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四.3.血管生理(二)
这是一篇关于四.3.血管生理(二)的思维导图。.心血管系统内有血液充盈:循环系统中血液充盈的程度可用循环系统平均充盈压来表示,约为0.93kPa(7mmHg),是形成动脉血压的前提。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论语孔子简单思维导图
《傅雷家书》思维导图
《童年》读书笔记
《茶馆》思维导图
《朝花夕拾》篇目思维导图
《昆虫记》思维导图
《安徒生童话》思维导图
《鲁滨逊漂流记》读书笔记
《这样读书就够了》读书笔记
妈妈必读:一张0-1岁孩子认知发展的精确时间表
四.3.血管生理(二)
微循环
概念:微动脉和微静脉之间的血液循环
血流通路
迂回通路(营养通路)
微动脉,后微动脉,毛细血管前括约肌,真毛细血管,微静脉
特点:真毛细血管管壁薄,通透性大,血流缓慢,交织成网,交替开放
功能:物质交换
直接通路
微动脉,后微动脉,通血毛细血管,微静脉
特点:通血毛细血管口径较直,血流较快,经常开发,物质交换功能有限
功能:使血液经此通路快速进入静脉,也可参与组织液少量的物质交换
动脉-静脉通路(非营养通路)
微动脉,动脉-静脉吻合支,微静脉
特点:分布于手指,脚趾,唇,耳郭等皮肤,经常关闭,血流速度快
功能:参与体温调节
血流动力学
微循环的血流阻力
毛细血管前阻力血管:微动脉微总闸门,毛细血管前括约肌微分闸门
毛细血管后阻力血管:微静脉,小静脉为后闸门
微循环血流量调节
方式:神经调节,体液调节,血管舒缩活动(真毛细血管的交替开放)
物质交换方式
扩散,滤过和重吸收,吞饮
组织液
组织液的生成与回流
有效滤过压(EFP):滤过力量与回流力量之差
EFP=(毛细血管血压+组织液胶体渗透压)-(组织液静水压+血浆胶体渗透压)
动脉端:EFP>0,组织液生成;静脉端:EFP<0,重吸收入血,多余的进入淋巴循环
影响因素
毛细血管有效流体静压
即毛细血管血压和组织液静水压的差值,是促进组织液生成的重要因素
全身或局部的静脉压是有效流体静脉压升高的主要因素
右心衰使体循环静脉压升高(炎症使微动脉扩张),RA/RP下降(上升),毛细血管血压通透性增大,EFP增大,组织液生成增多,导致组织水肿
有效胶体渗透压
血浆胶体渗透压和组织液胶体渗透压之间的差值
主要取决于血浆蛋白尤其是白蛋白浓度
长期肝肾疾病使血浆蛋白生成下降或在尿中丢失增多,血浆胶体渗透压下降,EFP升高,组织液生成增多,组织水肿
毛细血管通透性
正常变化不大,毛细血管对蛋白质几乎不通透
在烧伤、过敏反应、中毒性休克时,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血浆蛋白的外渗,局部组织胶体渗透压升高,EFP升高,组织液生成增多,组织水肿
淋巴回流
滤出的液体中约有10%需淋巴系统回流,但肿瘤压迫、淋巴管炎症、丝虫病时,回流受阻,局部回流受阻,造成局部水肿
意义
维持血浆与组织液的体液平衡,回收组织中的蛋白质,防御、屏障作用,榆树脂肪和其他营养物质
毛细血管血压,血浆胶体渗透压下降,毛细血管通透性和组织液胶体通透性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