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菩萨行的安立69课
获得增上生。良好的身份是成就菩萨修行的基础,修六度才能感得财富、身体、眷属、事业、定力、智慧六种盛事。 2. 自利利他。菩萨道修行无非是自利利他,在利他过程中完成自利的修行。六度成就两种利益,前三种偏向利他,后面三种偏向自利。 3. 圆满自利。菩萨道修行必须引导众生学佛,使之得到究竟利益。通过修习六度,才能在究竟利他当中成就圆满的自利。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论语孔子简单思维导图
《傅雷家书》思维导图
《童年》读书笔记
《茶馆》思维导图
《朝花夕拾》篇目思维导图
《昆虫记》思维导图
《安徒生童话》思维导图
《鲁滨逊漂流记》读书笔记
《这样读书就够了》读书笔记
妈妈必读:一张0-1岁孩子认知发展的精确时间表
菩萨行的安立
前言
先受菩提心
再学习并受持菩萨学处
不通过菩萨学处转发心行
是不能成佛的
发起愿心
不通过菩萨学处转化心行不能成佛
要修学六度四摄学处为心要并落实菩萨行
通过布施克服悭贪
通过持戒对治放逸
通过忍辱战胜嗔心
才能克服发心中夹杂凡夫心
转化并舍弃凡夫心
这是成就菩提心重要的方法
菩萨行的两大内容
破斥错误观点 是什么
方便与慧的界限是什么
六度前五度是方便
第六度是慧
无上佛果的修行
如果只有方便没智慧
只有智慧没有方便
方便与慧随学一分不能成佛
论点大乘根本所在
这两种都是偏面
只修空性就能成佛
不需要布施持戒等方便法门
觉得那是有漏的善行
和成佛没有关系
宗大师特别在道次道提出
随学一分
都不能成佛
成佛是成就佛菩萨具备大智慧大慈悲品质
所有修行
最终都要围绕这两种品质的成就
才不会偏离方向
背离这两种品质
都说不上修行
成佛方法和途径手段要正确完整
佛的功德和品质是从大悲心产生的
而大悲心又是从菩提心产生的
菩提心的成就也不开悲心的基础
圆满菩提心成就大悲心
离不开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六度
圆满成就无上菩提还需要前五度的方便
菩提心
包括世俗菩提心和胜义菩提心
顿悟之道是上乘用心适合根机特别利的人
禅宗大乘和尚提倡
从无分别无造作的用心入手
直接契入空性
不重视闻思经教
也不重视布施等方便行
大乘和尚的观点
认为凡是分别
不管恶分别还是善分别
都是系缚生死
认为在凡夫境界中
有分别属于意识造作
有分别就会有执著
和空性是不相应的
是导致生死之因
唯有无分别方是成佛之道
就像不管用金索还是绳索把你绑起来
一样会成为系缚
不会因为用了贵重的金索系缚就不一样
就像不管白云还是乌云
都会把虚空遮住
不管被白狗还是黑狗咬了
一样会痛苦
大乘和尚的问题在于
不重视慈悲不重视布施持戒等方便
以为见性就具足一切了
为什么 宗大师批判这个观点
如果直接从无分别直接契入本心
对多数人
这个修行有高处不胜寒的感觉
如果没有正见为基础
没有明眼人指点
根本没有办法契入本心
对多数人弊多利少
就像有些学禅的
开始就无分别
既没有闻思经教树立正见
又没有很好的老师指点
一天到晚坐在那里无分别
其实是稀里糊涂的
这修行需要相应前提
也不是佛教中没有这个传承
根机特别利
有明眼人指点
才能直接从无分别契入本心
在今天如果缺乏相应前提
快速修行途径
开始从无分别入手
简直是盲修瞎炼
要知道并不是从无分别入手方法不可行
而是我们自身够不着
事实上证悟空性肯定要超越分别
从无分别智入手
如果心住于意识的分别
肯定没有办法契入无分别智从无分别智入手
就像黑云白云同覆虚空
遮蔽对空性的认识
遮蔽无分别的显现
道次道是渐修之道 怎么做
主要通过闻思修的路线
以闻和思作为修的前提
由此获得两种正见
分别正见
通过闻思经经教获得
心行正见
契入无分别慧
而后者的修行理路是分别慧入手
由闻思正见
再导入无分别的正见
通过观察修
通过思惟分别完成心里引导
通过分别的闻思正见
从凡夫心一步步走出来
进而引发无分别的正见
是逐步引导的过程
主要修行过程都是建立在思惟修的基础上
中心思想
带着问题学习
1发起愿心需要再学习菩萨学处吗? 2只修空性不修前五度方便可以吗? 3不修前五度的方便我能进入无分别智吗?
菩萨行的安立主要修六度四摄,禅宗大乘和尚提倡从无分别无造作的用心入手,直接契入空性,不重视闻思经教,也不重视布施等方面行,宗大师特别在道次道提出,方便与慧,成佛缺一不可,主要通过闻思修获得正见,通过观察思惟分别完成心理引导,从凡夫心一步步走出来,引发无分别的正见
告诉我什么道理
告诉我受持菩提心就要学习菩萨学处六度四摄等方便行,需要通过闻思经教获得正见,通过观察思惟分别完成心理引导,让凡夫心一步步走出来,引发无分别的正见
本课理路
脉络
前言,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
导向
发了菩提心菩萨行要学习六度四摄
重点
要通过闻思修获得正见通过观察思惟修分别完成心理引导
难点
闻了法义没有树立正见,没有真正去思惟观察,也就没办法生起智慧,或者说没有真诚认真去闻思法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