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思维轮回总苦
死亡的痛苦是我们无数次经历而忘记,今生也必须经历的境界,必须从现在就通过思惟,对死亡的痛苦--除不舍(因为执著受用、朋翼、眷属、自身而生忧悲苦恼,)和四大解体本身的痛苦外,还在于对未来的恐惧(不知死亡何处)心生厌离。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论语孔子简单思维导图
《傅雷家书》思维导图
《童年》读书笔记
《茶馆》思维导图
《朝花夕拾》篇目思维导图
《昆虫记》思维导图
《安徒生童话》思维导图
《鲁滨逊漂流记》读书笔记
《这样读书就够了》读书笔记
妈妈必读:一张0-1岁孩子认知发展的精确时间表
思惟轮回总苦
八苦
生苦
1.生为众苦所随
生的当下伴随着猛烈痛苦
2.生为粗重所随
生命中蕴含着无量的烦恼种子--它们会不断制造痛苦--生命延续都伴随着烦恼
想做善事或持戒修定时,觉得力不从心,原因也是战胜不了烦恼--修行就难在我们打不过凡夫心,打不过串习
3.生为众苦所依
在有漏、有为、无常、无我的五蕴色身中,本来就蕴藏着种种痛苦
生老病死之苦时时都在增长广大。
4生为烦恼所依
烦恼逼迫身心身心极不寂静
生又是一切烦恼的依止,烦恼会通过各种方式逼迫身心,使我们不得安宁,受苦受累
内心都有贪嗔痴,在面对五欲六尘时,又会引发贪嗔痴,使身心不能寂静
5.生为不随所欲法尔离别
不得不面对死离别苦
如实思惟,对生苦就会有坚定不移的信解,出离心就容易生起了
老苦
1.盛色衰退
青春消失,现衰老相
青春美貌只是一种假相而已,如果执著这种美,就会感到痛苦。
2.气力衰退
坐立行走等没有力气
修行也要趁年轻精神好的时候
3诸根衰退
身体器官的功能衰退
身体对外在世界的感受逐渐迟钝
死亡时四大解体,像一辆破车那样,最后只好扔掉。
4.受用境界衰退
受用的能力衰退
饮食男女,财色名食睡无能为力
5.寿量衰退
日已过,命亦随减
寿命一天比一天少--活一天,就少一天
死无常
犹如:
运动员赛跑
香越烧越短
观察--如理思维
认识到暇满人身的难得易失
通过对衰老的思惟,减少对世间的贪著,从而生起出离心--引发迫切想要修行的心
年轻时不做好准备,衰老时就来不及了
井拿瓦云:死苦虽烈,为时尚短,此老苦则尤烈也。--老年人,除了身体的问题,还有心灵的问题--混吃等死,却不懂得用来修行,简直在浪费生命。
迦马瓦云:老渐渐来,稍容易受,若同时而来,殊无法可忍矣。
人有很强的承受力(堪忍世界),但也是有极限的--一个爱美的人突然变得难看--富豪或高官犯罪成了阶下囚--一个人从快乐逐渐走向痛苦,或许还能接受;从痛苦逐渐走向快乐,就更能接受了--很穷的人突然成了暴发户,往往会干出很多蠢事--一个人特别顺利,也很难接受逆境--差距大,心理上就难以调整。
人有习惯性的麻木,不是时时都能注意到痛苦--往往因为一些短暂的快乐,看不到“人生是苦”的本质
病苦
1.身性变坏
身肉消瘦,生命枯竭--病摧毁色身
生病使身体变坏,不能健康、正常地运转
疾病能摧毁色身,使之不能正常运转,导致生命的枯竭
2.忧苦增长而住--内心忧苦
忧心忡忡,担心死亡
生病使地水火风四大不调,会使色身感到痛苦,内心就会生起忧恼,想做的事也不能做--引发心苦
凡夫因执着色身而有心苦
圣者唯有身苦,没有心苦
3.不能如欲
喜欢的境界不能受用
于可意境不能受用:对自己喜欢的境界不能受用
有些事不能做,有些东西不能吃
往往卧床不起,衣冠不整,无法表现出庄严得体的行住坐卧。
4.须强受用
须忍受不喜欢的境界
于不可意境,非有所欲,须强受用
对自己不喜欢的境界,比如吃药、打针、开刀,出于治病的需要,一定要受用。
5.命根速坏
病使命根迅速败坏
对死的恐惧,使生命快速走向死亡
突然查出晚期癌症三个月就死亡的病人
对于病苦,经常思惟,以此提醒自己--抓紧时间修行
死苦
1.执着受用须舍离
-受用的衣服饮食
2.朋翼须舍离
3.眷属须舍离
4.色身须舍离
5.备受种种极重忧苦
临命终时,遭受四大分离的痛苦
对未来的恐惧(不知死亡何处)
怨憎会苦
冤家路窄的痛苦
1.与怨敌会即生忧苦
和冤家见面时的不开心
根源:内心的疙瘩--内心的某种积累有关--在生命延续中,我们有很多不同的积累,并形成相应的力量。
2.担心被冤家伤害的痛苦
3.担心被冤家诽谤的痛苦
4.担心被迫害致死的痛苦
5.违背正法而担心堕恶趣--因为和人结怨
怨憎会的苦包含两点
一方面是客观的,因为我们有冤家,就可能遭受种种诽谤乃至迫害
一方面是内心的,因为有冤家,内心就会有很多心结,想到都不舒服
唯有通过修行才能解开心结,解除痛苦
爱别离苦
--即亲爱的人不能在一起的痛苦.
1.离开最爱、喜欢的人而忧苦
2.抱怨、难过、不舒服
3.朝思暮想而心不安静
4.念彼才德,欲恋逼心(想到对方的种种好处而要命)
5.失去对方带来的利乐而感到痛苦
求不得苦
与爱别离苦有相似之处,都属于追求却不能得到的痛苦
对自己希望得到的东西,尽管努力追求,但总是不能如己所愿,最后心灰意冷)
犹如农民春天种地,秋天却没有收获;就像商人辛苦做生意,却赚不到钱
原理:攀比心理、贪欲--追求却不能得到的痛苦
攀比之心而引发欲望,引发烦恼--求不得苦太普遍存在
取蕴苦
1.当成众苦之器
引发未来众苦的器具
五蕴的实质就是惑业,不仅本身是苦的,还会因迷惑而造业,继续引发未来的痛苦,制造未来的有漏五蕴。
2.已成众苦所依之器
五蕴体是老、病、死及烦恼的所依
3.产生苦苦的器皿
苦苦即生老病死苦、爱别离苦、求不得苦、怨憎会苦、五蕴炽盛苦,是能感觉到的苦
五蕴身与苦苦的烦恼种子随顺和合而产生
4.产生坏苦的器皿
坏苦是建立在不是本质上的乐受的基础上,不是本质上的快乐--易转为苦
五蕴身与坏苦的烦恼种子随顺和合而产生--没有自性的、究竟的快乐。
5.行苦性
有漏的五蕴本身蕴藏着行苦--“无常故苦”
由惑业产生的果报身,以惑业为基础产生的无常现象,都属于行苦的范畴。
无常不一定是苦的
如果是无漏的五蕴,就不属于行苦的范畴
比如佛陀的色身要败坏,阿罗汉的色身也要败坏,他们并不会因此感到痛苦
对圣者来说,疾病也会带来身苦,但不会带来心苦。
凡夫来说,生命体建立在惑业基础上,才会处处是苦。
求不得、怨憎会、爱别离等痛苦,也有一定的相对性。
如果你没有追求,就没有求不得苦;没有冤家,就不会有怨憎会苦;对世间没有执著,就不会有爱别离苦
唯有看透五蕴本质苦,轮回本质苦,对有漏五蕴建立的世间真正厌患,才能生起真切的解脱之心--对尽管世间也有乐受,有欲望产生的快乐,禅定产生的快乐,但本质都是痛苦的坚定不移的信解,学佛就有希望,修行就不再是难事。否则,出离心就无从生起。
对世间的厌患和出离,不论对声闻解脱道的修行,还是大乘菩萨道的修行都很重要--唯有胜解轮回本质是苦才有可能生起真正的大悲心--看不透世间本质(轮回本质是痛苦)--生不起对此生的厌患--无从生起菩萨的大悲心。
六苦
无可保信--轮回充满着不确定
1.无有决定
有情在轮回中的关系充满着不确定,而且没伦理--母亲妻子互换--冤家亲人互换--动物与人互换,不停地变化。
“众生实在苦,六亲锅里煮,牛羊为上座,孙子娶祖母。”
2.数数舍身
自己所得的色身不确定,不是得到后就能永远保有,而是经常在舍身。也就是说,在生生死死的无尽轮回中,我们不知舍身了多少次,又受生了多少次,简直无法计算。
4.数数高下
世人追求的圆满(家庭、地位、财富)都是不确定、没保障的
一会儿当皇帝,一会儿当乞丐,一会儿生天,一会儿下地狱
5.无伴之过
在轮回中,永远只有你独自一个人投生或死亡。
家庭是由轮回伙伴结合而成,但亲人并不能永远在一起
当死亡时,谁也不可能和你一起走,只有你独自离开
执著有个“我”是孤独的因
欲望无穷
欲望没有边际
对快乐的追求没有边际
5.不知满足
有情对欲望之乐的追求是无止境的,不会享受一下就满足了
心是无限的,由心产生的欲望也是无限的。
生死无穷
生死没有边际
数数受生
“业力无尽,生死无穷”--惑业会制造轮回--不断造业,不断随业受生,看不到轮回的边际
原因:烦恼--惑业--《唯识三十颂》说前面的异熟果报结束了,后边的异熟果报又成熟了--唯有修行才会终极
思惟六种苦,能从宏观的角度让我们看到轮回中的有情的惨状,很重要,很深刻--为我们指出轮回的本质是痛苦的----唯有成佛才会终极
目标:生起出离心
总苦是六道一切众生共有的苦