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漆器工艺
中国工艺美术史之漆器工艺知识梳理,分春秋战国时期、汉代时期、六朝时期、唐代时期、宋代时期等进行了梳理。
编辑于2022-10-26 16:17:08 山东省漆器工艺
一.春秋战国时期
题目:
名词解释:战国漆器
简答题:简述战国漆器的装饰纹样的题材及方法
1.战国漆器流行原因
漆器具有它的优点,体胎轻便,适于使用,光泽美观,进行装饰不受太多局限,而可获得较理想的艺术效果,且有防腐防潮的物理性质。战国漆器的生产以楚国最为发达
2.漆器的制作
木胎:是以木材作为器型,再进行髹漆。
夹纻:是用漆灰和麻布制成,先用漆灰制成漆胎,再用麻布裱糊再胎上。
皮胎:是用牛皮制作,然后加以漆饰。取其坚韧轻便,多制成漆盾
3.漆器的造型
生活器皿方面有羽殇,杯体成椭圆形,双耳,故称耳杯。作饮器有豆和笾,还有盘、盒、乐器、等等
4.漆器的装饰
装饰方法:描金、描绘、银扣、针刻
装饰纹样和图案组织:动物纹、云气纹、几何纹和社会生活题材。图案组织则有适合纹样、带状纹、四方连续,多用不规则的云气纹
漆器的色彩:一般是黑和红两色,而以黑地红纹为多,红地黑纹少见,这两种色彩的配合,形成一种明快的对比,在朴素中显得华美。也有饰以黄色和绿色的。而人物车马彩绘奁,还运用了赭红、黄、黑、蓝、白等多种色彩。
二.汉代时期
题目:
简答题:秦汉时期漆器的设计风格和特点;简述战国、秦汉时期的漆器工艺的特征
1.汉代漆器
在汉代,盛产漆器的楚地已经衰落,而四川的蜀郡和广汉郡已经称为漆器生产的中心,产量大制作精美
2.汉代制作方法
有木胎、竹胎、夹纻等种类,主要是木胎。有三种做法分别是旋制、剜削和卷制。其中旋制和剜削多用于大型的器物或者不规则的器物,胎体较重。卷制则是以薄木板圈卷,制作的器物胎体较轻。
3.汉代漆器的造型和装饰花纹
造型:
有耳杯、漆盘、漆盒、漆罐、漆奁、漆案、漆几等等,其中耳杯的数量甚多,双耳造型有变化,早期为椭圆形,晚期为菱形耳。代表的作品是彩漆三鱼耳杯。
装饰花纹:
云气纹:是一种主要的装饰纹样,形式的变化有十几种之多。
动物纹
人物纹
几何纹:有圆圈纹、锯齿纹、棋格、B字纹,B字纹多表现在器物的外缘,可能是动物纹的变形和简化。
植物纹:主要有卷草、四瓣花纹等。四瓣花纹又称四叶纹,多作纽盖或成器物的中心装饰,它既突出主题,也使得成组器物在装饰上取得统一的艺术效果。
装饰特征:
总的来说,汉代的装饰花纹,不如战国时期以描写为主,而是更加程式化、图案化、注重装饰效果。它具有强烈的节奏感,工整,精致而富有韵味。比如四川成都凤凰山汉墓出土的漆盘,描绘的龙凤图案只用单纯的线条,形象已经抽象化,使人见到的是线的动感。
4.汉代漆器的装饰手法
仍然以彩绘为主,所用颜料有的调油,有的调漆,所以经久不脱,色彩艳丽。汉代漆器除了黑白彩绘以外还发展到了多彩,特别是一些梳妆用品,还运用了黄色、绿色以及金银色等,显得更加华美
铜扣在汉代得到很大的发展,在有的漆器上面几乎不用任何的装饰花纹,而是采用铜扣,使得漆器的黑色和金属的光泽产生对比的美,显得各外的典雅华丽,
贴金片的运用也更加广泛起来,在漆器上常用薄金银片制成花纹进行镶嵌,应该是唐代”金银平脱“的前身。
汉代漆器的制作,体现了卓越的设计思想,它从实用出发,考虑到使用的方便,放置的容积以及图案纹样的多样统一,富于装饰性。
5.代表作品:
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漆器有700多件。其中,一号墓漆棺为四重套管,第二、三重棺的棺面上分别以黑、朱漆为底,画出流动的云气纹和仙人异兽,云气以沥粉勾边,人兽施以五彩,画风豪迈,线条流动,雄奇瑰丽。
三.六朝时期
1.漆器的制作方法
*夹纻:
漆器的夹纻作法,是用漆灰造型并且用麻布粘贴作为漆胎,在战国、两汉时期已经流行。六朝时期,佛教盛行,教徒们为了宣传教义,扩大宗教影响,开始利用夹纻工艺塑造佛像,以便装车游行。这种佛像比铜像轻便得多,比泥像又坚固得多,一时极为流行,称为“行佛”。晋代雕塑家戴逵,就以能制作夹纻行佛著名。他曾为南京瓦棺寺制作夹纻佛像五躯,与gu顾恺之得维摩诘像、狮子国的玉像,称为“瓦棺寺三绝”
斑漆:
是这一时期新的创造。是用几种不同颜色的色漆交混而产生斑纹的一种漆器,或用单色漆显现出深浅不同的斑纹。前者实际上是一种彩漆。这种斑漆,尚未有遗物发现。应是现代漆器制作中变涂技法的前身。这种漆器在宋代发展出犀皮漆,它的呈显出“片云、圆花、松鳞”等各种斑纹,颜色丰富,成本低廉,适于大量生产,故为人喜爱。
四.唐代时期
1.概述
唐代的漆器,多制作镜、瓶、盘、碗、琴的等生活器皿以及箱、床等家具。并且漆器的品种和制作手法除了有描金、螺钿、夹纻等外,还新创了雕漆。
*2.金银平脱:
金银平脱是唐代时期比较流行的装饰工艺,其实早在商代就出现了捶打金片作为装饰的工艺,由于技术落后,金片只能简单地附着于器物表面,以表现华丽。春秋战国时期将这种贴饰技术发展称为了“金银错”,即将金银丝纹样镶嵌入器物表面的刻纹之中。汉唐盛世,此工艺达到了鼎盛。尤其是唐代,工匠们在前人的基础上进行改良,普遍应用于漆器的装饰制作之中,形成了“金银平脱”技术。此工艺具体流程是工匠们先将金银熔化,制成箔片,并且剪镂成各种花纹;然后金银箔片贴片于漆器表面,再涂上两三层漆,待干后研磨,让漆层下的金银箔片显露出来;最后,形成与漆底在一个平面上的装饰纹样,金银光泽映照在黑色漆面上格外生辉,充分显示出器物的压制贵重,具有高度的工艺水平和审美价值。
*3.螺钿:
螺钿即在漆器上刻花纹,然后用螺钿等物镶嵌进去。这类漆器根据螺钿的厚薄又可分为厚螺钿、薄螺钿,或称硬螺钿、软螺钿两种。这种工艺最早出现于西周时期。至唐代,漆背嵌螺钿镜已属常见,但当时多为厚螺钿。元代以后又有了较大的发展。明清时期,薄螺钿的刻制逐渐普遍,匠人们在制作时候,不仅注意到根据花纹的不同部分使用不同色彩的螺钿,而且还在螺钿的嵌片上根据图案加划纹,以更好地表述其细部。一些极为精致的螺钿器同时还镶嵌有金银片。这个时期还有一种衬色细嵌,是以透明的贝壳透片作花纹,下面衬不同的颜色,彩色透过壳面透漏出来,呈现五彩斑斓的效果。螺钿漆木器的制作工艺,历史悠久,在明清时期达到了最高峰,名家辈出,工艺制作上不惜工本,精益求精,充分展示了古代工匠们的聪明与才智。其名家作品更是我国古代艺术品中一颗光辉灿烂的艺术明珠。
*4.雕漆:
是用调色之后的笼罩漆一层一层地涂在漆胎上,积累到相当的程度,再用刀雕出花纹的工艺。这种工艺在唐代就已经出现了,,但在唐代的技法比较古拙,雕出的花纹与地子都在同一平面上,没有高低之分,很像木刻的印版。宋元时期,其技法有了较大发展,不仅刀法圆润不露痕迹,而且花纹纤细精巧,器物造型美观,为明清时期雕漆工艺奠定了基础,明朝的雕漆根据漆的颜色又可分为剔红、剔黄、剔绿、剔黑、剔犀、剔彩等多种,以浙江嘉兴和云南的技艺最为著名。嘉兴雕漆的主要特点是漆层浑厚、漆色红亮、藏锋不露、纹饰粗犷圆润。云南雕漆,主要特点是漆色紫红深褐无光亮,刀法细腻,刻痕显露。
五.宋代时期
1.金漆
是指用金粉作为漆器的装饰,主要品种有戗金和描金。戗金是宋代一种新的创造,是用特制的工具在漆面雕刻出花纹,在划纹中上漆后,再填以金粉。填金的称为戗金,填银的称为戗银,填彩的则称为填彩。花纹则仍呈刻划的阴文。描金是用金粉在漆器上绘画花纹,亦称泥金。以浙江瑞安出土的描金堆雕漆盒为代表,它是宋代漆器中一件十分优美的精品,此盒为四方形,盒的四面用连弧纹开光的装饰形式,中心用描金绘出人物、波涛等十分华丽。
*2.犀皮
是一种斑纹漆器。它的制作方式是:先用稠厚的色漆在器胎上涂出凹凸不平的漆层。待干后,再用各种对比鲜明的色漆分层涂漆,形成多层多色的漆层,最后用磨炭打磨,由于漆层的高度不同,因而打磨后显出如同“片云、圆花、松鳞”等各种斑纹。这实际是六朝斑纹的发展。犀皮漆俗称虎皮漆或称菠萝漆。宋时有犀皮行专门进行犀皮漆器的生产,它适于大量生产,成本低廉,故为一般人所爱。
六.明代时期
1.果园厂雕漆
果园厂是明代封建官营的漆器生产机构。制作雕漆、填漆等种类,但以雕漆最有特色。永乐、宣德时期的雕漆,刀法明快,讲究磨工,花纹浑厚圆润,题材十分广泛。花卉有牡丹、菊花、茶花等,动物有龙、凤、孔雀等物。而到了嘉靖、万历时期雕漆的风格有所变化,刀法棱线清楚,不藏锋。装饰内容常采用情节性题材,如龙舟竞渡、聚宝盆等。填漆则是在漆器上雕刻花纹,然后在刻划处填以彩漆。填漆有两种做法:一是填彩和漆面相平。二是填漆后花纹凹陷,不与漆面平,显出刀刻味。
*2.黄大成和《髹饰录》
明代黄大成所著,成书于明末天启年间。全书分为乾、坤两集,分利用、楷法、质色、罩明、描饰、阳识、填嵌、雕镂、质法、尚古等十八章。是一部漆艺的创作实践总结。它详细的叙述了制漆的工具及材料,制漆的各种弊端,色漆的制配以及丰富多彩变化万千的各种装饰方法。系统阐述了漆艺的创作原则,如“巧法造化,质则人身,文象阴阳”,称为三法。也就是创作的基本原理,要以自然条件为设计依据;其内质犹如人体的结构,骨肉相连,肥瘦得体;其纹饰则以阴阳呼之,虚实相生。
七.清代时期
1.北京雕漆
清代雕漆,以北京雕漆最为著名,较之明代有显著特点。明代漆色暗红,清代鲜红;明代刀法圆润,多磨光,清代刀痕显露,不打磨;明代花纹庄重浑厚,清代繁缛纤细;明代胎骨多为木胎,清代则兼有瓷胎、紫砂胎、皮胎等。清代多剔彩。这种剔彩器,常刻出两色锦地,以增加色彩变化。
2.扬州螺钿
扬州漆器,有螺钿、百宝嵌等种,其中以螺钿最有特色。螺钿工艺中,以点螺最为精巧,它用彩色的鲍鱼贝壳切成细片,镶嵌成各种纤细的花纹,显出五彩的光泽。百宝嵌又称“周制”,为明代周姓所创。清代制漆人卢映之及其孙卢葵生,都是漆工名手。卢葵生不只能制作镶嵌漆器,他所制作的漆沙砚,内含带闪光的沙粒,更是一种著名的品种。
3.福州脱胎
脱胎漆器色泽华美,器体轻巧。乾隆时期制漆人沈沼安,运用传统的夹纻技法,肠燥了脱胎漆器,以粘土、石膏等塑成胎胚,以大漆为粘剂,然后用麻布或绸布在胚胎尚逐层裱糊,待干后脱去原胎,留下漆布雏形,再经过灰底、打磨、髹漆研磨,最后饰以各种装饰纹样,便成了光亮如镜的脱胎漆器成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