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如何拥有自律的人生
这是一篇关于如何拥有自律的人生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有导言、自律的因果关系弄错了、为什么你总是三分钟热度?、改变自己,要经历哪几步?、为什么你不敢做个优秀的人?等。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论语孔子简单思维导图
《傅雷家书》思维导图
《童年》读书笔记
《茶馆》思维导图
《朝花夕拾》篇目思维导图
《昆虫记》思维导图
《安徒生童话》思维导图
《鲁滨逊漂流记》读书笔记
《这样读书就够了》读书笔记
妈妈必读:一张0-1岁孩子认知发展的精确时间表
如何拥有 自律的人生
导言
生活中最让我们沮丧和痛苦的,往往不是什么了不起的大事,而是减不了肥、起不来床、不能专注学习等一些日常生活中失控的小事,也就是“管不住自己”
并不是先自律,才能做正确的事;而是先做正确的事,才能成为一个自律的人
自律的因果 关系弄错了
常见的失败者心态,把“缺乏自律”当成借口,来解释我们所有的失败。而这种思路,不但不能帮助我们解决问题,反而会让我们回避真正的问题所在
当你把所有“症状”都归结为这个原因,并且想要找到方法来治疗的时候,就会抱持一种“如果不能找到对症下药的解决方案,那就什么都做不了”的等待心态,而这,本身就是一种拖延!
你并不是因为得了拖延症才变懒,你只是把自己的懒惰散漫归咎于“拖延症”这个原因而已。
你真正遇到的问题,并不是缺乏自制力,而是内心深处缺乏动力。你真正要做的,是把自律当成一个结果,把重点放在“强化改变自己的欲望”和“找到内在驱动力”上。
这时候你要问自己:你的挫败感,到底是来自自己,还是你口里的那个“别人”?真正的自律都是从自己的内心渴望出发的。
为什么你总是 三分钟热度?
正因为这个“be”太过美好,反而越发衬托出“do”的无力和无效,让我们看不到“have”的希望。这是因为,你梦想的绝大多数目标都不能给你及时反馈。
梦想越美好,中途的努力反而越渺小,就会越难坚持。因为在你的do-have-be之间,有着令人望而生畏的空隙。
驱使你的动力,是“等我瘦下来”如何如何,可是如果你不能先像一个瘦子那样生活,你就不可能真的变瘦啊!
应该如何进行自我行为管理呢?第一步,就是不要急着问“我要做什么”,而是要问“我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be)”。是这样的人,就自然会做这样的事(do)。与其羡慕别人的身材、学识、财富(have),倒不如从这个“be”做起。
改变自己 ,要经历哪几步?
当你开始意识到问题的时候,你想要改变的意愿是最强烈的。但是,如果这时立刻把意愿转化为行动,就很容易产生过高期待,做出不切实际的计划。
意识到问题严重性的时候办卡,但是这时他们根本没意识到改变带来的不适,或者说,没有意识到这是一个多么漫长的过程。于是,他们在制订健身计划时,对于自己能投入多少时间,能承受多大强度,会遇到什么样的干扰,都有一种迷之自信。
人在高级阶段遇到挫折,会回到低级阶段寻求满足和安慰。
在改变行为的过程中,你更应该重视的,是每个改变的“成功率”,而不是“幅度”。坏习惯就像一只猫,你不能指望把它从窗口直接丢出去,只能一步步引着它顺着楼梯走下来。改变坏习惯的过程,应该是“小碎步快跑”,而不是“大踏步前进”。在这个问题上,赌气是没有用的。
失败带来的挫折感对于一个想要改变的人,打击实在太大。而无论是想要减肥,还是想要读书,没有任何一次失败是因为“预期太低”导致的所有的失败,背后的主因其实都是“预期太高”以及进而带来的沮丧。人的意志力有限,一件事如果不能带来即时正向反馈的“效能感”,几乎注定难以为继。
为什么你不敢 做个优秀的人?
对于自律而言,最大的敌人是自己,就是当一个人面临考验时,为了避免失败带来的负面影响,会故意给自己制造障碍,为之后表现不佳制造借口。
既然此前的成功主要是因为运气,那么自己在接下来很有可能遭遇失败。于是,他们便选择主动为自己接下来的表现制造障碍,以求失败后能找到合适的借口,在拿到低分的时候能够比较体面。
有些人只是“声称式自我妨碍”,也就是自己给自己找借口,比如身体不舒服、心情不好、天生不适合学数学什么的。
有些人严重一点,是“行动式自我妨碍”,也就是在实际行动上给自己下绊子,比如压力越大越不努力,越快到死线越去做无关的事情,甚至是酗酒和滥用药物。
有些人只是“情景性自我妨碍”,也就是只在特定的事情上自我设限,比如一到临近考试就放飞自我,最后再把考不好归结为放纵不羁爱自由。
另一些人则是“特质性自我妨碍”,也就是说,自我设限已经成为他的人格特征,在任何需要努力才能成功的地方,他们都能“成功地”以自己的不努力来证明“不成功不是因为我不行”。
认清别人的“自我妨碍”,有利于解除自己的“自我妨碍”。
你的“行动式自我妨碍”,就是因为相信了别人的“声称式自我妨碍”,也就是说,别人说说而已,你还真信了。要知道,“声称式自我妨碍”是普遍存在的,所以你永远不会知道别人有多努力;“行动式自我妨碍”也是普遍存在的,所以你永远也不知道别人的真实实力有多恐怖。
为什么你 做不到“管住嘴”
在你成为一个自律者的道路上,经常需要自己给自己打气,所以,要时刻注意语言的暗示。
通常我们在说到“自律”二字时,都会有一种不自觉的暗示,表面上是在弘扬其崇高价值,实质上却增加了心理负担,让人更容易放弃。
如果你把“自律”看成一件很伟大、很坚难、需要拼命发狠才能做到的事,就说明你离真正的自律还远着呢!反过来说,如果你真是足够自律的人,自律的生活对你而言只是像吃饭喝水一样的习惯而已,又有什么好说的呢?
只是你要警惕,由于在日常语言的暗示里,对“自律”这件事附加了太多励志光环,反而会导致我们产生畏难情绪,觉得这不是普通人能做到的事,不但没被激励,反而会被吓倒。很多人在讲自律故事时,想表达的是“他们真伟大,我们要学习”,实际效果却是“他们这么夸张,我们真的学得了吗”。
不要跟自己作对,要顺应这种规律,做好心理暗示。
自律之道
人类的行为,无非基于爱与憎,而相应的驱动力,也无非来自奖和惩。不过,对于自律来说,以奖励和促进自信为主的“正向驱动”,才是长久之计。在劝说别人做出改变时,我们往往有个坏习惯,那就是喜欢用负面的思考,做出警告甚至恐吓。
恐惧能不能带来行动说不准,带来巨大压力却是一定的。我们的大脑根本就不适合长期在压力下工作,所以它第一时间就会想办法给自己开解。因为在恐惧面前,“求心安”实在是比“做出实际行动”容易太多了。
恐吓这种事,必须要在“坏事还没发生”的时候才有效。如果一个人所有的付出与努力,都只是为了避免某件坏事的发生,那这时他的行为就是没有“反馈”的。又或者说,他的行为,本来就是为了要“避免反馈”的。久而久之,人就很容易疲乏。
你给自己的激励,反馈时间太长,根本撑不到周末,自己就放弃了。现代人,谁又受得了“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的隐忍呢?
背一个单词就是一美元!这么一想,是不是很有动力了?而不管你使用以上的哪种方法来激励自己,都要记住两个基本原则:一、以正向驱动为主,二、增加反馈的强度和频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