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大气运动
大气运动是指不同地区,不同高度之间的大气进行热量,动量,水分的互相交换;不同性质的空气得以相互交流,并以此形成各种天气现象和天气变化的总称。大气运动包括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两种形式。
编辑于2022-08-23 14:48:58 河北省这是一个关于区域地图要素的思维导图,它所表现的区域范围可以是政治行政区域,(如省、县、城市),也可以是自然或经济区域,如洲、地区(如西亚)、经济区、流域、高原、自然保护区等。区域地图集在行政管理、经济规划、国防建设、科学研究、文化教育和旅游交通等方面有使用价值和参考作用。
岩石圈(The lithosphere),地质学专业术语,是地球上部相对于软流圈而言的坚硬的岩石圈层。厚约60~120公里,为地震高波速带。包括地壳的全部和上地幔的顶部,由花岗质岩、玄武质岩和超基性岩组成。其下为地震波低速带、部分熔融层和厚度100公里的软流圈。对岩石圈的认识,分歧很大,有人认为岩石圈与地壳是同义词,而与下部软流圈即上地幔有区别,但岩石圈与上地幔系过渡关系而无明显界面;有人认为岩石圈至少应包括地壳和地幔上层。
大气运动是指不同地区,不同高度之间的大气进行热量,动量,水分的互相交换;不同性质的空气得以相互交流,并以此形成各种天气现象和天气变化的总称。大气运动包括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两种形式。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这是一个关于区域地图要素的思维导图,它所表现的区域范围可以是政治行政区域,(如省、县、城市),也可以是自然或经济区域,如洲、地区(如西亚)、经济区、流域、高原、自然保护区等。区域地图集在行政管理、经济规划、国防建设、科学研究、文化教育和旅游交通等方面有使用价值和参考作用。
岩石圈(The lithosphere),地质学专业术语,是地球上部相对于软流圈而言的坚硬的岩石圈层。厚约60~120公里,为地震高波速带。包括地壳的全部和上地幔的顶部,由花岗质岩、玄武质岩和超基性岩组成。其下为地震波低速带、部分熔融层和厚度100公里的软流圈。对岩石圈的认识,分歧很大,有人认为岩石圈与地壳是同义词,而与下部软流圈即上地幔有区别,但岩石圈与上地幔系过渡关系而无明显界面;有人认为岩石圈至少应包括地壳和地幔上层。
大气运动是指不同地区,不同高度之间的大气进行热量,动量,水分的互相交换;不同性质的空气得以相互交流,并以此形成各种天气现象和天气变化的总称。大气运动包括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两种形式。
大气运动
气压带风带
形成
单圈环流
全球形成“赤道→两极→赤道”的单圈环流
赤道附近较热,两极附近较冷
三圈环流
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单圈环流变为三圈环流
全球范围内形成七个气压带与六个风带
分布规律
高压低压相间插
北撇南捺指低压
零三六九分隔线
低升高降偏转风
同一半球信风带风向与极地东风带一样,与西风带风向相反
季节移动
北夏北东南
春、秋季气压带与风带的位置居中
季风环流
形成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北半球冬季(1月)
副极地低压带被亚欧大陆上形成的亚洲高压(西伯利亚高压)切断
北半球夏季(7月)
副热带高压带被亚欧大陆上形成的亚洲低压(印度低压)切断
气压带风带移动
北半球夏季
南半球的东南信风越过赤道,发生偏转形成西南风
北半球冬季
北半球的东北信风越过赤道,发生偏转形成西北风
分布规律
季风环流一个叉(❌),南亚撇,东亚捺,夏南来、东北往(南撇北捺,夏南东北)
气候
气候分布、成因与特征
气候影响因素
影响气温因素
影响降水因素
天气系统
锋与天气
锋面系统
气团
冷气团
冷而重,气温低,气压高,湿度小
暖气团
暖而轻,气温高,气压低,湿度大
冷气团永远在下面(密度大、沉)
单一气团控制下天气晴朗
冷暖气团依据:气团温度是与当地温度对比
锋
概念
锋
=锋面+锋线
锋面
冷暖气团的交界面
锋线
锋面与地面的交线;锋线移动方向的前方为锋前
要点
锋面自地面向高空冷气团一侧倾斜,其上侧一定是暖气团
锋面两侧的温度、湿度、气压相差很大
锋面附近天气变化剧烈(云、大风、降水)
形成锋面降水的水汽主要来自暖气团
常见的锋与天气现象
冷锋
成因
冷气团的前缘插入暖气团的下面
暖气团被迫抬升,暖气团在抬升过程中冷却,其中的水汽容易凝结成云
天气特点
过境前
暖气团控制,温暖晴朗
过境时
常出现天气:大风、降温、降水;雨区范围窄,主要在锋后
过境后
冷气团控制,气压升高,气温降低,天气转晴
总结
前暖后冷,时变天
降水强度
短时强降雨(与冷气团的移动速度,暖气团中水汽含量密切相关)
天气现象
我国北方夏季的暴雨
我国冬季爆发的寒潮
(一场秋雨一场寒)
我国北方春季沙尘暴
自然因素
气温升高→蒸发变大+降水少→干燥
没有植被覆盖→风大
人文因素
农业用水
生产生活用水
措施
南水北调
符号
暖锋
成因
暖气团沿冷气团徐徐爬升,其中的水汽冷却凝结,产生云、雨天气
天气特点
过境前
冷气团控制,低温晴朗
过境时
可能形成连续性降雨,雨区范围宽,主要在锋前
过境后
暖气团控制,气温升高,气压降低,天气转晴
总结
前冷后暖,时连续
降水强度
连绵细雨
天气现象
南方春雨(一场春雨一场暖)
符号
准静止锋
特点
锋面来回摆动移动速度慢、幅度小,多连续性降水,气温、气压反复升降
我国四大准静止锋
江淮准静止锋
江淮流域
冷暖气团势力相当
初夏6~7月间
梅雨天气(黄梅时节家家雨)
昆明准静止锋(云贵准静止锋)
云贵高原
地形阻挡(云贵高原)
冬季
贵州阴雨寒冷(天无三日晴),云南晴朗温暖
天山准静止锋
天山北麓
地形阻挡(天山)
冬春
天山北坡和北疆降水
华南准静止锋(南岭静止锋)
华南地区
地形阻挡(南岭)
冬春两季
春季阴雨连绵(清明时节雨纷纷)
锋面类型判别技巧:七看
符号
冷角,暖圆
运动
冷锋冷气团直走,暖锋冷气团回头
移动
冷快,暖慢
坡度
冷陡,暖缓
雨区
分布
冷窄,暖宽
位置
冷后,暖前
雨强
冷锋
时间短、强度大
暖锋
时间长、强度小
温压
冷锋
气温降低、气压升高
暖锋
气温升高、气压降低
“四句”断天气
单一气团控制,天气晴朗
降水主要在冷气团一侧
冷低温高压,暖高温低压
冷锋阴风雨,暖锋连绵雨
锋面雨带推移
过程
初登华南
5月,阴雨连绵
江淮梅雨
6~7月
北方雨季
7~8月,江淮地区出现伏旱
雨带南退
9月回撤
撤出大陆
10月
成因
夏季风影响:来自海洋暖湿气流(偏南风)与大陆气团(偏北风)相遇→锋面
6~9月份,我国西南地区受来自印度洋的暖湿气流(南亚西南季风)影响,降水较为丰富
总结
五华南、六江淮,七八两北九月还
气压系统
低压(气旋)系统
北半球
俯视图
气流运动
水平
逆时针辐合
垂直
上升
过境前后气压变化
有最低点
天气
阴雨
热带气旋(或台风)
四周风向
东部
偏南(东南风)
西部
偏北(西北风)
南部
偏西(西南风l
北部
偏东(东北风)
南半球
俯视图
气流运动
水平
顺时针辐和
垂直
上升
过境前后气压变化
有最低点
天气
阴雨
热带气旋(或台风)
四周风向
东部
偏北(东北风)
西部
偏南(西南风)
南部
偏东(东南风)
北部
偏西(西北风)
高气压(反气旋)系统
北半球
俯视图
气流运动
水平
顺时针辐散
垂直
下沉
过境前后气压变化
有最高点
天气
晴朗干燥
南方地区伏旱,北方地区秋高气爽
四周风向
东部
偏北(西北风)
西部
偏南(东南风)
南部
偏东(东北风)
北部
偏西(西南风)
南半球
俯视图
气流运动
水平
逆时针辐散
垂直
下沉
过境前后气压变化
有最高点
天气
晴朗干燥
南方地区伏旱,北方地区秋高气爽
四周风向
东部
偏南(西南风)
西部
偏北(东北风)
南部
偏西(西北风)
北部
偏东(东南风)
高低压气流运动判读技巧
左右手规则——北右南左
北半球使用右手,南半球使用左手
拇指(指向)为气流垂直运动方向
其余四指(弯曲方向)为气流水平运动方向
高低压四周风向判读技巧
画图
坐标偏转法
画四向或八向方位坐标系
在设问方位处确定初始风向(水平气压梯度力:高压指向低压)
北右南左(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确定风向
背诵
北半球气旋
东西南北风,往后退一风
相反关系
南、北半球的反气旋与同半球的气旋
相同关系
南半球的气旋与北半球的反气旋
南半球的反气旋于北半球的气旋
拓展
大湖效应
有冷空气吹来
冬季湖面存在“热源”
暖湿气团在迎风岸登陆,遇冷气团或地形阻挡形成降雪(雨)
台风
多发时间
夏秋季节(需要在较高的气温条件下形成)
成因
在热带、副热带海区,由于温度高、湿度大而形成的热带气旋
多发地区
孟加拉湾北部、西北太平洋、加勒比海、美国东海岸、我国东部沿海
结构
外围大风区
位置
台风的外围部分
天气
大风区靠近时,云逐渐增多加厚,气压下降,湿度增加,风力加强
漩涡风雨区
位置
台风的主要部分,破坏力最大
天气
台风眼附近有强烈的上升气流,形成宽达数十千米、厚达八九千米的垂直云墙,产生狂风暴雨
台风眼
位置
台风的中心部分
天气
台风眼区盛行下沉气流,天气晴朗
锋面气旋
锋面气旋(低压槽)=锋面+气旋
高压脊
由高气压向外延伸出来狭长区域
空气辐散,不能形成锋面
低压槽
由低气压向外延伸出来狭长区域
空气辐合,形成锋面
判读
西冷东暖,北北南南
锋面气旋西侧为冷锋控制,东侧为暖锋控制
北半球锋面气旋的雨区在北侧,南半球则在南侧
风的形成
水平气压梯度力
方向
高指低,与等压线垂直
大小
等压线越密,越大
风向
以水平气压梯度力为参照物,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左偏30°到60°
热力环流
热低升阴雨,冷高降晴干
热区域产生低气压,空气上升易形成阴雨天气
冷区域产生高气压,空气下沉易形成晴朗或干燥天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