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第一节课程与课程理论
教资科目二第二章第一节:根据课程设计、开发和管理的主体划分:1)国家课程:由国家统一开发和管理,通过国家行政力量在全国范围内推行的课程。
第二章文献的载体,纸质文献介绍了造纸术的发明、纸质文献的装潢形制,大家可以学起来哦。
文献学笔记,“文献”一词,做早见于《论语·八佾》:“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
教资科目二第三章第四节教学原则之中学中常用的教学原则知识梳理,本图知识梳理清楚,需要的可以看下。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论语孔子简单思维导图
《傅雷家书》思维导图
《童年》读书笔记
《茶馆》思维导图
《朝花夕拾》篇目思维导图
《昆虫记》思维导图
《安徒生童话》思维导图
《鲁滨逊漂流记》读书笔记
《这样读书就够了》读书笔记
妈妈必读:一张0-1岁孩子认知发展的精确时间表
第一节:课程与课程理论:
课程的词源与概念:
课程的词源:
我国“课程”一词最早出现在唐代,孔颖达“维护课程,必君子监之,乃依法治。”意为“秩序”的意思。
在西方,斯宾塞(英国)在《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中提出了“课程”一词,并释义为“教学内容的系统组织”。
课程的概念:
广义的课程:
各级各类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规定的学习科目及其进程的总和。
它包括学校教师教授的各门学科、有目的有计划的各种教育活动。
狭义的课程:
特指某一门学科。
制约课程的主要因素:
社会
知识(学科)
学生(儿童)
课程理论流派:
博比特(美国)的《课程》是教育史上第一本课程理论专著,标志着课程作为专门研究领域的诞生。
1、学科中心课程论:
代表人物:
斯宾塞、赫尔巴特、布鲁纳等人
主要观点:
主张教学内容以学科为中心,与不同学科对应设置课程,通过分科教学,使学生掌握各科知识,形成知识结构。
代表理论:
要素主义课程论(巴格莱)
永恒主义课程论(赫钦斯)
2、活动中心课程论 (儿童中心课程论/经验课程论)
以杜威及其学生克伯屈等为代表
主要观点:主张课程应以儿童的活动为中心,与儿童的生活相沟通,以儿童为出发点和中心目的,提倡“做中学”。
3、社会中心课程论 (社会改造主义课程论)
代表人物:布拉梅尔德(美国)等人
主张学生尽可能多地参与到社会中去,课程要以广泛的社会问题为中心。
课程的类型:
1、根据课程内容固有的属性划分:
1)学科课程:
以文化知识为基础,从不同的知识领域或学术领域中选择一定的内容,根据知识的逻辑体系,将选出来的知识组织为学科的课程。
学科课程的主导价值在于传承人类文明,使学生掌握、传递和发展千百年来人类积累起来的知识文化遗产。
特点:
1)强调知识本位
2)以知识的内在逻辑体系为核心编制课程
3)重视学科的理论知识,强调把基本概念、基本原理、规律和事实教给学生。
2)活动课程论:
从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出发,以活动为中心组织的课程。
代表人物:杜威
主导价值在于使学生获得关于现实世界的直接经验和真切体验。
1)从儿童的需要、兴趣和个性出发设计课程
2)以儿童的心理发展顺序为中心编制课程
3)主张儿童在活动中探索,尝试错误,学到方法。
2、根据课程内容的组织形式划分:
1)分科课程:
是一种单学科的课程组织形式。
它强调不同学科门类之间的相对独立性,强调一门学科逻辑体系的完整性。
2)综合课程:
是一种多学科的课程组织形式。
它强调学科之间的关联性、统一性和内在联系。
3、根据对学生的学习要求划分:
1)必修课程:
指国家、地方或学校规定,学生必须学习的公共课程…
主导价值在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共性,体现对学生的基本要求。
2)选修课程:
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和发展方向,允许个人选择的课程。
主导价值在于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良好个性。
4、根据课程设计、开发和管理的主体划分:
1)国家课程:
由国家统一开发和管理,通过国家行政力量在全国范围内推行的课程。
国家课程的具有统一规定性和强制性。
2)地方课程:
是地方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以国家课程标准为基础,在一定的教育思想和课程观念的指导下,…
3)校本课程:
以学校课程为编制主体,学校自主开发和实施的一种课程。
主导价值在于通过课程展示学校的办学宗旨和特色。
语文、数学、化学、生物等课程均属于国家课程。 某地区某城市开设XX课程属于地方课程。 某学校开设的XX课程属于校本课程。
5、根据课程的呈现方式或影响学生的方式划分:
1)显性课程
指在学校情境中以直接、明显的方式呈现的课程。
“计划性”是显性课程的主要特征,也是区分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的主要标志。
2)隐性课程:
指在学校情境中以间接、内隐的方式呈现的课程,即学校通过教育环境有意无意地传递给学生的非公开的教育经验。
主要表现形式:
1)观念性隐性课程。如校风、学风、相关教师的教育理念、价值观等等。
2)物质隐性课程。如学校建筑、校园环境、教室布置等等。
3)制度性隐性课程。如学校管理体制、学校组织结构、班级管理方式等等。
4)心理性隐性课程。如学校人际关系状况、师生特有的心态和行为方式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