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初中化学第一章——走进化学世界
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思维导图,包括物质的变化和性质、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走进化学实验室三部分内容。
高中重点书籍《乡土中国》阅读指导,对整个高中的阅读提供整体思路!大家可以提前看一看哟。
初中化学第二单元——制取氧气,在实验室里,常采用加热高锰酸钾、分解过氧化氢或加热氯酸钾的方法制取氧气。
初中化学第二单元——氧气知识梳理,包括氧气的物理性质、氧气的化学性质(氧化性)、硫与氧气反应、碳与氧气反应等内容。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老人与海》思维导图
《傅雷家书》思维导图
《西游记》思维导图
《水浒传》思维导图
《茶馆》思维导图
《朝花夕拾》篇目思维导图
《红星照耀中国》书籍介绍思维导图
初中物理质量与密度课程导图
桃花源记思维导图
曹刿论战思维导图
走进化学世界(1)
绪言——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化学的研究对象
物质
化学发展史
我国古代化学史上的成就
中国古代三大化学工艺:造纸、制火药、烧瓷器
商代出现青铜器,春秋战国是冶铁与炼钢
A
道尔顿——原子论
阿伏加德罗——分子学说
原子论与分子学说的创立奠立了近代化学的基础
内容:物质是由原子和分子构成的,分子中原子的重新组合是化学变化的基础
B
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发现元素周期律并编制了元素周期表——使化学有规律可循
C
现代化学
绿色化学——环境友好化学
核心:利用化学原理从源头消除污染
化学是在分子、原子层次上研究物质性质、组成、结构与变化规律的科学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物理变化
水的沸腾现象:水☞水
试管中无色液体沸腾冒出气泡、试管口有白雾产生。玻璃片上有无色小液滴
胆矾研磨现象:胆矾☞胆矾
蓝色块状固体变成蓝色粉末状固体
定义: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
特征:没有新物质生成,只是形状、状态发生改变
例:破碎、液化、汽化、凝固、熔化、升华、凝华、溶解
化学变化
氢氧化钠溶液和硫酸铜溶液反应
溶液中有蓝色沉淀产生,溶解由蓝色变浅(或变为无色)
文字表达式:硫酸铜+氢氧化钠 ☞ 氢氧化铜+硫酸钠
符号表达式:CuSO4+NaOH ☞ Cu(OH)2+Na2SO4
石灰石与盐酸反应
白色固体逐渐减少,固体表面有气泡产生,烧杯内导管口有气泡冒出,澄清石灰水变白色浑浊
碳酸钙+盐酸 ☞ 氯化钙+水+二氧化碳
CaCO3+HCL ☞ CaCL2+H2O+CO2
定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
特征:有新物质生成
例:燃烧、锈蚀、变质、发酵、呼吸作用、光合作用、冶炼金属
化学变化常伴随的现象:颜色改变、放出气体、生成沉淀、能量改变{发光、发热、吸热}
不一定为何种变化的是:爆炸、发光、放热、变色、生成沉淀、生成气体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联系:在物质发生化学变化的过程中会同时发生物理变化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2)
化学性质
定义:物质在化学变化中变现出来的性质叫做化学性质
例:纸有可燃性、石灰石能和盐酸反应、一氧化氮有毒性
常见的化学性质:可燃性、稳定性、毒性、氧化性、还原性、腐蚀性、酸性、碱性、在……条件下能与……反应
物理性质
定义:物质不需要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叫物理性质
例:铜丝——颜色红色 铁丝——硬度较小 盐水——味道为咸
常见的物理性质: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密度、硬度、溶解性、延展性、导电性、导热性、挥发性、吸附性、吸水性、味道等
本质区别:是否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
区别与联系
变化:描述的是正在发生或已经发生了的过程
例:撕碎纸张,镁条燃烧
性质:物质各有的属性
例:纸张能撕碎,镁条可以燃烧
变化是过程,性质是属性
性质语句常有特殊的字眼
如:为、呈现、出、是、会、可以、能够、易等
变化体现性质,性质决定变化
实验室化学药品取用原则
“三不”原则
不能用手接触药品
不能把鼻孔凑到容器口闻药品(特别是气体)的气味
不得尝任何药品的味道
“节约”原则
如果没有说明用量,一般应该按最少量
液体1~2mL
固体只需盖满试管底部即可
“处理”原则
实验剩余药品既不能放回原瓶,也不要随意丢弃,更不要拿出实验室,要放入指定的容器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