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陶瓷器
陶瓷器:包含一.隋代的陶瓷,天鸡壶,六朝时腹矮底大,鸡头较小,鸡颈成管状。隋代腹部变为修长,上圆下瘦,鸡头雄健,鸡颈较粗。等等
编辑于2022-09-13 16:32:10 山东省陶瓷工艺
1.原始工艺美术
一.彩陶
1.陶器
陶器的产生是人类造物活动中一个质的飞跃,陶器是第一种真正意义上由人类创造的器物。陶器的设计与发明则标志着原始先民通过化学变化将一种物质改变另一种物质的创造性的造物活动。
2.彩陶
彩陶是新石器时代陶器最重要的艺术形式。彩陶最早在河南渑池仰韶村发现的,也称“仰韶文化”。所谓彩陶是指一种绘有黑色、红色的装饰花纹的红褐色或者棕黄色的陶器,它是在打磨光滑的陶坯上用天然的氧化铁和氧化锰作为颜料进行描绘,经入窑摄氏一千多度的高温中烧制后,于橙红色的胎底上形成黑、红、白等色图案的一种陶器。彩陶陶质细腻,表面有光泽,彩绘不会脱落。它即是原始人类的日常生活用具,又是新石器时代接触的美术创造,是我们研究史前时代绘画的重要依据
3.彩陶文化的分类
半坡型
特点:早期以红陶为主,晚期灰黑陶增多
器型:圜底盆、卷唇盆,以卷唇圜底盆为典型
色彩:以彩色最具特色,以赭红色陶胎上施以黑彩
装饰方法:彩绘、捺印、划纹、堆饰
纹饰:鱼形花纹最具代表性,多饰于卷唇折腹圜地盆的肩部和内壁。分为单体纹和复体鱼纹两类。人面形花纹具有特色,多装饰在翻唇浅腹盆的内壁。人面作圆形,眼以上涂成成黑色或空白的三角形状。还有鸟纹、蛙纹等。另有宽带纹、折线纹、三角纹、斜线纹、菱形纹、辫形纹等几何图案。装饰花纹一般均有直线,多组成直角三角形,很少运用曲线。
代表作:
人面鱼纹彩陶盆、菱形壶、鱼纹彩陶盆
庙底沟型
器型:大口鼓腹小平底钵最为典型
纹饰:多用直线和曲线结合,构成曲边三角形。纹饰的黑白双关是它的特色
代表作:
鹳鱼石斧图彩陶缸
马家窑型
器型:壶、罐、盆、钵、豆,多是小口的壶、罐等
纹饰:多用同心圆为中心组成图案,运用曲线和直线结合
艺术特点:
满,从器物的口沿到接近底部,几乎都饰满了花纹,显得多而满。
内彩,内壁彩绘是马家窑型彩陶的一种流行的装饰方法,也有内外都加彩的。
点和螺旋纹的运用,在点的外面围以螺旋纹,有动的感觉。
代表作:
舞蹈纹彩陶盆
半山型
器型:主要是短颈广肩鼓腹的彩陶罐
纹饰:用漩涡纹组成装饰,多以曲线为主,并流行运用锯齿纹,彩绘的线条红黑相间,产生一种节奏美
特点:品种多为壶类,曲线和直线形成鲜明的对比,壶的宽度和高度又形成恰当的比例。大量运用红色彩绘,红色和黑色交替处理。装饰上锯齿纹的运用富丽、精巧。
代表作:
彩陶罐半山型
马厂型
地点:青海乐都县马厂沿
造型:罐的器体加高,宽度移向肩部。主要器型有提梁罐、双连罐、带流罐
纹饰:折线纹、人形纹、回纹、四大圈纹,早期有头、身、双手、双足,双手伸举,屈腿直立。中期头部消失,只留躯干,肢节增多。晚期仅留下抓指或变成三角折线纹。大体从繁琐逐渐变得简单。直线的运用也是马厂型彩陶特点。
艺术风格:简练、豪放、粗犷、刚劲注重大效果,如直线纹、回纹、网纹等
色彩:先用黄褐色衬底,再绘黑色图案,加强装饰的色彩对比效果
4.彩陶的装饰艺术的特点
1.彩陶的装饰位置,一般都与器皿的使用条件相适应
2.根据器皿的不同部位,运用不同的装饰花纹
3.在装饰布局上,已经注意了从不同角度的视角,体现装饰的完整效果
4.从彩陶图案整体来看,是以丰富多彩的几何图案为主体,但也有山纹、水纹以及人形和鱼、马、鸟、犬、鹿等动物纹样,还有少量的形象不明确的谷叶纹和花瓣纹
4.彩陶装饰图案中形式法则的应用
1.对比法
2.分割法
3.开光法
4.双关法
5.多效装饰法
二.黑陶
1.黑陶文化和龙山文化
在新石器时代晚期,黄河下游和东部沿海广大地区,这种文化出现较多的黑色陶器为特征,也称“黑陶文化”。最早发现于山东历城龙山镇,也称“龙山文化”
2.龙山文化四个类型
黄河流域早期龙山文化
河南龙山文化
陕西龙山文化
典型龙山文化
3.长江下游的良渚文化
多为轮制,表面经过打磨,烧制后呈其黑色的光泽。造型有豆、盘、觯、尊、鼎等,圈足多有镂孔,并饰以弦纹和竹节纹。也有红陶和黑陶,器型为鼎、罐、盆、大口尖底器等,多以篮纹、绳纹作装饰。鱼鳍形足陶鼎具有代表性。
4.黑陶工艺特点
黑
色彩乌黑
薄
器体薄,亦称“蛋壳陶”
光
器物表面光泽
纽
器物多有穿绳或手持的器耳或盖纽
三.几何印纹陶
地点:长江以南的东南广大地区,江苏、江西、浙江、福建、广东等地
分类器型:分为印纹软陶和印纹硬陶两种。印纹软陶分泥质和细砂质,火的温度比较底,胎作红褐色或者灰白色。印纹硬陶烧制的火温比较高,胎作灰色。
制作纹样:一般用手制、模制和轮制。陶器上的几何纹样,是在陶坯未干前,用印模按照指定部位捺印上去的,然后进行烧制。主要纹饰有水浪纹、米字纹、回纹、方格纹、编织纹、绳纹等
2.夏商周时期
略
3.春秋战国时期
一.暗纹陶
暗纹陶是指用一种工具在陶坯未干前压出各种花纹的陶器,它始于春秋时期,在战国时期得到较大发展。胎质灰黑,多用细泥制成。器型有壶、鼎、罐、盒等,装饰花纹常见有弦纹、锯齿纹、山形纹、螺旋纹以及S纹等
二.彩绘陶
1.彩绘是战国时期较为杰出的一种陶器,它不同于原始社会的彩绘,因而在名称中加一“绘”字区别之。彩陶是在陶胎上画花后进行烧制,而彩绘陶则是在烧成了的陶坯上画花,因而花纹易于脱落。它始于春秋战国时期,到战国得到发展,一直延续到两汉时期。
2.彩绘陶主要是用作明器,作为陪葬用的
3.彩绘陶大都采用轮制,也有用模制。烧制的火度都很低
4.主要纹样有几何纹、云纹、花瓣纹、鸟兽纹
5.彩绘陶色彩上以红、黄和黑、白、灰交替使用,形成对比而又统一的艺术效果
三.几何印纹硬陶
战国时期的几何印纹在浙江绍兴等地发现,胎骨坚硬,呈紫色或紫黑色,用泥条圈叠法成型,器体外面拍饰各种几何形花纹。常见的有米字纹、回纹、编织纹、粗布纹、筛网纹、田字纹等。有的还在肩部划出细密的波浪纹。
3.秦汉时期
代表陶瓷工艺是瓦砖、兵马俑、击鼓说唱俑
一.秦陵兵马俑
1.概述:
用现实主义手法,塑造了众多的武士俑昂首挺胸,凛然伫立,神态威武勇猛,具有典型的古代中国人的气概。他们身穿铠甲,脚挂裹腿,足登方口齐头尖履。战袍和衣裤的衣褶贴体,圆润无皱。有的作按剑状,有的持长武器状。有的轻装也有重装,轻装可以远行,重装可以近战。而战马则是体态劲减,似静立以待命。
2.制作方法:
兵马俑多用模塑结合的方法制成。先用陶模作出初胎,再覆盖一层细泥,然后进行加工刻划着彩。颜色有朱红、枣红、绿、粉绿、紫、蓝、赭、黑、白等是多种,其中以朱红、粉绿、赭色为主。不同部位用不同的色彩,以体现质感。例如面部和手用粉红,以表肤色。铠甲用褐色,甲扣则用朱红。陶俑、陶马的头、身、腿都是分模制作,然后黏接,有的先接后烧,而有的是先烧后接。这些兵马俑的烧制,火候匀,色泽纯,硬度大,不开裂,不变形,如此规模宏大的制陶工艺,反映了秦代烧窑技术的高超水平。
3.艺术特点:
1.总体上以群雕形式出现,利用众多直立静止体的重复,造成排山倒海的气势,使人产生敬畏而难忘的印象。
2.崇尚写实,手法严谨。形状大小与真人真马差不多相等,服饰也是完全按照当时的情况设计的。
3.兵马俑注意刻画人物的精神面貌和性格特点,形象生动。并且人物无一雷同,人物表情丰富,个性突出,或威武刚毅、或沉着冷静、或憨厚朴实。
4.妆彩粉饰,俑最初是着色的,如铠甲俑身穿绿色或红色短袄,领口袖口镶紫色或粉蓝色花边,深蓝色短裤,黑鞋,显得人物形象丰富多彩;绘塑结合,如马嘴和鼻孔塑得较小,但绘上红舌、白齿和肉红色的鼻孔后,呈现出张口嘶鸣的效果。显得热烈有雄状。
4.意义
兵马俑是秦代禁卫军的真实写照,反映了秦王朝兵强兵壮、叱咤风云的气势。总体上,既然=担负着守卫陵园的象征职能,又是对秦始皇完成统一中国这一历史功业的纪念。秦始皇兵马俑是以现实生活为题材而塑造的,艺术手法细腻、明快、手势、脸部表情神态各异,具有鲜明的个性和强烈的时代特征,显示出泥塑艺术的顶峰,为中华民族灿烂的古老文化增添光彩,给世界艺术史补充了光辉的一页。
二.釉陶
陶釉是指涂有黄绿色低温铅釉的一种陶器,因而又称铅釉陶。陶瓷釉的成分一般以硅酸为主体,以氧化钙、氧化纳、氧化铅等为媒熔剂。以铅为釉的盐基本的叫做铅釉,它的特点是熔点低,约在700~800°C就可以烧成,铅釉陶是汉代陶瓷工艺的一种创造。西汉时期多为黄、褐、绿等色。釉面泛出银色光彩,因而又称为银釉。代表有釉陶壶,鼓腹、长颈、盘口,通常再壶肩浮雕狩猎或者首衔环或弦纹一类装饰,早期有盖,后期无盖。早期多褐色,晚期多绿色。
三.彩绘陶
四.砖瓦
1.画像砖
艺术性较高,有空心砖和方砖两种
空心砖:空心砖是一种大型的长方形陶砖,它是用模印出上、下两面及前后两侧四片泥坯上的花纹,然后加以粘合,两头再泥片,并各开一孔,以便烧制。这种砖由于中控,因此易烧,体轻,并可防潮。河南南阳出土比较多。砖的装饰,一般是用几何纹作边饰,中间用几种纹模印出花纹,如树、鸟、虎、马阁楼等。或再砖的中区用方块模印作棋格状的连续花纹。一种花纹用同一个模印出。花纹作阴线状。也有表现主题内容的,其内容大体与画像石相同。
方砖:方砖多为四川成都等地区所产。他表现出一定的主题内容,像一幅装饰小品画。其装饰题材可分以下几类:生产劳动、车骑出行、社会风俗、神话传说、庭园建筑等,而以表现生产劳动最为有特色。代表作品有弋射获取画像砖、盐井砖、桑园砖、采莲砖以及剑舞乐砖、庭园砖等。
代表作:
弋射收获画像砖
采莲画像砖
四川画像方砖
2.瓦当
定义:
瓦当是建筑用的一种陶制品,是瓦的头端。在实用上即便于屋顶漏水,起着保护檐头的作用,也增加建筑的美观。战国时期的瓦当是半圆形,称为半规瓦。秦代瓦当由半圆发展为圆形。汉代则主要流行圆瓦当。汉代瓦当的装饰,可分卷云纹、动物纹、四神纹、文字
装饰:
卷云纹:变化较多,有的四面对称,中间以直线相隔,形成直线,形成直线和曲线的对比;有的作同向旋转形。此类瓦当,富有规律的美。
动物纹:有鹿纹、燕纹、鱼纹等
四神纹:也称四灵纹,即青龙、白虎、朱雀、玄武,由这几种动物合成一组的图案。四神丸在汉代极为流行,汉代把四神看成与辟邪求福有关,它又表示季节和方位。青龙的方位是东,代表春季;白虎的方位是西,代表秋季;朱雀的方位是南,代表夏季;玄武的方位是北,代表冬季。这四种动物,以玄武比较奇特,它是龟和蛇的合体。汉代四神瓦当,在圆形种表现出几种动物的形象,适合园的要求,但无拘谨之感,即生动自然,又劲健有力,是图案设计种的佳作。
文字:大多是吉祥语。如长生一类,有“长生未央”“长生无极”。还有富贵一类,如“长乐富贵”“大吉富贵”“富贵毋央”等。这是汉代装饰上较突出的一种时代特色。
五.击鼓说唱俑
作品概述
东汉击鼓说唱俑出土于四川省成都市天回山东汉墓,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此俑56厘米,雕塑的是一个舞乐艺人蹲坐在地面击鼓说唱的场面。陶俑头裹巾帻,两肩高耸,左臂下挟一圆形扁鼓,右臂平直,手持鼓椎欲敲击,两臂带有璎络珠饰。陶俑上身赤裸,屈身蹲坐在地面上,赤足,他的表情夸张,充满激情,眉飞眼笑,仿佛正在进行说唱表演中的精彩之处,竟不自觉地手舞足蹈起来。塑造了一位兴高采烈地一遍击鼓一边说唱的民间艺术形象。
艺术特色
作者采用写实手法,造型简括,形体动态极其夸张,面部表情生动传神。
评价
击鼓说唱俑代表了东汉时期的艺术成就,不仅是我国雕塑艺术中的瑰宝,更称之为是“中国滑稽戏的鼻祖”
4.魏晋南北朝(六朝)
陶和瓷的区别:陶和瓷是一种工艺的两个不同发展阶段。瓷是陶生产的高级阶段,由陶发展演变而来。但瓷器的出现并没有导致陶德消亡,而是形成陶和瓷各自发展的局面。陶器的原料为粘土,烧制陶器的烧窑温度为800°C,陶器特点质地松脆、有微孔,代表器型为唐三彩。而瓷器的烧窑温度为1200°C,特点是质地致密、坚实、不漏水、敲击有金属声,代表器型有青瓷、白瓷、彩瓷。
一.六朝青瓷
概述:
最早的瓷器是青瓷。瓷的呈色,一方面由于釉的成分,一方面由于烧制温度的影响,使釉中含有较多的氧化铁,在氧化焰中烧成黄色,在还原焰中烧成青色。缥瓷即青瓷。六朝的青瓷产地以浙江为中心。而六朝的北方青瓷和南方的青瓷有着较大的区别,南方瓷秀丽,北方瓷浑朴;南方瓷轻巧,北方瓷厚重;南方瓷含氧化铁较多,北方瓷含氧化铝、氧化钛较多;南方瓷釉色青翠,北方瓷青中泛黄。由此可见,六朝的青瓷的生产,虽然浙江是其中心产地,但它仍形成了南北生产的两个体系。
青瓷的造型:
鸡头壶
又称天鸡壶,它在盘口壶的基础上,肩的一面加饰一个鸡头,另一面安置把手,上接盘口。东晋后鸡头加长,也有的在壶的两侧刻划出双翅。这种壶原自罐发展而来,以后越来越高,体型瘦长,至唐代,演变为龙耳壶。
莲花尊
这是一种具有较高艺术性的造型。设计别致,意匠新颖。在河北景县和湖北武昌均有出土。尊体以腹为中心,下部塑饰向上的莲花瓣三层,上部装饰向下的莲花瓣三层,层层相接。故又名仰覆莲花瓷尊。尊底也塑成莲花瓣形,共七层。肩部有耳。颈部并塑出花鸟云龙。
魂瓶
是一种宗教性质的明器,又称魂亭、神亭,也称为谷仓。由东汉时期的五连罐演变而来。形状如坛,上面堆饰亭台、人物、鸟兽。有的塑出蜥蜴在窜洞,老鼠在奔跑,龟鳖在爬行,鸟雀在飞翔;人物或伫立守望,或执杆驱雀;或塑出牌楼碑亭。所有物象,均以手捻成堆贴为饰。
六朝瓷器的造型,器皿多为平底,罐壶多有系耳,晚期多流行桥耳。总的来说,器形是由浑圆逐渐向修长发展。
青瓷的装饰方法:
压印:
是用刻画的印模在瓷坯未干时印压出各种装饰花纹。六朝的压印,装饰花纹脂肪在视线接触的主要部位。
刻花:
是用一种较硬的工具在瓷坯上刻划出各种装饰弦纹。
堆贴:
又称“塑贴”“堆雕”“堆塑”。是将印出或塑出的立体状纹饰贴饰在陶瓷的坯胎上,然后罩釉烧制而成的一种陶瓷装饰技法。
塑饰:
是用瓷泥捏塑成各种物象,装饰在瓷坯上,具有立体效果
雕镂:
多运用在各种瓷炉上,在瓷坯上雕成透空的圆孔、三角孔等,这是适应实用的需要
釉彩:
是指用不同的色釉在瓷上加彩,这是瓷上彩釉的先声。
青瓷的装饰花纹
有辅首纹、联珠纹、网纹、菱格纹、莲花纹、忍冬纹即卷草。其中莲花纹和忍冬纹是我国古代装饰中最早见到植物纹样。
1.莲花纹:自东晋、北魏以后,流行用莲花纹作为装饰,它和佛教的宗教意义结合起来,达到了极盛。除了瓷器以外,其他如铜器、金银器、砖瓦等都大量采用。春秋战国时期用莲花纹装饰的实物已有发现,如河南新郑出土的莲鹤方壶,即用莲瓣作为盖壶装饰。安徽寿县蔡侯墓出土的同方壶,盖顶也做莲瓣形。汉代武氏祠和沂南石刻,均有侧视的莲花装饰。莲花的形象,也因时间先后而有不同变化,早期花瓣瘦长,瓣端较尖;晚期花瓣肥硕,端尖翘起。在瓷器上,早期多用刻划,晚期多用浅浮雕手法。
2.忍冬纹:通称卷草,这也是六朝流行的一种植物纹样。有人认为它是忍冬花(金银花)的枝叶变化;也有人认为是莲叶的演变。六朝的忍冬纹比较清瘦和程式化,一般为三个叶片和一个叶片相对排列。但变化也是多种多样,有单叶,有双叶;有两叶顺向,有两叶背向。这种纹样有人认为出自近东,其实我国汉代铜镜边饰称为卷云纹的,就是这种卷草纹的前身。到唐朝,则演变为繁复的卷草,近代也称为香草。
二.画像砖
概述:
河南邓县画像砖是六朝画像砖的代表,其用浅浮雕的手法表现内容,具有立体感。刻画线条飘舞潇洒,具有六朝时期清瘦飘逸的时期艺术风格。
六朝画像砖的内容:
1.车骑出行,以牛车为中心,表现墓主人出行的情景
2.神话传说和孝子的故事,如郭巨养母埋儿掘地得金,老莱子彩服娱亲等。
3.飞天供养和珍禽瑞兽,如四神麒麟、凤凰、天马等。
六朝画像砖与汉代画像砖的区别
1.规模:
汉代画像砖多为一砖一画,而六朝画像砖则成为整体性和主题性的大型砖印壁画。一个题材往往用几十块砖或几百块砖组成。设计、生产、工艺水平都有很大进步。
2.题材:
题材内容的发展。六朝画像砖除汉代流行的车马出行,四神仙人,奇禽瑞兽等题材外,还表现了圣贤高士,更具有生活气息。
3.纹样:
除了动物纹外,莲花卷草,山石树木,已占有较重要的地位。
4.表现手法:
六朝画像砖多用飘举流畅的线条表现各种形象,并多为浮雕的立体效果
5.艺术风格:
它不同于汉代的质朴古拙,而是具有清秀雅致的艺术特色
邓县画像砖
略
*南京“竹林七贤和宋启期”砖画
1.题材内容:
以南京西善桥为代表。“竹林七贤和宋启期”转画,表现魏晋时期的嵇康、阮籍、山涛、王戎、向秀、刘伶、阮咸等七贤,加上春秋时期的高士荣启期,共八人。对于人物形象的刻画,都达到了较高的水平。如嵇康的“引琴而弹”;阮籍的“嗜酒能啸”;山涛的“饮酒至八斗方醉”;王戎的“如意舞”;向秀的“雅好老庄之学”等等,再画面上都能生动地表达出他们的神韵。他们或手捧酒杯,蹙额沉思;或赤足而坐,两目凝视,表现了六朝士大夫放荡不羁,傲然脱俗的性格神态。
2.特点:
六朝时期以名士为主体,摆脱了传统的孔老“先贤”一类的题材。适应门阀士族的兴起和玄学流行的社会需要。
山石树木的题材已逐渐显出它的重要装饰地位,砖画中的翠竹、青松、银杏、垂柳等,成为人物的主要陪衬,说明装饰题材的发展已由动物纹为中心向植物花草为中心的内容过渡。
5隋唐时期
一.隋代的陶瓷
品种
天鸡壶,六朝时腹矮底大,鸡头较小,鸡颈成管状。隋代腹部变为修长,上圆下瘦,鸡头雄健,鸡颈较粗。
装饰
有几何纹、弦纹、绳纹、双圈纹、联珠纹等。植物纹有莲瓣、忍冬、葵瓣、团花、宝相花、梅花、树叶等。动物纹有龙纹、凤纹、象首等
二.唐代的陶瓷
1.青瓷(越窑)
艺术特点:
唐代的青瓷最著名而又代表性的是越窑,其特点是胎骨较薄,施釉均匀,釉色青翠莹润。它“类玉”“类冰”,瓷青则茶色绿。越窑有如玉似冰一样微带青色而又具有透明度的釉色的美。唐代的越窑,为封建统治者的宫廷用品,也称秘色。
装饰纹样及方法:
越窑瓷器的装饰方法,有刻花、划花、印花、堆贴等种,多出现在唐朝晚期。刻花用熟练流利的线条,表现出狮子、鸾凤、鹦鹉、鸳鸯、飞雁、龙水、双鱼、牡丹、莲花、卷草以及人物、山水等纹样。题材面向现实,非常广泛。堆贴的方法也有特色,它往往在壶体上堆贴出浮雕式的各种花纹。越窑瓷器的造型,壶多为短嘴,有把手或大耳。双龙耳瓶是唐代特有的形式。代表的还有青釉凤头龙柄壶,造型别致,装饰繁缛,是一件精品。这些反映了唐代陶瓷工艺的丰富多彩,也反映了在传统艺术基础上吸收外来文化,创造新风格的陶瓷工艺面貌。
2.白瓷(邢窑)
唐代的白瓷,其中最著名而有代表性的是邢窑。邢瓷先在胎上涂以护胎釉,即化妆土,胎质厚而细洁,瓷质坚硬。器内满釉,外釉往往不到足。器型光素大方,不施加纹饰。它的造型特点为,瓶多广口短颈,壶为短嘴,此外也有白瓷烛台、葵形盒等。器底多如璧形的宽圆圈,被称为“玉璧底”。除了邢窑外,唐代烧制白瓷的还有平定、平阳等地。
3.彩瓷
定义:
彩瓷是指在唐代创造或发展的一些彩釉瓷,也包括釉下彩绘及绞釉绞胎等多种瓷器。
制作:
彩瓷是在一种色釉上再洒上另一种色釉,如再黑釉上洒上蓝白釉,或再褐釉上洒上灰白釉,形成大小不同的斑纹,具有豪放明快的装饰效果。斑纹的釉汁很厚,并呈乳浊现象,代表作有唐代的鲁山窑瓷拍鼓。而这种做法最早见于六朝时期的青瓷,但在唐代表现的更为奔放自然。
装饰花纹:
釉下彩瓷往往是再青黄釉或白釉下用褐彩或绿彩绘出几何纹,或云水、花鸟等图案。最为突出的是在釉下釉两种色彩的彩绘,这在陶瓷的装饰史上,特别是在走向彩绘的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
*4.唐三彩
艺术特点:
唐三彩是一种低温铅釉的彩釉陶器。因为它经常采用黄、绿、褐等色釉,在器皿上构成花朵、斑点或几何纹等各种彩色斑斓的色釉装饰,所以称为三彩。唐三彩的制作地点,分布在长安和洛阳两地。在长安的称西窑,在洛阳的称东窑。其制品一般作为明器使用。唐三彩以陕西、河南等地唐墓出土最多
器型和纹饰特征:
唐三彩的制品可分为器皿、人物、动物三类
器皿:其中器皿包括了生活使用的各个方面,如水器、酒器、饮食器、家具文具和建筑模型等等。各种壶、杯、盘、盒、炉、柜、枕等都是样式新颖,色彩绚丽。其中代表的有丸壶,又称万年壶,是藏骨灰用的,形体浑圆饱满,壶身近于球体,风格优美,体现了唐代丰满健实的艺术特色。
人物:唐三彩人物塑造有妇女、文官、武士、牵马俑、胡俑、天王等,大体都是根据人物的社会等级和地位,刻画出不同的性格和特点。妇女面部胖圆,肌肉丰满,梳各式发髻。文官彬彬有礼,武士则勇猛英俊,胡俑则高鼻深目,天王则怒目凶狠。
动物:唐三彩的动物塑造有鸟、狮子、骆驼、马等。其中骆驼是通往西域的重要交通工具,坚毅负重,反映着当时丝绸之路的真实情景。而其中马的造型最为出色,有的扬足飞奔,有的徘徊伫立,有的引颈嘶鸣,有的俯首舔足,表现出各种生动的姿态,是我国独代陶塑工艺精品。
制作工艺:
唐三彩是俑精炼的白粘土制胎,成两次烧的。它首先俑千度左右的高温烧成陶胎,挂釉后再经900°C左右焙烧。因为它用料精细,制作规整,所以不变形、不裂缝、不脱釉。
制作技法:
唐三彩根据器物的不同种类分别俑轮制、模制和雕塑等制作方法。大凡圆形器皿多为轮制,不规则器物俑模制,人物、动物则多用雕塑。有的人物面部和脚部不挂釉素烧,烧完后再用墨彩勾画,进行”开相“。唐三彩的许多器物形成色彩斑斓晕染的艺术效果。这是采用涂蜡的方法,先用蜡画出花纹,再挂釉彩,烧制时有蜡处的釉汁扩散,星辰白色斑纹。从这可以看出唐三彩是模仿染缬工艺的装饰效果,这也成了唐三彩斑驳淋漓的独特的艺术风格
5.唐代陶瓷和六朝、隋代的陶瓷相比较特点
第一,是日渐向实用化发展。例如器皿的颈部加长,或者安上把手便于提取;壶类多家以短嘴,以后短嘴又逐渐加长为了更适于到处液体。器皿的耳在不断淘汰,反映了生活方式的变化。唐代以后逐步增加了家具,从早期使用床到了后期有了桌,器皿可以放在床上或桌上,安上把手直接携取。
第二,仿生器的变化,六朝时期多模拟动物,如羊形灯、熊形足、兽形虎子灯,而唐代则向植物发展,仿制瓜形、花形等。
6.宋代时期
一.五代的陶瓷(越窑)
最有特色的是钱越的越窑,又通称“秘色窑”。秘色器以青瓷为主。一般均用刻花、划花、印花的方法。装饰题材十分广泛,花卉有荷花、牡丹、秋葵、海棠;动物有鹦鹉、凤凰、白鹤、翠鸟、蝴蝶、游鱼、泥鳅;还有人物神仙等。线条洗练,图案活泼,反映了五代陶瓷装饰艺术的较高水平。
*二.宋瓷
1.宋瓷定义:
宋代的陶瓷,是我国古代陶瓷发展的鼎盛时期,也可以说宋代是“瓷的时代”,人们简称它为宋瓷。宋代瓷窑遍布全球各地,南方、北方都有许多名窑,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釉色增多,除了传统的青瓷、白瓷和黑瓷外,还创造彩瓷、花釉瓷。装饰方法有刻花、印花、堆贴、绘花以及运用树叶、剪纸贴饰等。陶瓷制作的许多生活用品,几乎代替了金属、漆器等制品。其中,定、汝、官、哥、钧称为五大名窑,显然有偏颇之处。官窑作品固然是精美的,但流行民间的如北方的磁州窑,南方的吉州窑等,都以其独特的清新、朴质的风格而大放异彩为宋代陶瓷工艺乃至世界陶瓷工艺做出重要的贡献。
官窑
2.定窑
地点:定窑在今河北曲阳灵山镇附近,此地古属定州,故名定窑。定窑在北宋初烧制宫廷用器,后因“定器有芒”,即器物口沿无釉,涩边,不适合作食器。所以又兴建了汝窑。
釉色:瓷胎质坚细,乳白色,也有紫定、黑定、绿定等。
器型:器物多为碗、盘、杯、盒等日常生活用器
覆烧:因为定窑的瓷盘、碗之类的器体很薄,为了避免烧制变形,多系覆烧,因口部为不施釉的涩边,故常用铜或金银镶口。
花纹:早期多素地,北宋晚期多装饰有精美的花纹,有莲花、牡丹、石榴、萱草以及游鱼等组成适合图案,或用分格组织法,装饰以折枝花。代表作有故宫博物院所藏的定瓷孩儿枕,表现出卧着的小孩,一副天真活泼的神态,令人喜爱。
装饰:
印花:是用刻有花纹的陶模,在瓷坯未干时印出花纹,一般多为模压阳文。印花的装饰图案有牡丹、莲花、菊花、石榴等,花纹精细,组织严谨,在适合图案的外缘,往往用回纹作装饰。
刻花:纹样多为莲花、牡丹等。刻花所用的工具主要是竹片或刀。竹片所刻的线条较宽,而刀刻则较细。刻画的线条洗练流畅,在线刻处往往呈现深浅不同的斜面,使纹样产生出丰富的变化。
划花:纹样多为鱼纹、水纹。它是运用梳栉状的工具,在瓷面划出花纹,俗称“竹丝刷纹”,线条整齐自然。有的表现水浪的波状起伏,有的表现叶脉的反转卷伸。
3.汝窑
地点:位于河南临汝县,汝窑是宋代北方的第一个著名的青瓷窑,约发展在北宋初期,在越窑衰弱后兴起。汝窑的瓷器烧制时间短,传世品少,主要供宫中御用。汝窑吸取了越窑的釉色和定窑的装饰技法,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釉色:由于铁的还原,汝瓷呈葱绿色。
器型装饰纹样:造型以盘、碗等生活日常用器为主。装饰上早期多素瓷无纹。晚期多印花、刻花。常用莲花、萱草等。
4.官窑
地点:官窑是在汝窑影响下产生的另一青瓷窑。先在汴京建造,宋室南渡后,又在杭州凤凰山下和郊坛下先后设官窑。凤凰山下的官窑又称修内司窑或内窑。郊坛下设的新窑,称为郊坛下官窑。
釉色:以粉青为代表,紫口铁足,往往有蟹爪纹等开片。
器型:以洗、碗为多,且有直径超过一尺的大型产品
5.钧窑
地点:位于河南禹县,金代称钧州,故名钧窑。其始于汝窑极盛时代,兴起于汝窑衰落之后,曾在北方盛行一段较长的时期,而且扩展及其广泛。
釉色:钧窑原属青瓷系统,色釉呈乳浊现象,有磷酸和还原铁结合的成分。由于原料中有铜的元素,经过还原焰烧制而呈现绿或紫红斑,使在青釉上打破一色釉的单调,形成了对比妍丽的艺术风格。这种色斑的变化称之为“窑变”。最初可能是偶然形成,在陶瓷生产实践的过程中,认识其规律,进而可以做人工安排,达到预期的效果。
器型:有碗、碟、炉等日常生活用器。其中花盆最为出色,有圆形、海棠形等多种形状,形式优美,色泽可爱。
6.哥窑
定义:哥窑的釉面有裂纹,即开片。这种裂纹是由于釉和胎的收缩率不同而在冷却的过程中形成的。最先原是烧制上的一种缺陷,但由于纹理具有特殊的效果,之后就有人为地使它形成自然的装饰。根据开片的不同形状和大小,又赋予它们以各种名称例如,纹片极细小如鱼子的,称为鱼子纹;纹片大而呈弧形的,称蟹爪纹;纹片大小相间的,称百圾碎。为了区别龙泉的哥窑型瓷器,一般又把大大小纹片结合、黄色纹片和黑色纹片参差出现的“金丝铁线”品种称为“传世哥窑”
釉色:哥窑的釉色有粉青和米等种类。在釉中出现大小气泡称为“聚球攒珠”,出现葡萄状锈斑的称为“葡萄斑”。哥窑的瓷胎呈黑褐色,器皿的边缘往往显现出一条褐色的边,称为“紫口铁足”。
器型:主要以盘、碗、洗、瓶、文具等日常生活用器较多,没有大型过尺的作品。
民窑
7.耀州窑
地点:陕西同官县,因古属耀州,故名耀州窑。耀州窑烧制规模很大,有“十里窑场”之称。它是继汝窑之后又一著名青瓷窑,它吸收了汝窑、定窑的特点,既有越窑的影响,又采用了龙泉窑的制瓷技法。
釉色:“仿汝而色质不及汝”,釉色青中微带黄色。
器型:以碗最具特色,一般呈喇叭形,外形作莲瓣状。
装饰手法:
刻花:纹样多为莲花、牡丹等。刻花所用的工具主要是竹片或刀。竹片所刻的线条较宽,而刀刻则较细。刻画的线条洗练流畅,在线刻处往往呈现深浅不同的斜面,称为“偏刀”,能在平面装饰上显出浅浮雕的立体层次效果,使纹样产生出丰富的变化。
剔花:用工具剔去花纹之外的空间称为“剔花”
印花:是用刻有花纹的陶模,在瓷坯未干时印出花纹,一般多为模压阳文。印花的装饰图案有牡丹、莲花、菊花、石榴等,花纹精细,组织严谨,在适合图案的外缘,往往用回纹作装饰。
镂空:在陶胎上刻出镂空花纹,多见于器座。
装饰纹样:
植物:牡丹、菊花、忍冬、莲荷
动物:凤、鹤、鸭、鱼
飞天、人物等:以婴戏最具特色,儿童嬉戏在花丛中,具有唐代装饰传统风格。
8.景德镇窑
地点:景德镇窑,自五代始烧。自唐以来烧制青瓷,是我国烧瓷时间最长的窑址之一。
釉色:其仿制的定器,胎谷釉色纯白如粉,称为粉定,最具特色和突出成就的是影青器。这是宋代盛行的陶瓷品种
影青:即青白瓷,在釉厚处或花纹凹陷处微显淡青色,釉色介于青、白之间,青中有白,白中显青。也因其晶莹润泽,透明性强,青色隐约可见,故又称“隐青”、“映青”、“罩青”等。湖田窑则是影青的主要产地。
器型:品种多为碗、盒、注子、瓶等。常作瓜棱、花瓣等生形。
装饰手法及其纹样:手法主要以刻花、划花、印花、贴花等,装饰纹样则是以牡丹、莲花、芙蓉、梅、卷草、凤、鸭、鱼、婴戏等。
9.龙泉窑
地点:龙泉窑是继越窑衰落以后,南移以龙泉为中心的一个宋代南方青瓷产区,也是我国宋代时期出口最多青瓷产地,这其中以大窑、溪口窑最著名。宋代有章生一、章生二兄弟二人烧窑,章生一所制有开片,称为哥窑。章生二所烧制的称为弟窑,也称章窑、龙泉窑。
釉色:苍翠,北宋时多粉青色,南宋时呈翠青色。
装饰工艺:瓷器制胎时,将器物腹部等地方故意设计成条状突起,使得该处的釉比器身比其他地方要薄,烧成后釉色显得浅淡,称为”出筋“,是龙泉窑青瓷的特色工艺。
装饰手法:瓷釉厚润,在装饰上多不用刻花和划花,而流行用堆贴、浮雕等方法。
器型:有瓶、壶、罐、盘等生活日用器皿,而瓶的式样很多,用双鱼或双凤为耳的盘口瓶,是龙泉窑的典型作品。
10.建窑
定义:建窑在福建建瓯、水吉一带。釉中所含铁的成分因为烧制火度不同,而在黑色中形成各种美丽的褐色斑纹。有的细丝如毛,称为“兔毫”;有的呈羽状斑点,称为“鹧鸪斑”;有的如银星密布,称为“油滴”。产品多为碗、盏等茶具,出土的碗底上刻有“供御”、“进盏”、“才”等字样,是送往宫室的贡品。
11.吉州窑
吉州窑地处江西吉安永和镇。它在制瓷装饰的多种手法方面,对陶瓷工艺的发展,有着重要的贡献。形成了两大民窑体系:北有磁州,南有吉州。吉州窑不仅生产青瓷、白瓷黑瓷等,还生产彩瓷和绿釉瓷。在瓷胎上,常用木叶和剪纸粘贴,然后施釉,经烧制形成花纹,这是一种独创。纹样多用凤、鹊、蝶、鹿、梅、竹、海棠等,而其中以梅花运用最多,极富民间艺术特色。黑釉则有形成各种斑纹的,以玳瑁斑最著名。它常用洒釉的方法形成活泼自然的独特效果。吉州还有“碎瓷窑”,用滑石配釉,其“米色粉青祥”,走纹如碎片。这里也仿造定器,称为南定。形制、釉色、铜口,都和定窑相似。
*宋瓷的艺术特点
1.从总体来看,陶瓷的造型简洁优美,为我们创造了卓越的美的工艺形象。器皿的恰当的比例和尺寸,使人感到减一分则短,增一分则长,达到十分完美的地步。陶瓷的式样很多,壶多为长流,流与柄和壶口几成平行,壶身往往作成瓜棱形。并有梅瓶、玉壶春等式样。碗有瓜棱形、葵花形,以斗笠形最为流行。
2.陶瓷的装饰方法有刻花、印花、绣花、画花等多种。刻花、印花是传统方法,绣花则是用针刺出花纹,画花则为后来的绘瓷开创了新的纪元。宋瓷的装饰题材,喜用折枝花以及飞鸟虫鱼,纹样秀丽,线条流畅,规矩几何纹很少,体现了清新、典雅的艺术特色。
3.按照瓷器釉色分:白瓷——定窑、景德镇窑;青瓷——汝窑、耀州窑、龙泉窑;黑瓷——建窑、吉州窑;彩瓷——钧窑。
4.按照瓷器特色分类:清秀——定窑、景德镇窑;浑厚——汝窑、耀州窑、龙泉窑;典雅——官窑、哥窑;绚丽——钧窑;最具民间特色——磁州窑、吉州窑;淳朴——建窑。
7.元代时期
青花
概述:
青花是指一种在白色瓷器上绘有青色花纹的一种瓷器。青花的原料是一种钴盐类的金属元素,呈色性很强,鲜明而稳定。我国自元代以来制成了青白瓷,瓷色白里泛青,装饰以青色花纹,显得十分协调、优美。青花虽然只用一种色彩,但是由于调料的浓淡,用色的层次,而能呈现出极其丰富多样的艺术效果。青花即简朴而又华美,既繁复而又统一,具有质朴、淳厚、典雅的艺术特色,并且元代后期青花制作已经达到了成熟阶段。
釉里红
概述:
釉里红与青花瓷同时期,元代的景德镇瓷工人还发明了釉里红瓷,这也是一个重大的创新项目,可以说与青花瓷并驾齐驱。釉里红瓷是以铜红釉(氧化铜)在瓷胎上绘制花纹,然后上透明釉,在高温还原焰中烧成后,纹饰在釉下呈红色,柔和美观。釉里红的制作是钧窑紫斑釉演变而来的。钧窑的紫红斑原为自然形态,其形有的像蝙蝠,有的像鱼,其后渐次为人工所控制。釉里红常常与青花配合装饰,称为青花釉里红瓷,或叫青花加紫,形成一种别致的装饰纹样。
元代陶瓷的总体特点
元代的陶瓷,总的趋势是较为衰落。制瓷工艺除官办窑厂外,民间瓷窑大都质量不高。然而这时期制瓷技术仍有新的发展,如青花和釉里红的兴起,彩瓷的大量流行。白瓷已成为瓷器的主要品种,釉色白里泛青。从元代开始景德镇已经逐渐形成全国制瓷的中心。
8.明代时期
一.景德镇窑
1.永乐时期
永乐瓷器,压手杯是著名品种。杯形坦口折腰,杯心有彩绘。以中心绘双狮戏球者为上,绘鸳鸯者其次,绘花心者再次之。又有脱胎器,精巧得瓷胎薄如纸,几乎看不到胎土。其色釉以甜白最具有特色,它呈色温润。在装饰表现手法上,创造了锥拱法,花纹突出。彩绘花纹多用双龙、五龙、番莲、八宝等题材。
2.宣德时期
以青花最有名。宣德青花也是明瓷中最优秀得品种。瓷胎用景德镇东乡的“麻仓”土,洁白细腻。青花原料用南洋输入得“苏泥勃青”,色调深沉雅静,浓厚处与釉汁渗和形成斑点,产生深浅浓淡得自然美。装饰花纹多用海水云龙和缠枝牡丹。器皿多大盘,有直沿、折沿等造型。折沿又有圆口、菱花口等样式。
3.成化时期
1.青花加彩:
在成化时期取得了突出成就。青花加彩的装饰表现方法可以分为“斗彩”和“填彩”两种。“填彩”的方法是先在胎上用“苏泥勃青”画出花纹轮廓,然后再花纹轮廓内再填以彩色釉料。“斗彩”又称逗彩,其方法是再胎上先用“苏泥勃青”青花釉料画出部分花纹,又在釉上与之相适应的加以彩绘,使得青花与彩绘形成变化统一的装饰效果。上下斗合,构成全体,故称“斗彩”。
2.斗彩:
先以釉下青花绘出主要花纹,入窑烧好后,再在釉上点少许彩色,或用多种彩釉覆盖填染,再入炉烘烤而成,装饰花纹多为花果、鸡虫、人物等。成化斗彩质地精良,流传至今的少数鸡缸杯、葡萄杯、人物杯等,器型轻盈,画工美妙,色调清艳雅致,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4.弘治、正德时期
黄釉即有其特色,弘治时称它为“浇黄”,或“娇黄”形容其均匀洁白、金盈剔透。
5.嘉靖、万历时期
嘉靖时期流行葫芦瓶,有多子之意。
二.宜兴窑
宜兴窑以制作紫砂窑为最具特色。原料用紫砂泥,色泽紫红。同类的陶泥还有白泥、绿泥、大红泥等,它的艺术特点是不挂釉,并且充分利用陶泥的本色,以显现出质地美。上面多施以浅刻,以刀代笔,线条流畅。紫砂陶主要以造型取胜,正德年间出现一位卓越的匠师供春,他所制的茶壶质朴古雅,当时已经非常名贵,被誉为“供春之壶,胜于金玉”。
三.明代陶瓷工艺的装饰纹样
9.清代时期
一.清代陶瓷工艺总体特点
1.继承明代传统,以景德镇为烧造中心,在生产技艺上,仍然有不少创造。
2.釉色方面,品种增多,更为丰富多彩。彩绘方面,古彩、粉彩、珐琅彩都达到了较高的水平。
3.清瓷的瓷色白而泛青,产生更为和谐的艺术效果,成为清代陶瓷的主要品种。
4.对于清瓷的评价:一是极端否定,一是极端颂扬,其实各有所偏。确切地说,在生产技术方面,它是发展的;而在艺术创造方面,特别是在雍正之后,开始走向衰退,出现了繁琐、堆砌等作风。
二.景德镇窑
1.康熙
釉色:
康熙时期的陶瓷工艺从釉色上来说,以红釉最著名,又称宝石红,也称“郎红”它的特点是挂不住口。器皿的口缘部分,红釉下淌,呈淡青色。
古彩:
是这时期最重要品种,多用单线平涂,色彩浓艳。较之明代的五彩,则又有深浅层次之分。素三彩是用黄、绿、紫等色加以彩绘,而无红色也是这时期的创造。
造型:
有的沿用旧式;有的加以改造发展为新的品种;有的富有独创性。如碗,早期的碗有敞口碗、直口碗。中期多为折腰碗。晚期创造了盖碗,是专供饮茶的。
装饰纹样:
主要有雉鸡牡丹、冰纹梅花、龙凤、四季景、人物,康熙时期多表现人物题材,雍正时期多采用花鸟题材的纹饰。、全篇诗文、渔家乐,表现渔民的还款情景。
2.雍正
粉彩:
雍正时期的瓷器以粉彩最有成就。而粉彩的主要特征是色调柔和淡雅,笔力精细工整,故又称“软彩”。粉彩瓷器是在康熙五彩的基础上,收到珐琅彩制作工艺的影响而创造出的一种釉上彩的新品种。粉彩之不同于一般釉上彩之处,在于用含有铅粉的“玻璃白”加入呈色金属在素胎上作画,而后入炉烘烧而成。由于用彩较厚,花纹略突起,有一定的立体感,色彩鲜亮明快又淡雅柔和。粉彩最早出现在康熙时期,至雍正时期无论是在造型、胎釉和彩绘方面都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粉彩和五彩的区别:
1.粉彩采用“玻璃白”涂底,五彩则不用打底。
2.粉彩用渲染的表现方法,使得颜色由浅到深,产生浓淡明暗的效果,而五彩则是多用单线平涂。
3.粉彩用油料调色,五彩则用胶水着色。
4.粉彩烧制温度为700°C左右,五彩则为800°C左右。
5.粉彩有温润匀静的美,而五彩则有清秀透彻的美。前者调和,后者挺拔,故有软硬之别。
装饰花纹:
雍正瓷器多仿成化作品。装饰花纹以花鸟为主,多采用折枝花。陶瓷逸丽清秀,富有装饰性。
3.乾隆
特点:
乾隆时期的瓷器,初期继承康熙、雍正的传统风格。以后,则以不惜工本,追求奇巧精异,流行模仿他物的做法。应当充分运用和发挥某一工艺材料本身的特点,而这种特点是其他物质所不能代替的。
釉色:
釉色主要有彩色,红釉、青釉、蓝釉、绿釉、黄釉等
清代彩绘珐琅彩:
在彩绘方面,珐琅彩是这个时期最重要的品种。珐琅彩始制年代是康熙时期,最早是用进口原料,直至雍正时期,用料能自己烧制,而珐琅彩的制作,则以乾隆时期为极盛。珐琅彩所用的彩料,色泽晶莹,质地凝厚,用作装饰,花纹有微凸堆起之感。珐琅彩的制作,瓷胎是在景德镇生产的,运到北京后在加施加彩绘,进行第二次烧制。由于珐琅彩多“内廷秘玩”,所以装饰画法极为精细,追求华美艳丽,颇具宫廷气。品种有杯、盘、碗、壶、瓶等。装饰题材有花鸟、山水、人物、婴戏、罗汉、八宝等。它具有“轻、薄、坚、细”几个特点。
4.三个历史时期陶瓷特点:
康熙刚健,雍正雅致,乾隆华缛。康熙装饰多用人物,雍正流行花鸟,乾隆早期尚奇巧,晚期重模仿(仿铜、仿漆、仿木等)。康熙的五彩、雍正的粉彩、乾隆的珐琅彩,其制作工艺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粉彩、粉彩和五彩区别、珐琅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