党牺牲国,为国牺牲天下
结论
在西方
人们以团体为范围,行使权力、履行义务
在乡土社会
群己、人我界限不分明
社会范围是一根根私人联系构成的网络
在传统社会里,所有道德只在私人联系中发生
第五章 系维着私人的道德
本章概要
乡土社会的结构是“差序格局”,所有人际关系的出发点都是“己”
由“己”向外扩展,距离越远情越薄
建立在这样社会结构上的道德,观念也就“系维着私人”,亲疏有别了
人在群体中的关系
团体格局
个人间的联系靠一个共同的架子
每个人攀上架子而互相发生关联
“公民”观念的前提是——国家
这种结构可能是从游牧经济的部落形态传承下来
人不可能单独零散的在山林中求生
团结是生活的前提
差序格局
在安居的乡土社会,每个人自食其力,对伙伴只是偶发需要
和别人发生关系是后起和次要的
在不同场合下结合程度不同
不同社会结构格局产生的不同道德观念
基本概念
定义
道德观念是在社会里生活的人自觉应当遵守社会行为规范的信念
内涵
行为规范
行为者的信念
社会的制裁
内容
人和人关系的行为规范,是依着该社会的格局而决定的
社会观点角度
道德是社会对个人行为的制裁力,用以维持社会的生存和延续
团体格局
道德基本观念建筑在团体和个人的关系上
团体不是有形的东西,而是产生笼罩一切的“神”的观念
团体不能为任何个人所私有
“全人类生来都平等,他们都有天赋不可夺的权利”——《独立宣言》
神
每个个人在神前平等
有神就有执行神和团体意志的代理人
代理者“Minister”是团体格局社会的基本概念
比如牧师、官吏都是“Minister”
神对每个个人公道
如果代理者违反“一视同仁”、”爱”等”不证自明”的真理,就会失去代理资格
权利
人与人之间
互相尊重权利
团体对个人
保障权利
宪法
防止团体代理人滥用权力
差序格局
在以自己做为中心的社会关系网络中,“克己复礼”是道德体系的出发点
没有一个超乎私人关系的道德观念
孝、悌、忠、信等,都是私人关系中的道德要素
“仁”的复杂
孔子多次提到这种道德要素都“欲说还止”
孔子的困难在于
“团体”组合并不坚强的中国乡土社会中并不容易具体的指出一个笼罩性的道德观念
凡要具体说明时,还得回到“孝悌忠信”的道德要素之中
中国的道德和法律,都得看所施对象和“自己”的关系加以程度上的伸缩
第六章 家族
本章概要
西方社会
孩子成年后就从原生家庭中独立出来
这样的家庭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扩充
乡土社会
家庭讲求延续
下一代的出生是家庭存在的意义
家庭随时间推移,人数逐渐增多
厘清概念
团体
狭义上只指由团体格局中所形成的社群
社会圈子
差序格局中形成的社区
社群
普通所谓团体,是一切有组织的人
家庭
定义
人类学上是指亲子所构成的生育社群
“亲子”
指的是结构
“生育”
指的是功能
区别
家庭有大小之分,差别不在人数、大小,而在组成和结构
举例
小家庭
有10个孩子的家
大家庭
公婆儿媳的四口之家
在任何文化中,“家庭”这个社群总是赋有生育之外的其他功能
西方社会
类型
家庭是团体性的社群
结构
小家庭
经营事务
很少,主要是生儿育女
各成员间关系
夫妇是主轴
子女是团体中的配角
两性间感情是凝合力量
感情表达方式
外放
差序格局
分类
没有严格的团体界限,社群里的分子可以根据需要,沿亲属差序向外扩大
结构
大家庭
扩大路线是单系的
只包括父亲这一方面
氏族
经营事务
政治、经济、宗教等
中国家庭是一个事业组织
家的大小依事业大小决定
不能是临时的,必须是长期可持续的
变化性质
家成为家族,是一个连续性的事业社群
各成员间关系
不是横向而是纵向
主轴在父子、婆媳之间
夫妇成为配轴
感情表达方式
两轴都被“事业”需要而排斥了普通感情
事业→讲效率→讲纪律→排斥私情的宽容
结论
两性间矜持和保留
有说有笑、有情有义的是同龄人和同性集团中
把生育之外的许多功能拉入社群之后所引起的必然结果
中国家庭里有“家法”
夫妇之间得相敬如宾
女子有“三从四德”的标准
亲子间讲究负责和服从
...
全书总结
“乡土本色”
为全书总论,费孝通将中国社会的基层定义为乡土性的
“文字下乡”
“再论文字下乡”
说明乡土社会不用文字不是愚,而是没有必要
“差序格局”
“维系者私人的道德”
“家族”
“男女有别”
中国传统感情定向问题
家、国、天下三者的伦常关系在社会学上的意义
“礼治秩序”
“无讼”
乡村社会中人们如何基于宗法制度对家庭的感情进行道德审判和约束
“无为政治”
“长老统治”
“名实的分离”
通过四种不同的权力形式分析乡土中国的权力结构
第十四章 从欲望到需要
本章概要
从“欲望”到“需要”的变化
反映的是乡土社会到现代社会的转变
是社会变迁中很重要的里程碑
人类发现社会也可以计划
人类走出乡土性社会的标志
第十三章 名实的分离
本章概要
“长老权力”以维护传统为基础,追求“无违”
这种权力产生于变化速度很慢的社会
社会变化速度加快时
不容忍“反对”的长老权力为了维持统治,发生了一些顺应社会发展的变化
“注释”出现了
“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结果
位与权
名与实
言与行
话与事
理论与现实
取向与分离
新的权力概念
时事权力
产生原因
在旧有社会不能应对新环境的时候,出现了社会变迁
新旧交替之际,出现了惶惑、无所适从的时期
“文化英雄”
提出新办法
组织新实验
可以支配跟从他的群众
特点
不建立在剥削关系之上
非横暴权力
不由社会所授权
非同意权力
不根据传统
非长老权力
出现这种权力的社会形态
落后国家抓紧现代化的过程中
初期民主社会中
这种权力表现得最为清楚
厘清定义
社会继替
人物在固定的社会结构中的流动
社会变迁
社会结构本身的变动
四种不同权利形态对比
名实的分离
反对被时间冲淡,成了“注释”
维持长老权力形式注入的变动内容
注释方式中与社会变动谋求适应
长老形式下,传统不容反对
表面承认,内容经注释而改变
面子就是表面的无违
名实之间距离随社会变革率变动趋势
社会完全固定
名=实
这种社会不存在
社会变动很慢
发生长老权力
社会变动加速
长老权力下,名实发生分离
第十二章 血缘和地缘
本章概要
在缺乏变动的社会中
社会关系
依靠血缘维系
社会结构
几乎一成不变
父死子继
地缘不过是血缘的投影
社会变动加快时
地缘不再和血缘结合而有了新的内容
乡土社会VS现代社会
第十一章 长老统治
本章概要
中国基层政治性质
没有政治民主,但仿佛存在着社会民主
出于“教化”的需要,既非民主也非专制的形式
可以被称为“长老统治”
“教化式”权力
既不发生社会冲突,也不发生社会合作
发生于社会继替的过程中
爸爸式的
“教化式”的权力在亲自关系里表现的最为突出,但并不限于亲子关系
儒家
有意形成一个建筑在教化权力上的王者,并没有热心于横暴权力所维持的秩序
苛政猛于虎
横暴权力
为政以德
教化式权力
为民父母
爸爸式权力
教化权力扩大到成人之间时
必须要假定为稳定的文化
在这种社会没有现在所谓成年的界限
“三人行必有我师”
长幼划分
年长的人都握有强制年幼的人的教化权力
“出则悌”
逢年长的人都得恭敬、顺服于这种权力
文化与政治的区别
文化性
定义
凡事被社会不成为问题的加以接受的规范
基础
文化的基础是同意
但文化对于社会的新成员是强制的
这是一种教化过程
政治性
社会还没有共同接收一套规范,意见纷呈,求取临时解决办法
结论
在文化稳定社会
同时存在横暴权力、同意权力和长老(教化)权力
在文化不稳定社会
教化权力缩小
更看重的是智力、专业和一点点机会
尊卑不在年龄上
长幼没有了比较的意义
见面也不用问贵庚
第十章 无为政治
本章概要
乡土社会的经济基础极为薄弱,满足自身需求后,几乎没有剩余
皇权在乡土社会中无法谋取更多经济利益,因而乡土社会对皇权不具有吸引力
人民实际生活中,皇权是松弛和微弱的,是挂名的和无为的
论权力(只是概念区别,不是事实区分)
横暴权力
侧重点
社会冲突
定义
冲突过程的持续,休战状态中的临时平衡
性质
压迫
权力双方有上下之别
政府甚至国家组织,凡握有这种权力,都是统治者的工具
同意权力
侧重点
社会合作
定义
社会分工产生权利和义务
共同授予的权力
基础是社会契约
边界
社会分工越复杂,权力越扩大
权力为何诱人?
本质在经济利益
横暴权力
“暴力”掠夺经济利益
同意权力
社会用荣誉和高薪延揽
中国乡土社会实际运行中
“横暴权力”下
“同意权力”下
小农经济下分工体系不发达,权力永远无法扩大
结论
乡土社会的权力结构
名义上
独裁的、专制的
实际生活中
松弛的、微弱的
挂名的、无为的
第九章 无讼
本章概要
中国传统差序格局中
人们以扎根生活的“礼”为准则评价个人的行为
强调教化而非惩罚
崇尚“无讼”
现行司法体系
个体平均主义
破坏了原有礼治秩序,但并没有有效建立法治秩序
都市社会
生活状态
不能在法律之外生活,没有法外之地
法律是专门知识,需要特殊习得
法律作用
保护个人权力不受侵犯
除了分辨是非,更重要的功能是厘定权力
诉讼的目的是获得以后可以遵守的规则
法律规则与时俱进
从事相关工作的人
律师
地位高、收入好
乡土社会
生活状态
知礼、守礼是每个人基本生活、道德准则和责任
“子不教,父之过”
社会推行“连坐”的根据也在于此
维持礼治的手段
教化而不是折狱
对打官司的看法
羞耻
全社会追求“无讼”
对待争议的解决方式
调解
多数情况争议双方“各打五十大板”
从事相关工作的人
讼师
“挑拨是非”的代名词
没有社会地位和收入丰厚的可能
拓展阅读
《显微镜下的大明》
结论
中国社会从乡土社会蜕变过程中
现代司法制度在乡间发生了很特殊的副作用
破坏了原有礼治秩序,但对诉讼的观念还有很坚固的保留空间
没有有效建立法治秩序
结果
法治秩序的好处未得
破坏礼治秩序的弊病已然发生
第八章 礼治秩序
本章概要
在绝对的”人治“社会中,一件事的对错是由有权利的人根据个人好恶决定的
在“法治”社会中,一切以法律为约束,法在人情之前
在受儒家思想深切影响的中国乡土社会,维持社会正常运转的既不是“人”,也不是“法”,而是“礼治秩序”
维持“礼”的是传统与差序格局适配,通过不断重叠,蛛网式的社会关系影响到其他人,进而在整个社会营造合适的统治秩序
法治和人治的区别
不在“人”与“法”这两个字
而在维持秩序时所用的力量和所根据的规范的性质
关于秩序和“无政府”的争论
中国老子
在“小国寡民”社会,凭良知或本能,就能相安无事,无需额外维持秩序
西方古典经济学“自由竞争”的理想,认为“无政府”是理想状态
建立不需要规范、自动的秩序,是“无为而治”的社会
什么是法治社会?
法治是人依法而治
人与人的关系依靠法律维持
规范力量建立前提
国家权力
政治权利
环境改变后不能依靠老方法解决新问题
应对的问题需要广泛的群体合作
什么是“礼治”社会?
什么是“礼”?
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
既可以文质彬彬
也可以野蛮粗暴
规范力量
传统
传统是社会经验的累积,文化本身就是一种传统
建立前提
环境变迁缓慢,经验始终有效
礼治发展演变过程
乡土社会安土重迁周而复始
愈是经过前代生活证明的愈有效愈值得保留
“言必尧舜”
好古是生活保障
依法照做就是有福否则会出毛病
“灵验”出现
人们对传统有了敬畏
“仪式”出现
人主动“服”礼,不靠权力推行,靠教化养成
对传统规则的服膺,并把外在规则内化为习惯
法律、道德和礼的区别
法律
从外限制人,不守法所受到的惩罚是由特定权力加之于人
道德
社会舆论维持
礼
有甚于道德
由个人习惯维持
第七章 男女有别
本章概要
乡土社会
夫妻之间排斥“激动性”感情
依托淡漠而稳定不变的关系,完善性的完成共同的事业——繁衍后代
实际生活中讲求“男女授受不亲?
要求男女之间加以隔离
维持心理和生理的“有别”
概念厘清
感情定向
一个人发展感情的方向
受到文化的规定
在分析一个文化范型时,应注意文化所规定的个人感情可以发展的方向
感情
心理学
从机体的生理变化说明感情的本质和种类
社会学
从感情在人和人关系上看它所发生的作用
感情常发生在新反应的尝试和旧反应的受阻情形中
感情的激动改变了原有关系
从社会关系上说
感情具有破坏和创造作用
要维持稳定的社会关系
避免感情的激动
西方的两种文化模式
阿波罗式
乡土社会
认定宇宙的安排有完善的秩序,超过人力创造
人只能接受、维持,要安于其位
但现在,人连维持的力量都没有。天堂消失了,黄金时代过去了
西方古典精神
浮士德式
现代社会
冲突是存在的基础,生命是阻碍的克服
没有了阻碍,生命失去意义
前途是无尽的创造过程
乡土社会的两性关系
男女有别
产生原因
空间的位置不是阻碍人了解的因素
阻碍人充分了解的是生理差别,即男女两性
宗教对性的抹杀,并非偶然
恋爱的持续依赖推陈出新,重过程而不是结果
本质上是使乡土社会不稳定的
不允许这种精神存在
生活态度
克己来迁就世界,改变自己适应外部社会
使社会稳定的方法
男女有别,不必求同与相互了解
有形隔离
男女授受不亲
心理隔离
男女只在行为上按一定规则经营分工合作的经济和生育事业
结果
男女双方彼此不向对方希望心理上的契合
副作用
中国传统的感情定向偏向于同性
义结金兰
结论
从“差序格局”到“男女有别”,讲的是家、国、天下三者的伦常关系在社会学上的意义
浮动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