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教育制度
这是一篇关于教育制度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有学校、教育制度、我国的学校教育制度。
编辑于2022-08-21 15:28:44 山西教育制度
学校
产生条件
1.生产力的发展以及社会生产水平的提高,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物质基础
2.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离,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专门从事教育活动的知识分子
3.文字的创造与知识的积累,为学校教育活动的开展提供了有效的教育手段与充分的教育内容
4.国家机器的产生,需要专门的机构培养官吏和知识分子来为统治阶级服务
我国夏朝就出现了学校,有文字记载和考古出土的实物证实为商朝
组织机构
行政性组织机构-完成正常的教育教学任务,维持学校正常运转
非行政性组织机构-配合、监督、保证学校的各项活动(党、群、团组织和各类研究型团体)
学校组织的管理
学校管理基本途径:沟通
沟通功能:信息传递、控制、激励、情感交流
沟通形式:正式沟通、非正式沟通
学校管理的目标和尺度:学校绩效
学校管理的基本方法:行政管理方法、法律方法、思想教育方法、经济方法、学术方法
学校管理过程: 计划(起始环节)、 执行(实行)(中心环节)、 检查、 总结
中小学管理的基本内容
1.学生管理
思想品德的管理和学习
体育卫生
课外活动的管理
2.教学工作管理
学习管理
首先-课堂管理
其次-学生档案管理
学生名册、档案学籍、成绩统计等
3.教务行政管理
4.总务工作管理
学校文化
概念
学校文化是一所学校在长期的教育实践过程中积淀、演化和创造出来的,并为其成员所认同和遵循的价值观念体系、行为准则规范和物化环境风貌的一种整合和结晶
构成
学校精神文化(观念文化)-核心
内容:认知成分、情感成分、价值成分、理想成分
构成:主要是以人或人际关系为基础构成的文化形态
教师文化
学生文化
内涵:学生群体的价值取向,集体气氛,人际关系,行为特点的总体特征
成因
学生个人的身心特征
同伴群体的影响
师生的交互作用
家庭的社会经济地位
社区的影响
基本特征
过渡性、非正式性、多样性、互补性、调试性
学校物质文化-物质载体
学校所处的物质环境,如学校建筑、校园布局、教学设备、图书馆
学校制度文化(规范文化)
学校传统
较长时间内形成,影响所有成员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的定势
师生关系、领导关系、读书风气、考试风气
交往时的语汇、语境、逻辑
价值态度,上课方式,应试方式
低年级对高年级的态度、学生社团的组织方法和行为表现
学校仪式
学校的某种固定化的活动程序和形式,学校要求,强制性,教师教育学生的一种有效工具
学业:开学典礼、毕业典礼
体育运动:运动会、体育比赛的各种仪式
升旗仪式,周会,校训,校歌等
学校规章
制度化的行为规范
学生守则,教学规范,学校工作常规等
校园文化-学校文化的缩影
含义:学校全体成员在学习、工作和生活的过程中所共同拥有的价值观、信仰、态度、作风和行为准则
内容
校园物质文化
校园精神文化(核心内容)(最高层次)
校风-学校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统一体,是经过长期实践形成的
学风、教风、班风、学校人际关系等
校园组织与制度文化(内在机制)
学校的传统、仪式、规章制度等
分类
校园显性文化-校园物质环境(校舍建筑、校园场地布置、校园活动仪式等)
校园隐性文化-无形的环境(校风、班风、人际关系等)
功能:导向作用,凝聚作用,规范作用,激励作用
形成过程
原有文化的传承与改造过程
整合文化构成要素的过程
学校文化主体积极创建的过程
良好行为的改造和积累的过程(与管理常规建设、校园环境建设相结合)
环境-第二教师队伍、隐性课程
特性:互动性、渗透性、传承性
教育制度
教育制度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的体系及其各项规定的总称
广义的教育制度
含义:指国民教育制度。是一个国家为实现其国民教育目的,从组织系统上建立起来的一切教育设施和有关规章制度的总和。
内容:生活惯例习俗,教育教学制度, 学校管理制度,学校教育制度, 教育行政体制,教育政策法规, 教育价值理念
狭义的教育制度:学校教育制度(学制)
含义: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总体系,具体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要求、入学条件、修业年限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即教育权利分配-衔接和分工关系)
地位:学校教育制度是现代教育制度的核心和主体地位,体现了一个国家的国民教育制度的实质
要素:学校类型、学校级别、学校结构
特点:客观性,取向性(规范性、系统性),历史性,强制性,教育性,价值性
建立学制的依据
1.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状况
2.社会政治经济制度
3.青少年儿童身心发展规律
4.人口发展状况
5.文化传统
6.本国学制的历史发展和国外学制的影响
现代学制的类型
双轨制
代表国家:英国,法国,联邦德国等欧洲国家
特点:一轨学术教育(精英教育),一轨职业教育(大众教育),两轨互不相通,不利于教育的普及
单轨制
代表国家:美国
特点:从小学至大学,形式上任何儿童都可以入学。利于教育的普及,但教育参差不齐,教学质量相差较大
分支型学制
代表国家:苏联,我国现行学制
特点:融汇单轨双轨二者之长,兼顾公平与效益。既有利于教育普及,又使学术性保持较高水平。但教学不够灵活,特别是地域性较强的课程得不到很好的发展。
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
教育制度的发展历史
前制度化教育
奴隶社会初期,出现定型的教育组织形式 (实体化教育)
古代的前学校与前社会教育机构
近代的学校与社会教育机构
重要标志:学校的产生 意味着教育活动的专门化,教育形态趋于定型
教育实体形成的特点
1.教育主体确定
2.教育的对象相对稳定
3.形成系列的文化传播活动
4.有相对稳定的活动场所和设施等
5.由以上因素结合而成的独立的社会活动形态
制度化教育(19世纪下半期)
标志:学校教育系统的形成
典型表征:学校教育制度的建立
表现:正规教育,具有层次结构的、按年龄分级的教育制度
我国标志:清朝末年“废科举,兴学校” 颁布了全国统一的教育宗旨和现代学制
非制度化教育
理想:教育不应再限于学校的围墙之内
代表:库姆斯-“非正规教育”概念 伊里奇“非学校化”主张
体现:构建学习化社会
重要点:改变教育理念
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
纵向:单轨,双轨,分支
横向: 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3.中等教育中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 4.高等教育的大众化 5.终身教育体系的建构 6.教育社会化与社会教育化 7.教育的国际交流加强 8.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
我国的学校教育制度
我国现代学制的演变
旧中国的学制沿革
1902“壬寅学制”-《钦定学堂章程》
借鉴蓝本:日本学制
简介
1.张百熙主持拟定
2.设学宗旨:激发忠爱,开通智慧,振兴实业
3.中国近代教育史上最早由国家正式颁布的学制系统,但并未实行
1904“癸卯学制”-《奏定学堂章程》
借鉴蓝本:日本学制
简介
1.张之洞、荣庆、张百熙修订
2.教育目的: 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 明显反映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
3.规定不许男女同校,轻视女子教育
4.修业年限长,从小学堂至大学堂要21年,至通儒院要26年
5.最早提出义务教育,首次纳入师范教育,设立实业学堂,提出重视职业教育
6.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第一部由国家颁布的并在全国实行的学制系统,成为中国近代教育走向制度化、法制化阶段的标志
1912-1913壬子癸丑学制
借鉴蓝本:日本学制
简介
1.由民国第一任教育总长蔡元培修订
2.命令废除性别和职业限制,法律上体现教育机会均等
3.第一次规定男女同校,废除读经,充实自然科学的内容,将学堂改为学校
4.在我国政府法令中第一次明确规定实施义务教育(规定初等小学四年为义务教育)
5.我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学制
1922壬戌学制-新学制-六三三学制
借鉴蓝本:美国学制
简介
1.由留美派主持的全国教育会联合会颁布
2.采用美国式的六三三分段法。 小学六年,初中三年,高中三年。 高中增加职业科,大中学校课程采用学分制,选科制。 考虑到青少年不同需要和个性发展,最早兼顾了就业与升学双重需要。
3.明确以学龄儿童和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作为划分学校教育阶段的依据,这在我国现代学制史上是第一次
4.国民党政府于1928年修改,但基本上继承了壬戌学制,并一直沿用到全国解放初期
新中国的学制沿革
1951《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
规定我国学制包括幼儿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
标志着我国学制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
1958《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
“两条腿走路”的办学方针”
“三个结合”“六个并举”的办学原则
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结合 普及与提高相结合 全面规划与地方分权相结合
1985《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根本目的: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
地方承担九年义务教育的责任,有计划有步骤地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
调整中等教育结构,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
1993《中国教育改革发发展纲要》
确定20世纪末教育发展总目标
两基: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
两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两重:建设好一批重点学校和一批重点学科
我国现行学制
结构
层次结构: 学前教育、 初等教育、 中等教育、 高等教育
类别结构: 基础教育(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 职业技术教育、 高等教育、 成人教育、 特殊教育
类型:分支型学制
改革内容
1.加强基础教育,落实义务教育
2.调整中等教育结构,发展职业技术教育
3.稳步发展高等教育,走内涵发展为主的道路
4.重视成人教育,发展终身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