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现当代国际关系史》(从16世纪到20世纪末) 时殷弘
这是一篇关于现当代国际关系史的结构思维导图,阐述了现代国际全市斗争与现代国家体系演变和国际发展趋势等内容,对国际关系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下载收藏。
编辑于2022-11-03 11:47:46上篇微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重点研究家庭、企业等个体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旨在阐明各微观经济主体如何在市场机制调节下进行谋求效用或利润最大化的理性选择。按照微观经济学的分析,价格是经济活动的晴雨表,它指示经济活动的方向,决定资源配置的类型。
这是一篇关于现当代国际关系史的结构思维导图,阐述了现代国际全市斗争与现代国家体系演变和国际发展趋势等内容,对国际关系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下载收藏。
这是一个关于《大国的兴衰》【美】保罗.肯尼迪的思维导图,《大国的兴衰》是一部广泛论述国际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历史的巨著。作者反思五百年来世界各大国兴亡盛衰、成败得失的经验教训,强调经济和科技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基础,经济力量是军事实力的后盾。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上篇微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重点研究家庭、企业等个体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旨在阐明各微观经济主体如何在市场机制调节下进行谋求效用或利润最大化的理性选择。按照微观经济学的分析,价格是经济活动的晴雨表,它指示经济活动的方向,决定资源配置的类型。
这是一篇关于现当代国际关系史的结构思维导图,阐述了现代国际全市斗争与现代国家体系演变和国际发展趋势等内容,对国际关系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下载收藏。
这是一个关于《大国的兴衰》【美】保罗.肯尼迪的思维导图,《大国的兴衰》是一部广泛论述国际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历史的巨著。作者反思五百年来世界各大国兴亡盛衰、成败得失的经验教训,强调经济和科技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基础,经济力量是军事实力的后盾。
《现当代国际关系史》 (从16世纪到20世纪末) 时殷弘
1*思想方法和研究方法
1“历史研究的若干基本问题
历史研究的基本目的
经世致用
子主题
简单比拟
历史个性、共性有机统一
智识兴趣
现象本位、狭隘
严肃认知事态本身的机理
人类自我认识
作为民族、文明甚至全人类的人对自身往昔和未来的意识/认识
全球史意识/眼界
历史理解的局限性与巨大潜能
历史研究和历史思考对于现今的适宜性问题
宏观思考和理论化的重要性
理论化的基本种类和形式
重视和善于从事当代史研究
2、历史方法的价值与“科学方法”弊端
3、国际关系的历史理解
国际关系研究基于对历史的理解
国际关系史的理论性思考
国际关系史研究的独特的重大价值
广阔的视野、总体理解能力和历史方向意识
4、国际关系史学根本方法与国际关系史料
利奥波德.冯.兰克与现代历史学根本方法
国际关系史料基本分类和主要类别史料例解(上)
国际关系史料基本分类和主要类别史料例解(下)
2*现代国际权势斗争与现代国际体系演变 (16世纪初至19世纪初)
1、19世纪以前现代国际体系史的理解范式和根本主题
路德维希.德约:《不牢靠的平衡——四个世纪的权势斗争》
兰克对德约:欧陆均势与海外优势;欧陆均势与侧翼大国;欧陆眼界与全球眼界
2、现代国际体系的起源
现代国际体系的一种变动模式
国际权势基本格局的变动
大均势机理
中世纪国际秩序
大量异质的政治实体间交织重叠的权利关系
基督教共同体
现代国际体系的起源(上)
1494,法国入侵意大利
葡萄牙创新
现代国际体系的起源(下)
法国
英国
西班牙
哈布斯堡奥地利
3、哈布斯堡帝国的称霸图谋与其失败
查理五世的称霸图谋与其失败
过度伸展
征伐永久化→帝国体制经济保持相对落后
失败
1559《卡托.堪布雷齐和约》 1555《奥格斯堡和约》
腓力二世的称霸图谋与其失败
不惜任何代价地维持西班牙全球性帝国,并且大力扩展这个帝国
英国
荷兰1571成立,1648被承认独立
1589年,腓力二世驾崩,称霸失败
4、路易十四法国优势的起落和英国世界性权势的凸现
从西班牙骤然衰落到法国开始勃兴期间的欧洲国际体系
路易十四的显赫优势和霸权目标
路易十四称霸图谋的反复失败和英国世界性权势的勃然兴起
5、列强体系的巨大扩展与拿破仑帝国的兴亡
已有的、新兴的、未来的“洲级大国”:英国、俄国、美国(上)
俄国
伊凡雷帝(伊凡四世)极端专制
彼得大帝改革
北方战争1700→北方霸主,区域性海军强国
叶卡捷琳娜二世1762
系统性地拓圆帝国
武装中立联盟
法国革命时,俄国已成为国际政治一大中心
领土扩张→与西方联系上→促进俄国巨大潜能的开发
已有的、新兴的、未来的“洲级大国”:英国、俄国、美国(下);普鲁士的崛起
英法海外殖民地争夺
普鲁士
美国
法国大革命、拿破仑帝国和国际政治的变更
拿破仑强烈的追求征服、绝对统治→总体性目的战争
侧翼大国决定性奋斗
海权论
欧洲广泛的反法民族主义
导致拿破仑帝国败亡的国际政治机理
侧翼大国的决定性奋斗
海权阻遏陆权
民族主义
拿破仑战争的根本地缘政治结果和国际力量格局结果
极权趋势
3*19世纪孕育的20世纪基本趋势
1、国际体系基本环境的变更
两次工业革命的主要世界政治影响
工业革命→列强间实力对比剧然大变
跨国价值取向的变迁和当代意识形态冲突的萌发
跨国价值取向由王朝性、政治性/帝国性的国际主义转向民族主义
2、欧洲国际体系的急剧扩张和全球国际体系的真正出现
欧洲国际体系的扩展及其在19世纪的急剧加速
欧洲国际体系:特殊的教俗基础,历史传统,国际关系进程
资本主义经济一体化进程,技术扩散
欧洲海外扩张
现代帝国主义扩张狂潮和现代帝国主义思想
经济和战略两大动力+文化动因
在非洲。撒哈拉以南 在亚洲和太平洋地区
英俄大角逐
现代帝国主义思想
经济帝国
战略帝国
生物学/种族形式
宗教和救世形式
民族归并形式
非欧现代区域国际体系的形成与全球国际体系的真正出现
地理上囊括全世界+非欧现代强国为中心的非欧区域国际体系
美洲体系
19世纪美国:对欧孤立主义,大陆领土扩张,门罗主义,南北战争的酝酿
东亚太平洋体系
日,俄,美
3、国际权势结构的变更趋势
英俄两国的显赫优势和多极格局近乎颠覆
英国
工业革命
金融地位
制海权
俄国
反拿破仑战争突出作用
三大新兴强国的急剧崛起
欧洲变动
德意志统一
内在灵活性↓
奥匈帝国和法国受到直接撞击
欧洲列强间实力对比发生变动
美国
世界领导权的转接
日本
明治维新
传统强国的显著衰落
奥地利(普奥战争后为奥匈帝国)
法国
无一流竞争力
党派斗争,意识形态冲突
分散精力和资源
殖民地
英国
4、现代大众政治的国际政治效应的萌发
旧政治下的旧外交与现代大众政治的出现和流行
18世纪,王朝战争
1870以后,大众政治出现
工业革命→大众社会
选民范围急剧扩大
公众舆论的表达
初生的公众舆论和利益集团对国家对外政策的作用
利益集团
经济
殖民
军事
初生的大众政治与民族主义/帝国主义的泛滥
5、战争规模和战争技术的突飞猛进与其世界政治影响
战争规模和战争技术在两个世纪里的基本停滞
物质条件限制→保守战略战术
经典外交共识,竞争规范的制约
对新兴武器的排斥
战争规模的突飞猛进
1805拿破仑战争
大众征兵制
以战养战
大众民族情绪
经济资源的丰富
民族解放战争
战争技术的突飞猛进
拿破仑战争后
武器机械化/工业化武器新时代
初期
长射程快发轻武器
火药填冲弹重炮
蒸汽动力铁甲舰
军事运输和武器技术革新→战略思想改造
海军武器的革新与世纪之交的军备竞赛
巨型战舰,自动推进鱼雷,潜艇
民族主义和工业化时代总体战的出现及其国际政治含义
总体战
战争目的总体性
战争手段总体性
战争烈度总体性
拿破仑战争 美国内战
民族主义和工业化时代的总体战包含着一种最为灾难的可能性。★战争的范围
4*传统中心的衰落和侧翼大国的兴盛
1、引言:洲级大国的新兴绝对优势
美苏
工业化
规模优势
人口,经济技术,自然资源,地缘政治
具体的政治和战略大事件
第一次世界大战及其后二十年危机,第二次世界大战
2、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欧洲的衰颓
两大军事同盟体系的形成
特征
两极对立异常僵硬
两集团力量存在差异,但不大。对盟友具有绝对必需。有对遭到盟友背弃的绝对恐惧
都极度恐惧对方力量的增加。
同盟——协约体系是一个高度不稳定体系
德奥集团←→英法俄集团
欧洲外交堕落和政治病态与两极对抗的急剧升级
堕落:集团对立僵化及其对抗升级(外交的堕落)
萨拉热窝事件以前的德国外交
依靠强权
丧失在行使权势方面的自我节制+必要远见
两次摩洛哥危机
得罪英国
波黑问题危机
得罪俄国
萨拉热窝事件以后的欧洲大国行为
欧洲政治机体的病变
俄德,业已陈腐的专职政体+异常底下的君主素质
军界的决策影响随着战争技术变革而加剧
欧洲社会心理的病变
帝国主义与互相敌对的极端民族主义
第一次世界大战给欧洲造成的极严重后果
生命和物质损毁
精神和心理破坏
国际格局严重失衡
严厉惩罚和尽量削弱德国
→德国的复仇心,纳粹的兴起
地缘政治格局:利于德国未来扩张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美国权势的兴盛
参战动力多样化:从种族、文化、和意识形态到财政、经济和地缘战略
美国参战拯救了协约国的命运
勃兴
国际物质力量分布变更
世界秩序组织原则,国际政治根本规范革新
3、二十年危机:英法的虚脱
国际联盟的虚幻
各自分立的主权国家史无前例地组成一个至少理论上较具普遍性的常设政治组织,而且旨在统一的规范国家行为以维持普遍和平的国际盟约构成国际法的一大组成部分。
英法歧异与法国强硬预防政策的破产
英:扶持德国。对处理德国抱有一种混乱的内疚情结
法国:为确保安全→彻底削弱德国
英德协调和英国半面包容的祸患
《洛迦诺公约》
纳粹挑战面前法国的瘫痪和英国的绥靖
英:经济,民族心理,大战略处境
法:经济,政治,社会,战略等各大方面
4、第二次世界大战与美国优势的确立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美国在欧优势的确立
富兰克林.罗斯福总统逐渐改变美国的孤立主义态势→慕尼黑协定→珍珠港事件
优势
盟国战略决策
盟国战时外交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美国东亚太平洋优势的确立
美日冲突
5、苏联权势的形成和兴盛
国力极端羸弱情况下的苏俄对外政策
革命外交→利用西方国家间的矛盾和冲突→《布列斯特合约》
斯大林与苏联国力的剧增
1927斯大林完全掌权→国家极速工业化和农业强制集体化
苏联的内在虚弱和斯大林的外交
农业,工业,经济技术发展(大清洗运动后遗症)✘
与西方接近无果→慕尼黑协定→苏德接近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苏联权势的兴盛
苏德战争1941。德国野心+在英受挫+低估苏联实力。苏联边界西移+对东欧控制权确立+其他
全球国际体系的新构成
美苏实力+美苏意识形态
现代世界政治在地理和文化上的扩展(双半国家解放)
国际力量等级顶层部分的收缩/集中
全球国际体系的地缘构造变动
欧洲、美洲、东亚太平洋三大体系→美国领导的大西洋体系、苏联主宰的苏联-东欧体系、依美苏两国和当地实力合成作用的东亚体系
5*超级强国的对抗和竞争
1、冷战的起源
美苏关系史的基本性质与冷战的特质和历程
鲜明的地缘政治和地缘战略含义,另外一方面却以其强烈的意识形态色彩为真正特征。还包括史无前例的核军备竞赛和冷战自我控制机制
冷战起源的历史说明
①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苏两国在战争目的/战后期望有严重分歧 ②战时对苏租借援助问题和开辟第二战场问题也促进美苏间对立 ③美驻苏乔治.凯南的八千字长电报 ④1946丘吉尔铁幕演说 ⑤1947杜鲁门主义
冷战起源的理论说明
填补权势真空论
疑惧与反疑惧,行动与反行动的恶性循环
均势论
2、冷战对抗的历程
美苏冷战格局的完全形成
1947-1949
马歇尔计划
中西欧复兴(德国西占区复兴★)
一体化进程
新美欧关系
西德国家的成立
北大西洋公约的缔结
东欧剧变
美国政策刺激→急剧改造东欧国家政治和社会形态
美
①美对苏战略首要内容:遏制
美国力量有限,必须集中使用
苏联威胁的性质和美国反应的性质
②1950,美国开始走向全球干涉主义和黩武主义
苏
1945-1947
对东欧国家的控制主要在外交和防务方面
东欧国家内政具有明显灵活性和不同的国情特征
1947-1949
情况完全改变
冷战的最高潮
朝鲜战争爆发后的近3年
朝鲜战争
麦卡锡主义←→清洗运动、仇视美国运动、反南斯拉夫狂暴
冷战最高潮过后的两大对抗浪峰
匈牙利事件后6年里
两次柏林危机(1958.11 1961.6)
古巴导弹危机
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前期
苏入侵占领阿富汗
美“越南综合征”减退、扩展海外军事、政治义务的强烈倾向
冷战期间的缓和或局部缓和
1953-1956
1962-1975
3、冷战对抗的基本特征
冷战对抗的地缘政治和地缘战略含义
对欧亚大陆的控制
美
周线防御+要点防御
冷战对抗的强烈意识形态色彩
美国
自由主义←→集权主义
美苏军备竞赛
原因
国际
国家
核武器竞赛,扩军,军事力量
冷战的自我控制机制
直接对抗和竞赛始终保持冷和平状态
构成了一个有其最低限度共同利益和共同准则的国际体系
4、冷战的全球化:美苏在欧洲以外的全球性竞争
当地力量、全球战略和全球性竞争
美苏与东亚的革命和拉美的变更
在中近东和非洲的美竞争
5、苏联的危机和瓦解与冷战的终结
冷战与苏联的危机
戈尔巴乔夫的对策与苏联的瓦解
冷战的世界意义
6*超级强国以外的主要新力量
1、引言:新兴强国与非西方现代民族主义
新兴强国的选择与命运
德国
非要突破地缘限制,追求在地位、资源、权势范围上的世界强国
日本
和平扩张✘ 帝国征服✔ 战败,不得不选择商业福利
中国
国际社会内改良✘ 革命,解放中国→重新加入国际社会
造反和学习:非西方世界的现代民族主义
政治独立,主权平等,种族平等,文化解放
向西方学习
2、欧洲强国抑或世界强国:德国的选择和命运
德国的历史和民族道路的特殊性
残缺不全的民族国家
三十年战争消耗,《威斯特伐利亚和约》令德意志的极端分裂状况法定化
不具备深刻和广博的目的观
有深深地不安全感
形成极端顺从权威的传统
第二帝国的世界强国追求
专制统治+军国主义→军事帝国主义
军事强权+特殊利益集团和公众舆论(现代大众政治的两项结果)
纳粹暴政的根源与希特勒的国际政治观
纳粹兴起的两大土壤
德国社会政治状况
1918,魏玛共和国成立。然而,战败了的德国包藏重重祸患
旧统治阶层全部保留,均仇视共和体制+满怀复仇心理
魏玛共和国创建者:社会民主党、右翼异常保守懦弱
战后经济破败+“大恐惧”作用(害怕工人阶级革命运动,迅猛的现代化)
德意志的主要思想传统
三十年宗教战争惨祸留下的种种历史状态→形成逆反启蒙运动理性注意的德意志浪漫主义潮流
19世纪德国哲学包含的后来被恶化的极端观念(贬抑理性、颂扬暴力、神化国家、崇拜领袖) 种族主义观念和情绪
希特勒的国际政治观
大陆扩张+武力征服+种族统治 “生存空间理论”+日耳曼种族优越论
希特勒的世界强国追求
①征服法国 ②德国东扩(夺取东欧、苏联<轻视苏联>) ③在非洲攫取大量殖民地,建立强大远洋海军(最好地缘政治经济准备)
迫使英国接受德国的世界强国地位,然,英国无论如何都不接受。
将美国作为其后继者的强劲敌手,同时,轻视美国力量
3、和平扩张、帝国政府、商业福利:日本的选择和命运
和平扩张抑或帝国征服:日本的军事帝国主义选择
20年代:军事帝国主义的暂时落潮
原因:①一战后日本经济和社会困境 ②美国对日本强权的有力制约 ③和平扩张主义思想在日本的暂时复兴
日本仍存在严重的军部帝国主义阴影
军事帝国主义的再度勃兴以及覆亡
勃兴
①世界性大萧条(出口普遍碰壁,和平<经济>扩张行不通了)
②中国的态势(中国国内统一倾向和现代民族主义潮流→动摇日本在中国东北的广泛特权和势力)
③日本国内政治和社会的基层和上层、军部和内阁、财阀和政府的三对关系
覆亡
和德国一样,日本在很长时间内被外国军事占领、经历相当深刻的变革,形成追求商业福利的贸易国
当前日本的国家方向选择问题
右倾化、民族主义化,争当“正常国家”
拥有大国的政治影响力和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地位
拥有联合国宪章框架内正常的军事权利
4、中国与国际社会:中国的选择和命运
中国与国际社会的关系的基本历史轨迹
1840-1860抵抗
1860-1919屈服
1919-1949趋同
1949-1971造反
1971- 协调
国际社会中的中国:趋同倾向和造反倾向
改良
受威尔逊国际政治思想、西方渐进进化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中国传统影响
北洋和国民政府
重法律平等和形式独立
革命
接受列宁主义世界观,奉苏俄革命为榜样
将民族独立自强目标与反对世界帝国主义的列宁主义革命结合
另一方面,在处理实际事物时,具体利益和现实需要常常成为决策出发点。 内心尤其希望得到西方大国的尊重
1949年以后约20年时间:中国与以美国主导的国际社会之间互斥。 西方将中国强行纳入国际社会,并且强置于在其中被压迫的地位,从而最终激发中国奋起造反,西方则报之以敌对、孤立、包围。
中国重新加入国际社会
20世纪70年代初
中美双方国际政治观的局部吻合和战略盘算并行不悖→关系正常化→在外交上重返国际社会
中国国内改革 改革开放
将民族国家当做分析国际政治的基本单位,按照国家利益理解各国对外政策和确定中国自身对外政策
5、亚非现代民族主义的萌发和兴起
非西方现代民族主义的发展进程——三个典型阶段
阶段一:“原始民族主义”的准备阶段
阶段二:现代民族主义真正出现
阶段三:非西方现代民族主义的蓬勃兴盛和大发展
亚洲现代民族主义运动的出现和兴起
中国
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
保路运动+反对二十一条+抵制日货/美货
五四运动
印度
1857,印度民族大起义
国大党
圣雄甘地
土耳其
19世纪中叶以后
反对政教合一和陈腐落后的专制帝国体制,主张土耳其现代化,改善本民族的独立生存机会和发展机会
基马尔革命
亚洲现代民族主义运动的出现和兴起的基本原因
根本性的
①伴随着西方入侵而来的新社会因素 ②当地人民固有的民族自豪和自尊感
形式性的
①世界政治形式的激励以及提供的机会 ②俄国两次革命的感召(1905.1917) ②威尔逊主义自觉原则的影响
6、民族运动的飞跃与西方统治的瓦解
民族运动的飞跃与西方列强的政策
阶段三即精英与大众、民族独立与社会革新相结合为根本特征
土耳其、中国、印度,越南
西方列强的对策也从单一镇压变得多样化了
向殖民地国家许诺并实施逐步自治,试图保住一部分特权/总的控制
保留/扶持xx当地统治者,从而去控制、盘剥当地社会
着意培育一个受西方教育的当地现代精英阶层
武装镇压
西方统治的急剧瓦解以及基本原因
越南抗美战争
7、第三世界运动的兴衰与超越民族主义的必要
第三世界运动的萌发和兴盛
第三世界运动的落潮与超越民族主义的必要
7*大众政治、新技术和新国际规范
1、引言:世界政治中的另三大动态
大众政治与国际政治的变迁
新技术与国际政治的变迁
新力量塑造的新国际规范
2、大众政治与国际政治变迁
大众政治与“外交革命”:两次世界大战间的西方民主国家
大众政治与“外交革命”:两次世界大战间的纳粹极权国家
大众政治与“外交革命”: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美国
大众政治与国际宣传和国际颠覆
3、新技术与国际政治变迁
“指令性技术”的出现和发展及其重大意义
核武器与世界政治
防止核武器扩散
信息技术革命与世界政治
大众政治与新技术的结合——20世纪的总体战
4、新力量塑造的新国际规范
基本理论与框架分析
20世纪以前现代国际规范体系的演变
世界政治中的新力量与国际规范体系的巨变
局部回归、国际共同价值观念的流行或认同范围急剧扩展、西方“文明标准”在形式上的消亡
新力量
非西方现代民族主义
美国
相当长一段时间,苏联追求超越传统国际政治
西方发达国家内的和平运动和关于人权、社会福利、生态环境保护、人类健康等全球性问题的民间组织
国际共同价值观念的巨变
其流行/认同范围的急剧扩展
民族自决、人民自觉、种族平等
其根本来源的变化
世界各文明相同或近乎相同的那些根本伦理、国家实践
其根本内容的变化
国家平等、种族/民族平等、国家间分配正义、个人正义、世界正义
当代国际权利和义务的载体认定与人权国际规范
国际权利与义务的载体(国际社会成员资格认定/在法律上就是国际法对象、国际法人)
个人人权只是人权的一部分,而且它的实现一般有赖于集体人权(例如民族权利,社会阶级权利,年龄或性别群体权利国家主权的实现)
当代国际规范的根本来源和根本特征
世界所有各民族在其文明时代共有的根本道德规范/道德概念
侧重道义
侧重弘扬正义
侧重促进变革
当代国际规范体系的主体新内容(上)
国际暴力
正义与非正义战争
国家主权
扩大、巩固和维护国家主权的法律规则
扩大国家主权:许多沿海国家管辖范围扩大200海里“专属经济区”
反干涉
联合国
当代国际规范体系的主体新内容(下)
8*当今和未来的世界政治
1、当今和未来世界政治的若干基本问题
世界政治基本性质的变更与稳定
非国家行为体↑,民族国家及其主权被侵蚀削弱,国内事物与国际事物的传统区分渐趋模糊(互相依赖的急剧发展)
领土性的主权国家是全球体系中的主要行为体,国家间的对立、冲突、协调、合作构成世界政治的主要内容
国家行为和国际安排应有的根本原则
国家个体利益与国际社会总体利益、国家自主与国际治理之间彼此协调和包容
国家间通过相互容忍和相互妥协来缓解/尽可能避免冲突(战争),以求经久的和平共处
世界广大欠发达国家的艰巨任务
国家的巩固和成熟
抑制/消除“族裔分裂
改变政治—社会体制的虚弱低效状况
建立相对有力、高效的政治体制
自我民主化
政治民主化
经济和社会大发展
国内外持久和平
反对滥施国际干涉
2、时代特征和中国崛起
时代特征:世界基本格局与基本潮流
时代特征:国家、国际、跨国三大层次 本身比较独特的基本技术和文化环境、基本构造、基本方向的较长的历史时期
世界基本格局主要指国家间实力和权势的基本分布状态
基本潮流
全球化
多极化
社会政治生活现当代化
法治化
民主化
国际规范的基本特征和基本内容中间发生着的重要变化
中国崛起的战略机遇和必要条件
和平崛起
中国在一个历史长时期内用基本和平的方式上升为建设性的世界强国,并且能够经久的保持这一地位。
和平崛起并不排斥一个常识性的基本道理:无论是要成为或保持为强国还是要经久的基本和平,都要有可信的,在绝对必须情况下,能够进行并赢得军事冲突或战争的能力和意志,那在平时意味着可信和稳定的军事威慑。
战略机遇
“允准性条件”
历史性创新
必要条件
硬件
软件
强国素质
强国资格
强国地位
强国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