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
岩石圈(The lithosphere),地质学专业术语,是地球上部相对于软流圈而言的坚硬的岩石圈层。厚约60~120公里,为地震高波速带。包括地壳的全部和上地幔的顶部,由花岗质岩、玄武质岩和超基性岩组成。其下为地震波低速带、部分熔融层和厚度100公里的软流圈。对岩石圈的认识,分歧很大,有人认为岩石圈与地壳是同义词,而与下部软流圈即上地幔有区别,但岩石圈与上地幔系过渡关系而无明显界面;有人认为岩石圈至少应包括地壳和地幔上层。
编辑于2022-08-23 14:49:47 河北省这是一个关于区域地图要素的思维导图,它所表现的区域范围可以是政治行政区域,(如省、县、城市),也可以是自然或经济区域,如洲、地区(如西亚)、经济区、流域、高原、自然保护区等。区域地图集在行政管理、经济规划、国防建设、科学研究、文化教育和旅游交通等方面有使用价值和参考作用。
岩石圈(The lithosphere),地质学专业术语,是地球上部相对于软流圈而言的坚硬的岩石圈层。厚约60~120公里,为地震高波速带。包括地壳的全部和上地幔的顶部,由花岗质岩、玄武质岩和超基性岩组成。其下为地震波低速带、部分熔融层和厚度100公里的软流圈。对岩石圈的认识,分歧很大,有人认为岩石圈与地壳是同义词,而与下部软流圈即上地幔有区别,但岩石圈与上地幔系过渡关系而无明显界面;有人认为岩石圈至少应包括地壳和地幔上层。
大气运动是指不同地区,不同高度之间的大气进行热量,动量,水分的互相交换;不同性质的空气得以相互交流,并以此形成各种天气现象和天气变化的总称。大气运动包括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两种形式。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这是一个关于区域地图要素的思维导图,它所表现的区域范围可以是政治行政区域,(如省、县、城市),也可以是自然或经济区域,如洲、地区(如西亚)、经济区、流域、高原、自然保护区等。区域地图集在行政管理、经济规划、国防建设、科学研究、文化教育和旅游交通等方面有使用价值和参考作用。
岩石圈(The lithosphere),地质学专业术语,是地球上部相对于软流圈而言的坚硬的岩石圈层。厚约60~120公里,为地震高波速带。包括地壳的全部和上地幔的顶部,由花岗质岩、玄武质岩和超基性岩组成。其下为地震波低速带、部分熔融层和厚度100公里的软流圈。对岩石圈的认识,分歧很大,有人认为岩石圈与地壳是同义词,而与下部软流圈即上地幔有区别,但岩石圈与上地幔系过渡关系而无明显界面;有人认为岩石圈至少应包括地壳和地幔上层。
大气运动是指不同地区,不同高度之间的大气进行热量,动量,水分的互相交换;不同性质的空气得以相互交流,并以此形成各种天气现象和天气变化的总称。大气运动包括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两种形式。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
物质循环
三大类岩石
地质作用
内力作用
地壳运动
岩浆活动
变质作用
外力作用
风化作用
物理风化——热膨胀
化学风化——改变化学成分
生物风化——根劈作用、腐蚀
流水作用
流水侵蚀
下切侵蚀——加深河床或沟谷——V型谷、河流阶地
侧向侵蚀——河床展宽——河曲地貌、牛轭湖
溯源侵蚀——河流长度增加——河流袭夺
流水堆积——冲(洪)积扇、河漫滩平原、河口三角洲
风力作用
风力侵蚀
吹蚀
磨蚀
风蚀地貌——雅丹地貌、风蚀城堡(蘑菇)
风力堆积——风积地貌
沙丘
黄土地貌
岩石分类
岩浆岩
侵入岩
坚硬致密,花岗岩、橄榄岩
喷出岩
气孔(浮于水),玄武岩、流纹岩、安山岩
沉积岩
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
层理、化石、矿物燃料,石灰岩、砂岩、页岩、砾岩
变质岩
高温高压,玉石,石灰岩→大理岩、页岩→板岩、花岗岩→片麻岩
岩石圈物质循环
三大类岩石的转化
三一浆、一三岩、二二沉变
浆指岩、物指沉、沉岩指变质
岩层新老顺序
沉积岩层,上新下老(注意针对不同岩层);破坏者晚,追随者(变质岩)更晚
外力地貌
外力作用
基本类型
风
干旱、半干旱地区
流水
湿润、半湿润地区
冰川
高纬度或高海拔地区
海浪
沿海地区
特点
能量来源
太阳辐射能
表现形式
风化、侵蚀、搬运、堆积
地形影响
使地表起伏状况趋于平缓
注意
半干旱、半湿润地区,做题要注意时间段
风化作用
因素
温度、水、生物
作用
使地表岩石发生崩解和破碎
主要类型
物理风化
使得岩石发生机械破碎
温差风化、冻融风化
化学风化
改变了岩石的化学成分
生物风化
在生物参与下
风化壳厚度的影响因素
地形起伏
地形和缓→厚
气候条件
湿热→厚
干旱or严寒→薄
侵蚀作用
因素
水、风、冰川等
作用
对地表岩石及风化产物进行破坏
风力侵蚀
分布地区
干旱、半干旱地区
地貌形态
风力吹蚀和磨蚀,戈壁、风蚀洼地、风蚀柱、风蚀蘑菇、风蚀城堡等
雅丹地貌
走向即风向,迎风陡,背风缓
流水侵蚀
分布地区
湿润、半湿润地区和石灰岩分布地区
地貌形态
沟壑纵横的地表形态 和喀斯特地貌
河流阶地
地壳间歇性抬升+河流下切侵蚀
靠近河床年代晚
坡度越大,抬升幅度越大
河流袭夺
侵蚀力强的袭夺分水岭另一侧
地势低的袭夺地势高的
雅鲁藏布江“V”字形河谷形成过程中的内、外力作用
地壳抬升形成高大山脉: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碰撞挤压
河流侵蚀形成深邃的峡谷
地势的第一级阶梯
径流量大,流速快
下切侵蚀,山高谷深
冰川侵蚀
分布地区
冰川分布的高山和高纬度地区
地貌形态
冰斗、角峰、“U”型谷、冰蚀湖、冰蚀平原、冰蚀洼地等
判断
海岸线曲折、破碎的峡湾地貌
海浪侵蚀
分布地区
海滨地带
地貌形态
海蚀柱、海蚀崖、海蚀穴、海蚀平台、海拱门
搬运作用
分选性
风、流水与海浪的搬运作用存在分选性,而冰川作用无明显分选性
沙丘的坡度陡缓,沉积物颗粒大小与风向有关(戈壁>沙漠>黄土)
河流沉积物颗粒大小的判断
颗粒大小与流速成正相关
从上游到下游,石块>鹅卵石>砾石>粗沙>细沙>黏土
堆积作用
风力堆积
分布地区
干旱内陆及临近地区
地貌形态
沙丘(静止、移动)和沙漠边缘的黄土堆积
新月型沙丘
凸向即风向,迎风缓、背风陡,风大交角小
流动沙丘
形成
没有植被的固定,在风力作用下移动
危害
埋没房屋、道路,侵吞农田、牧场
移动影响因素
风速
风速越大,移速越快
沙丘高度
高度越小,移速越快
下垫面(丘体含水量、植被覆盖等)
含水越少/植被覆盖越少,移速越快
流水堆积
分布地区
出山口和河流中下游
地貌形态
冲积扇(出山口)、三角洲(河口)、冲击平原(中下游)
冰川堆积
分布地区
冰川分布的高山和高纬度地区
地貌形态
杂乱堆积的冰碛地貌,如终碛堤、侧碛垄
海浪堆积
分布地区
海滨地带
地貌形态
海滩(砾滩、沙滩、泥滩)、沙坝、潟湖
喀斯特地貌(岩溶地貌)
分布
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南地区的云贵高原,广西、贵州和云南东部所占面积最大,桂林山水、路南石林最为著名
分类1
地表
石芽、峰林、峰丛、溶蚀洼地
地下
溶洞、地下河
分类2
侵蚀
峰林、峰丛、溶洞
堆积
石钟乳→石笋→石柱
海岸线进退的判断
地壳运动
地壳上升,海岸线向海洋前进
地壳下降,海岸线向陆地倒退
全球变暖
海平面上升,淹没陆地,海岸线向陆地倒退
河流
输沙量增大,海岸线向海洋延伸
输沙量减小,海岸线向外延伸速度变慢,甚至向陆地倒退
海浪
基岩海岸以海浪侵蚀作用为主,海岸线向陆地倒退
砂质海岸以海浪堆积作用为主,淤泥质海岸以陆地径流堆积作用为主,海岸线向海洋延伸
人工方式
填海造陆等,海岸线向海洋延伸。如荷兰、日本(神户、大阪),我国的深圳、天津、港澳台
构造地貌
构造运动(=地壳运动)
水平运动
形成断裂带和褶皱山脉
挤压
张裂
东非大裂谷、喜马拉雅山
垂直运动
引起地势的起伏变化和海陆变迁
常形成高原、断块山及盆地和平原
台湾海峡的形成、意大利那不勒斯湾海岸的变迁
褶皱
背斜
岩层特点
向上弯曲(上凸)
岩层新老关系
中间老,两翼新
形成地貌
山岭(内力)
谷地(外力)
实际应用
①找油气②建隧道③采石场
向斜
岩层特点
向下弯曲(下凹)
岩层新老关系
中间新,两翼老
形成地貌
谷地(内力)
山岭(外力)
实际应用
①找水源
②找矿产(煤、铁)(因果关系NO)
③隧道建设规避处
总结
背凸向凹
背中老,向中新
背中高,向中低
断层
垂直
地垒
地质构造
相对上升的岩块
形成地貌
块状山、高地
举例
华山、庐山、泰山
地堑
提示
至少需要两个断裂面才能形成
地质构造
相对下降的岩块
形成地貌
谷地、低地
举例
渭河平原、汾河谷地
水平
水平断层、走滑断层
美国圣安德烈斯断层
实践应用
泉、湖泊分布处,河谷发育处
大坝、水库、道路、桥梁建设规避处
常考湖泊分类
断陷湖
特征
狭长,水体深、水量大
举例
俄罗斯的贝加尔湖
火山口湖
圆形、富含矿物质,天池
河成湖
深度浅、面基小,牛轭湖
堰塞湖
镜泊湖、五大连池
总结
找水找矿
向斜煤铁水、背斜石油气、断层泉湖谷
工程选址
背斜建隧道,断层要避让
板块运动
板块与板块运动
板块内部相对稳定,板块交界处地壳较为活跃
板块相向运动→消亡边界;板块相离运动→生长边界
两大火山地震带
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
热点火山岛
大部分出现在板块中央,如美国夏威夷群岛
板块运动形成的地貌
相向运动:相互碰撞
大陆与大陆:巨大褶皱山系(喜马拉雅山脉、阿尔卑斯山脉)
大洋与大陆
海沟(马里亚纳海沟)
岛弧链(西太平洋岛弧链)
海岸山脉(落基山脉、安第斯山脉)
背离运动:地壳张裂
大陆
裂谷、海洋
东非大裂谷、红海
大洋
海岭或洋中脊
大西洋洋中脊
地形地貌与人类活动
山地对交通的影响
建设成本高、难度大
威胁交通设施与建设人员的安全
交通运输路线选址与走向
平缓:迂回前行
陡峭:“之”字状或“8”字状路线(即尽量与等高线平行)
最大限度保护生态环境
规避陡坡、断层和滑坡、泥石流
尽可能多的经过居民点
过河点
桥(梁)隧(道)相结合
河流地貌
驱动力
地形落差→河水流速→外力作用
侵蚀地貌
河流侵蚀作用
下切侵蚀,向(溯)源侵蚀与地貌
下切深,向源长
上游或山区
V型谷:落差大、流速快、能量集中
侧向侵蚀与地貌
侧蚀宽
地形平缓,流速慢
中下游或平原
侵蚀岸与堆积岸的判别
平直河道
北左堆右侵,南左侵右堆(记一个)
侵深陡,堆浅缓
依据
半球信息(地转偏向力)
步骤
定河道形态
直or弯
定半球
南or北
定流向
左岸右岸的确定以河流流向为基准
判性质
侵or堆
弯曲河道
凹侵凸堆(凹岸流速快,凸岸慢)
依据:
河岸形态
步骤
定河道形态
定河岸形态
判河岸性质
拓展
侵蚀岸水深,建港口
堆积岸泥沙深厚,聚落分布、农业生产
河谷的演变过程
逻辑链条:地形落差变化→流速变化→侵蚀作用类型变化→河谷形态变化
过程
初期上游V
中期中游U
成熟期下游U+,转为沉积
牛轭湖
弯曲→加剧→河曲→截弯取直
堆积地貌
山前冲积扇
位置
出山口处
堆积物
近粗远细
地下水埋藏深度
近深远浅
滑坡、泥石流风险
近大远小
扇缘
颗粒细,地下水浅,利于农业生产(植物根)
成因
地势趋平缓→河道变开阔→流速减慢→堆积作用增强
冲积平原
洪积平原
位置
山前
成因
冲积扇彼此联合
河漫滩平原
位置
中下游
枯水期露出水面,洪水期被淹没(季节变化大)
呈带状分布
三角洲平原
位置
入海口
成因
流速慢,泥沙充足,海水侵蚀弱,海水浅、坡度缓
变化与影响因素
沙少水少洲小,沙多水多洲大
密西西比河(北美)、黄河、尼罗河(非洲)
分选性
山前,坡度大,颗粒粗(砾石)
主体,坡度缓,颗粒细(砂)
河口,坡度更缓,颗粒更细(黏土)
与人类活动
城市聚落分布
越往中下游,城市越密集
水源
提供充足生产、生活用水
交通
水路运输条件便捷
地形
平坦,利于耕作
土壤
疏松肥沃
聚落规模
与耕地面积相关
江南水乡
河网密布,耕地破碎,规模小
华北平原
河网密度小,耕地连片,规模大
聚落布局
平原地区
分布于河漫滩平原与三角洲平原
预防洪涝灾害(防洪堤坝)
高原地区
分布于山前冲积平原或河漫滩平原
防洪涝,避开崩塌、滑坡、泥石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