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计算机系统概述3
计算机系统指用于数据库管理的计算机硬软件及网络系统。数据库系统需要大容量的主存以存放和运行操作系统、数据库管理系统程序、应用程序以及数据库、目录、系统缓冲区等,而辅存则需要大容量的直接存取设备。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论语孔子简单思维导图
《傅雷家书》思维导图
《童年》读书笔记
《茶馆》思维导图
《朝花夕拾》篇目思维导图
《昆虫记》思维导图
《安徒生童话》思维导图
《鲁滨逊漂流记》读书笔记
《这样读书就够了》读书笔记
妈妈必读:一张0-1岁孩子认知发展的精确时间表
操作系统的结构
为什么一直在改革OS的结构?
因为操作系统所要实现的功能越来越多,所需要的代码太多,提供合理的结构,能降低OS的复杂性、提升OS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OS结构的发展历程
分层法
概念:将OS分为若干层,最底层为硬件,最外层为用户接口。每一层只能调用紧邻的底层的功能和服务(单向依赖)。
优点:最底层优先调试,不用管其他层;若调试出现错误,那就是这调试这一层出现了错误;易扩充和易维护,直接在对应的层直接添加。
缺点:效率低,每一次执行都要从最底层逐步向上执行;合理定义比较困难,因为依赖关系确定后,往往显得都不够灵活了。
模块化
操作系统按照系统的功能划分为若干个具有一定独立性的模块,还可以进一步将各模块细分为具有一定功能的子模块。这种方法称为模块-接口法。
模块划分的大小会影响系统:划分的模块太小,增加内部自身的复杂性,造成系统比较混乱。模块划分的太大,增加模块内部的复杂性。主要考虑模块的独立性,之间的交互的少,系统结构会越清楚。
衡量模块独立性的两个指标:内聚性、耦合度。
优点:增加了操作系统设计的正确性、可维护性和可理解性;加速了OS的开发性;
缺点:模块间的接口规定很难满足实际的需求;无法规定哪一个模块先执行。
宏内核
根据OS的内核框架内核划分,分为宏内核和微内核。宏内核把用户态分出去了,里面只有内核态(性能高);然后把越来越多没用的子功能加入了宏内核,导致OS系统运行的东西越来越多,运行的速度越来越慢,利用微内核技术来解决这个问题。
微内核
微内核框架结构,把最主要的基本功能保留在内核态,其余的不需要在核心态执行的功能放在用户态执行(系统调用),,哪些移除操作系统的代码会根据分层原则划分为若干个程序(模块化),执行相互独立,交互借助微内核进行通信。、
基本功能
微内核通常利用“机制与策略分离”的原理来构建OS结构,通常把硬件和机制部分放入微内核。《微内核把进程管理、存储器管理和I/O管理一分为二,属于机制的很小一部分放入微内核,而大部分放入微内核之外服务器进行实现,在客户/服务器模式,把微内核做的很小。》
进程(线程)的管理,进程之间的通信功能是微内核OS的最基本的功能,此外还有进程的切换、进程的调度,以及多进程之间的同步问题,都放在微内核里面。
低级存储器管理,在微内核里面,对于内存的管理是实现逻辑地址到物理地址的映射,比如页面置换算法,但是属于策略实现的。
在识别中断和陷入事件后,之后的操作交给服务器进行处理。
特点
1.扩展性和灵活性
2.可靠性和安全性
3.可移植性:CPU和I/O硬件有关代码都存放在内核中,各种服务器与硬件均无关,操作系统一直到另一个平台所需要修改比较小,
3.微内核主要的问题是需要在用户态和内核态来回频繁切换,操作系统执行的开销增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