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王德峰的艺术哲学思维导图
王德峰的艺术哲学思维导图,为不成熟的学习者的读书版本,缀录不完整,参考为上。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看看哦~
编辑于2022-09-09 21:22:06 重庆艺术哲学
主题
艺术作品的存在方式
艺术作品(真理的原始发生)的“作品存在”
物性存在(艺术作品可以感受的实在性)
形式存在(质料+形式)该艺术作品独特的与其艺术形式中质料融汇象意的形式
实事性存在(反映现实的部分)
观念主题性存在(命意)
必然拥有但不决定艺术作品如是
艺术作品的物性特质
绝非质料或沉默的物,艺术作品展现特质必有依靠的载体特性,两者不可形而上地割裂,实乃人对超越性存在的领会
艺术陈述的方式
综合性陈述
艺术作品总是向接受者展示生命体验和生存情感,是谓陈述,不同之艺术形式有不同的“语言”
基本单位为符号,关联则成为符号系统
“象意“
艺术陈述不是逻辑的关联,而是想象性关联,象意者,以象(即物)至意(生存场)中也
艺术作品的双重语境
作品的叙事语调
叙事是艺术表现和保存情感的基本方式,艺术并不直接宣泄情感,实乃依托于感性的形象中表现并被保存。(此叙事并非传达信息或者论证道理,而是为了传达体验。)
用“叙事语调”(艺术作品的手法和形式)去打开作品的实事内容
使得材料在艺术形式中展现
叙事语调的双重性
对象性语调 实事语境
情感评价性语调(立足于人类情感之基础的东西)
融汇共同形成叙事语调
例子:梦里不知身是客,一响贪欢
对象性语调: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
情感评价性语调:人事变迁,美好消逝
艺术作品揭示的世界:造境,对象完成性语境
造境在于艺术作品找到属于其自己的context:生存场中
对事物进行尽可能生动的描写,刻画,是为了通达一种语境(生存境界)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炼“绿”字是为了重新把握那一种春天和睦的暖阳,温柔,与长久相伴于我的明月,这一位天涯游子的陪伴者共同见证,让诗人重新回到那个心灵安处的故乡,炼字重新发现了那一份游子对家乡和以往甜美生活深切的原始的悸动,还原了一位游子在春日离家无比的感动。京口瓜州,即江南的镇江和扬州。
艺术所揭示的不是一个客观对象的世界,而是我们的本来就归属其中的生存世界,艺术在于揭示他。
辨析:素材何以成为题材?主题先行?
红楼梦何以成为红楼梦?难道一开始就确定写想定命意内的小说,便解其中味?所以,艺术作品绝不只是有一个预先确定的主题,先有素材情感,而有创作冲动,完成形式完成语境,成为能定的主题
艺术作品的内在视域
一种在诗歌中统摄联系诸物象融入整个艺术作品,展现生存体验的力量,是人类性灵的最高表现力,是最高级的艺术想象力。它带来了一种东西,这东西几乎不可以名状,却极为真实,是造成”作品存在“的东西。我们给他以“内在视域”的名字
真正有价值的艺术批评的方式
指认艺术作品的实际构形,即作品所实际呈示的感性形式
重要:指出这些感性形式如何构成了一种内在视域
重要:这种内在思域的独特意义何在
内在视域作何解?
“审美意象”是作品内在视域中的真理之发生
最高层次的艺术享受可能是指人的生存体验在一个象意世界中得到了自我观照
以萨特的说法理解审美意象,画画
审美快乐:由物性存在和形式存在等所引起的感官享受,比如画中的笔触的效果,画面上的粘性和纹路以及色彩的光泽
审美价值:艺术作品是一种非现实。艺术家将头脑中的意象运用现实的色彩,笔法等艺术手段作画。这一过程中非现实的综合体(内在视域)使得意象得以实际地展现
使得艺术作品区分于工艺品
审美意象的基本类型
审美意象的民族性与世界性,各民族自然能领会到独属于自己民族的生存体验,也更有属于整个世界能够领会的东西
审美意象的根凭
审美意象(由意及象)得其意而成其象
优美
崇高
悲剧
喜剧
象意
通过一定的形式对物性特质的开启,使物性特质自身得以言说,使物象有一份独到的意趣,由象意而达其意趣,气韵,使艺术作品的物性存在成了“灵化之物”
艺术体裁,其实是一个民族的审美理想和审美经验之凝聚
我们的古典小说何以将激荡回肠的故事纳入一个章回体的叙事中,何以将诗和古白话纳入其中,何以纳入人类的诗与梦,就以三国演义为例子吧,大抵《三国演义》的版本极多,初学者都以罗贯中为作者,我们须知罗贯中作此书也是依据陈寿《三国志》和裴松之注以及民间三国故事传说经过艺术加工创作而成,后世还在不断的加工和完善中,譬如以嘉靖刊本为基础的各种版本,还有毛氏父子版本,李氏父子版本对《三国演义》的不断完善,涵盖我们称道的“改”,“增”“削”乃至整顿回目,修正文辞。削除论赞,增删琐事,改换诗文等,大抵我们都称道“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等等开篇和结尾的国家和命运倾向,也赞叹于如同说书一样的精彩纷呈,扣人心弦,吊人胃口,喜欢诸如“滚滚长江东流水”的诗歌,这些都是我们民族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的积淀和澄明
审美意象的最基本类型
优美
崇高
悲剧
喜剧
美学观点:美的范畴,美的形态
艺术哲学:审美意象的类型是真理在作品中的发生方式,是一个民族在一定的历史阶段对存在的领悟,以前面四项或者兼而有之的方式展现出来
优美(充实之谓美,)
狭义的”美“,或都以为是优美,与丑对立
优美何以称之为审美意象中的优美?
《欢乐颂》人声段所展现的交叠重合,互相交映。也许我们不能听清每一处德语的原文,但从须须渐起的调子逐渐变得雄厚,丰富,管弦乐不断加入其中,不断发出激扬而又和谐的调子,在这里,和谐优美的审美意象在作品的内在视域中产生。
通过诸如和谐的比例,黄金分割率,金科玉律的规定,实际上是通达工艺品的制作。不过是通达艺术作品的形式存在。
最高境界的优美,是让观者感动得流泪的美,我们在最高的优美意象中更深切体验到了人生的缺陷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⑿。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⒁。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优美之为优美,是人在感性世界中呈现自身对自由的生存体验。自由是总是超越尘世现实的,但又在大地中现身——这就是优美。优美乃是我们在对自由世界的领域的欢愉中,参照外部想象,于是,这个外部世界变成了欢愉之形象。
心有猛虎,细嗅蔷薇
In me, past, present, future meet, To hold long chiding conference. 于我,过去、现在和未来 商讨聚会 各执一词 纷扰不息 My lusts usurp the present tense. And strangle reason in his seat. 林林总总的欲望, 掠取着我的现在 把"理性"扼杀于它的宝座 My loves leap through the future's fence To dance with dream-enfranchised feet. 我的爱情纷纷越过未来的藩篱 梦想解放出它们的双脚 舞蹈不停 In me the cave-man clasps the seer, And garlanded Apollo goes Chanting to Abraham's deaf ear. 于我,穴居人攫取了先知 佩戴花环的阿波罗神 向亚伯拉罕的聋耳唱叹歌吟 In me the tiger sniffs the rose. Look in my heart,kind friends, and tremble, Since there your elements assemble. 心有猛虎,细嗅蔷薇。 审视我的内心吧,亲爱的朋友, 你应颤栗,因为那才是你本来的面目。
优美不是俗美,不是对于现实的不顾,不是对于苦难近乎于宗教一样的欣赏
他们在努力重建家园,他们很开心,虽然他们失去了一切,但他们获得了自由啊——安杰拉,朱莉 苦难,成长中最好的催化剂,如果苦难是成长中最好的催化剂,我愿意笑着接受。——小学作文模板 即使是桃花源,也终于不可见,后遂无问津者 我们既要有信心,也不要盲目相信未来,历史的灾难,都是我们的前车之鉴。我们对未来的无知是无法解决的问题,但我们可以通过归纳找到方向,并使自己处在合理组织结构及优良的进取状态,以此来预防未来。死亡是会到来的,这是历史规律,我们的责任是应不断延长我们的生命。 千古兴亡多少事,一江春水向东流,流过太平洋,流过印度洋,……不回头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细雨细如愁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理想的人生,理想的生命
崇高
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
子主题
鼐闻天地之道,阴阳刚柔而已。文者,天地之精英,而阴阳刚柔之发也。惟圣人之言,统二气之会而弗偏其得于阳与刚之美者,则其文如霆,如电,如长风之出谷,如崇山峻崖,如决大川,如奔骐骥;其光也如杲日,如火,如金镠铁;其于人也,如凭高视远,如君而朝万众,如鼓万勇士而战之。其得于阴与柔之美者,则其文如升初日,如清风,如云,如霞,如烟,如幽林曲涧,如沦,如漾,如珠玉之辉,如鸿鸪之鸣而入寥廓。其于人也,漻乎其如叹,邈乎其如有思,暖乎其如喜,愀乎其如悲。观其文,讽其音,则为文者之性情形状,举以殊焉。
所谓崇高者,对象的感性存在远远超出观者的感性直观所能直接控制的范围,它必有无限伸展的力量,因而往往具有恐怖性,这种物象是无限的,出旷的,荒凉的,阴森的,广大的,力量无比的,严峻的,激荡的。正是这一种力量激发了人心灵的伟大力量。
异乡人,你若到斯巴达,请转告那里的公民,我们阵亡于此地,至死犹恪守誓言。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在崇高感中,人心受到了洗礼,超越了悻悻的趋利避害,产生了对自身的超越性存在的积极的肯定。领会无限,通达不朽。
在科学和技术大发展的时代,崇高被消弭,伟大被解构,可我们仍将崇高作为最高的情感的一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