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第三章 康复评定和治疗设备
临床康复工程学 第2版 康复治疗学专业 第三章 康复评定和治疗设备知识梳理,需要的可以收藏下哟。
编辑于2022-09-21 20:20:12 广东第三章 康复评定和治疗设备
康复机器人
(rehabilitation robotics) 是现代康复和机器人技术的完美结合,康复机器人不仅将康复治疗师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而且可对治疗过程进行客观检测和评价,从而充分提高康复训练的针对性、科学性和康复效率。
分类: 1、按功能划分: 训练型康复机器人:又称康复训练机器人。 辅助型康复机器人:又称康复辅助机器人。 2、根据结构设计: 外骨骼式机器人:可提供准确的关节角度,但对正较困难,易造成损伤,且重量较大。 末端执行式机器人:重量轻,对关节的运动控制有限。 3、根据阻抗大小: 高阻抗型机器人:摩擦力大,不易驱动。 低阻抗型机器人:摩擦力小,便于驱动。
康复训练机器人: 1、功能:帮助病人顺利完成各种运动功能的恢复性训练 2、根据训练针对的部位分为: 上肢康复训练机器人:主要用于上肢的功能训练或者协助完成上肢活动。 下肢康复训练机器人:主要用于下肢功能训练,如步态,或者协助完成下肢活动。
1、根据不同的训练方式分为: 被动辅助式康复机器人:机器人移动病人的肢体,病人保持全身放松。 主动辅助式康复机器人:病人自发主动运动而在需要时机器人辅助病人完成预定的运动。 主动对抗式康复机器人:与主动辅助相反,病人对抗机器人产生的阻力,完成预定的运动。 2、根据便携程度分为: 工作站式:固定使用。 移动式:自由移动。 搭载式:连接到轮椅上。
虚拟现实技术
(virtual reality,VR) 是在计算机图形学、计算机仿真技术、人机接口技术、多媒体技术以及传感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虚拟技术。
原理: 是利用电脑模拟产生虚拟世界,提供病人视觉、听觉和触觉等感官的模拟。提供重复训练、实时反馈和参与训练的积极性。 康复理论基础是中枢神经系统的可塑性;是建立在重复、反馈和动机的原则上;克服了传统康复治疗的局限性。 特性: 1、浸入性:又称临场感,指用户感到作为主角存在于模拟环境中的真实程度。 2、交互性:指用户对模拟环境内物体的可操作程度和从环境得到反馈的自然程度。 3、构想性:强调VR应具有广阔的想象空间,可拓宽人类认知范围。 结构: 1、产生器及其显示部分:为基础部分,可分析在虚拟环境中的位置及观察角度,快速产生图形。 2、信号采集部分:为感知部分,由各种传感器构成,可用于测定训练的强度,测试脉搏、呼吸、关节活动度和训练力度等。 3、信息输出部分:产生感觉的部分,由各种外部设备构成,可引导使用者进行被动或主动训练。 临床应用: 1、改善认知功能:如改善空间认知障碍、注意障碍、生活技能缺失障碍。 2、治疗心理障碍。 3、改善病人步态和平衡功能。 4、改善脑卒中病人的上肢及手功能。
常见虚拟现实康复系统: 1、Rutgers踝足康复系统: 采用6个气动驱动器驱动足底的斯图尔特平台,实现踝关节的三维运动 能改善偏瘫病人功能。 2、CAREN虚拟现实康复系统: 包括6自由度的斯图尔特平台、测力板、8个摄像头的动作捕捉系统、投影系统和环绕立体声系统。 主要用于步态和平衡的训练。 3、Rutgers Master Ⅱ手套: 有四个直线气动驱动器,产生抓握动作。 主要应用于脑卒中手部功能康复。 4、芝加哥康复研究所的虚拟现实康复系统: 关键设备为气动手套。 主要用于脑卒中病人的手功能康复。
功能性电刺激
(functional electrical stimulation,FES) 是利用低频脉冲电流刺激已经丧失功能的肢体和器官,产生即时效应来替代或矫正器官和肢体失去的功能。
原理: 1、主要作用:代替或矫正肢体和器官已丧失的功能,以及重建丧失的功能。 2、神经生理原理:基于在刺激下细胞的兴奋性。 3、神经肌肉接头的兴奋传递和肌肉收缩过程: 兴奋——突触小结——突触小泡释放乙酰胆碱——乙酰胆碱与运动终板上的受体结合——终板电位——兴奋传导到三连管系统——肌肉动作电位——整个肌原纤维兴奋——肌丝滑行——肌小节变短——肌肉收缩 结构:电刺激器、反馈控制器、导线、电极。 主要参数: 1、波形:双向电流脉冲波形,正负脉冲电荷量相等。 2、频率:通常是低于100赫兹,根据不同肌肉调整。 3、脉冲宽度:一般在100~1000μs,多用200~300μs。 4、通断比:通断比是刺激时间和间歇时间的比值。 5、电流强度:根据目的和耐受调节,表面电极强度在0~100mA,肌肉内电极强度在0~20mA。 电极:表面电极、肌肉内电极、神经电极。 连接电极的导线:外用、透皮、植入。 表面电极: 1、直接贴于皮肤表面的运动点上,作用在运动终板。 2、容易安装、非创伤性、操作简易、成本低。 3、缺乏刺激的目标性,刺激效果较差。 肌肉内电极: 1、植入到靶肌肉中。 2、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重复性。 3、创伤性大、费用昂贵、技术要求高。 神经电极: 1、电极直接缝合或包绕在运动神经上。 2、使用电流更小。 3、技术要求高,临床应用困难。
临床应用: 1、上运动神经元损伤: 辅助站立和行走, 控制上肢运动。 2、呼吸功能障碍: 控制和调节呼吸运动。 3、排尿功能障碍: 治疗尿潴留和尿失禁等障碍。 4、吞咽功能障碍 5、特发性脊柱侧凸 6、肩关节半脱位
常用康复评定设备
等长肌力测试仪
握力测试仪: 又称握力计,是指用于测定手握力大小的仪器,分为机械握力测试仪和电子握力测试仪。
捏力测试仪: 又称捏力计,是用于测试指尖对指尖、指腹对指腹、指尖对指侧捏力的仪器,临床上使用较多是是电子捏力测试仪。
拉力测试仪: 是指用于测定拉力大小的仪器,分为指针式和数显式两种类型,临床上使用较多的是背拉力测试仪。
四肢等长肌力测试台: 综合测力仪器,由钢丝绳、滑轮、测力计构成,主要用于测试四肢大关节各组肌群的肌力。
等速肌力测试仪: 在肢体被动地进行等速运动时,通过测定反映肌肉负荷的系列参数,来评定肌肉的功能状态。
1、等速肌力测试仪工作原理: 借助变速电机或液压设备使关节运动时的角速度保持恒定,肌肉收缩产生的关节力矩与等速肌力测试仪产生的反向力矩保持平衡。 2、等速肌力测试仪测试方法: 包括测试前准备、测试次序、测试体位和关节运动轴心、固定、肢体称重、测试速度选择、测试次数选择、测试的交互形式等。 3、等速肌力测试仪常用指标: 峰力矩、峰力矩体重比、峰力矩角度 、峰力矩时间、力矩加速能 、峰力矩屈伸肌比值 、平均功率。 4、等速肌力测试仪临床应用: (1)在康复评定中应用: 可用来对运动系统伤病进行评估,提供疗效参考,选择治疗方法。 (2)在康复治疗中应用: 多重速度训练、耐力训练、限弧训练。
电子步垫测试仪: 时空参数:最常用参数。 测试简单、快捷,适合于临床。
步态评估与反馈训练仪: 监测行走时足反应力( foot-reaction force ); 下肢反馈训练:设定阈值,提供视觉、听觉反馈,确保训练目标的完成。
三维步态分析仪:(适合于科学研究) 1、运动捕捉系统:运动学参数 。 2、测力台:动力学参数 。 3、表面肌电图:肌电参数。
平衡仪: 平衡仪是测量不同状态下人体重心变化并据此分析其平衡水平的一种测试设备。
静态平衡仪: 静态平衡仪由受力平台、计算机及分析软件组成,采用高精度传感器,利用计算机测量技术,将人体质心的微小移动的距离、沿水平平面内X、Y轴移动速度等指标实时地以图形的形式显示,根据测量结果计算出X、Y轴上的速度动差、移动的总距离和 X、Y轴上平均速度,并采用自动优化的计算方法,对测试者的平衡能力进行评定。
动态平衡仪: 动态平衡仪综合测试前庭、视觉、躯体感觉的不同感觉系统对姿势控制的影响及自主姿势反应和运动协调能力。
肺功能仪: 组成: 肺量计、气体分析仪、压力计。
肺功能评定参数: 1、肺容积:包括潮气量(TV)、补吸气量(IRV)、补呼气量(ERV)和残气量(RV)称为基础肺容积;深吸气量(IC)、功能残气量(FRC)、肺活量(VC)和肺总量(TLC)称为基础肺活量。 TLC=VC+RV=IC+FRC=IRV+TV+ERV+RV,正常男性约5.0L,女性约3.5L。 2、通气功能:每分钟通气量(MV) 、最大通气量 (MVV)、用力肺活量(FVC) 、肺泡通气量(VA)。
运动平板: 运动平板试验又称跑台试验,受检者按预先设计的运动方案,在能自动调节坡度和速度的活动平板上,随着活动平板坡度和速度(运动强度)的提高进行走-跑的运动,以逐渐增加心率和心脏负荷,最后达到预期的运动目标。
运动平板参数: 1、ST段抬高 2、最大ST/心率斜率 3、 QT离散度 4、血压
运动平板临床意义: 1、为制定运动处方提供依据; 2、冠心病的早期诊断 ; 3、判定冠状动脉病变的严重程度及预后; 4、发现潜在的心律失常和鉴别非器质性及器质性心律失常; 5、确定病人进行运动的危险性 ; 6、评定运动锻炼和康复治疗的效果。
心肺运动评估仪: 1、心肺运动试验(cardiopulmonary exercise testing,CPET)。 2、 在一定功率负荷下检测摄氧量(oxygen uptake,VO2)、二氧化碳排出量(carbon dioxide output,VCO2)等代谢指标、通气指标及心电图、心率、血压变化。
主要参数: 1、最大摄氧量: 指在大量肌肉群参与的长时间的剧烈运动中,当心肺功能和肌肉利用氧的能力达到本人极限水平时,单位时间内(通常以每分钟为计算单位)所摄取的氧量。 2、无氧阈 : 又称乳酸阈(AT),指人体在负荷递增的运动过程中,体内代谢方式由有氧代谢向无氧代谢转变的临界点,即有氧代谢尚不需要无氧代谢补充功能时的最大VO₂值。正常人AT>40%VO₂max。 3、呼吸交换率 : 又称呼吸换气率,是机体二氧化碳排出量与摄氧量的体积比值(RER=VCO₂/VO₂)。RER<1时,表示机体在进行有氧运动;RER>1时,表示机体进行无氧运动。 4、氧脉搏: 指心脏每次搏动输出的血量所摄取的氧量,可用每分摄氧量除以心率(VO₂/HR)来评估心脏输送氧气至周边组织的效率的最佳指标。氧脉搏越高说明心肺功能越好,效率越高。
肌电诱发电位仪: 肌电图:将针电极插入肌肉记录电位变化的一种电生理检查,通过观察肌肉的电活动,了解下运动神经元即脊髓前角细胞、周围神经(根、丛、干、支)、神经肌肉接头和肌肉本身的功能状态。
1、诱发电位: 中枢神经系统在感受内在或外部刺激过程中产生的生物电活动,包括躯体感觉诱发电位、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和视觉诱发电位、运动诱发电位等。 2、诱发电位的检测参数: 躯体感觉诱发电位 脑干听觉诱发电位 视觉诱发电位 运动诱发电位
1、组成:主要包括电极、放大器、扬声器、显示器、记录器,以及辅助处理计算机。 2、肌电图的检测参数 : 插入时:插入电位 、终板噪声。 放松时:观察肌肉在完全放松时是否有异常自发电活动。正常为电静息,即不出现肌电活动,显示器上呈一条平线。 轻收缩时:肌肉轻收缩时可记录到运动单位电位 。 大力收缩时:观察运动单位电位募集类型,包括单纯相 、混合相 、干扰相。
表面肌电图仪: 又称为动态肌电图,是用表面电极采集肌肉活动产生的电活动图形,用于测试较大范围内的肌电信号,并较好地反映运动过程中肌肉生理、生化等方面的改变。
表面肌电图仪常用指标: 1、原始的sEMG 信号 2、时域分析 :积分肌电值 、平均振幅 、均方根值 。 3、频域分析 :平均功率频率。
常用康复治疗设备
一、物理因子设备治疗
电疗仪: 1、电疗的物质基础:人体内的电介质。 2、治疗原理:电能引起体内的理化反应,通过神经-体液作用,影响组织和器官的功能,达到治疗疾病。
直流电疗仪: 1、电压在100V以下,能输出经整流滤波的50~100mA直流电,输出插口应标明(+)、(-)极性。 2、直流电作用于人体时,体液中电解质发生电解作用,产生正、负离子,正、负离子各向其极性相反的电极移动。
低频电疗仪: 1、频率在1kHz以下的低频脉冲电流,在人体内可引起离子和电荷微粒的迅速移动,对感觉和运动神经有明显刺激作用,有刺激神经肌肉及止痛等作用。 2、常用低频电疗仪有:经皮神经电刺激治疗仪、低频脉冲治疗仪、温热低频治疗仪。
1、经皮神经电刺激治疗仪:输出1~150Hz的单相或双相不对称方波或三角波,脉冲宽度2~500μs,电流强度可达到80mA。 2、低频脉冲治疗仪:输出三角波与方波电流,电流频率0.5~100Hz,波宽1~1000ms,脉冲上升时间和下降时间均可调,电流输出强度0~100mA ,调制频率每分钟1~30次。 3、温热低频治疗仪:三个温热电极,其中一个正极,两个负极。
中频电疗仪: 1、频率1~100kHz的中频正弦电流,具有镇痛止痒、促进血液循环、软化瘢痕及松解粘连的作用。 2、常用中频电疗仪有:等幅中频电疗仪、调制中频电疗仪、干扰电疗仪。
1、等幅中频电疗仪:能输出2、4或10kHz的等幅正弦电流,电极为铅片、铜片或导电橡胶板,衬垫由2或3层绒布制成。 2、调制中频电疗仪:能输出调制中频电流,其低频调制波频率为1~150kHz,波形有正弦波、方波、三角波、梯形波、微分波等。 3、干扰电疗仪:能同时输出频率为4000Hz与4000±100Hz,差频为0~100Hz的两路等幅中频电流,其附件与等幅中频电疗仪相同。
高频电疗仪
短波电疗仪: 1、输出波长22.12m、频率13.56MHz或波长11.06m、频率27.12MHz的短波电流,产生的高频交变磁场作用于人体。 2、常用短波治疗仪的输出功率为200~300W。 附有电缆电极、由电缆电极盘绕成不同形状的电极、毡垫、梳状分割器、氖光灯管。
超短波电疗仪: 1、输出波长7.7m、频率38.96MHz,波长7.37m、频率40.68MHz或波长6m、频率50MHz的超高频电场。 2、常用超短波治疗仪: 小功率治疗仪,功率为50~80W,附有电容电极。 大功率治疗仪,功率为200~300W,附有电容电极。 3、仪器均带有连接治疗仪与电极的电缆。
微波电疗仪: 1、分米波治疗仪: (1)波长33cm,频率915MHz。 (2)波长69cm,频率434MHz。 辐射器有圆/长/凹槽形。 2、厘米波治疗仪: 波长12.24cm,频率2450MHz。体表、体腔及聚焦辐射器。 3、毫米波治疗仪: (1)波长8mm,频率37.50GHz。 (2)波长7.1mm,频率42.25GHz。 输出方波调制的毫米波或噪声毫米波以辐射场作用于人体。
光疗仪: 1、光线具有反射、折射、吸收等物理特性。 2、光线穿透人体生物组织时,一部分被吸收,从而产生一些理化学改变。 3、光被组织吸收得愈多,穿透能力愈小。 4、不同组织对光的穿透能力不同。
红外线治疗仪: 1、常用红外线治疗仪: 发光红外线灯:即白炽灯和钨丝红外线灯,功率100~300W。 不发光红外线仪:由电阻丝或有涂料的辐射板构成,功率200~300W。 光浴器:将多个白炽灯泡安装在半圆筒状光浴器内,适用于肢体、半身或全身治疗。 2、可见光治疗仪: 波长760~400nm,常用有红光灯、蓝光灯及蓝紫光治疗仪。
紫外线治疗仪: 1、医用紫外线的波长范围在400~1800nm之间,分为:长波紫外线(400~320nm);中波紫外线(320~280nm);短波紫外线(280~180nm)。 2、波长愈短,穿透皮肤愈浅。 3、具有消炎、镇痛、杀菌、促进组织再生等作用。 4、常用紫外线治疗仪: (1)高压汞灯: 波长为中长波紫外线,落地式功率500W、台式功率200-300W,适用于局部与全身体表。 (2)低压汞灯: 波长为短波及少量中波紫外线,落地式功率30W、手提式功率10-15W,适用于体表、局部与全身体表。体腔式功率5-8W,适用于体腔。
激光治疗仪: 1、一种受激辐射的光,具有发散角小、方向性好、光谱纯、单色性好,能量密度高、亮度大,相干性好等特点。 2、具有消炎、止痛、促进组织生长修复、刺激与调节作用。 3、常用低强度激光治疗仪为氦氖激光治疗仪,能输出波长632.8nm的红光激光。
超声波疗仪
1、工作原理:超声波在介质中传播时,声能转化为热能,产生各种生物学效应。 2、超声治疗:是利用超声波作用于人体所产生的生物效应来达到治病的目的。 3、结构与功能: 常用频率:0.8MHz、1 MHz、3.2MHz,连续式和脉冲式。 声头直径:1cm、2cm、5cm多种。 接触剂:水、液状石蜡、蓖麻油、甘油按不同用途配置的乳剂、溶胶等。
磁疗仪: 1、属性:磁性。 2、磁疗:利用人体内部的生物磁效应影响人体电流分布、电荷微粒的运动、肌膜系统的通透性和生物高分子的磁矩取向等,达到治疗目的。 3、作用:镇痛、消肿、促进血液及淋巴循环等。
结构与功能: 1、旋转磁场治疗仪:带有两个磁头,每一磁头内有圆盘,盘上安装永磁体,工作时产生旋转磁场,磁感应强度为0.06~0.15T。 2、电磁治疗仪:多带两个或多个电磁头,其磁感应强度为0.1、0.4、0.5T不等。 3、磁振热治疗仪:产生磁场、振动,温度可调,附有传感治疗带。
蜡疗仪: 1、治疗原理:传导热产生的温热作用,冷却的机械压迫作用及润滑作用。 2、结构与功能:电热熔蜡槽,采用熔点为50°~55°的白色医用石蜡,上层为蜡液,底层为水。 3、配件:耐高温塑料布、铝盘、搪瓷盆、挂蜡小铲刀、毛巾等
生物反馈治疗仪: 1、工作原理:借助肌电接收设备记录自主收缩肌肉时的微弱电信号,通过视觉或听觉通路提供反馈信号,将不易感知的功能变化转变为可以感知的视听信号,指导和自我训练。 2、结构和功能:能描记并显示肌电数值,发出不同颜色的灯光和声音信号,附有3个表面电极,两个是肌电记录电极,一个是地极。
牵引治疗设备: 1、工作原理:对人体某部位进行牵拉,增大椎体间隙,解除神经根的压迫和椎动脉的扭曲,缓解肌肉痉挛。 2、结构及功能:利用重锤、弹簧秤或旋紧螺旋杆作牵引力的非机动牵引床,或使用电子装置自控的机动牵引床。
二、康复训练器械
基础器械
阶梯: 1、定义:一种训练病人步行功能的装置。 2、组成:扶手杆、立柱和台阶体。 3、类型:三侧式、双侧直线式、双侧拐角式和单侧式。 姿势矫正镜: 1、定义:供病人对身体异常姿势进行矫正训练的大镜子,可以映照全身 2、组成:镜面、镜框和脚轮 3、类型: 有的固定在墙壁上,有的带有脚轮,可以移动; 有的是仅看正面像的正面镜式,有的是可同时看到侧面像的三面镜式。 训练台: 1、定义:供病人坐、卧其上进行多种康复训练的台子。 2、组成:台架和台面。 运动垫: 1、供病人坐、卧其上进行多种康复训练的垫子。 2、运动垫和训练台在用法上有许多相似之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互相替代使用。 3、材料:泡沫塑料或者人造革面料。 支撑器: 1、定义:供病人在床上或者训练台上用手支撑以抬起身体的U形小支架。 2、组成:支撑杆、支撑架。
维持和改善关节活动范围器具
肋木与肩梯: 1、肋木:靠墙壁安装的、具有一组横杆的平面框架。 2、组成:肋杆、边框、安装件。 3、肩梯:一种通过手指攀爬一定高度,训练肩关节活动度的装置。 4、组成:梯齿、骨架和联结调整装置,肋木与肩梯可单独用,也可组合使用。 肩关节旋转运动器: 1、定义:一种肩关节运动训练装置。 2、组成:主机、转臂、拉环和基架。 主机:为钢质,包括与导轨间的联接固定装置、主轴轴承、主轴、主轴阻尼装置及调整装置。 转臂:与主轴相连,可绕主轴转动。 拉环:钢质或钢-塑料。 基架:钢质或钢-木,包括导轨。 调整用平衡重。 前臂内外旋运动器: 1、定义:一种训练前臂内外旋运动功能的装置。 2、组成:基架、主机、转动拉环,结构与肩关节旋转训练器相仿。 腕关节旋转运动器: 1、定义:一种训练腕关节旋转功能的装置。 2、组成:底板、支架、主机、转动盘、手把、臂托块、臂固定带。 踝关节矫正站立板: 1、定义:一种矫正下肢姿势、防止出现畸形的装置。 2、组成:墙固定装置、靠板、防护带、扶手杆、踝关节。 持续被动运动训练仪: 1、定义:针对下肢、上肢,甚至手指等外周关节的专门训练设备,用于不同关节进行持续较长时间的被动运动训练。 2、组成:活动关节的托架和控制运动的机械。
增加肌力及耐力的器具
股四头肌训练器: 1、定义:一种训练大腿股四头肌的装置。 2、组成:框架、座椅、主轴、重锤、抵抗杆、足挂和动杆等。 悬吊架: 1、定义:一种将肢体悬吊起来进行训练的装置。 2、组成:网板、网板拉杆、网板的墙壁固定装置、 滑轮训练单元等。滑轮训练单元包括各种 钩、滑轮、绳索。 墙壁拉力器: 1、定义:一种固定于墙壁上的具有重力负荷的装置,通过拉动重锤,可以进行肌力训练等。 2、组成:滑轮、墙固定板、手拉环、导轨、绳索、重锤、重锤拉杆等。 手指肌训练台: 1、定义:一种进行手指活动、训练手指肌力和关节活动度的装置。 2、组成:台架、滑轮、悬吊框架、指套、绳索、重锤等构成。 减重训练仪: 1、定义:通过吊带进行控制,减轻病人步行中下肢的承受重量,保证行走安全的一种装置。 2、组成:减重框架、减重吊带、控制装置等。 3、适应症:用于骨关节、神经系统疾患引起的下肢无力、疼痛、痉挛的病人。
增加平衡及协调功能家具
起立床: 1、定义:又称倾斜台,是能够把病人从平卧位逐步转动到0~90°之间任一倾斜位置来进行训练的装置。 2、组成:台板、防护带、传动机构、驱动力输入装置、脚轮或地脚、台架、脚托板等。 3、分类:手动和电动起立床。 平衡板: 1、定义:一块可晃动的木板,用于平衡功能训练。 2、结构:面板、弧形板。 站立架: 1、定义:一种训练病人站立功能的装置。 2、组成:人体固定装置、框架和桌面等。 3、分类:儿童、成人站立架,也可分为单人、双人和多人站立架。 姿势矫正椅: 1、定义:供患儿坐用,矫正患儿异常姿势,保持其身体于正常功能位,防止出现畸形的装置。 2、组成:座椅靠背系统、桌板、底盘框架、足托、脚轮等。
改善ADL功能的器械
砂磨台 1、定义:一种供病人模仿木工砂磨作业、进行上肢功能训练的台子。 2、组成:台板、砂磨具和台架。 木钉盘: 1、定义:一种训练病人上肢协调功能的木板。 2、组成:木盘和木钉,木盘上有孔洞,可插入木钉。 滚桶 : 1、定义:一种训练病人上肢功能的长圆柱状器械。 2、材料:泡沫塑料。 套圈: 1、定义:一种由若干靶棍和环圈构成的装置,环圈可于远处抛掷而套于靶棍上。 2、组成:底板、靶棍、环圈等。 铁棍插盘 : 1、定义:一种训练手指动作的装置。 2、组成:底板、带孔的插盘和插棍等。 分指板: 1、定义:一种训练手指分开和伸展、保持手指于正确位置的器械。 2、组成:底板、分指块和固定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