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文学理论 第十四章【童庆炳】
童庆炳主编 第五版 文学理论 第五编第十四章 文艺学 现当代文学 古代文学 考研内容整理。文学理论是指研究有关文学的本质、特征、发展规律和社会作用的原理、原则的一门学科。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论语孔子简单思维导图
《傅雷家书》思维导图
《童年》读书笔记
《茶馆》思维导图
《朝花夕拾》篇目思维导图
《昆虫记》思维导图
《安徒生童话》思维导图
《鲁滨逊漂流记》读书笔记
《这样读书就够了》读书笔记
妈妈必读:一张0-1岁孩子认知发展的精确时间表
第五编 文学消费与接受
第十四章 文学消费与接受的性质
第一节 文学消费与一般消费
一,文学生产、传播与消费
文学生产 ,文学传播活动,
文学生产规定着文学消费
第一、文学生产为文学消费提供消费的对象,即文学作品或曰文学产品。
第二、文学生产规定着文学消费的方式。
第三、文学生产规定着文学消费的需要,或者说生产着新的消费者。
文学消费也同样反作用于文学生产,对文学生产起着重大的制约作用
第一,文学消费制约着文学生产,首先表现在文学产品在消费中才得到最后实现。
第二,文学消费制约着文学生产的方式和规模。
第三,文学消费体现了文学生产的目的和动力。
二,文学消费的二重性
文学消费之所以不能完全等同于一般商品消费,理由在于
首先,一般物质产品主要满足人们的物质生活需要而文学产品,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产品,主要满足人们的精神生活需要
其次,一般物质商品的交换价值是严格依据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的,而文学消费者所支付的货币往往与凝聚在文学产品的物态化生产过程中的劳动消耗相等价,而与其中还蕴含的作家的创造性劳动难以等价,对后者的独特价值则往往难以做定量评估,尤其是伟大的作品常常是独创的,不可重复的。
再次,一般物质商品的消费是一种纯粹的价值耗损,其使用价值随着消费中的有形损耗与无形损耗,有一个必然被淘汰的过程。
最后,一般商品消费是名副其实的消费,而文学产品的消费不仅仅是一种商品消费,更是一种文化信息的传播与接受,并且往往具有再创造的性质,他要求消费者本人的积极参与。
三,文学消费与文学的意识形态性
文学消费与接受(就是文学生产者,(包括作家,出版家,书商以及文艺管理机构)通过文学作品,被读者阅读欣赏,以传播和再生产某种特定的意识形态观念)
文学消费和接受实为意识形态消费
一,两千多年来,《诗经》这部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历来被统治阶级所赞赏和传播。这绝不是单单为了让读者去审美与消遣,同时也是想通过诗经的影响,向读者宣扬“怨而不怒,哀而不伤”的温柔敦厚的意识形态观念,借以维护封建统治秩序。
二,在西欧文艺复兴时期,兴起的文艺生产与消费的高潮实际上传播着与中世纪封建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相对立的新的人文主义意识形态。
三,出现在18世纪的法国启蒙主义文学则传播着新兴的资产阶级的自由,平等,博爱等意识形态观念,并对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文学消费对意识形态的反应,大约有以下几种解码方式
一,文学消费直接为某种体制和社会结构服务,传播和再生产着现行某种政治,经济制度所需要的意识形态。
二,文学消费为抵制和批判现行政治和经济制度服务,传播着批判现行制度不合理性的意识观形态观念。
三,既非自上而下的灌输,也非自下而上的反抗,而是某种协商和谈判,是某种权威意识观念和边缘意识形态价值之间的妥协和杂糅。
四,文学消费与文学接受
文学消费和文学接受之间的区别
首先,文学消费具有物质消费和精神消费二重性,而文学接受这纯属一种精神文化范围内的活动。
其次,文学消费既包括阅读行为,也包括未含阅读活动的消费行为,而文学接受则一定是一种阅读或欣赏的精神活动。
其三,文学消费与文学接受的主客观条件不同。
最后,文学消费研究具有综合的多视角的特点,而文学接受研究者侧重于读者接受机制这一独特视角。
第二节 文学接受的文化属性
一,文学接受作为审美活动 文学的审美属性:文学作品的这种从感官感受,情绪情感和思想深度等方面吸引读者,感染读者,震撼读者并给读者带来精神愉悦,人格自由感和心灵进化的价值属性就是文学的审美属性。
1,古罗马诗人贺拉斯较早的就提出了文艺要“寓教于乐”的主张。 2,近代俄国批评家别林斯基也明确指出,“艺术必须首先是艺术,然后才是一定时期的社会精神和倾向的表现”
文学作品之所以能给读者以强烈的艺术感动或审美体验是因为
首先是因为文学作品并非对客观社会生活的机械描摹,而是深深的渗透着作家本人对社会生活的情感态度。
其次,文学作品的艺术形式本身也是文学审美价值的重要来源之一。
文学消费,作为一种审美娱乐和审美享受,既可以抚慰读者失衡的心灵世界,也可以唤起读者崇高的审美理想。
文学接受的审美价值属性本身也是分层次的
悦耳悦目。接受者对作品艺术形式的审美感知及其所引起的感性快适。
悦心悦意。对作品中人物性格的审美体验及其带来的情感和想象的愉悦。
悦神悦志。对作品中关于宇宙历史和人生的深邃思想意蕴的领悟及其所带来的超越感,升华感和自由感
二,文学接受作为认识活动
1,鲁迅说,“在小说里可以发见社会,也可以发见我们自己” 2,黑格尔也认为:“群众有权利要求按照自己的信仰,情感和思想在艺术作品里重新发现他自己,而且能和所表现的对象起共鸣”
三,文学接受作为文化价值阐释活动
文学作品的文化阐释价值是多方面的
通过解读一部文学作品,阐释其中所反映的某个时代,地区,民族的生活习俗,具有一定的民俗学和人类学价值。
在中国最古老的诗歌总集《诗经》中,读者可以通过“风”这一部分的诗歌了解某一诸侯国的普通百姓中的民风民俗。
在现代中国20世纪30年代的乡土文学作品和80年代的寻根文学作品,其中也包含着非常丰富的民俗学的价值。
文学作品中所包括的社会学,历史学,政治学价值的内涵,也是文学常见的文化阐释价值,这些文化价值在纪实性的各类文学作品中最为丰富。
文学作品中所蕴含的宗教价值是文学的文化价值中较为重要,较为深层的阐释价值。
人们可以从古希腊神话中阐释其中的多神教的价值
从《神曲》中解读基督教的价值
从《一千零一夜》中解读伊斯兰教的价值
从中国唐代以来的许多诗歌,小说,戏曲中解读佛教禅宗的价值
文学作品的文化价值最为重要,也最为深刻的是其中所蕴含的哲学价值,并且文学作品中的哲学价值有时与其宗教价值交织在一起。
四,文学接受作为审美交流活动
1,孔子在《论语•阳货》提出了“诗可以群”的命题。 2,荀子则在《荀子•礼论》提出了“乐和同”的观点。
文学接受作为审美交流活动,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读者与作者的交流。
读者与作品中人物角色的交流
读者与其他读者的交流
读者与作品所描写的整个自然,社会以及全人类的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