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大国的兴衰》【美】保罗.肯尼迪
这是一个关于《大国的兴衰》【美】保罗.肯尼迪的思维导图,《大国的兴衰》是一部广泛论述国际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历史的巨著。作者反思五百年来世界各大国兴亡盛衰、成败得失的经验教训,强调经济和科技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基础,经济力量是军事实力的后盾。
编辑于2022-09-16 08:09:02上篇微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重点研究家庭、企业等个体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旨在阐明各微观经济主体如何在市场机制调节下进行谋求效用或利润最大化的理性选择。按照微观经济学的分析,价格是经济活动的晴雨表,它指示经济活动的方向,决定资源配置的类型。
这是一篇关于现当代国际关系史的结构思维导图,阐述了现代国际全市斗争与现代国家体系演变和国际发展趋势等内容,对国际关系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下载收藏。
这是一个关于《大国的兴衰》【美】保罗.肯尼迪的思维导图,《大国的兴衰》是一部广泛论述国际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历史的巨著。作者反思五百年来世界各大国兴亡盛衰、成败得失的经验教训,强调经济和科技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基础,经济力量是军事实力的后盾。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上篇微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重点研究家庭、企业等个体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旨在阐明各微观经济主体如何在市场机制调节下进行谋求效用或利润最大化的理性选择。按照微观经济学的分析,价格是经济活动的晴雨表,它指示经济活动的方向,决定资源配置的类型。
这是一篇关于现当代国际关系史的结构思维导图,阐述了现代国际全市斗争与现代国家体系演变和国际发展趋势等内容,对国际关系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下载收藏。
这是一个关于《大国的兴衰》【美】保罗.肯尼迪的思维导图,《大国的兴衰》是一部广泛论述国际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历史的巨著。作者反思五百年来世界各大国兴亡盛衰、成败得失的经验教训,强调经济和科技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基础,经济力量是军事实力的后盾。
《大国的兴衰》 【美】保罗.肯尼迪
第1编:工业革命前世界的战略和经济
1*西方世界的兴起
为以后发生的一切提供一个背景 研究其他竞争者的力量和弱点+欧洲兴起的原因
穆斯林世界
奥托曼帝国1299-1923
力量
军事机器,信仰,文化,文字,土地,技术,容忍别的种族存在,官僚阶层
弱点
外部敌人,个人失误,体制缺点
闭关自守p23
过分扩张p23
保守主义p24
莫卧儿帝国1526-1857
弱点
外敌(马拉萨斯人,阿富汗人,东印度公司)
衰弱的国家制度核心
保守主义
宗教妨碍
挥霍浪费
自然灾害
重税
内部>外部
明代的中国 1368-1644
力量
人口,文化,土地,河运,政府,官僚管理→凝聚力,优越性
海外探险(郑和下西洋p18),进行贸易
技术早熟(国家目的)
弱点
厌恶商业和私人资本
闭关自守p18
保守主义p19
欧洲的奇迹
←经济上的自由主义+政治军事上的多元化+知识自由
两个例外——日本和俄国(政治统一,经济增长)
日本
力量
强加于人的统一
“新君主政体”
地理优势
俄国
弱点
征服→意见分歧反叛
技术落后,经济不足
社会弊病严重
地理制约
2*哈布斯堡家族夺取霸权1519-1659
其他欧洲主要国家如何协力同心→阻止哈布斯堡家族夺取霸权
哈布斯堡王朝的实力和弱点
力量
大量物质积累
波西米亚,匈牙利,葡萄牙,英国(短时期)领土
遗产: 卡斯提尔,阿拉贡,勃艮第,奥地利
西班牙的征服别国和发现新大陆
外国雇佣军补充本国军队
财政收入
步兵优势
弱点(匮乏)
西班牙政府未能有效率地动员现有物力、人力,而且由于经济上的愚蠢行动,反而使自己的实力衰落
军事革命(1520年以后的150年中发生的战争规模、费用、组织的巨大增加)P62,74
哈布斯堡王朝要做的事情太多了,要大的敌人太多了,要保卫的战线太多了
各国情况比较
英国P77
1650,克伦威尔领导下的英国可以比任何人以往的政府更成功地起一个大国的作用
保持国家的海陆军力量与鼓励民族财富发展之间的适当平衡
执行双重任务。陆上,海上都遏制腓力二世
瑞典P82
内部分裂+经济弱点→发展(外国企业家+古斯塔夫斯一系列改革。)
强大的战争机器是寄生的
荷兰P86
实力扎根于贸易,工业,财政
军事实力(海外扩张+阿姆斯特丹日益成为国际金融中心)
哈布斯堡的失败是相对的 每个欧洲强国都有优点和弱点,真正的需要是防止后者超过前者
法国P75
比利牛斯条约1659(法国相对衰落)
患有许多老毛病
结构的脆弱性
斗争的意义和过程
宗教改革+哈布斯堡家族成立联合王朝←→多向性+分散性+欧洲国家体制存在特有竞争
法国争对意大利的大战 土耳其人 德国挑战
战争、金钱和民族国家
欧洲民族国家演变产生的原因
更了解别国人民的情况
战争和战争的压力
军事因素
经济变化
政教分离
胜利和失败之间的差别很小。 反哈布斯堡力量的胜利是一个边缘的、相对的胜利。 他们无非是比哈布斯堡王朝这个对手更能维持物质基础和军事力量之间的平衡而已
3*财政、地理与赢得战争1660-1815
强国(法,英,俄,奥,普)斗争
历次战争的胜利1763-1815
七年战争世使列强的纳税能力和社会结构都受到过度的压力,大部分领导人都不愿采取大胆的外交政策,各国都忙于自省和进行改革
经过20年几乎连绵不断的战争和100多年大国之间的警察关系和冲突,欧洲各国体系终于形成新的方式,保证大体的均势
在1763年后得几十年中,柏林、维也纳和比较强硬的圣彼得堡都不愿挑动另外两国结成敌对的联盟或者参与达七年战争那样规模的战争,要取得更多的领土,只能通过牺牲弱国的外交交易才能得到
那场在20多年中消耗了欧洲大部分精力的战争,是慢慢的和不平衡的开始。
在英国和法国,内政也同样是中心问题
欧洲的拿破仑体系是建立在矛盾上面的
历次战争的胜利1660-1763
欧洲的这样总的政治、军事、经济力量的均势,其基础是1715年后长达近20年的英法缓和
西欧各国的权利重新分配没有东欧各国发生的情况那样充满戏剧性和精彩动人
每一次联盟都可能严重的伤害但不是压倒对方
地缘政治
地理自然因素+该国在多边战争中的战略地位+是否能够集中力量在一条战线上+和强国/弱国共享边界+海上/陆上强国+是否容易脱身与欧洲大战+是否能够获得额外资源
联合省(荷兰)P108
奥地利P112
普鲁士P114
法国P110
俄国P116
英国P119
“财政革命”P96
金融实力与强权政治P99
英
法
无适当公共财政制度
每年都有新债
德国的兴起有两个主要牺牲者奥匈帝国和法国都不能集中精力对付柏林 法国被孤立,奥匈帝国被吓唬住,德国南部和意大利这两个缓冲地带现在并入了较大的民族单位,剩下能够有力地抵制德国进一步扩张的国家,似乎只有独立的俄国和英国 英国政府摇摆不定 俄国希望德国支持其在巴尔干的利益
有效率的借款机构+在金融市场维持政府的信用
战争消耗大+硬币长期缺乏→财政革命
第2编:工业化时期的战略和经济
4*工业化和变动中的世界均势1815-1885
“中等国家”
法国
法国可以和某个大国间密切关系,利用这种关系来达到法国的目的?
法国政府屡屡更迭,无疑影响了外交,因为当时意识形态作用很大
他们只向法国提供外交友谊,而不是允诺使法国得到领土上的好处
对方可能比法国更会利用结盟关系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1814到1815年中突出的事实是,所有其他大国都已表明,他们决定不让法国在欧洲保持霸权
那些限制法国的条件,同时也帮助法国成为一个对其他国家的制约力量
哈布斯堡——弱点暴露
除了军事上潜在弱电外,缺少足够的经费,工业基础薄弱
民族日益觉醒的时代,帝国看上去越来越脱离时代了
和法国打仗的费用使帝国财政枯竭,负债累累
所有的一切并不意味着帝国要提前衰亡
普鲁士——德国问题P190
有无可能使39个日尔曼民族的邦最终联合起来,以及用什么手段去达到这个目的
英国充当霸主?
战略弱点
英国一再输出资金,帮助了外国将来与英国产品竞争
英国经济日益依赖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后者更为重要
1815年,英国人已经在世界上取得了相当突出的地位。(海上霸权,政治信用,商业技巧,结盟外交) 工业革命的结果,使英国的地位得到提高,使之成为另一种类型的强国
英国经济在世界上的地位并没有在他的作战力量上反映出来
1815到1880年,大英帝国大部分处在强权政治真空状态
英国人认为三个更有价值的领域
财政金融
大量出口资金
国内市场开放
殖民主义帝国
海军
英国,管理帝国的方式无非是小本经营
明显表现出的主要是英国的力量,而不是弱点
德国统一战争
19世纪60年代,普鲁士发生军事革命,他的基础是一些相互关联的因素
187年后的十年时间,列强的外交是寻求稳定
普鲁士的胜利是其军事制度的胜利
结论
1815到1885年这段时期并没有发生任何长期的相互消耗的战争
战败的国家都是那些没有实行19世纪中叶的军事革命的国家,没有新武器,没有动员和装备,大军队没有使用铁路轮船和电报等新式交通和通信工具,没有工业生产基础支持军队的国家
克里米亚战争1854-1856和俄国力量的衰落
克里米亚战争不但破坏了老式欧洲协约外交,而且使处在两个侧翼的国家,都感到不必干预欧洲中部发展的事情
克里米亚战争证明了欧洲的落后,十分惊人
如国整个制度没有能力,应对危机
后勤和经纪上弱点明显
欧洲别的国家动得快,欧洲落后了
美国与内战1861-1865
美国在战略上是安全的,可以把自己的资金集中使用,发展潜力很大的经济
内战爆发前,美国就是已经成为一个经济巨人 力战解放了国家的潜在力量,使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军事国家
北方得胜的原因
联邦方面,后来实在无力支付战费了
双方经济基础差别悬殊
资源和人口不平衡
非欧洲国家的衰落
由于欧洲工业化和扩张的结果,世界力量对比发生戏剧性的变化
西方人的影响乃是推动19世纪世界力量最值得注意的问题之一
任何一个国家在工业革命和现代化以前的特征都是贫穷
5*两极世界的来临和“中等国家”的危机(no.1部分)1885-1918
世界力量的对比
力量对比的变化总是造成不稳定的局面,而且往往引起战争
军事潜力不等于军事力量,经济上的巨人,由于政治信仰和地理安全的原因,宁愿当军事上的侏儒,而一个经济上缺乏大量资源的国家,反而会将本国社会组成一个可怕的军事强国
人口多,本身从来不是力量强大的可靠标志
大国的地位
较晚进入国际体系的国家
意大利
意大利的兴起,当然冲击着他的两大邻国——法国和奥匈帝国
意大利于大国地位的表面现象,掩盖着惊人的弱点
经济落后
全国不团结,意志不坚决
军事力量效率低下,外交无援
意大利在1890年是大国体制的一名边际成员
日本
日语复杂难懂人民与世隔绝没有亲密的邻邦,而对自己独特的文化又化有强烈的感情,所以一直到19世纪下半叶的默契,他们还是内向的人民,不接受外来影响
明治维新,自1868年以来实现了这一变革←国家需要
日本统治阶层中的权势人物决心避免日本也像亚洲别处那样被西方控制和沦为殖民地
地理上的孤立优势
道义(日本人对自己独特的文化有着强烈的感情,有崇拜天皇和尊重国家的传统,武士道精神,讲究纪律和坚韧不拔的精神)
民族士气、纪律资源充足
德国
德国远不是像日本那样从地缘政治孤立状态中冒出来的,而是干脆在老的欧洲国家体制的中心产生创建。德国本身就是直接影响到奥匈帝国国和法国的利益,而他存在改变了所有欧洲大国的相对地位
德国在工业,商业,陆海军方面进一步增长的惊人速度和深度影响深远
德国扩张主义特点是它已经掌握了改变现状的实力手段以及创造这些手段的物质条件
所以这地国的弱点在于其地理位置和外交政策
新兴国家感到要冲出是一件大事,但是现在受到压力的既得利益大国急于想保住自己的地盘
老牌国家
奥匈帝国
经济和社会有大毛病——人均收入和产量在各地区差别极大
统治下的是民族文化差异最大的一群人民
奥匈帝国有这么多的潜在敌人,这本身是由于他所处的独立地理和多民族的环境
法国
他只有一个敌人德国,它可以集中全国的资源对付德国
法国奉行一条强悍的殖民政策。是因为他的政府体制允许少数官僚殖民地总督以及狂热的殖民党人执行一种进取的战略,而第三共和国中迅速变化着的政府部门很少有机会对此加以控制
英国
英国是全球经济中最大的投资者,银行家,保险商和商人
世界力量对比的变化,工业化的普及,他国力量上升或大或小的冲击,新问题的出现,英国工商业领先地位遭到的侵蚀说到底,这是其海军军事和帝国力量的基础﹌从而削弱英国的霸权
19世纪末,英国生产率放大下来以及竞争能力下降,牵扯到民族性格亟待人的差别,社会精神气质,交易制度等复杂问题,以及一些更加具体的经济原因
但它负得起一场更大规模,更昂贵的战争,问题在于他是否能够维持其自由政治制度
英国有永久的利益,但没有永久的盟国
俄国
俄国在1914年前看来既前大又脆弱,这要看人们使用的是望远镜的那一头
俄国的实力和影响在整个19世纪世界大部分时间内的下降大致同太经济上越来越落后,是成正比的
还未进入大国体系
美国
美国似乎拥有所有的经济上的有利条件,而一些其他国家只具有一部分条件,可是它的不利条件,美国却一个也没有
美国工业实力和海外贸易的发展所带来的是更为强硬的外交和美国式的世界强强政治 同全球上个国人民相比,自认为具有特殊的道义上的天赋,他同社会达尔文主义和种祖母混合在一起,又夹杂着工农业压力,争取牢靠的海外市场的要求
这一时期,美国对外政策真正的新特点是它对西半球以外事件的干涉和参与
美国军队数量小,在许多方面反映出他的安全状态
美国肯定已经成为一个大国,但他还不是大国体系的一员
结盟与滑向战争
研究从俾斯麦去世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之间,反复无常的结盟外交
所有这些战争计划回顾起来,好像是一排多米诺骨牌,一个一倒,其余的陆续统统倒下
结盟制度本身实际上保证战争不会迅速决出胜负。意味着这场长期战争的胜利将属于如同十八世纪的联盟大战那样军事上,海上,财政,工业技术上的全部资源,最丰富的一方。
总体战与力量对比
欧洲五大强国才真正关键地位
协约国物质上的优势很明显,但并非压倒的优势 协约国数量上和工业上的优势相对无效的原因在于无法主动出击+军事斗争性质本身
德国具有两项较为特殊的有利条件
夺取了战争高地,俯视西部战线
德国地理优势,内部东西交通畅通,抵消了协约国对他的包围
德国人除了内线铁路效率和良好的防御地位等有利条件以外,还有与之有关的选择时机的问题 同时,也由于德国部队优良的作战素质,他拥有一大批聪明而肯动脑筋的参谋人员,他们比任何其他部队都更快地适应了战争的新情况,而且到了1916年已经总结出战争中攻与防的性质 德国这个国家可以依赖大量人口和庞大的工业基础来进行总体战
如果认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局早已注定是很错误的,但同时这里提供的证据说明那次战争的整个进程,双方早期的僵局,意大利参展起步了什么作用,俄国被逐步拖垮,美国干涉对保持协约国压力的决定性意义,以及同盟国终于崩溃,同双方在斗争的不同阶段的经济和工业生产以及实际动员起来的部队数量是密切有关的
6*两极世界的来临和“中等国家”的危机(no.2部分)1919-1942
战后的国际秩序
表面现象
偏重法国为防止德国东山再起而寻求安全的努力
紧张的金融的外交阶段
1919年之后的国际秩序的基础结构,与半个世纪前影响外交活动的结构大不相同,而且更加脆弱
4年半的总体战造成巨大人员伤亡和经济挫折
战争所引起的和军事冲突所造成的疾病、饥饿、匮乏、心理创伤
巨大的物资耗损
造成空前复杂的问题
为以后多年的痛苦冲突埋下了祸根,从而加剧了西欧与感到不满的美国之间政治同情的裂痕
世界经济危机
世界秩序已经分裂为互相竞争的块块
20年代和30年代的国际关系,继续因意识形态和社会分化为政治集团而日趋复杂
西方殖民控制日益面临挑战
一个难堪的现实
德国问题不仅未能解决,反而更加困难和尖锐P328
法国的步步紧逼加剧德国的不满 东欧中欧经济前景不妙 国联的消极作用 民族主义分子的发展
国际危机~战争的乌云再次拢聚
挑战者
意大利P331
经济上具有脆弱性,尽管他的领导人积极进取、野心勃勃
政治实力虚弱地惊人~继续依靠小农经济~军队实际作战能力糟糕
相对弱势明显
领导人的战略包袱
日本P339
日本军人不仅有勇敢精神,也掌握了军事技术优势
日本崛起迅速
日本海军表面上受到华盛顿条约的法律约束,实际上却要强大很多
实行征兵制,日本军队可以随时得到人力并向新兵灌输,绝对负责和集体力量的传统
日本军事效率高,但也有弱点
派别人间的斗争,军民间的纠纷和暗杀使政府的决策,反复无常
陆军海军之间缺乏适当的协调
随着支付军费,越发庞大,国债已惊人的速度上升(゚O゚)
外汇和原料储备日间缩小,资源进口困难
日本要实现经济安全,只能与美国一战,孤注一掷
德国P334
德国看上去是列强中最弱也是最麻烦的国家,它不满于战后的领土和经济安排
希特勒上台后利用当时有利的客观环境,改变了德国在欧洲的地位
希特勒的特殊之处
他所要创建的国家社会党,德国具有不寻常的紧张性和狂躁性
国民经济在扩军活动开展起来时的可怕不稳定状态
德国虽然表面看上去有些厉害,内力却十分羸弱
经济受凡尔赛领土安排,1923年通货大膨胀,偿付战争赔款,难以进入1914年以前的外国市场。经济复苏后,遭受经济危机严重打击
国家社会党局策机构的混乱
大规模军事开支
疯狂的扩张军备同德国对进口原料的严重依赖发生尖锐冲突
后果1德国在1938到1939年并不像希特勒喜欢吹嘘和西方民主国家感到恐惧的那样强大
后果2由于德国军队如此迅速地重新武装给经济带来紧张,希特勒特别想求助于战争来转嫁这种经济困难
后果3德国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维持这种征服和劫掠的政策而又不冒过多的风险呢?
希特勒,有疯狂的长期野心和逃避定近期危机的需要,像日本一样一心想尽快改变国际秩序
法国与英国P351
面临着日益严重的困难。他们之间虽有很多分歧但都是实行自由资本主义国家、都受到战争的严重创伤,政治经济恢复不易。1919年之后两国都主张维持现状
法国
1933年后法国经济发生接连不断的全面崩溃~30年代法国军事作战力量崩溃。德国在经济和军事上跃居法国之前
在经济上,生产上的困难背后还有着更深刻的社会和政治问题
法国的弱点也不是靠外交上的成功就能取得的。1914年后的三十年,法国对外政策的矛盾日渐暴露
在这种阴暗的外交,军事和经济环境下,法国在未来同德国的任何战争中,只好将战略主要放在一靠争取英国的全面支持法国最大的诗算,也许就是认为英国在30年代末仍会向1914年一样有能力帮他抵挡住德国的挑战
英国
英国仍是一个有相当力量的大国,战略上有不少有利的地方,其制造业产值和工业潜力是法国的两倍。然而,它本身的地位早已不如20年前那样坚固和充满自信
1919年以后的国际舞台启发,人们要谨慎,何避免承担义务
但各国内政治和经济两方面的压力,使法国和英国一样,在30年代初期专制国家增加防务开支时,减弱自己的防务开支
在30年代,英国人发现自己处于一种全球性的外交和战略困境
张伯伦越是迫于西特勒的进一步侵略和英国舆论的愤慨而抛弃绥靖,根本矛盾就越突出
战争前期同样严重的矛盾,在军队也露出端倪
总而言之,不论张伯伦在1939年以后对德国采取更强硬的政策,还是他在1940年5月被秋季而取代,都不能解决英国在战略和经济上的困难
尚未登场的超级大国
英法两国的决策者们在对付30年代外交和战略的条战时,所面临的最大一个困难,就是不能确定苏联和美国这两个巨大的而又有超然的国家态度
苏联P363
苏联的实力在1914-1918年战争和后来的革命及内战中遭受的损失最为严重。战争与革命使俄国放弃了发展经济的13年
社会主义的控制经济
农业集体化,国家以一种极端严厉的方法将自己至于农业生产与城市消费者之间
在经济上产生了两个截然相反,然而又可以预见的结果
富农由于拒绝强制的集体化而被消灭,结果苏联农业产量灾难性的下降
私人消费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压缩到近代史上空前的水平,相当的资金用于教育,科学和军队。 制造产量和国民收入的增长,在工业化历史中是前所未有的
这些了不起的增长,掩盖了很多不足之处
农业产量缓慢增长,难以养活这个国家
交通系统不足
很多工业部门严重依赖外国 工厂巨大难以进行新的调整 大清洗运动 经历了战争的洗劫,同时又痛切地感到潜在敌人的危险~波兰日本,英国
斯大林采取绥靖政策。由于苏联对东欧也抱有政治野心,在瓜分这一地区独独立国家时,只要苏联能够得到丰腴的一份,他就很少有保留意见
美国P370
在两次战争之间的年代里,美国在世界事物中的力量和苏联以及德国成反比 20年代异常强大,30年代大萧条,比任何一个国家都衰弱的厉害,30年代末才部分恢复
20年代
美国人民坚决拒绝在世界政治中担任领导角色
国家的自给自足程度非常高
30年代
美国经济所受到的打击更胜于所有其他发达国家的经济,一部分原因是因为美国资本主义比较自由和容易变化的特性
美国还没有高级文官军事机构研究战略问题
40年代 美国力图缩小由于法西斯国家首先花费大量军事开支而造成的军备上的差距,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法西斯进一步扩张的机会
逐渐展开的危机
危机出现时,各主要国家的政治家们被迫从更大的外交角度,特别是从他们国内紧迫问题的角度来分析危机
英国恢复后并不打算改变日本政府满洲政策 英国领导人培养考虑和平的巨大压力以及对日本占有战略优势的那个地区的不得力防御 更多的人想同日本保持良好关系
国联没有其他能阻止日本侵略满洲的有效方法
意大利在远东没有切身利益
德国同中国保持商业和军事关系,乐于从旁观察日本,而得出为欧洲提供一个有用的先例
苏联对日本侵略感到关切,却无疑单独采取行动
法国左右为难,他们不希望看到改变现有,和无视国联决议的先例。他们对德国暗中动作和维持欧入现状越来越关切
美国国务卿表示,绝不宽恕日本行为,但并未引起总统和英国政府的兴趣
日本军队1931年开进满洲的行动是否得到日本政府的认可并不十分重要,更重要的是这个行动成功了,并得以进一步扩大,而日本确为采取任何有实质内容的行动。 1933年,德国威胁重现,英法美外交合作关系更加紧张 1933和1935这种困难只是让人令人不安,还没发展到太严重的地步 1935年下半年,问题变得严重了。英法两国对安全问题的分歧认识显露出来。 罗斯福,只是口头上的谴责,而为许诺采取任何行动 斯大林专注国内事务,谨慎对待日本
法西斯国家相互靠近的时候,他潜在的敌手却变得更加分裂
1936-1937法国受影响最严重,经济萧条,政治分裂,一系列的重大打击几乎完全摧毁了法国在欧洲进行建立的安全体系 阿比西尼亚事件和罗马-柏林轴心的建立是意大利从一个潜在的盟友,变成了一个最难以预测,最危险的敌人 比利时采取孤立主义,打乱法国北部边界防御计划 西班牙内战 东欧地区,南斯拉夫向意大利靠拢,小协约国似乎解体 张伯伦,实行自己的绥靖求持久和平的战略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时,英国和法国又一次站在了德国的对立面 “非真实的战争”是德国军队,本来就占善婚的那些国家战略中的因素更趋完善 德国战争机器1939到1940年取得的决定性胜利,大大扩充了它的石油和原料来源 1941年12月,标志已成为全球性的这场战争的第二个转折关头
外交政策的局限
第3编:战略与经济 今日与明天
7*两极世界中的稳定与变化1943-1980
“正确运用压倒优势”
压倒优势:希特勒的命运被决定了,墨索里尼的命运被决定,日本人将被碾成齑粉
经济力量决不是影响军事战争的唯一因素,甚至在1939到1945年的机械化的全面战争中也是如此
在一场旷日持久的全面的联合战争中,赢得最后胜利的是具有最深厚财力的国家
广岛的被破坏和柏林被红军攻陷,不仅是又一场战争的结束,而且标志着世界事物新秩序的开端
新的战略态势
新的战略现实:冷战的外交需要和国内需要互为补充,并且都符合意识形态原则。自由主义和共产主义这两种世界性的思想相互排斥。双方都可以把世界理解和描述成一个意识形态之争,同权力争之优势不可分割的舞台 一个国家不是在以美国为首的阵营里,就是在苏联阵营里
由于世界上大部分国家或者被战争消耗的精疲力尽,或者仍处于殖民地的不发达状态,所以1945年美国力量强大的有点不尽自然P402
1945年的苏联,实质上是个军事大国,同时又在经济上贫穷,匮乏,发展不平衡
同超级大国的兴起相反,降为中等国家的前大国P410
冷战与第三世界
战后20年,国际政治的主要内容是如何适应这种苏美争夺以及后来部分的反对这种争夺
无论是在波兰问题,还是在德国问题上,俄国人的政策必然同西方的政策发生冲突
冷战的特点
欧洲两大集团的分裂加剧
侧翼不断升级的行动,从欧洲深入到世界其他地区,却并不使人感到惊讶(土耳其,波斯,远东地区,伊朗,希腊,东印度群岛,越南,马来亚,东方地区,朝鲜)
两代集团,日益加剧的军备竞赛以及建立支持各自一方的军事联盟
俄国和西方在全球建立联盟,因相互竞争寻找新的伙伴,或者至少不让第三世界国家加入对方一边
第三世界
20世纪大国政治中,超级大国的兴起起和全球性的政治分裂,开始发生相互作用
之所以被称为第三世界,正是因为他们坚持要同美国和苏联操纵的集团有所区别
第三世界和前面两个世界的关系,总是错综复杂和变化无常 第三世界的革命、内战、政权更迭以及边界冲突,常常使莫斯科和华盛顿措手不及
两极世界的分裂
进入70年代以后,华盛顿和莫斯科的关系在世界事务中似乎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军事上,苏联已经非常接近,但双方仍然都与其他国家不同 超级大国任何一方都拥有巨大的毁灭另一方的能力,这种现象被称为相互确保摧毁
中国 。不仅由于第三世界的崛起是问题复杂化,而且在以前看来是莫斯科与华盛顿操纵下的坚如磐石的两大集团中也发生了明显的分化,其中最具决定性的是苏联与中国共产党之间的分裂 。斯大林对中国的少量援助,总是以强调俄国在满洲和蒙古的特权为代价 。当时,中国所执行的果断的独立路线,无论在哪一方面,都使外交关系变得更为复杂和奇特,特别是在亚洲
法国 。60年代初,主要由戴高乐反对美国霸权运动所引起的西方阵营的混乱,从长远的观点来看并不严重,尽管这些混乱加深了两大阵营分崩离戏的印象 。每时每刻,戴高乐称,欧洲需要自立,摆脱超级大国控制,牢记欧洲光荣的过去并进行合作
美国 。美国在适应新的多元化的国际环境方面所处的地位比苏联大为有利 。1945年后,美国外交政策的一个重要原则是认为一个强大和独立的欧洲,符合美国的长期利益,没有助于减轻其防务负担。尽管他同时也承认这样一个欧洲可能还会在经济上或许还是外交上,成为竞争对手
苏联 。增强了的实力,并不自动得给一个国家带来更大的安全,特别是在核时代 。苏联,他们具有种族优越感,心胸狭隘,多疑,以及国内精英对实行全面性的改革起着阻碍作用。所有这些可能使他比美国更难以做出成功的调整,以适应新的世界力量对比
变化中的经济平衡
日本P467 日本成功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它借鉴西方先进的管理技术及生产方式,对取得最高水平的质量管里有着狂热信念
中国P469 中国一开始就对外国列强采取了非常鲜明态度,如果不说是咄咄逼人的态度的话,其实这种态度可能是对其预感到的包围所做出的一种神经质反应,与美国就朝鲜军门和马祖问题发生冲突,进军西藏,与印度发生边界纠纷,与莫斯科愤然决裂,并在有争议的地区发生军事对抗,与北越发生流血冲突,在批评西方帝国主义和俄谷霸权主义时,中国的宣传普遍带有好斗口气,并在全球范围内促进人民解放运动,这些都使得它比较谨慎精明的日本在国际事务中成为更加重要,更难以预料的一员
欧洲P473
英国P475
德国P477
法国P479
苏联P481
对于所有的国家来说,规则似乎都一样,无论他们喜欢什么样的政治经济体制,那种不平衡的经济增长率,迟早将引起世界政治和军事平衡的变化
8*走向21世纪
目前列强之间的军事均势与生产力均势之间的脱节现象
历史与推测
本书的论点 1.世界上存在一种促进变化的原动力,它主要受经济和技术发展推动,进而影响着社会结构,政治制度,军事力量,以及每个国家和帝国的地位 2.这种不平衡的经济增长速度,对于各个国家相对的军事实力和战略地位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不平衡的增长模式和武器及武装力量费用螺旋式的上升,这两种趋势当然是各自独立的发展,但同时这两种趋势显然越来越可能相互影响,而且他们确实已经是这样。这两种趋势都具有深刻的社会经济和政治影响
当,走向21世纪的时候,多数政府机构需要具有三重本领
既要为国家利益提供军事安全
又要满足其公民的社会经济需求
同时还要保证持续的增长
如果在国防消费和投资这三个相互竞争的需求之间,缺少一个大体的平衡,一个大国就不可能长期的保持其大国地位
中国的平衡术
1武器现代化,人民的社会要求,以及将所有可利用的资源用于生产性的非军事企业的需要,这些相互竞争的需要,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显得比任何地方都更为紧迫。 2在外交和战略上处于一种被孤立和包围的境地。 3棘手的多边性的外交任务必须由一个在军事上和经济上与其主要对手相比并不太强的中国自身来完成
这需要有一种高超的平衡术,他要求对如下四点做出谨慎的判断
改革能够安全进展的速度
用于长期,而不是短期需求的资源总额
同内外需求的协调
使理论与实践统一的方法
中国将来对国际格局的影响
尽管中国的经济增长将促进其对外贸易,但它不可能变成另一个西德或日本
在60年代,毛泽东政府似乎很乐于看到不断的边界冲突,而现在的北京却愿意与邻国保持和平关系,甚至对那些他怀有疑虑的国家也是如此
虽然目前中国在紧缩军费开支,但它无意在将来继续充当战略上的“轻量级 ”
日本的困境
在一个国际强权政治的混乱世界中,商业专长和金融财富有时是不够用的
经济和技术的增长对这个国家带来光彩夺目的利益,使他的政治经济在未来的21实际中处于最有利的地位
高技术部门
通产省的作用
日本在研究与发展方面投入大量资金
日本非常高的国民储蓄率,与美国的储蓄水平相比尤为突出
日本公司在所有制成品方面拥有一个实际上得到保证的国内市场,这是多数美国公司和大多数欧洲公司不再享有的局面
日本的劳动力具有很高的素质
除了工业上的优势,日本非常迅速地成为世界上主要债全国
日本的生产效率很高,国家繁荣昌盛,而且趋势是蒸蒸日上 他的军事实力和国防开支与他在国界经济秩序中的地位完全不相称
这一成功引起了不利于其也出口为主的经济扩张的剪刀效应
一些雄心勃勃的亚洲新兴工业化国家与日本的竞争
美国人和欧洲人对日本产品似乎不可遏制的渗入其国内市场,而表现出的越来越敌对的反应
日本担心正在走向成熟的不仅仅是他的经济,还有他的人口年龄结构
国内外对日本强大的呼声使日本不仅要避免按老牌帝国主义的方式去进行任何领土侵略,而且他也不可能大幅度地增加国防力量。然而,这后一结论将越来越激怒一部分美国人,(要求在西太平洋实行负担均摊)
欧洲经济共同体——潜力与问题
讨论欧洲经济共同体及其某些主要成员国的政策,而不是讨论整个非共产党欧洲
就其潜力而言,欧洲经济共同体显然具有一个大国的幅员、财富和生产能力 在军事方面,欧洲成员国绝不是无足轻重
欧洲在,世界上的真正的力量和作用比其经济和军事实力总和所表明的情况要小得多,这主要是由于不统一所造成的
多种语言
政治障碍 欧洲外交和防务政策的重点
德国问题
没有一个国家像德意志联邦共和国那样对未来表现出矛盾的心理,这主要是由于他对过去历史的继承以及当前欧洲结构的临时性质所造成的
不管两个德国的人民表现出多少共同的属性和文化,当前的政治现实是对他的不利。 办法就是保持一种活状暂停的状态
英国困境
法国的问题
人口的老龄化,陈就的工业,城市内的种族不满,繁荣的北方与贫困的南方之间的差距,以及比利时北爱尔兰和西班牙北部在政治语言上的紧张局面
苏联及其“矛盾”
苏联的目标与未达到这些目标所采取的手段之间存在着空前的差距还在扩大。
一方面宣称需要提高农业和工业的产量,而另一方面却用集体化和笨拙的计划阻碍了这一可能性的实现
强调世界和平的高度重要性,可是自己大规模的扩军,并与革命国家建立关系,加剧国际的紧张局势
宣称其广阔的边界需要绝对的安全,可是对其邻国关心自身的安全,却一直采取强硬政策,只能恶化莫斯科与西欧,东欧,中东各国,中国以及日本的关系,这反过来又使苏联感到被包围和不安全
信奉哲学断言,由于技术和新的生产手段的推动,世界事物正处于一个辩证的变化进程中,将不可避免地引起各种政治和社会变革,然而,本身的专制和官僚主义习性,党内显贵们以安乐的特权对自身交流知识的限制,个人刺激制度的缺乏等等,使得苏联要对付一个爆炸性的而又微妙的高技术的未来显得准备极其不足
美国:相对衰落中占据“第一”的原因
原因
是否在军事或战略领域使国家预期的国防需求与其为履行其承担义务而拥有的手段,保持合理的平衡
是否在面对世界生产瞬息万变的格局时,使其实力的技术和经济基础不受到相对的削弱
美国全球利益和义务的总和现在已经大大超过他,要同时保护这些利益(中东,拉丁美洲,美国南部,西欧)和义务的能力
应对
承认有必要妥当处理事物,使美国地位相对削弱的趋势发生的慢一些,顺当一些,不要以那些锦带来短期好处,却招致长期损害的政策而加速这一削弱
对美国真正利益的唯一严重的威胁是不能有意识的,适应新的世界秩序
不管怎样,他拥有强大力量,他是西方联盟体系的中枢和现行世界经济体系的中心,因此,他做什么或不做什么?比任何其他大国决定要做什么都重要的多
——@junjunlili
本书特点: ★文艺复兴以后/现代的国家力量和国际力量的书 ★讲经济和战略之间的相互作用 ★有更多的细节,更多的背景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