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第4课 中古时期的亚洲
第4课 中古时期的亚洲知识梳理,包括阿拉伯帝国、奥斯曼帝国的发展历史、政治制度、对外贸易,西亚的国家的急剧变化等等。
欧洲面积居世界第六,人口密度70人/km²,是世界人口第三的洲,仅次于亚洲和非洲,99%以上人口属白色人种,比较单一。欧洲是人类生活水平较高、环境以及人类发展指数较高及适宜居住的大洲之一
这是一篇关于第二课古代世界的帝国与文明的交流的思维导图,详细介绍了关于第二课古代世界的帝国与文明的交流的知识点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老人与海》思维导图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章节概要图
《傅雷家书》思维导图
《阿房宫赋》思维导图
《西游记》思维导图
《水浒传》思维导图
《茶馆》思维导图
《朝花夕拾》篇目思维导图
英语词性
生物必修一
第4课 中古时期的亚洲
I. 阿拉伯帝国
理解“我们的宗教和我们的帝国是一对阿拉伯孪生兄弟”
伊斯兰教创立和传播的过程就是阿拉伯统一半岛阿拉伯国家建立扩张的过程
发展历史
七世纪初创立伊斯兰教
阿拉伯半岛
穆罕默德
《古兰经》
爱人如己
622年在麦地那建立政权
632年阿拉伯半岛基本统一
8世纪中期形成了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
政治制度
最高统治者哈里发,掌握政治,军事和宗教大权
下设各部大臣
君主专制政教合一
对外贸易
陆上和海上贸易
形成了阿拉伯城市繁多的特点
特点
规模大
范围广
种类多
作用
承上启下沟通东西兼容并包
进一步加强了不同地区之间的联系,有利于东西方生产技术和商品贸易的发展
丰富了欧洲人的经济文化生活,促进了欧洲社会的发展
阿拉伯商人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
II. 奥斯曼帝国的兴起
13世纪信奉伊斯兰教的奥斯曼土耳其人在小亚细亚发展起来
1453年奥斯曼土耳其人攻占君士坦丁堡,灭亡拜占庭帝国,将君士坦丁堡改名为伊斯坦布尔
16世纪后期建立起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
最高统治者苏丹
经济文化
15到16世纪经济一度繁荣
首度伊斯坦布尔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中心
控制了连接亚欧的商路影响东西方之间的贸易
迫使欧洲国家寻求绕过地中海的新航路
III. 西亚的国家
急剧变化的印度
笈多帝国
政治
国王直接控制恒河中下游地区
大部分地区保留藩王,政令不够统一
宗教
佛教盛行,印度教主要宗教
德里苏丹国
突厥人引入阿拉伯帝国的政治制度
苏丹行省
伊斯兰教成为国教
IV. 东亚
深受中国影响的日本,朝鲜
日本
发展历程
发展三阶段
唐化(汉化)的日本
欧化的日本
美化的日本
3世纪开始,中国的汉字和汉文,儒学,律令制度逐渐向日本传播
到唐代达到高峰
奈良时期的日本出现了文化发展的高潮
模仿唐朝,在中央设太学
地方设国学
利用汉字创制了本国文字
从唐风文化转化为具有日本特点的国风文化
646年大化改新
大化改新内容
废除一切私地,私民,将土地,人民收为国有,变为公地公民
大化改新实行"班田收授法",由国家将天下共田颁给公民
实行租庸调制度,统一租税
建立中央集权制,中央设二官八省,地方设国,郡,里,由中央派人管理
在中央设太学,地方设国学
1185年到1867年
三个时期
镰仓幕府
室町幕府
德川幕府
幕府统治
天皇为首的朝廷只保有名义上的中央政府称号,实权由将军为首的幕府掌握
武士与将军结成主从关系,成为将军的家臣,将军赐予武士官职和俸禄,武士对将军宣誓效忠,并承担纳贡,兵役等义务
17世纪建立的德川幕府实行锁国政策
朝鲜
7世纪末期新罗初步统一朝鲜半岛,模仿中国建立中央集权国家
10世纪初新罗人王朝建立高丽王朝效仿唐朝制度
14世纪末高丽大将军李成桂自立为王迁都汉城改国号为朝鲜
16世纪末日本丰臣秀吉派军侵略朝鲜,朝鲜请求中国支援历经七年中朝军民取得胜利
都城巴格达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
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东西方的贸易往来,导致新航路的开辟
日本从奴隶社会过度到封建社会的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