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儿童发展理论简答题真题
自考学前教育儿童发展理论,此阶段的发展任务是获取主动感,克服罪疚感,体验目的的实现
编辑于2022-09-20 18:54:20 福建省儿童发展理论简答题真题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成熟势力学说的发展理论
简述格塞尔成熟势力说的基本观点 p36-40 17年
遗传基因决定着儿童发展的顺序
儿童发展的实质(发展的性质)
发展的原则
行为模式与个别差异
育儿观念
简述格塞尔关于儿童发展方向原则的方向性表现 p37 21年
格塞尔发现,儿童发展具有一定的方向性,而这个方向性是由遗传密码预先设定的。主要变现为:
由上而下
由中心向边缘
由粗大动作向精细动作发展
简述格塞尔诊断范围确定的四个领域 p39 16年
动作能
应物能
语言能
应人能
简述格塞尔关于儿童发展表现出的不同成长类型 p40 18年
格塞尔在研究行为模式中的个别差异时,认为儿童在发展质量高或低的阶段交替中,会表现出不同的成长类型,每个儿童总是归属于其中一个类型。他们假设有三种
成长不规则
成长慢
成长快
简要回答格塞尔的育儿观念中阿弥士对父母提出的忠告 p41 19年
不要认为你的孩子成为怎样的人完全是你的责任,不要抓紧每一分钟去“教育”他
学会欣赏孩子的成长,观察并享受每一周、每一月出现的发展新事实
尊重孩子的实际水平,在尚未成熟时,要耐心等待
不要老是去想“下一步应发展什么了?”应该让你和孩子一道充分体验每一个阶段的乐趣
简述成熟势力学说的发展理论与学前教育的关系 p43-45 20年
格塞尔的成熟势力学说向我们揭示出成熟机制在儿童身心发展程序和自我调节过程中的重要性。这一基本观点对于学前教育至关重要,具体体现在:
在成熟之前要耐心等待
利用成熟条件,及时教育
全面理解成熟理论,积极进行文化传递
简述“不成熟”在儿童发展中的价值 p45 14年
它有适应作用
它有准备作用
他有可塑作用
第三章 行为主义发展理论
第四章 精神分析学说的发展理论
简要回答儿童焦虑的分类及来源 p89 19年
儿童的焦虑分为三类
真实性焦虑
神经病焦虑
道德的焦虑
儿童焦虑的倾向来自遗传,其根源都是由于力比多得不到发泄
简述弗洛伊德对而焦虑来源的基本看法 p89 16年
儿童焦虑倾向来自遗传
儿童焦虑的根源是由于力比多的不到发展
简析焦虑的防御机制 p90-91 18年
防御机制
是指人在潜意识中自动克服焦虑,以保护自我的方法
防御机制主要有
压抑
反向作用
投射
退化
停滞
升华与自居
简述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法的方法论(基本要点) p91-92 20年(21年)
弗洛伊德创立的精神分析法,首先是治疗的方法
精神分析法包括三个要点
自由联想
精神分析暗示
移情
简述霍妮关于儿童早期经验的影响方式 p93-94 16年
霍妮认为早期经验的影响方式有两种
早期经验留下了可被直接追溯的痕迹,早期受到不公正待遇的经历与后期感到受虐的倾向有某种直接的联系
童年的整个经历带来的某种性格结构,或更确切地说是开始了某种性格结构的发展。一个人的性格结构越不稳定就呈现出焦虑,消沉或其他病症
根据霍妮的基本焦虑理论,简析儿童应对不良环境的主要途径 p93-95 20年
霍妮认为个体早起受到不公正待遇的经历与后期感到受虐待的倾向有某种直接联系,基本焦虑是文化和神经症之间的中介
儿童应付不良环境的主要途径有三种
趋众
逆众
离众
简述同一性渐成说的第一阶段(婴儿期)的发展任务及其意义 p98-100 21年
发展任务
婴儿期的发展任务是获得信任感和客服不信任感
意义
亲子关系对儿童信任感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婴儿期的儿童获得信任感是青年期的同一性发展的基础
简述埃里克森同一性渐成说的基本特点 p98-106 14年
婴儿期(0-1.5岁)
此阶段的发展任务是获得信任感,克服不信任感,体验着希望的实现
儿童早期(1.5-3岁)
此阶段的发展任务是活的自主感,克服疑虑感,体验着意志的实现
学前期(或称游戏期)(3-6岁)
此阶段的发展任务是获取主动感,克服罪疚感,体验目的的实现
学龄期(6-12岁)
此阶段的发展任务是获得勤奋感,克服自卑感,体验着能力的实现
青年期(12-18岁)
此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建立自我同一性(或称同一感)和同一性混乱,体验着忠诚的实现
成人早期(18-25岁)
此阶段的发展任务是获得亲密感,克服孤独感,体验爱情的实现
成人早期(25-50岁)
此阶段的发展任务是获得繁殖感,避免停滞感,体验关怀的实现
成人后期(50岁以后直至死亡)
此阶段的发展任务是获得完美感,避免失望、厌恶感,体验着智慧的实现
简述精神分析学说对学前教育的贡献 p106-107 14年 17年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开拓了心理学新的研究范围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推动了对儿童早期经验的研究和儿童心理发展理论的建立。
弗洛伊德对于人类个体的发展提出了两个大胆的假设,
其一是生命的最初几年是形成人格的最重要的几年
其二是个体的发展包含在性与心理的阶段之中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的研究方法极大地丰富了心理学研究方法论
他运用自由联想、精神分析的暗示法和移情法震惊了心理治疗行业的同仁,最终赢得普遍的认可
运用精神分析学说阐释早期教育的重要性 p109-115 17年 18年
重视童年经验、保护幼儿心理健康
精神分析学说最突出的贡献是发现了童年经验对个体今后人格发展的情绪健康的重要性,不能忽视儿童的生理需要,并强调在不同阶段要采用适当的教育方式
充分认识每一个发展阶段的重要性
精神分析学说关于儿童心理发展阶段的观点,是一个重大的理论贡献,对以后的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具有模式性的价值
关心幼儿人际关系,克服基本焦虑
儿童的基本焦虑来自人际关系的困扰,无论是同伴交往中的信心、还是交往中的移情能力,都是个体融入群体的基本能力,而这正是一名幼儿教师帮助儿童克服基本焦虑的必要途径
第五章 日内瓦学派的发生认识论
第六章 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的心理发展理论
简述高级心理机能的特性 p147 16年
这些机能是随意的、主动的,是由主体按照预定的目的而自觉引起的。
就它们的反应水平而言是概括的、抽象的,在所有的这些高级心理机能中,都有思维的参与
就起实现过程的结构而言是间接的,必须经由符号或词作为中介的工具
就其起源而言,它们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受社会规律制约
从个体发展来看,高级心理机能是在人际交往活动的过程中产生和发展的
根据维果茨基的心理发展观,简析思维与语言的关系 p150-152 20年
思维与语言关系的实质是心理功能与意识活动的关系
首先,思维与言语各有不同的发生根源和发展路线
其次,内部言语过程对思维发展有决定性的特殊意义
言语思维既不能包含一切的思维形式,也不能包含全部的言语形式
简要回答“最近发展区是一个动态的概念” p157 19年
因为处于某一年龄阶段的最近发展区能在一定条件下转变为下一阶段的现实发展水平,而下一阶段又有自己的最近发展区
简述维果茨基理论的贡献 p160-161 18年
为意识的研究注入了新的生命力
维果茨基关于教学与发展的关系的主要结论是“教学应当走在发展的前面”,教学成了儿童发展的源泉,体现其社会文化历史的发展观
开创了以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思想的心理学理论体系
简述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的发展理论对学前教育的启示 p162-164 14年
教育就是要促进高级心理机能的发展
好的教学要走在儿童发展的前面
重视内化,就是重视发展
简述最近发展区理论对教师工作的启示 p157、164 17年
教学的可能性决定于儿童的最近发展区
教师应该清楚了解学生所处的发展阶段以及他们所面对的各类问题,才能是他们的教学超前于学生发展并引导发展
教师在教学中可以运用该理论作为儿童发展的指导,知道运用中介的帮助便能使儿童达到最高的发展水平
简述对“好的教学要走在儿童发展的前面”的理解 p164 21年
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强调教学在儿童发展中的主导性、决定性作用,揭示了教学的本质特征在于激发、形成目前尚不存在的心理机能
教师应运用最近发展区理论指导儿童发展,运用中介帮助儿童达到最高发展水平
第七章 生态学和习性学的发展理论
简述知觉发展过程中儿童的注意与知觉的变化特点 p173 16年
儿童注意的信息与他所面临的任务之间的一致性越来越高,儿童学会更准确地确定信息与任务之间的关系
儿童的注意变得越来越灵活。儿童学会在两种不同的知觉方式中确定一个更有效的方式
儿童的直觉准备状态越来越明显,随着儿童经验的增加,他们对事件发生具有初步的预期准备
儿童的注意变得更加经济有效
简述儿童知觉发展的机制 p175 21年
抽取
过滤
注意的外周机制
简述儿童依恋的发展经历的阶段 p180 17年
第一阶段
无分化阶段
不分依恋对象的导向和信息阶段
第二阶段
低分化阶段
指向一个对象已分化的导向和信息阶段
第三阶段
依恋形成阶段
运用运动和信号同已识别的对象保持亲近的阶段
第四阶段
修正目标的合作阶段
简述鲍尔毕关于婴儿依恋发展的基本原则 p181 20年
婴儿有一种喜欢注视某种类型的对象和活动对象的自然倾向性
婴儿能把熟悉的对象从陌生的对象中区分出来
婴儿有接近熟悉的对象的自然倾向性
某些结果的反馈导致行为的增加,而另一些结果的反馈则导致行为的减少
简要回答婴儿分离焦虑的阶段 p183 19年
反抗阶段
失望阶段
超脱阶段
简述影响儿童依恋发展的因素 p184-185 14年
婴儿的气质特点和智力水平
母亲的照看方式
照看环境
简述高质量托幼机构对教师的基本要求 p199 18年
高质量的托幼机构强调照顾者的稳定性和敏感性,强调教师在自然环境中进行观察
教师要善于观察儿童、理解儿童、分析儿童行为背后的原因和需求,提供合适的策略,为儿童营建温馨、益智的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