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教育心理学9
这是一篇关于教育心理学9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有三、学习迁移P94四、知识与技能P97五、问题解决与创造。
编辑于2022-08-30 11:11:05 浙江省教育心理学
第四章 学习心理
三、学习迁移 P94
四、知识与技能P97
知识学习
技能学习
技能的概念与特点
概念
技能是指经过练习而获得的合乎法则的认知活动(心智技能)和身体活动(操作技能)的动作方式
特点
学习或练习作为技能的形成途径,不同于本能行为
是活动方式,不同于认知经验的知识
动作体现法则要求,不是一般随意运动
熟练的技能VS习惯
熟练的技能 不一定与需要相联系 有目的、有计划的练习 (有意)有高低,但无好坏
习惯 是实现某种行为的需要 无意重复+有意训练 有好坏之分
种类
操作技能:合乎法则的操作活动方式
特点:动作对象--客观性;动作进行--外显性;活动结构--展开性
类型
按动作的精细程度/肌肉运动强度
细微型操作技能(穿针引线、打字、弹钢琴)
粗放型操作技能(铅球、标枪、跑步)
按动作连贯与否
连续的操作技能(跑步、滑冰、说话、唱歌)
不连续的操作技能(射击、投篮)
按动作对环境的依赖程度
开放型操作技能(对外界依赖高--开车、打篮球、打排球)
闭合型操作技能(对外界依赖低--游泳、跳水)
按操作对象的不同
徒手型操作技能(无需器械--跑步、健美操)
机械型动作技能(需要器械--举重、双杠、篮球)
心智技能:合乎法则的心智活动方式
特点 动作对象--观念性;动作进行--内潜性;动作结构--简缩性
类型 按心智技能适应程度不同 一般的心智技能(广--观察力、注意力…) 专门的心智技能(窄--心算、打腹稿)
理论
操作技能
菲茨、波斯纳
认知阶段(了解基本要求在头脑中形成最一般、粗略的表象) 观察老师
联结阶段/联系阶段(开始形成较连贯动作,但忘记动作之间的关系,在动作转换和交替时出现短暂停顿现象) 自己做
自动化阶段(动作技能的各个阶段已经形成有机整体,动作间的协调已经达到自动化) 熟练
冯忠良
操作定向
老师做 了解活动的结构与要求,在头脑中建立起操作活动的定向映象的过程
操作模仿
学生做,分解动作、模仿,将映象表现出来 操作模仿是掌握操作技能的开端,需要以认知为基础
特点
①动作品质方面:动作的稳定性、准确性、灵活性较差
②动作结构方面:各个动作要素之间的协调性较差,互相干扰,常有多余动作产生
③动作控制方面:主要 靠视觉控制,动觉控制水平较低,不能主动发现错误与纠正错误
④动作效能方面:效能较低,完成一个动作往往比标准速度要慢,个体经常感到疲劳、紧张
操作整合
将分解动作整合起来----把构成整体的各个动作要素,依据其内在联系连结成整体,形成完整动作
特点
①动作品质方面:动作可以表现 一定的灵活性、稳定性和精确性,但当外界条件发生变化时,动作的这些特点都有所降低
②动作结构方面:各个动作趋于分化、精确,整体动作趋于协调连贯,各动作成分间的相互干扰减少,多余动作减少
③动作控制方面:视觉控制不起主导作用,逐步让位 动觉控制
④动作效能方面:疲劳感、紧张感降低,心理能量不必要的消耗减少,效能有所提高
操作熟练
操作技能掌握的高级阶段,具有高度的适应性,动作的执行达到高度的程序化、自动化和无意识
特点
①动作品质方面:动作具有高度的灵活性、稳定性和准确性
②动作结构方面:各种动作之间的干扰消失,衔接连贯、流畅,高度协调,多余动作消失
③动作控制方面:动觉控制增强,不需要视觉的专门控制和有意识的活动,视觉注意范围扩大
④动作效能方面:疲劳感、紧张减少,心里消耗和消耗降至最低,动作具有轻快感
操作技能形成的标志
操作技能发展的最重要特点,表现为动作的熟练化和自动化
要求【失恋反动】
准确的示范和讲解
必要而适当的练习
练习是形成各种操作技能所必不可少的关键环节
练习曲线
①开始速度快;②中间有一个明显的、暂时的停顿期(高原期);③后期进步较慢;④总趋势是进步的,但有时出现暂时的退步
高原现象
①练习趋势:开始快,中间高原期,后期慢,总趋势进步,有时会有暂时的进步
②学了一段时间后,学习成绩和学习效率停滞不前,甚至学过的知识感觉模糊(甚至出现倒退)的现象 王国维“衣带渐宽终不悔…”
③产生原因 学习方法的固定化;学习任务的复杂化;学习动机减弱;兴趣降低;心理和生理上的疲劳;意志不够顽强
④高原现象并不具有普遍性,也不能表明动作技能的掌握已临近学生身心发展的极限
起伏现象
整个练习过程,时而提高,时而下降,贯穿始终
充分而有效的反馈
反馈:在学习和练习过程中,信息的返回传递
来源
内部反馈 操作者自身的感觉系统提供的感觉反馈 视觉,听觉,触觉,动觉(最有代表性)
外部反馈 操作者自身以外的人和事给予的反馈 教师、教练、示范者、录像、计时器等外部信息源
影响反馈效果的因素 反馈的内容、反馈的频率、反馈的方式
建立稳定而清晰的动觉
心智技能
含义: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智力活动方式
例子:阅读技能、写作技能、运算技能等
特点
动作对象的观念性、内隐性、简缩性
人物
加里培林
1.活动的定向阶段 准备阶段;老师做、学生看 教师向学生提供活动样本、指出关键点,使学生形成表象
2.物质活动或物质化活动阶段 学生做 物质--实物;物质化--实物的模像、模型、标本、示意图 数手指/小木棒;图片中的小木棒
3.有声的言语活动阶段 发出声音的外部言语
4.无声的外部言语活动阶段 “言语减去了声音”;心中默读全部内容;声音表象
5.内部言语活动阶段 减缩的内部言语;自动化;默读"关键词”
冯忠良
原型定向 老师做学生看
原型操作 把主题在头脑中已建立起的活动程序计划,以外显操作方式付诸实践
原型内化 以观念的、内潜的、简缩的形式进行
安德森
认知阶段---了解问题的结构,形成最初问题表征
联结阶段---应用具体的方法来解决问题,描述性知识转为程序性知识
自动化阶段---进一步深入加工和协调
五、问题解决与创造
教育心理学
第四章 学习心理
三、学习迁移 P94
四、知识与技能P97
五、问题解决与创造
问题解决
问题
概念:问题就是给定信息和要实现的目标之间有某些阻碍,需要加以克服的情境
成分
给定信息(初始状态)、目标(目标状态)、阻碍(限制)
分类
问题状态的清晰程度
结构良好
解二元一次方程,从北京乘火车到香港最好的路线怎么走?
结构不良
怎样发展教育、修电脑,ps出一朵漂亮的花
问题解决者对问题的熟悉程度
常规问题:之前解决过只需对答案进行直接提取问题,如解方程
非常规问题:未解决过类似问题且不能产生一个已存答案的问题,如编写一个新程序
问题解决
概念
问题解决是为了从问题初始状态到目标状态,而采取一系列具有目标指向性的认知操作的过程
理解
解决问题是解决新的问题
在解决问题时,要把掌握的简单规则重新组合,以适应当前问题
问题一旦得到解决,人的能力或倾向随之发生改变
例如
× 熟练背诵乘法表,解决3×5=?--知识经验未改变
× 系鞋带、打电话--是动作,不是认知操作
√ 写创作性思维的论文
特征
目的性 明确要达到的特定的目标状态
认知性 认知操作--内在的心理加工实现 走路穿衣不算
序列性 心理操作有一定的序列的,序列出错,问题无法解决 简单的记忆操作,不能称之为问题解决(回忆某人的名字)
类型:常规性问题解决和创造性问题解决
过程
①发现问题 首要环节
②理解问题 对问题进行心理表征
③提出假设 关键阶段
④检验假设
关键阶段
策略
算法式(尝试策略)
对所有可能方法逐一尝试,一定解决(忘记密码锁密码,逐一尝试)
启发式
手段--目的分析
一个一个小目标;有时先扩大或缩小
河内塔游戏
逆向搜索
从目标状态到初始状态递归
几何证明题
爬山法
逐步缩小;顺向(初始状态→目标状态)
类比思维
先寻找与此有类似情境的解答
通过研究蝙蝠导航机制导致了声纳发明
影响因素
问题情境与知识表征的方式/问题的呈现方式 问题呈现的知觉方式,与人已知的知识经验越接近越容易解决
定势与功能固着
定势
先于一种活动而又指向该活动的内部准备状态(积极+消极)
功能固着
把某种功能赋予某种物体的倾向
如:只记得尺子用来量物体忘记可以用来当书签;只知道吹风机用来吹头发很少想到用来吹衣服
邓克尔点蜡实验
原型启发
从其它事物或现象中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具有启发作用的事物或现象
鲁班--齿状草--造锯
已有知识经验
专家 不注重中间过程,很快解决问题 从头到尾解决问题,是再认过程 利用直觉和生活经验的表征来解决问题
新手 注重中间过程慢,要有意识的加以注意 从尾到头解决问题 依赖正确的方程式解决问题
酝酿效应
问题久而不得其解时,可先搁置一段时间,往往可以很快解决 阿基米德--浮力
情绪与动机
耶克斯-多德森定律
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知方练习】 ①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与质量;②教授与训练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③提供多种练习的机会;④培养思考问题的习惯
创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