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导图1:根道果“禅修的方法与次第“序言及一二章
用科学角度简述佛法是如何以及为何有用:佛陀体悟到的是本性的一切潜能,之前被二元观限制:认为有某个独立存在,原本真实的”我“;和某个独立存在,原本真实的”他“。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论语孔子简单思维导图
《傅雷家书》思维导图
《童年》读书笔记
《茶馆》思维导图
《朝花夕拾》篇目思维导图
《昆虫记》思维导图
《安徒生童话》思维导图
《鲁滨逊漂流记》读书笔记
《这样读书就够了》读书笔记
妈妈必读:一张0-1岁孩子认知发展的精确时间表
根道果 t 禅修的方法与次第t序言及一与二
序言
海涛法师
中心 能为心师,则得心安
佛陀:不随于心,能为心师
心的状态
变化多端的心
今天喜欢的人,过段时间就不再喜欢
今天为来吃某个食物,去排队,过段时间新鲜感消失
现在明明感到新奇,新鲜的事务过段时间就不感兴趣
心念如雨滴,一滴接一滴,光观都累,何况跟着跑
狂放不羁,随时跟着环境而转
心的作用
不受控制的心,产生负面心态,进而制造许多不善的业
善加控制心,即使生活困顿,仍能自在,享受人生
停止制造心灵垃圾,才能避免麻烦,得真喜悦
修心方法
禅修:必须花时间训练、锻炼心
修心目的
转化心念、思想,继而用慈、悲来保护自己
透过见实相与根除烦恼,得到究竟的快乐
根
佛陀简介
‘’佛教‘’是直接探索心及修心的方法
‘’佛陀“一词是梵文(Buddha),意思是觉醒者
佛法
告诉世人错误的观念如何深植于心中,以及如何斩断
佛陀体悟到的是本性的一切潜能,之前被二元观限制
二元观
认为有某个独立存在,原本真实的”我“
和某个独立存在,原本真实的”他“
两者是分离且对立的
二元观的科学解释
根植于脑部结构和功能的一种复杂的生存机制
可以透过经验而改变
初次参加三年闭关
转世活佛在禅修初期经历焦虑、身体不适、心烦意乱
原因
更具觉知,更能觉察到念头与感官觉知之流相续不断的来去
初学禅修者,大多会遇到此种经验
没有真正认识到自心的真实本性
应对方法
静坐观念头
体验
念头和情绪不像表面上看起来的那么真实、具体
不再相信念头和体验的故事后,开始看见背后的作者
新的本性—无垠广阔、无限开放的觉性
总结
重复体验觉性而逐渐稳固后,几乎无可动摇
我们为利益他人而做的努力,会得到千百倍回报的学习和发展机会
科学与佛学
科学
麻省理工生物学教授指出
佛法修持强调让心达到更高层次的觉醒
现代科学把重点放在如何让病患回到正常生活
心
通过当下经验中,不可预测因素和神经元惯性之间的互动不断进行
身
形体
无常、不断变化
提现木偶
语
语言以及一切用来沟通的
提线木偶
无常,变化
意
不断的活动,无实体
操控提线木偶的师傅
不断开展、显露的经验
脑
特征
可以对日常生活的态度发生实质性的改变
不是单一的物体
一个和谐且纪律良好的交响乐团
但无总指挥
重复的经验会改变脑的运作方式
构成主题
神经元
轴突
喜交际,爱传话
突触
神经传导素
血清素
肾上腺素
多巴胺等
彼此连接,如同老朋友,养成传递同类信息的习惯
心的习气
神经元根据作用分为三层
脑干
又名爬虫脑
调节基本,非自主性功能
控制对抗或逃避的受惊反应
无需有意识的指令
争斗意识多余合作
脑边缘区域
别名
情绪脑
形状
像头盔包围脑干
结构
有功能已经设定的神经连接
功能
教授后代生存技能
辨别与感知情绪
分辨意图
奠定记忆与学习的基础
两个重要结构
海马体
有两对
位于太阳穴后面的脑显叶
决定直接体验新生记忆
杏仁核
位于脑边缘下,脑干上
负责感知与制造情绪
与自律神经系统和下士丘相连
二者影响
举例;被羞辱与批判长大的孩子,长大惧怕怨恨权威
原因;脑杏仁核用于触动情绪反应的连接不够精确
会让大脑错以为场景再现
皮质层
理性活动的中心
让我们具有语言、写作,艺术,数学等
解决问题、分析、判断、有同情心的能力
任何念头的产生都经过上述三者的一系列复杂互动
经验会改变神经元结构
我们认同的自我‘’我的心’‘我的身体’我自己,其实只是相续不断的念头、情绪、感官知觉与感知分别等所造成的一种错觉和幻相
只是单纯的观看每一个通过自心的念头、情绪、感官知觉,那个有限的自我幻相变就会消融,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比较平静、宽广、安详的觉知
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