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第三章中学生认知发展
大学心理课第三张中学生认知发展知识梳理,包括中学生注意力发展的特点、中学生感知觉发展的特点、中学生记忆发展的特点、中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等。
编辑于2022-09-12 20:10:54 山西第三章 中学生认知发展
中学生注意力发展的特点
注意的基本特点。
定义:人通常会根据活动的需要,而将心理活动朝向某一物并且集中在这一事物上
基本特征:指向性和集中性
种类
有意注意
定义:有既定的目的,需要付出意志努力的注意,也称随意注意
保持稳定条件
明确活动的目的
具有良好的意志品质
合理的组织好活动
激发间接兴趣
无意注意
定义:是一种没有目的的,不需要付出意志努力的注意,也称不随意注意
影响因素
刺激物本身特征的影响
人自身情况的影响
有意后注意
定义:有预定的目的,不需要付出意志努力的注意也称随意后注意
注意内容:服从于当前目的的,但又比有意注意更加轻松愉快,是从有意注意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一种特殊的状态
特征
广度
定义:又称注意的范围是指一个人在同一时间内能够清楚的把握注意对象的数量。它反映了注意在空间上的特征。
影响因素
注意对象的特点
活动的性质和任务
个体的知识经验
稳定性
定义:也称为注意的持久性,是指注意在同一对象或活动上所保持时间的长短。这反映了注意在时间上的特征。
注意的起伏:由于感觉器官会存在周期性能力增强或减弱的变化,使注意在较短时间内会出现周期性,不随意跳跃的现象。
分心:与注意的稳定性相反特征,也称为注意的分散。是将注意力从目标事物转移到目的无关的事物上,这是一种不良的注意品质。
分配
定义: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对象
转移
定义:人围绕既定的目的,有意识的将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
影响因素
原活动的注意集中程度
新注意对象的吸引力
明确的信号提示
个体的神经类型和自控能力
中学生注意力的特点
初中生注意力的特点
注意的目的性增强,有意注意开始占主导地位
注意的广度有所增加
注意的稳定性增强并逐渐趋于成熟
注意的分配能力得到发展,但还不能够成熟
注意的转移能力增强,基本达到成熟水平
高中生注意力的特点
注意的目的性更加明确,有意注意占主要地位
注意的各品质日趋成熟
中学生注意力的培养
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促进有意注意的发展
积累相应的知识经验,扩大注意的广度
减少干扰刺激,增强注意的稳定性,防止注意的分散
通过练习培养学生注意分配的能力
提高行为监控,促进注意的及时转移
中学生感知觉发展的特点
基本特征
定义:人认知发展中最初级的阶段,也是其他高级认知活动的基础
种类:
外部感觉:刺激作用于身体表面的感觉器官所产生的感觉,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皮肤觉等
内部感觉:主要位于身体的深部,包括作用于内脏器官的内脏感觉,也称机体感,以及作用于身体的肌肉,肌腱关节等处的本体感觉
特征
感觉阈限和感受性:高能引起感觉的刺激被称为阈刺激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强度被称为感觉阈限感觉阈限与感受性之间是成反比关系
感觉适应:同一刺激持续作用于某一感受器而使其感受性发生改变的现象
感觉对比:不同的刺激作用于同一感受器时发生感受性变化的现象
感觉后象:当刺激停止作用于感觉器官时,感觉并不会立即消失,而是会保留短暂时间的感受印象
联觉:一种感觉引起了另一种感觉的现象
感觉补偿:某一感觉系统的机能受损后,其他感觉系统可以起到补偿作用
特性
定义:事物通过各种感觉通道传递到大脑的相应皮质区域,各皮质区通过相处联合对输入事物的个别属性进行整合,从而得出对该事物的整体性反应。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作出整体属性的反应
分类
社会知觉:与人有关的知觉
物体知觉:除开人以外的有关知觉
特性
知觉的对象性
知觉的整体性
组织原则:邻近律,相似律,连续律,封闭律
知觉的理解性
知觉的恒常性
大小的恒常性
形状的恒常性
明度恒常性
颜色恒常性
特点
中学生个感觉系统的感受性不断发展,观察事物的准确性提高
感知事物的目的性更加明确
可以较为灵活的运用感知决觉特性开展学习活动
中学教学的运用
直观教学
实物直观
模像直观
言语直观
利用感知规律进行直观教学
差异律
活动律
组合律
注意中学生观察力的培养
培养学生观察的兴趣
明确观察的目的性,提高观察的自觉性
多感官协同作用提高观察的效率
帮助学生掌握观察事物的有效方法
中学生记忆发展的特点
记忆的基本特点
定义:过去经历过的事物被人脑所识记并保存在大脑中,需要的时候被提取出来
分类
根据记忆保存时间长短
感觉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
根据记忆的内容
形象记忆,语词记忆,动作记忆,情绪记忆
记忆的基本过程
识记:是对感知信息的输入和初步编码的过程
根据实际的目的性分为无意识记和有意识记
根据实际的方法不同,分为机械识记和意义识记
记忆的保持:将实际的材料在头脑中储存并巩固下来的过程
记忆保持量的变化
记忆保持质的变化
记忆的遗忘
规律
影响因素
记忆材料的性质
学习的程度
识记材料的系列位置
学习者的态度
产生的原因
痕迹消退说
干扰说
压抑说
提取失败说
中学记忆发展的特点
中学生的有意识记逐渐占主导地位
中学生能主动选择有效的记忆方法,其中意义记忆成为主要的识记方法
抽象记忆能力逐步发展
记忆的容量日益增大,短时记忆的广度逐渐接近成人水平
促进中学生记忆力的发展
教学中组织学生科学的进行识记
明确实际的目的任务
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识记
充分利用好无意记忆
合理的安排识记材料
适当运用记忆术
指导学生组织有效的复习
及时复习
合理安排复习时间
合理安排复习材料
复习的程度要适量
复习方式多样化
反复阅读与试图回忆相结合
中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
思维的基本特点
定义:人脑对客观事物本质属性或内在规律的概括、间接的反映
类型
依据借助的事物不同
动作思维:以直观动作来协助进行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
形象思维:通过直观具体的形象或表象来进行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
抽象思维:也称逻辑思维是运用概括,判断推理等方式进行思维的过程
依据探索答案的方向
聚合思维:将所有解决问题的信息聚拢起来,以得出一个最佳方案的思维过程
发散思维:从一个目标出发,朝着不同的方向去思考,往往得出多种问题解决的方案,而这些方案中没有最佳的成定论的答案
依据思维的独创性
常规思维:利用己有的知识经验按照既定的方案进行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
创造性思维:以独特而新颖的视角,不依照既定的模式而进行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具有流畅性,变通性和独创性的特点
问题解决
定义:是由一定的问题情境引起的,按照一定的目标经过一系列认知操作使问题得以解决的过程
问题解决的策略
算法式策略:把一切可能达到目标的方案都11列举出来进行逐一尝试,最后找到解决问题的答案
启发式策略:在问题空间中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沿着一定的方向进行尝试,探索以达到问题解决的方法
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问题情境
问题表征
定势
功能固着
个体的知识经验
动机与情绪
想象的特点
定义:是人脑对已存下来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进而形成新的形象的心理过程
种类
无意想象:没有预定目的,不由自主的想象
有意想象
再造想象:根据他人的描述,在头脑中产生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创造想象:根据一定的目的和任务,在头脑中独立的产生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中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
初中生思维发展的特点
抽象逻辑思维开始占主导地位,但还需要依赖于具体形象思维
思维的创造性和批判性明显发展
思维存在片面性和表面性
思维的自我中心再度出现
高中生思维发展的特点
高中生的抽象逻辑思维开始具有假设性,预见性和内省性
高中生的辩证逻辑思维迅速发展
高中生抽象逻辑思维逐步发展成熟
高中生有意想象能力逐步发展,创造性思维水平提高
教学中中学生思维的培养
教学中中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教师逻辑性的教学为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提供准备条件
创造适宜的情境,激发学生自主思考的逻辑思维能力
通过思维训练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中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把握问题的难度,提供适宜的问题情境
帮助学生正确的表征问题
灵活的利用思维定势,必要时及时打破定势
培养学生主动解决问题的内在动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